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集合管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朱艳红;刘芳;顾莹莹

关键词:肾肿瘤, 诊断, 鉴别
摘要:目的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纤维性间质反应性增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高分子CK、EMA、vimentin、溶菌酶阳性.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的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检测脑胶质瘤蛋白共表达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ephrinB2及其受体EphB4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规律,并评价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蛋白共表达中的应用性.方法利用双标免疫荧光分别检测EphB4/ephrinB2蛋白与GFAP或CD34蛋白在35例脑胶质瘤新鲜标本及人脑胶质瘤细胞系CHG-5、SHG-44中的共表达状况,以Leica SP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摄像并分析.结果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CD34蛋白可共表达于部分间质血管,EphB4和ephrinB2在肿瘤血管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及两种细胞系,亦可见EphB4或ephrinB2蛋白与GFAP的共表达.SHG-44细胞中EphB4或ephrinB2红色荧光强度强于CHG-5细胞,而CHG-5细胞GFAP绿色荧光强度较之SHG-44细胞则明显增强.结论(1)脑胶质瘤间质可能存在不同免疫表型的血管内皮,提示肿瘤血管的不同属性;(2)EphB4/ephrinB2蛋白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3)双标免疫组化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是一种可用于观测肿瘤蛋白共表达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增鹏;肖华亮;张沁宏;王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与胃肠道自主神经瘤

    以往,临床、影像及病理工作者对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存在深信不疑,并且认为平滑肌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当前,人们已将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mtestmal mesenchymal tumor,GIMT)以平滑肌肿瘤为主的观点逐渐转变到以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为主的观点上来,大量文献报道了当前认识的GIST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1~3].

    作者:侯英勇;谭云山;朱雄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显示石蜡组织切片脂质的染色方法

    在实验动物脂质代谢模型中,为了观察组织中脂质的分布情况,笔者采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脂质染色,克服了冷冻切片不能有效原位固定脂质的局限性.经过改进油红乙醇液和Tracy染色法的石蜡制片,获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作者:孟峰芳;龚志锦;朱明华;张顺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喉神经内分泌癌2例

    例1,男,52岁.以喉部肿痛2个月,于2003年8月5日入院.有30年的吸烟史,每天10支.查体:颈部未触及明确肿大淋巴结.CT扫描示:左侧声门上喉室肿物.纤维喉镜检查:左侧会厌喉面根部可见3 cm×2.5 cm的菜花状肿物,累及同侧声带及室带,左侧披裂活动受限,右侧声带前端黏膜糜烂.

    作者:曹志星;赵甲升;李东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临床易误诊为尿道肉阜、尿道黏膜脱垂等.本院从1996年至今共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罗晓青;张大虎;曹进;汤合莲;杨绍荣;王瑞国;周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多态性观察

    目的探讨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变异规律.方法对233例进展期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根治术标本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结果233例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在向固有肌层浸润时,116例发生组织学分型或组织学分级变异而呈两种及两种以上组织学构型,117例组织学构型无变异.结论胃和大肠腺上皮分化癌的组织学构型变异与其生长微环境改变可能有关.

    作者:李新建;任素珍;王富有;李发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脾窦岸细胞瘤是1991年Falk首先提出的一种仅发生于脾脏的良性肿瘤[1].文献报道较少,国内迄今报道2例[2,3],国外已经报道44例[4],病人的发病年龄1~74岁,平均5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笔者于2002年10月遇到1例,现报道并复习文献如下.

    作者:张红凯;邓洪兵;易永芬;何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OX-2与结直肠癌早期发病的关系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又称为环氧化酶和PG内过氧化物合成酶.COX的主要功能是将花生四烯酸转变成前列腺素(PG).COX家族主要有两个亚型,分别是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1].PG参与体内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高水平的PG特别是PGE2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陈俭;来茂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肾集合管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纤维性间质反应性增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高分子CK、EMA、vimentin、溶菌酶阳性.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的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

    作者:朱艳红;刘芳;顾莹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在组织芯片上的应用

    组织芯片是从组织块中挑选典型部位的组织以获得数百个圆柱状的样本,并按次序排列在一个新的石蜡块上,制作成HE切片,然后按研究的需要进行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等研究[1,2].组织芯片技术重要的特点是:一次可以同时对多个组织块检测研究而对原来的组织材料破坏很小[3].

    作者:赵秀兰;张诗武;刘增辉;王欣;古强;孙保存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起源于妊娠样和囊性高分泌性增生的乳腺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肺癌中P63与P53、E-cadherin、Ki-67表达的比较

    目的比较p63及p53、E-cadherin(E-cad)、Ki-67在肺癌中的表达,以了解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63与抑癌基因(p53)突变、上皮分化标志基因(E-cad)失活及细胞增殖标志基因(Ki-67)激活有无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61例原发性肺癌中p63、p53、E-cad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p63在肺鳞癌中阳性率为100.0%,而在其他组织类型肺癌中p63基本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肺鳞癌中p63、p53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Ki-67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E-cad的表达在小细胞肺癌与肺鳞癌和肺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Kj-67的表达在各种组织类型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鳞癌中p63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p63可作为鳞状上皮源性肿瘤标记物,是判断鳞状细胞癌的增殖和分化有意义的指标,并可作为鉴别分化差的鳞癌和腺癌、小细胞癌的指标.

    作者:周春辉;王华新;李晓楠;孙雷;宋波;郑仁恕;李连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消化道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消化道小细胞癌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7例消化道小细胞癌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光镜形态分为3型:小细胞型8例,中间细胞型4例,混合型5例.免疫表型:EMA 12例、NSE 10例、keratin 9例、CgA 6例、S-100蛋白3例呈阳性,vimentin均阴性.结论EMA、NSE、keratin为小细胞癌的较为可靠的标记物,支持此瘤来源于内胚层全能干细胞.

    作者:马敬涛;李成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提高肾脏穿刺标本免疫组化切片质量的方法和体会

    由于肾组织在显微镜下呈囊腔状结构,肾小管上皮细胞又含有丰富的内源性过氧化物酶[1],在免疫组化染色时常出现结构不清晰,阳性信号定位差,背景非特异性着色深等现象,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比较,经反复摸索,发现用Trition X-100处理切片,蛋白酶K修复抗原解决了上述问题,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颜亚晖;郑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在制备不同组织切片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基因水平分析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进而指导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其中,准确、深入地研究某类特定细胞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是前提条件之一.

    作者:王振宁;徐惠绵;姜莉;张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免疫组化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正确应用与评价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单隆抗体的问世,抗原修复和检测系统技术的不断改进,免疫组化技术在敏感性与特异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此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中,成为病理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测手段,特别在淋巴网状组织肿瘤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中,与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一起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1].但在实际应用和结果的评价中尚存在许多问题.合理的应用与正确的评价其结果十分重要.为此笔者将自己在实践中的粗浅体会作一介绍,仅供参考.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基因芯片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胃癌和其它肿瘤一样是遗传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相关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的改变,尤其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因此寻找胃癌相关基因、构建其基因表达谱是阐明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和进行有效预防的关键.基因芯片自问世以来在肿瘤分子病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该技术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海龙;周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1例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发生于成人,位于小脑.形态学上是一个小细胞肿瘤,由神经细胞和散在或成簇的脂肪样细胞组成,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Syn、NSE阳性,Ki-67弱阳性.结论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是一非常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依赖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预后相对良好,不同于髓母细胞瘤.

    作者:束木娟;陈颖;张福林;金嘉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超声波快速石蜡细胞块切片技术在细针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细胞学检查可以对体表及实质器官的肿块作定性及分类诊断,但有局限性,对少见疑难病难以定性和分类,文献报道细胞块切片可一定程度地弥补细胞学诊断的局限性,因在制作细胞块切片过程中可部分恢复原组织结构,其中的微小组织碎片经切片也更清楚地显示其组织学特征,对疾病的病理诊断、分类有一定帮助.

    作者:邱瑞成;唐世洪;杨天真;刘玉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亚砷酸对CNE1细胞株增殖和端粒酶hTRT的影响

    目的观察亚砷酸对人鼻咽癌CNE1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的影响.方法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用不同浓度亚砷酸处理,MTT法观察不同浓度亚砷酸作用不同时间后对CNE1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条件作用后CNE1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及周期分布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端粒酶hTRT表达情况.结果亚砷酸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细胞的增殖,其作用随着亚砷酸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一定浓度亚砷酸作用于CNE1细胞后,其S期细胞比例及增殖指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凋亡指数逐渐增多.随着亚砷酸浓度增加,PCNA及hTRT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逐渐下降(P<0.05).结论亚砷酸可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生长,除了诱导凋亡以外,调控DNA合成及细胞增殖的PCNA蛋白合成降低,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可能是亚砷酸的部分抗肿瘤作用机制.

    作者: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杜彩文;吴贤英;陈炯玉;洪超群;郑瑞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