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组化染色中消除黑色素影响的方法

徐志秀;李新功;丁洪基;吴起嵩;董艳光;李爱英

关键词:染色法, 免疫组织化学, 黑色素
摘要:常规免疫组化通常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但在富有黑色素细胞的病变中,如S-100蛋白、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等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胞质中的棕黄色颗粒与组织内原有的棕褐色的黑色素颗粒混杂在一起,不易区别,往往给判断造成较大困难,甚至误诊.笔者利用氧化剂先将黑色素脱色,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效果满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波快速石蜡细胞块切片技术在细针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细胞学检查可以对体表及实质器官的肿块作定性及分类诊断,但有局限性,对少见疑难病难以定性和分类,文献报道细胞块切片可一定程度地弥补细胞学诊断的局限性,因在制作细胞块切片过程中可部分恢复原组织结构,其中的微小组织碎片经切片也更清楚地显示其组织学特征,对疾病的病理诊断、分类有一定帮助.

    作者:邱瑞成;唐世洪;杨天真;刘玉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观察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4岁.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囊性占位.光镜下囊壁内衬黏液柱状上皮,3/5例上皮下伴有卵巢样间质,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5/5)、CK(AE3)(5/5)、EMA(4/5)、CA199(5/5)、PR(1/5)、p53(1/5)、E-cadherin(2/5)呈阳性表达,不表达Ki-67及c-etbB-2;间质细胞vimentin(5/5)、SMA(4/5)及ER(2/5)、PR(3/5)呈阳性表达.结论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较为罕见,好发于中年女性,囊壁内衬黏液柱状上皮,可伴有卵巢样间质,有恶性潜能,可以发展为交界性变甚至癌变.手术完整切除预后好.

    作者:牛俊杨;王晓秋;王志华;周荣妹;程荣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免疫组化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正确应用与评价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单隆抗体的问世,抗原修复和检测系统技术的不断改进,免疫组化技术在敏感性与特异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此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中,成为病理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测手段,特别在淋巴网状组织肿瘤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中,与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一起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1].但在实际应用和结果的评价中尚存在许多问题.合理的应用与正确的评价其结果十分重要.为此笔者将自己在实践中的粗浅体会作一介绍,仅供参考.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检测脑胶质瘤蛋白共表达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ephrinB2及其受体EphB4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规律,并评价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蛋白共表达中的应用性.方法利用双标免疫荧光分别检测EphB4/ephrinB2蛋白与GFAP或CD34蛋白在35例脑胶质瘤新鲜标本及人脑胶质瘤细胞系CHG-5、SHG-44中的共表达状况,以Leica SP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摄像并分析.结果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CD34蛋白可共表达于部分间质血管,EphB4和ephrinB2在肿瘤血管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及两种细胞系,亦可见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GFAP的共表达.SHG-44细胞中EphB4或ephrinB2红色荧光强度强于CHG-5细胞,而CHG-5细胞GFAP绿色荧光强度较之SHG-44细胞则明显增强.结论(1)脑胶质瘤间质可能存在不同免疫表型的血管内皮,提示肿瘤血管的不同属性;(2)EphB4/ephrinB2蛋白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3)双标免疫组化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是一种可用于观测肿瘤蛋白共表达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增鹏;肖华亮;张沁宏;王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伴有腺样囊性癌转化的乳腺微腺病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脾窦岸细胞瘤是1991年Falk首先提出的一种仅发生于脾脏的良性肿瘤[1].文献报道较少,国内迄今报道2例[2,3],国外已经报道44例[4],病人的发病年龄1~74岁,平均5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笔者于2002年10月遇到1例,现报道并复习文献如下.

    作者:张红凯;邓洪兵;易永芬;何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1例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发生于成人,位于小脑.形态学上是一个小细胞肿瘤,由神经细胞和散在或成簇的脂肪样细胞组成,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Syn、NSE阳性,Ki-67弱阳性.结论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是一非常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依赖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预后相对良好,不同于髓母细胞瘤.

    作者:束木娟;陈颖;张福林;金嘉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KIT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外科病理诊断中的医疗法律问题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癌及肝硬化组织中ICAM-1和ToPoⅡ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作为判断肝硬化及肝癌发展程度及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2例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26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ICAM-1和TopoⅡ标记.结果ICAM-1和TopoⅡ表达率分别为肝癌84.3%、62.5%(27/32,20/32);癌旁组织为68.7%、46.8%(22/32,15/32);肝硬化为65.3%,38.4%(17/26,10/26).10例正常肝组织无表达及弱表达,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类相关,肝癌组织中ICAM-1和TopoⅡ含量明显高于癌旁及肝硬化组织(P<0.01),而癌旁及肝硬化组织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肝组织中ICAM-1和TopoⅡ的过度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肝癌、肝硬化发展及细胞增殖活性,有可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闽峰;孟加榕;郑瑞丹;郭以河;刘会发;林明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起源于妊娠样和囊性高分泌性增生的乳腺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肾集合管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纤维性间质反应性增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高分子CK、EMA、vimentin、溶菌酶阳性.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的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

    作者:朱艳红;刘芳;顾莹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MALT淋巴瘤中API2-MALT1的检测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检测t(11;18)所致API2-MALT1融合转录本的发生率,探讨其对胃MALT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lymphoma)病理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26例为实验组;含MALT成分的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单纯的胃DLBCL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各10例及慢性胃炎活检石蜡包埋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嵌套式PCR检测B细胞IgH基因重排;采用RT-PCR检测API2-MALT1融合转录本,并通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比较,研究API2-MALT1融合转录本的检测在MALT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结果IgH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在胃MALT淋巴瘤中为76.9%(20/26),在含MALT成分的胃DLBCL中为100%(10/10),在胃DLBCL中为80%(8/10),在慢性胃炎中为0(0/10);API2-MALT1融合转录本在胃MALT淋巴瘤中的检出率为19.2%(5/26),在含MALT成分的胃DLBCL、胃DLBCL和胃炎中均未检出.结论API2-MALT1是胃MALT淋巴瘤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但其阳性率相对较低,通过与形态学、免疫组化及B细胞IgH基因重排检测的结合,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严青;陶琨;侯英勇;朱雄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消化道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消化道小细胞癌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7例消化道小细胞癌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光镜形态分为3型:小细胞型8例,中间细胞型4例,混合型5例.免疫表型:EMA 12例、NSE 10例、keratin 9例、CgA 6例、S-100蛋白3例呈阳性,vimentin均阴性.结论EMA、NSE、keratin为小细胞癌的较为可靠的标记物,支持此瘤来源于内胚层全能干细胞.

    作者:马敬涛;李成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肺癌中P63与P53、E-cadherin、Ki-67表达的比较

    目的比较p63及p53、E-cadherin(E-cad)、Ki-67在肺癌中的表达,以了解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63与抑癌基因(p53)突变、上皮分化标志基因(E-cad)失活及细胞增殖标志基因(Ki-67)激活有无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61例原发性肺癌中p63、p53、E-cad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p63在肺鳞癌中阳性率为100.0%,而在其他组织类型肺癌中p63基本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肺鳞癌中p63、p53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Ki-67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E-cad的表达在小细胞肺癌与肺鳞癌和肺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Kj-67的表达在各种组织类型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鳞癌中p63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p63可作为鳞状上皮源性肿瘤标记物,是判断鳞状细胞癌的增殖和分化有意义的指标,并可作为鉴别分化差的鳞癌和腺癌、小细胞癌的指标.

    作者:周春辉;王华新;李晓楠;孙雷;宋波;郑仁恕;李连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显示石蜡组织切片脂质的染色方法

    在实验动物脂质代谢模型中,为了观察组织中脂质的分布情况,笔者采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脂质染色,克服了冷冻切片不能有效原位固定脂质的局限性.经过改进油红乙醇液和Tracy染色法的石蜡制片,获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作者:孟峰芳;龚志锦;朱明华;张顺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垂体含淀粉样物质的催乳素细胞腺瘤1例

    患者女,28岁,停经7个月人院.无视力障碍,无多饮多食.开颅手术鞍区切口1. 5 cm×1 cm,在垂体部位见一肿瘤,黄白色,质韧呈胶皮样,刮圈不能刮除.其中央部分质软、粉红色,瘤组织向两侧扩展,紧靠海绵窦,约1.0 cm×0.8 cm,部分囊性变.

    作者:张庆华;任玉波;张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含CpG寡脱氧核苷酸对小鼠肝癌的生长抑制作用及造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含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对种植小鼠肝癌(hepatoma-22,H 22)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荷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右股皮下接种H22细胞后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包括生理盐水组、非CpG ODN组、CpGODN组、5-氟尿嘧啶(5-FU)组、白细胞介素-2(IL-2)组、CpG ODN+5-FU组和IL-2+5-FU组.皮下注射给药,给药期间鼠尾静脉采血观察骨髓抑制情况.用药12天,于后一次用药24 h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剥离肿瘤,测量大小和称重.结果单用CpGODN、CpGODN+5-FU、5-FU、IL-2+5-FU的抑瘤率为42.75%、56.02%、63.98%、57.91%(P<0.01),后两组不良反应明显,有显著骨髓抑制作用.结论CpG ODN对移植小鼠肝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能缓解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状态.

    作者:盛蓁;王先松;官阳;杨木兰;阮幼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成分的癌/甲状腺内胸腺癌

    1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颈前肿块4个月,枣核大小,质较硬;无疼痛、声嘶、咳嗽及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要求手术治疗.体检:肿块位于颈前左侧下部,边界不清,质硬,活动差,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B超:左侧甲状腺偏大,下极见3 cm×2.8cm×2.1 cm的低回声团块,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临床诊断:左侧甲状腺内占位性病变,癌?甲状腺吸碘试验为凉节结.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手术时见肿块位于左甲状腺下极,3 cm×3 cm×2 cm,质硬,表面不平,边缘不清,与胸腔上端相连,颈前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行左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及颈前左侧三角区清扫术.

    作者:杨践;李剑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改变

    目的探讨胃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17例胃髓样癌和64例非髓样癌(低级别癌19例,高级别癌45例)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胃髓样癌病理学以瘤细胞实体样排列和纤维少、富于淋巴细胞的间质为特征.与非髓样癌比较,还有以下特征:(1)胃髓样癌、低级别癌平均生存时间好于高级别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4).(2)胃髓样癌29.4%(5/17例)、非髓样癌9.4%(6/64例)未累及浆膜,髓样癌较不易累犯浆膜(P<0.05);髓样癌、非髓样癌各70.5%(12/17例)和20.8%(11/64例)为推进性生长,髓样癌推进性生长较常见(P=0).(3)胃髓样癌上皮内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 380/10HPF,较非髓样癌(147/10HPF)明显(P=0);35.2%(6/17例)髓样癌、3.1%(2/17例)非髓样癌瘤周淋巴细胞阳性,髓样癌瘤周淋巴细胞阳性较常见(P=0.001);70.6%(12/17例)髓样癌Crohn样反应阳性,较非髓样癌32.8%(21/64例)常见(P<0.05).(4)与低级别癌比较,胃髓样癌和高级别癌上皮钙粘素低表达更常见(P<0.05).(5)41.2%(7/17例)胃髓样癌复制误差阳性,比非髓样癌的2.5%(1/64例)更常见(P=0).结论(1)胃髓样癌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宜作为单独的组织学类型.(2)胃髓样癌复制误差阳性和阴性两个亚型在预后上有差异,Bat26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炳建;来茂德;程蕾;许敬尧;黄琼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