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组化染色中消除黑色素影响的方法

徐志秀;李新功;丁洪基;吴起嵩;董艳光;李爱英

关键词:染色法, 免疫组织化学, 黑色素
摘要:常规免疫组化通常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但在富有黑色素细胞的病变中,如S-100蛋白、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等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胞质中的棕黄色颗粒与组织内原有的棕褐色的黑色素颗粒混杂在一起,不易区别,往往给判断造成较大困难,甚至误诊.笔者利用氧化剂先将黑色素脱色,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效果满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S-100蛋白和vimentin阳性,cytokeratin阴性.同时必须排除皮肤、眼等处的原发病灶.结论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无色素性)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该与一些食管发生的肿瘤相鉴别如低分化癌、肉瘤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等.本瘤预后极差,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仅为10个月.

    作者:高玉平;朱建善;林维;郑文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改变

    目的探讨胃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17例胃髓样癌和64例非髓样癌(低级别癌19例,高级别癌45例)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胃髓样癌病理学以瘤细胞实体样排列和纤维少、富于淋巴细胞的间质为特征.与非髓样癌比较,还有以下特征:(1)胃髓样癌、低级别癌平均生存时间好于高级别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4).(2)胃髓样癌29.4%(5/17例)、非髓样癌9.4%(6/64例)未累及浆膜,髓样癌较不易累犯浆膜(P<0.05);髓样癌、非髓样癌各70.5%(12/17例)和20.8%(11/64例)为推进性生长,髓样癌推进性生长较常见(P=0).(3)胃髓样癌上皮内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 380/10HPF,较非髓样癌(147/10HPF)明显(P=0);35.2%(6/17例)髓样癌、3.1%(2/17例)非髓样癌瘤周淋巴细胞阳性,髓样癌瘤周淋巴细胞阳性较常见(P=0.001);70.6%(12/17例)髓样癌Crohn样反应阳性,较非髓样癌32.8%(21/64例)常见(P<0.05).(4)与低级别癌比较,胃髓样癌和高级别癌上皮钙粘素低表达更常见(P<0.05).(5)41.2%(7/17例)胃髓样癌复制误差阳性,比非髓样癌的2.5%(1/64例)更常见(P=0).结论(1)胃髓样癌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宜作为单独的组织学类型.(2)胃髓样癌复制误差阳性和阴性两个亚型在预后上有差异,Bat26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炳建;来茂德;程蕾;许敬尧;黄琼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发病极早期的VEGF和MMP-2表达(二)

    (续上期)3讨论3.1内异症发病机制黏附的发生可能不是影响内异症发生的限制性因素,Sampson理论是关于内异症发病原因为流行的学说.其认为内异症的发生必然要经过以下步骤:内膜碎片随着逆流月经通过输卵管进入腹膜腔,其中仍具活性的细胞接下来发生黏附、植入、反复生长、出血而形成内异症.

    作者:宁维侣;黄荷凤;金帆;周彩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显示石蜡组织切片脂质的染色方法

    在实验动物脂质代谢模型中,为了观察组织中脂质的分布情况,笔者采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脂质染色,克服了冷冻切片不能有效原位固定脂质的局限性.经过改进油红乙醇液和Tracy染色法的石蜡制片,获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作者:孟峰芳;龚志锦;朱明华;张顺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乳头状汗管囊腺瘤(SCAP)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分析5例SCAP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本组男4例、女1例;发病年龄0~14岁,临床上皮损表现为数个丘疹呈线状排列或孤立性结节、斑块.组织学特征:大小不一的乳头状突起衬以两层上皮细胞.免疫表型:SCAP绝大多数内层柱状细胞CK7、CK19阳性,外层立方细胞CK5/8、CK7阳性.结论SCAP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皮肤错构瘤,鉴别诊断包括乳头状汗腺囊腺瘤、管状大篌汗腺腺瘤.

    作者:沈宏;王一玲;施桂芬;许爱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胸苷酸合成酶对结肠癌5-FU治疗耐药的影响

    目的探讨结肠癌对5-FU产生耐药的机制,揭示不同胸苷酸合成酶(TS)蛋白表达水平的结肠癌患者对5-FU治疗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结肠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中T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TS表达水平高于结肠癌组织,结肠癌组织中TS表达水平与5-FU化疗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与患者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结肠癌组织中TS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患者对5-FU为主的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作者:陈新;林文博;施作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间皮相关抗体在胸膜恶性间皮瘤和胸膜转移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alretinin、CK5/6、mesothelial cell(MC)、CEA和vimentjn在胸膜恶性间皮瘤及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3例胸膜恶性间皮瘤和13例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的calretinjn、CK5/6、MC、CEA、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calretinin、CK5/6、CEA在恶性间皮瘤与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MC、vimentin在恶性间皮瘤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间皮相关抗体calretinin、CK5/6及癌抗体CEA对鉴别胸膜恶性间皮瘤及胸膜转移性肺腺癌有诊断价值.

    作者:喻朝霞;郑晓刚;夏思钧;孟奎;陆珍风;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伴有腺样囊性癌转化的乳腺微腺病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颞部上皮样血管瘤1例及文献复习

    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EH)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良性血管瘤,笔者报道1例颞部EH,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研究,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朱杨丽;杨幼萍;林曦;张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喉神经内分泌癌2例

    例1,男,52岁.以喉部肿痛2个月,于2003年8月5日入院.有30年的吸烟史,每天10支.查体:颈部未触及明确肿大淋巴结.CT扫描示:左侧声门上喉室肿物.纤维喉镜检查:左侧会厌喉面根部可见3 cm×2.5 cm的菜花状肿物,累及同侧声带及室带,左侧披裂活动受限,右侧声带前端黏膜糜烂.

    作者:曹志星;赵甲升;李东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及文献复习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lasia,FNH)是肝脏的一种很少见的良性病变,1958年由Edmondson提出,并于1975年被WHO确认.现将我科诊断的1例结合文献复习,就其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作讨论.

    作者:朱寿田;施红旗;楼善贤;徐庆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临床易误诊为尿道肉阜、尿道黏膜脱垂等.本院从1996年至今共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罗晓青;张大虎;曹进;汤合莲;杨绍荣;王瑞国;周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成分的癌/甲状腺内胸腺癌

    1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颈前肿块4个月,枣核大小,质较硬;无疼痛、声嘶、咳嗽及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要求手术治疗.体检:肿块位于颈前左侧下部,边界不清,质硬,活动差,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B超:左侧甲状腺偏大,下极见3 cm×2.8cm×2.1 cm的低回声团块,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临床诊断:左侧甲状腺内占位性病变,癌?甲状腺吸碘试验为凉节结.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手术时见肿块位于左甲状腺下极,3 cm×3 cm×2 cm,质硬,表面不平,边缘不清,与胸腔上端相连,颈前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行左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及颈前左侧三角区清扫术.

    作者:杨践;李剑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消化道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消化道小细胞癌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7例消化道小细胞癌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光镜形态分为3型:小细胞型8例,中间细胞型4例,混合型5例.免疫表型:EMA 12例、NSE 10例、keratin 9例、CgA 6例、S-100蛋白3例呈阳性,vimentin均阴性.结论EMA、NSE、keratin为小细胞癌的较为可靠的标记物,支持此瘤来源于内胚层全能干细胞.

    作者:马敬涛;李成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多态性观察

    目的探讨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变异规律.方法对233例进展期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根治术标本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结果233例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在向固有肌层浸润时,116例发生组织学分型或组织学分级变异而呈两种及两种以上组织学构型,117例组织学构型无变异.结论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组织学构型变异与其生长微环境改变可能有关.

    作者:李新建;任素珍;王富有;李发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肾集合管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纤维性间质反应性增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高分子CK、EMA、vimentin、溶菌酶阳性.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的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

    作者:朱艳红;刘芳;顾莹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在组织芯片上的应用

    组织芯片是从组织块中挑选典型部位的组织以获得数百个圆柱状的样本,并按次序排列在一个新的石蜡块上,制作成HE切片,然后按研究的需要进行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等研究[1,2].组织芯片技术重要的特点是:一次可以同时对多个组织块检测研究而对原来的组织材料破坏很小[3].

    作者:赵秀兰;张诗武;刘增辉;王欣;古强;孙保存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在制备不同组织切片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基因水平分析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进而指导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其中,准确、深入地研究某类特定细胞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是前提条件之一.

    作者:王振宁;徐惠绵;姜莉;张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检测脑胶质瘤蛋白共表达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ephrinB2及其受体EphB4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规律,并评价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蛋白共表达中的应用性.方法利用双标免疫荧光分别检测EphB4/ephrinB2蛋白与GFAP或CD34蛋白在35例脑胶质瘤新鲜标本及人脑胶质瘤细胞系CHG-5、SHG-44中的共表达状况,以Leica SP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摄像并分析.结果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CD34蛋白可共表达于部分间质血管,EphB4和ephrinB2在肿瘤血管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及两种细胞系,亦可见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GFAP的共表达.SHG-44细胞中EphB4或ephrinB2红色荧光强度强于CHG-5细胞,而CHG-5细胞GFAP绿色荧光强度较之SHG-44细胞则明显增强.结论(1)脑胶质瘤间质可能存在不同免疫表型的血管内皮,提示肿瘤血管的不同属性;(2)EphB4/ephrinB2蛋白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3)双标免疫组化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是一种可用于观测肿瘤蛋白共表达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增鹏;肖华亮;张沁宏;王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良性结节性病变的病理鉴别诊断

    在我国,随着肝脏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手术切除的各类肝细胞性和非肝细胞性结节性病变不断增多,为肝脏肿瘤外科病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病例资料[1].尽管肝细胞癌(HCC)是为常见的肝脏肿瘤,约占肝脏各类结节性病变的78%[2],而且对HCC的各种形态学特征也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3],但如何正确区分高分化HCC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仍是病理医师经常面临的问题[4,5].因此,我们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对高分化HCC与常见的肝良性结节性病变之间的病理鉴别诊断问题做一扼要讨论.

    作者:丛文铭;张树辉;朱忠政;董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