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龙;周晓军
目的检测t(11;18)所致API2-MALT1融合转录本的发生率,探讨其对胃MALT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lymphoma)病理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26例为实验组;含MALT成分的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单纯的胃DLBCL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各10例及慢性胃炎活检石蜡包埋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嵌套式PCR检测B细胞IgH基因重排;采用RT-PCR检测API2-MALT1融合转录本,并通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比较,研究API2-MALT1融合转录本的检测在MALT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结果IgH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在胃MALT淋巴瘤中为76.9%(20/26),在含MALT成分的胃DLBCL中为100%(10/10),在胃DLBCL中为80%(8/10),在慢性胃炎中为0(0/10);API2-MALT1融合转录本在胃MALT淋巴瘤中的检出率为19.2%(5/26),在含MALT成分的胃DLBCL、胃DLBCL和胃炎中均未检出.结论API2-MALT1是胃MALT淋巴瘤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但其阳性率相对较低,通过与形态学、免疫组化及B细胞IgH基因重排检测的结合,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严青;陶琨;侯英勇;朱雄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对5-FU产生耐药的机制,揭示不同胸苷酸合成酶(TS)蛋白表达水平的结肠癌患者对5-FU治疗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结肠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中T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TS表达水平高于结肠癌组织,结肠癌组织中TS表达水平与5-FU化疗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与患者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结肠癌组织中TS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患者对5-FU为主的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作者:陈新;林文博;施作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EH)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良性血管瘤,笔者报道1例颞部EH,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研究,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朱杨丽;杨幼萍;林曦;张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以往,临床、影像及病理工作者对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存在深信不疑,并且认为平滑肌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当前,人们已将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mtestmal mesenchymal tumor,GIMT)以平滑肌肿瘤为主的观点逐渐转变到以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为主的观点上来,大量文献报道了当前认识的GIST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1~3].
作者:侯英勇;谭云山;朱雄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又称为环氧化酶和PG内过氧化物合成酶.COX的主要功能是将花生四烯酸转变成前列腺素(PG).COX家族主要有两个亚型,分别是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1].PG参与体内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高水平的PG特别是PGE2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陈俭;来茂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和汉族、浙江汉族结直肠癌组织中p53、Ki-67、COX-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上的差异.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4例结直肠癌组织(新疆维族38例和汉族52例、浙江汉族54例)中p53、Kj-67、COX-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3组结直肠癌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族结直肠癌发病年龄早于两组汉族(浙江汉族、新疆汉族和维族病人的年龄分布分别为57.7士12.6、57.0±11.5、51.4士11.2岁,经方差分析,F=3.520,P<0.05).组织学类型:浙江汉族病人管状腺癌占82.7%,新疆汉族和维族病人乳头状腺癌所占的比例高于浙江汉族,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癌间分化程度:新疆汉族高于其他两组(P<0.01).调整年龄、性别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民族与结直肠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有关.维族p53阳性率高于汉族,比值比为2.492(95%CI 1. 046~5.939).新疆汉族和维族结直肠癌与Ki-67和COX-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维族结直肠癌p53蛋白表达高于汉族病人,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买买提艾力·吾马尔;沈宝茵;黄琼;朱益民;陈俭;来茂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胃癌和其它肿瘤一样是遗传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相关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的改变,尤其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因此寻找胃癌相关基因、构建其基因表达谱是阐明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和进行有效预防的关键.基因芯片自问世以来在肿瘤分子病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该技术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海龙;周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4岁.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囊性占位.光镜下囊壁内衬黏液柱状上皮,3/5例上皮下伴有卵巢样间质,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5/5)、CK(AE3)(5/5)、EMA(4/5)、CA199(5/5)、PR(1/5)、p53(1/5)、E-cadherin(2/5)呈阳性表达,不表达Ki-67及c-etbB-2;间质细胞vimentin(5/5)、SMA(4/5)及ER(2/5)、PR(3/5)呈阳性表达.结论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较为罕见,好发于中年女性,囊壁内衬黏液柱状上皮,可伴有卵巢样间质,有恶性潜能,可以发展为交界性变甚至癌变.手术完整切除预后好.
作者:牛俊杨;王晓秋;王志华;周荣妹;程荣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S-100蛋白和vimentin阳性,cytokeratin阴性.同时必须排除皮肤、眼等处的原发病灶.结论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无色素性)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该与一些食管发生的肿瘤相鉴别如低分化癌、肉瘤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等.本瘤预后极差,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仅为10个月.
作者:高玉平;朱建善;林维;郑文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含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对种植小鼠肝癌(hepatoma-22,H 22)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荷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右股皮下接种H22细胞后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包括生理盐水组、非CpG ODN组、CpGODN组、5-氟尿嘧啶(5-FU)组、白细胞介素-2(IL-2)组、CpG ODN+5-FU组和IL-2+5-FU组.皮下注射给药,给药期间鼠尾静脉采血观察骨髓抑制情况.用药12天,于后一次用药24 h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剥离肿瘤,测量大小和称重.结果单用CpGODN、CpGODN+5-FU、5-FU、IL-2+5-FU的抑瘤率为42.75%、56.02%、63.98%、57.91%(P<0.01),后两组不良反应明显,有显著骨髓抑制作用.结论CpG ODN对移植小鼠肝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能缓解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状态.
作者:盛蓁;王先松;官阳;杨木兰;阮幼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皮样、组织细胞样和其混合形态的血管内皮细胞源性恶性肿瘤.该瘤WHO(1994年)分类曾称交界性或中间性的血管内皮瘤,根据WHO(2002年)新分类现被列人软组织肿瘤中恶性的脉管肿瘤.该瘤罕见,组织形态结构多变,极易误诊,现报道3例.
作者:黄渊;周丽菲;毛卫波;朱忆凌;吕益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亚砷酸对人鼻咽癌CNE1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的影响.方法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用不同浓度亚砷酸处理,MTT法观察不同浓度亚砷酸作用不同时间后对CNE1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条件作用后CNE1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及周期分布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端粒酶hTRT表达情况.结果亚砷酸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细胞的增殖,其作用随着亚砷酸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一定浓度亚砷酸作用于CNE1细胞后,其S期细胞比例及增殖指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凋亡指数逐渐增多.随着亚砷酸浓度增加,PCNA及hTRT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逐渐下降(P<0.05).结论亚砷酸可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生长,除了诱导凋亡以外,调控DNA合成及细胞增殖的PCNA蛋白合成降低,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可能是亚砷酸的部分抗肿瘤作用机制.
作者: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杜彩文;吴贤英;陈炯玉;洪超群;郑瑞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线粒体肌酸激酶(mitochondrial creatine kinase,CK-mit)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外表面,在磷酸肌酸穿梭过程机制中起重要作用.bax和bcl-2是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二者表达失平衡可导致肿瘤的发生[1,2].笔者探讨CK-mit和bax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作者:成继民;贺占国;陈静;郭宏;刘艳丽;张乃哲;陈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ephrinB2及其受体EphB4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规律,并评价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蛋白共表达中的应用性.方法利用双标免疫荧光分别检测EphB4/ephrinB2蛋白与GFAP或CD34蛋白在35例脑胶质瘤新鲜标本及人脑胶质瘤细胞系CHG-5、SHG-44中的共表达状况,以Leica SP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摄像并分析.结果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CD34蛋白可共表达于部分间质血管,EphB4和ephrinB2在肿瘤血管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及两种细胞系,亦可见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GFAP的共表达.SHG-44细胞中EphB4或ephrinB2红色荧光强度强于CHG-5细胞,而CHG-5细胞GFAP绿色荧光强度较之SHG-44细胞则明显增强.结论(1)脑胶质瘤间质可能存在不同免疫表型的血管内皮,提示肿瘤血管的不同属性;(2)EphB4/ephrinB2蛋白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3)双标免疫组化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是一种可用于观测肿瘤蛋白共表达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增鹏;肖华亮;张沁宏;王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错构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乳腺错构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8例乳腺错构瘤,均为女性,占同期970例乳腺良性肿瘤的0.8%.年龄28~46岁,平均38岁.62.5%(5/8)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37.5%(3/8)位于右侧,均为单发病灶.临床主要症状为无痛性包块,术前临床均未能获确切诊断.组织学主要以纤维、脂肪和腺体增生3种成分组成,且其组成比例有所不同,无细胞间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6例肿瘤中乳腺小叶上皮细胞ER和PR表达阳性.结论乳腺错构瘤是一种属乳腺组织结构发育异常所致的良性病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廖谦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对2例具有肠道症状的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进行探讨.结果2例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镜下具有梅毒病变的基本组织学特点,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构成的非特异性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表达.结论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临床表现常无特殊性,组织学检查浆细胞恒定浸润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之一.梅毒性直肠炎既易于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又常易被误诊为其他肠道病变.在了解病史的基础上,根据其组织学特点,结合血清学检测结果,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作者:张传山;张静;李增山;程虹;马福成;王文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向卵黄囊和尿膜囊分化的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在男性,卵黄囊瘤是青春期前儿童常见的睾丸肿瘤,常为纯卵黄囊瘤,而在青春期后或成人常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单纯型罕见[1].
作者:王刚平;李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17例胃髓样癌和64例非髓样癌(低级别癌19例,高级别癌45例)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胃髓样癌病理学以瘤细胞实体样排列和纤维少、富于淋巴细胞的间质为特征.与非髓样癌比较,还有以下特征:(1)胃髓样癌、低级别癌平均生存时间好于高级别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4).(2)胃髓样癌29.4%(5/17例)、非髓样癌9.4%(6/64例)未累及浆膜,髓样癌较不易累犯浆膜(P<0.05);髓样癌、非髓样癌各70.5%(12/17例)和20.8%(11/64例)为推进性生长,髓样癌推进性生长较常见(P=0).(3)胃髓样癌上皮内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 380/10HPF,较非髓样癌(147/10HPF)明显(P=0);35.2%(6/17例)髓样癌、3.1%(2/17例)非髓样癌瘤周淋巴细胞阳性,髓样癌瘤周淋巴细胞阳性较常见(P=0.001);70.6%(12/17例)髓样癌Crohn样反应阳性,较非髓样癌32.8%(21/64例)常见(P<0.05).(4)与低级别癌比较,胃髓样癌和高级别癌上皮钙粘素低表达更常见(P<0.05).(5)41.2%(7/17例)胃髓样癌复制误差阳性,比非髓样癌的2.5%(1/64例)更常见(P=0).结论(1)胃髓样癌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宜作为单独的组织学类型.(2)胃髓样癌复制误差阳性和阴性两个亚型在预后上有差异,Bat26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炳建;来茂德;程蕾;许敬尧;黄琼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