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组化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正确应用与评价

朱梅刚

关键词:淋巴瘤, 诊断, 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单隆抗体的问世,抗原修复和检测系统技术的不断改进,免疫组化技术在敏感性与特异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此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中,成为病理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测手段,特别在淋巴网状组织肿瘤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中,与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一起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1].但在实际应用和结果的评价中尚存在许多问题.合理的应用与正确的评价其结果十分重要.为此笔者将自己在实践中的粗浅体会作一介绍,仅供参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错构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错构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乳腺错构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8例乳腺错构瘤,均为女性,占同期970例乳腺良性肿瘤的0.8%.年龄28~46岁,平均38岁.62.5%(5/8)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37.5%(3/8)位于右侧,均为单发病灶.临床主要症状为无痛性包块,术前临床均未能获确切诊断.组织学主要以纤维、脂肪和腺体增生3种成分组成,且其组成比例有所不同,无细胞间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6例肿瘤中乳腺小叶上皮细胞ER和PR表达阳性.结论乳腺错构瘤是一种属乳腺组织结构发育异常所致的良性病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廖谦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间皮相关抗体在胸膜恶性间皮瘤和胸膜转移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alretinin、CK5/6、mesothelial cell(MC)、CEA和vimentjn在胸膜恶性间皮瘤及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3例胸膜恶性间皮瘤和13例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的calretinjn、CK5/6、MC、CEA、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calretinin、CK5/6、CEA在恶性间皮瘤与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MC、vimentin在恶性间皮瘤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间皮相关抗体calretinin、CK5/6及癌抗体CEA对鉴别胸膜恶性间皮瘤及胸膜转移性肺腺癌有诊断价值.

    作者:喻朝霞;郑晓刚;夏思钧;孟奎;陆珍风;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含CpG寡脱氧核苷酸对小鼠肝癌的生长抑制作用及造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含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对种植小鼠肝癌(hepatoma-22,H 22)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荷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右股皮下接种H22细胞后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包括生理盐水组、非CpG ODN组、CpGODN组、5-氟尿嘧啶(5-FU)组、白细胞介素-2(IL-2)组、CpG ODN+5-FU组和IL-2+5-FU组.皮下注射给药,给药期间鼠尾静脉采血观察骨髓抑制情况.用药12天,于后一次用药24 h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剥离肿瘤,测量大小和称重.结果单用CpGODN、CpGODN+5-FU、5-FU、IL-2+5-FU的抑瘤率为42.75%、56.02%、63.98%、57.91%(P<0.01),后两组不良反应明显,有显著骨髓抑制作用.结论CpG ODN对移植小鼠肝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能缓解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状态.

    作者:盛蓁;王先松;官阳;杨木兰;阮幼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亚砷酸对CNE1细胞株增殖和端粒酶hTRT的影响

    目的观察亚砷酸对人鼻咽癌CNE1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的影响.方法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用不同浓度亚砷酸处理,MTT法观察不同浓度亚砷酸作用不同时间后对CNE1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条件作用后CNE1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及周期分布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端粒酶hTRT表达情况.结果亚砷酸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细胞的增殖,其作用随着亚砷酸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一定浓度亚砷酸作用于CNE1细胞后,其S期细胞比例及增殖指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凋亡指数逐渐增多.随着亚砷酸浓度增加,PCNA及hTRT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逐渐下降(P<0.05).结论亚砷酸可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生长,除了诱导凋亡以外,调控DNA合成及细胞增殖的PCNA蛋白合成降低,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可能是亚砷酸的部分抗肿瘤作用机制.

    作者: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杜彩文;吴贤英;陈炯玉;洪超群;郑瑞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基因芯片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胃癌和其它肿瘤一样是遗传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相关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的改变,尤其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因此寻找胃癌相关基因、构建其基因表达谱是阐明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和进行有效预防的关键.基因芯片自问世以来在肿瘤分子病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该技术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海龙;周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结直肠癌组织P53表达的差异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和汉族、浙江汉族结直肠癌组织中p53、Ki-67、COX-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上的差异.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4例结直肠癌组织(新疆维族38例和汉族52例、浙江汉族54例)中p53、Kj-67、COX-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3组结直肠癌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族结直肠癌发病年龄早于两组汉族(浙江汉族、新疆汉族和维族病人的年龄分布分别为57.7士12.6、57.0±11.5、51.4士11.2岁,经方差分析,F=3.520,P<0.05).组织学类型:浙江汉族病人管状腺癌占82.7%,新疆汉族和维族病人乳头状腺癌所占的比例高于浙江汉族,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癌间分化程度:新疆汉族高于其他两组(P<0.01).调整年龄、性别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民族与结直肠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有关.维族p53阳性率高于汉族,比值比为2.492(95%CI 1. 046~5.939).新疆汉族和维族结直肠癌与Ki-67和COX-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维族结直肠癌p53蛋白表达高于汉族病人,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买买提艾力·吾马尔;沈宝茵;黄琼;朱益民;陈俭;来茂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发病极早期的VEGF和MMP-2表达(二)

    (续上期)3讨论3.1内异症发病机制黏附的发生可能不是影响内异症发生的限制性因素,Sampson理论是关于内异症发病原因为流行的学说.其认为内异症的发生必然要经过以下步骤:内膜碎片随着逆流月经通过输卵管进入腹膜腔,其中仍具活性的细胞接下来发生黏附、植入、反复生长、出血而形成内异症.

    作者:宁维侣;黄荷凤;金帆;周彩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检测脑胶质瘤蛋白共表达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ephrinB2及其受体EphB4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规律,并评价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蛋白共表达中的应用性.方法利用双标免疫荧光分别检测EphB4/ephrinB2蛋白与GFAP或CD34蛋白在35例脑胶质瘤新鲜标本及人脑胶质瘤细胞系CHG-5、SHG-44中的共表达状况,以Leica SP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摄像并分析.结果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CD34蛋白可共表达于部分间质血管,EphB4和ephrinB2在肿瘤血管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及两种细胞系,亦可见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GFAP的共表达.SHG-44细胞中EphB4或ephrinB2红色荧光强度强于CHG-5细胞,而CHG-5细胞GFAP绿色荧光强度较之SHG-44细胞则明显增强.结论(1)脑胶质瘤间质可能存在不同免疫表型的血管内皮,提示肿瘤血管的不同属性;(2)EphB4/ephrinB2蛋白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3)双标免疫组化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是一种可用于观测肿瘤蛋白共表达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增鹏;肖华亮;张沁宏;王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KIT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死亡尸解1例

    患儿,女性,36+3周顺产,Apgar评分出生0 min评6分,5 min后评9分,体重2 400 g,羊水Ⅲ.粪染,出生后予吸黏液、吸氧等治疗.查体:唇周微绀,前囱平软,呼吸平,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齐,腹软,四肢肌张力稍低,诊断:(1)新生儿窒息;(2)早产低体重儿;(3)羊水吸入.

    作者:易旭夫;陈晓刚;邓振华;林霞;谢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癌及肝硬化组织中ICAM-1和ToPoⅡ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作为判断肝硬化及肝癌发展程度及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2例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26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ICAM-1和TopoⅡ标记.结果ICAM-1和TopoⅡ表达率分别为肝癌84.3%、62.5%(27/32,20/32);癌旁组织为68.7%、46.8%(22/32,15/32);肝硬化为65.3%,38.4%(17/26,10/26).10例正常肝组织无表达及弱表达,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类相关,肝癌组织中ICAM-1和TopoⅡ含量明显高于癌旁及肝硬化组织(P<0.01),而癌旁及肝硬化组织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肝组织中ICAM-1和TopoⅡ的过度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肝癌、肝硬化发展及细胞增殖活性,有可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闽峰;孟加榕;郑瑞丹;郭以河;刘会发;林明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OX-2与结直肠癌早期发病的关系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又称为环氧化酶和PG内过氧化物合成酶.COX的主要功能是将花生四烯酸转变成前列腺素(PG).COX家族主要有两个亚型,分别是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1].PG参与体内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高水平的PG特别是PGE2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陈俭;来茂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胸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皮样、组织细胞样和其混合形态的血管内皮细胞源性恶性肿瘤.该瘤WHO(1994年)分类曾称交界性或中间性的血管内皮瘤,根据WHO(2002年)新分类现被列人软组织肿瘤中恶性的脉管肿瘤.该瘤罕见,组织形态结构多变,极易误诊,现报道3例.

    作者:黄渊;周丽菲;毛卫波;朱忆凌;吕益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肺癌中P63与P53、E-cadherin、Ki-67表达的比较

    目的比较p63及p53、E-cadherin(E-cad)、Ki-67在肺癌中的表达,以了解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63与抑癌基因(p53)突变、上皮分化标志基因(E-cad)失活及细胞增殖标志基因(Ki-67)激活有无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61例原发性肺癌中p63、p53、E-cad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p63在肺鳞癌中阳性率为100.0%,而在其他组织类型肺癌中p63基本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肺鳞癌中p63、p53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Ki-67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E-cad的表达在小细胞肺癌与肺鳞癌和肺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Kj-67的表达在各种组织类型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鳞癌中p63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p63可作为鳞状上皮源性肿瘤标记物,是判断鳞状细胞癌的增殖和分化有意义的指标,并可作为鉴别分化差的鳞癌和腺癌、小细胞癌的指标.

    作者:周春辉;王华新;李晓楠;孙雷;宋波;郑仁恕;李连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1例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发生于成人,位于小脑.形态学上是一个小细胞肿瘤,由神经细胞和散在或成簇的脂肪样细胞组成,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Syn、NSE阳性,Ki-67弱阳性.结论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是一非常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依赖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预后相对良好,不同于髓母细胞瘤.

    作者:束木娟;陈颖;张福林;金嘉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脾窦岸细胞瘤是1991年Falk首先提出的一种仅发生于脾脏的良性肿瘤[1].文献报道较少,国内迄今报道2例[2,3],国外已经报道44例[4],病人的发病年龄1~74岁,平均5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笔者于2002年10月遇到1例,现报道并复习文献如下.

    作者:张红凯;邓洪兵;易永芬;何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免疫组化染色中消除黑色素影响的方法

    常规免疫组化通常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但在富有黑色素细胞的病变中,如S-100蛋白、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等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胞质中的棕黄色颗粒与组织内原有的棕褐色的黑色素颗粒混杂在一起,不易区别,往往给判断造成较大困难,甚至误诊.笔者利用氧化剂先将黑色素脱色,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效果满意.

    作者:徐志秀;李新功;丁洪基;吴起嵩;董艳光;李爱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消化道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消化道小细胞癌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7例消化道小细胞癌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光镜形态分为3型:小细胞型8例,中间细胞型4例,混合型5例.免疫表型:EMA 12例、NSE 10例、keratin 9例、CgA 6例、S-100蛋白3例呈阳性,vimentin均阴性.结论EMA、NSE、keratin为小细胞癌的较为可靠的标记物,支持此瘤来源于内胚层全能干细胞.

    作者:马敬涛;李成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提高肾脏穿刺标本免疫组化切片质量的方法和体会

    由于肾组织在显微镜下呈囊腔状结构,肾小管上皮细胞又含有丰富的内源性过氧化物酶[1],在免疫组化染色时常出现结构不清晰,阳性信号定位差,背景非特异性着色深等现象,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比较,经反复摸索,发现用Trition X-100处理切片,蛋白酶K修复抗原解决了上述问题,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颜亚晖;郑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观察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4岁.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囊性占位.光镜下囊壁内衬黏液柱状上皮,3/5例上皮下伴有卵巢样间质,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5/5)、CK(AE3)(5/5)、EMA(4/5)、CA199(5/5)、PR(1/5)、p53(1/5)、E-cadherin(2/5)呈阳性表达,不表达Ki-67及c-etbB-2;间质细胞vimentin(5/5)、SMA(4/5)及ER(2/5)、PR(3/5)呈阳性表达.结论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较为罕见,好发于中年女性,囊壁内衬黏液柱状上皮,可伴有卵巢样间质,有恶性潜能,可以发展为交界性变甚至癌变.手术完整切除预后好.

    作者:牛俊杨;王晓秋;王志华;周荣妹;程荣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