王亦如;袁键群;朱涛;许敬尧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物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04例大肠癌组织及其转移灶中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 MMP-2在转移灶中的阳性率(72.1%)显著高于原发灶中的阳性率(53.8 %)(P<0.05),而TIMP-2在转移灶中的阳性率(35.6%)显著低于原发灶中的阳性率(66.3%)(P<0.05);MMP-2和TIMP-2在大肠癌原发及转移灶中表达均具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结论 MMP-2和TIMP-2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密切相关,而且转移灶癌细胞MMP-2的表达明显增强,TIMP-2的表达明显下降,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肖秀英;周晓燕;孙孟红;杜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例1,男性,37岁,因头痛半年,加重伴呕吐1天入院.半年前出现不明原因头痛,以胀痛为主,偶伴头晕,无呕吐.自服止痛药(具体不详)稍缓解.入院当日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部剧烈胀痛伴喷射性呕吐.体检:双侧眼球侧面凝视不能,双侧视乳头中度水肿,颈抗阳性.CT示:左侧脑室占位,梗阻性脑积水.MRI示:双侧脑室明显扩大,以左侧为主,室间隔呈弧形向右移位,第三脑室受压变窄.左侧脑室前下方有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区,直径约2cm,增强扫描有少许强化.双顶叶脑白质内多数点状长T2影.
作者:史蕾;蒋莉莉;刘卫平;李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D30阳性的弥漫性LBCL的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参照WHO 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8例同时表达B细胞抗原及CD30抗原的弥漫性LB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临床随访.结果 8例弥漫性LBCL免疫组化CD30阳性,阳性反应定位于胞膜,其中2例伴有核旁高尔基区点状阳性,1例合并ALK呈粗大颗粒状胞质阳性,全部表达B系列抗原CD20、CD79α及CD138,2例EBV阴性,2例TIA-1阴性.组织学特征:3例呈窦性生长,2例呈明显的T/nul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核型改变,3例以普通的中心母细胞性为主.临床以老年患者多见,4例随访4~28个月,1例仍在化疗,3例情况良好,4例失访.结论 CD30阳性的弥漫性LBCL具有嗜窦性,间变性或为普通性非间变性的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可合并ALK阳性.
作者:侯宁;张彤;莫伏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66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HIF-1α mRNA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卵巢上皮癌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中HIF-1α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而且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HIF-1α mRNA的表达与VEGF有相关性.结论 HIF-1α对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通过介导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作者:陈素琴;高立亚;张英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女性,50岁,无意中发现左腹部肿块就诊,平时偶有阵发性隐疼,无明显的规律性.16岁初潮,周期28~37天,持续3~6天.孕3产2.查体:消瘦,心肺检查正常.肝脏下像达锁骨中线肋下2 cm,质软;脾脏未触及.腹区未触及肿物.心肺X线、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子宫颈轻度糜烂.子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度可,质硬,表面不光滑.左右附件正常.左下腹触及一肿物,8 cm×6 cm×5 cm,无压痛.CT示:左中下腹部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大小约8.2 cm×6.6 cm×5.8 cm,大部分边缘清楚.肿块上半部分隔明显,内密度不均,与左腰方肌接触紧密.初步诊断:左中下腹囊实性肿块.临床诊断腹膜后肿瘤,作肿块切除术.
作者:崔前进;韩金霞;张祥盛;郭梅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由于结核杆菌属抗酸菌,其菌体壁上含有脂质,一般不易着色.常规Wade-Fite法染色使用汽油、松节油混合液代替二甲苯脱蜡,以保存菌体脂质不受破坏.我们通过反复探索,发现通过在染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提高结核杆菌的检出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文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在骨组织切片上同时进行组织形态学计量与免疫组化有较大难度.这是因为常用的包埋介质石蜡只能用于不含钙或含钙很少的组织,而骨组织富含钙盐,所以必须先脱钙.脱钙的骨组织可做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但骨小梁的结构遭到了破坏,不能进行组织形态学计量,从而丢失了骨的生长与钙化方面的信息.塑料包埋的不脱钙骨组织虽能行组织形态学计量,却难以兼顾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因此,建立一种可靠的、简便的且同时适应于三者的不脱钙骨组织包埋方法是骨病理学研究的关键.
作者:李朵;魏启幼;范松青;蒋谊;袁凌青;戴如春;谢辉;廖二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在数量病理学和体视学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小区域结构的形态参数,如计算面积、周长等,这些方法在其他医学学科也有应用.传统面积的计算方法有数格法、求积仪法、重量法及图像分析法.这些方法存在操作烦琐、数值精度低或者需要昂贵的图像分析设备的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种方便、准确且易于普及的小区域形态参数测算方法.
作者:鲁澄宇;王海燕;李玉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3 例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平滑肌瘤间质中见到大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浸润,大部分浸润的淋巴细胞呈CD45RO、CD3 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标志物CD8 及TIA-1阳性.结论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非常罕见,病理形态上要注意与淋巴瘤鉴别;在其发生学上可能与流产后体内高激素水平状态的突然消失有关.
作者:郭爱桃;刘爱军;韦立新;陈乐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回顾宫颈涂片中假阴性病例,分析产生假阴性的原因.方法利用TCT技术检测6 850例宫颈涂片,其中细胞学阴性而活检阳性63例,分别记录其细胞量、有无宫颈柱状细胞/化生细胞涂片、是否血涂片、病灶与宫颈管距离及其组织病理结果.结果原细胞学诊断阴性复查为阳性、缺乏宫颈柱状细胞和化生细胞涂片、细胞量<30%、有血涂片、病灶与宫颈管距离>1 cm者,在假阴性病例中分别占7.93%、19.04%、14.28%、20.6%、46.03%.病灶与颈管距离>1 cm且病变合并尖锐湿疣假阴性者与病灶离颈管距离<1 cm且病变合并扁平湿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获取满意的宫颈细胞样本、改进标本处理、加强细胞学医师继续教育和提高自身诊断水平是降低宫颈涂片假阴性的有效方法.临床医师对症状体征可疑但细胞学阴性的病例采取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可减少假阴性的发生.
作者:张江宇;赖日权;张佳立;吴坤河;彭秀红;郜红艺;何平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17个月.1岁时发现下腹壁肿物,逐渐并突然增大5个月,无压痛.从出生至现在无其它异常发现,家族中无类似皮肤或皮下组织病变.检查:下腹壁肿块固定、不活动,质硬.细胞学穿刺诊断脂膜炎或脂肪坏死结节.于2004年11月14日在全麻下行下腹壁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皮下腹直肌前鞘外两条索状脂肪样肿块,质脆,无明显包膜.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张仁亚;宋化著;任玉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ed dendritic cell,TIDC)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S-100蛋白标记的TIDC的密度.结果 (1)4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蛋白在不同浸润深度、不同转移状态的肿瘤中表达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2) 食管鳞癌中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 平均密度为(19.83±13.91)个/HP;不同分化肿瘤之间S-100蛋白阳性TIDC密度分别为(18.50±17.27)个/HPF、(28.08±14.05)个/HPF、(15.740±10.38)个/HPF,差异有显著性;不同浸润深度的肿瘤之间TIDC密度分别为(32.78±16.60)个/HPF、(15.20±11.96)个/HPF、(19.83±13.92)个/HPF,差异有显著性;VEGF阳性组TIDC密度为(14.93±12.83)个/HPF,显著低于VEGF阴性组的(26.79±12.61)个/HPF,VEGF表达与DC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r=-0.462).结论 (1)VEGF蛋白表达和食管鳞癌浸润转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2)首次探讨了食管鳞癌中DC密度与VEGF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发现VEGF影响鳞癌组织中DC的密度,可能影响宿主的抗肿瘤免疫能力和肿瘤的浸润转移.
作者:杨吉龙;李惠翔;朱雄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鼠和胎鼠心脏的影响.方法应用雌、孕激素建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光镜和电镜观察母鼠和胎鼠心脏的病理改变.结果 (1)胆淤组和对照组比较,孕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2)胆淤组孕鼠肝脏光镜下见部分肝细胞有颗粒样变性和空泡变性,电镜下见肝组织中毛细胆管扩张,毛细胆管及肝细胞内见高电子致密物沉积.(3)胆淤组孕鼠胎盘光镜下见部分滋养细胞颗粒样变性和空泡变性.(4)胆淤组孕鼠心脏光镜下见心肌组织中局灶性心肌细胞颗粒样变性.(5)胆淤组胎鼠心脏光镜下见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广泛空泡变性;电镜下见胎鼠心肌细胞内高电子致密物沉积,部分肌丝断裂,肌节模糊,细胞内线粒体水肿,脱髓鞘样改变.结论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症时高胆汁酸血症对母鼠和胎鼠心肌细胞均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尤其以胎鼠心肌细胞病变更为严重.
作者:邵勇;姚珍薇;李红霞;吴味辛;汪克健;廖晓刚;易永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阻断VEGFR-3(Flt 4)表达对肿瘤细胞(前列腺癌细胞株PC3)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第1组为对照组.每组有6孔,每孔具有相同细胞数2×105/ml,实验组每孔各加入试剂100 ml/L.第1组(对照组)加入淋巴管内皮细胞完全条件培养液(LEC)1 ml,第2组加入LEC 1 ml+兔血清100 μl,第3组加入LEC 1 ml+PC3细胞上清100 μl.第4组加入LEC+抗Flt 4抗体100 μl.并于24、48、72、96 h观察各组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各时间段计数第1~3组细胞数,第4组于72 h计数后,去除抗体,重新加入LEC+PC3细胞上清继续培养至120 h;除96 h外,其余各时间段均计数细胞数.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第1、2组淋巴管内皮细胞在加试剂后各时间段两组细胞数及形态无明显差别,第3组加入PC3细胞上清后,细胞数明显多于第1、2组.第4组加试剂后24、48、72 h细胞计数均少于前24 h.清除抗体后加入PC3细胞上清48 h计数细胞,细胞数仅略见增加.结论 VEGF-C高表达的PC3细胞上清能显著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阻断Flt4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PC3细胞上清促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刘芳;张雅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在软组织损伤的动物实验中,为了反映局部组织创伤和炎症反应的程度,常常需要对创伤局部的肥大细胞(mast cell,MC)进行分类计数及脱颗粒率评定.而常规HE染色中MC及颗粒并不明显,和其他细胞胞质一样被伊红染成红色,为了清晰的显示出MC及其颗粒必须借助于特殊染色.我们经过摸索采用天青A染色法染MC及其颗粒得到了满意的染色和拍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导;江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Castleman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少见特殊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发生于腹膜后及肾周者尤其少见.临床容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炎、异位胸腺瘤等疾病.本病主要靠组织病理学诊断,现报道2例.
作者:许丽娟;胡艳萍;崔莉;刘彤;吕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例1,女性,41岁,反复无痛性血尿伴右腰酸痛10天入院.体检:右肾区轻扣击痛.CT示右肾中极后外侧有一2.5 cm×2.8 cm×4.0 cm肿块,中间可见点状高密度影,肿块平扫稍高于肾实质密度,增强后强化较明显,境界清晰,似有包膜,考虑为肾癌.右肾动脉造影示右肾中极血管受压改变.在腹腔镜下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中见右肾略增大,切开见中部占位性病变,直径约3.5 cm,肾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
作者:王亦如;袁键群;朱涛;许敬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 CCS)又称为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soft parts, MMSP),是一种具有色素细胞分化的软组织肉瘤,由Enzinger[1]于1965年首次报道.CCS好发于20~40岁青年人的四肢末端,肿瘤常与腱鞘或腱膜相连[2,3].CCS比较少见,约占软组织肉瘤的1%,国内报道也较为少见[4],我们总结5例并结合文献予以讨论.
作者:嵇学仙;方铣华;程晔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57岁,因脐周疼痛3天、加重1天入院.疼痛呈阵发性,无恶心、呕吐及畏寒、发热.体检:中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未及明显肿块.实验室检查:血WBC 8.66×109/L,N 0.82.B超示:右下腹回盲部一92 mm×34 mm低回声均质包块,边界清.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见回盲部有一充盈缺损,境界较清,回盲瓣开放,部分气钡进入回肠,考虑回盲部占位病变,肠套叠待排.临床诊断回盲部占位,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下腹部肠间组织少量粘连伴纤维化,腹腔内少量渗液.回盲部探及直径5 cm 左右肿块,进一步检查发现肿块位于阑尾根部,质地中等,边界较清,阑尾腔堵塞充气,呈半透明状,手术切除阑尾及部分回盲部组织送病理检查.
作者:王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因其结果定位明显,操作简单,实验条件及设备要求不高,又能将形态、代谢和机能密切结合起来,使纯形态的病理学发展成了形态与免疫信号相结合的现代病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及各种科研工作.然而在免疫组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常会遇到的非特异性染色,从而对实验结果的判定造成严重影响.使用生物素-卵白素或生物素-链霉卵白素检测系统,热修复抗原后的组织中内源性生物素着色(假阳性)影响染色结果,特别是富含线粒体的组织,如甲状腺、肝脏、肾脏组织中,其定位于细胞质极易引起误判,非免疫动物血清封闭无效[1],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摸索,总结出一种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作者:王永军;王珩;王小玲;刘世正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