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组织学分类特点

范嫏娣

关键词:生殖器肿瘤, 女性, 组织学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法
摘要:2003年WHO女性生殖器官组织学分类兼顾了病理学及遗传学的特征,简化以往庞大而重复的分类,并大幅度地补充近年出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新类型及遗传学研究结果,进而又重视结合临床,使分类能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另外,对传统观念进行更新,对常见肿瘤组织学类型均能系统阐述: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肿瘤扩散及分期、组织来源、遗传易感性,其中对重要类型肿瘤又增添病理巨检及组织学(免疫组化)、体细胞遗传学及易感性、预后及预测因素等内容,并选择性附设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流式细胞术测定等,配有彩色图片、表格及索引编码等,各器官肿瘤分类均附设TNM/FIGO分期系统,远比1994年分类详尽,现分别介绍如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恶性苗勒混合瘤1例

    患者女,70岁,丧偶多年,绝经17年.因阴道排出水样液20天伴出血5天入院.妇检:宫颈口见一5.0 cm×4.0cm×4.0 cm菜花状赘生物,形态不规则,表面颗粒状,质硬稍脆,有接触性出血,宫颈口触诊不清.妇检时赘生物部分脱落.

    作者:李巧云;徐如君;吴能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组织学分类特点

    2003年WHO女性生殖器官组织学分类兼顾了病理学及遗传学的特征,简化以往庞大而重复的分类,并大幅度地补充近年出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新类型及遗传学研究结果,进而又重视结合临床,使分类能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另外,对传统观念进行更新,对常见肿瘤组织学类型均能系统阐述: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肿瘤扩散及分期、组织来源、遗传易感性,其中对重要类型肿瘤又增添病理巨检及组织学(免疫组化)、体细胞遗传学及易感性、预后及预测因素等内容,并选择性附设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流式细胞术测定等,配有彩色图片、表格及索引编码等,各器官肿瘤分类均附设TNM/FIGO分期系统,远比1994年分类详尽,现分别介绍如下.

    作者:范嫏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妊娠滋养细胞病变中FHIT和PTEN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FHIT、PTEN蛋白表达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了30例完全性葡萄胎、15例侵袭性葡萄胎、15例绒毛膜细胞癌中FHIT、PTEN的蛋白表达.结果完全性葡萄胎中FHIT蛋白表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P<0.01),FHIT蛋白表达与葡萄胎滋养细胞增生呈负相关关系.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细胞癌中FHIT蛋白表达均低于完全性葡萄胎(P<0.05,P<0.01).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细胞癌中核PTEN蛋白表达均低于完全性葡萄胎(P<0.01,P<0.01).绒毛膜细胞癌中核PTEN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关系.结论FHIT和PTEN蛋白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参与了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刘书哲;张祥宏;梁化印;檀艳丽;高伟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滑膜肉瘤融合基因SYT-SSX的检测及意义分析

    目的研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在滑膜肉瘤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SYT-SSX融合基因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20例滑膜肉瘤标本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采用R-PCR检测SY-SSX融合基因.看家基因PBGD作为内参照.结果所有标本均可检测到PBGD mRNA的表达.18例(90%)检测到融合基因SYT-SSX的表达.SYT-SSXl型占12例(66.7%),SYT-SSX2型占6例(33.3%).结论在经福尔马林固定经石蜡包埋组织的滑膜肉瘤用RT-PCR方法检测SYT-SSX融合基因是可行的,有较高的敏感性.融合基因亚型可能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杨翎;范钦和;张炜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中抗体及检测系统的选择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受益匪浅,对免疫组化中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检测系统的选择和应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介绍如下.

    作者:孟奎;周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塑料切片技术介绍

    石蜡包埋切片技术是100多年来沿用于病理检查的主要手段.但对一些坚硬组织,如未经脱钙的骨组织,由于包埋剂和组织的硬度不一致,包埋后很难切片.只有用与组织硬度相近的包埋剂才能制备出较满意的切片.因此,Rosenberg等[1]于1960年首次将塑料切片技术加以介绍,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出现,要求能制作结构细致,图像清晰,人为损伤小的高质量切片,塑料包埋切片技术的相应发展,因其能切出1~2 μm厚的薄切片,供高分辨光镜的形态学研究也就成为可能.塑料切片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包括制作植物、昆虫及实验动物和人的组织切片[1~ 5].国内这一技术在起步较晚,仅少数单位开展了这一工作[6~15],但使用范围仍较局限.

    作者:梁化印;郭瑞峰;杜双存;田茹;董红梅;陈健;杨保凯;韩树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子宫腺瘤样瘤4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9例子宫腺瘤样瘤l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14例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9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标本的1.3%,肿瘤多位于子宫肌壁间,其次为近子宫角和宫体或官底浆膜下,内膜下少见.肿瘤直径0.5~5 cm,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瘤细胞组成形态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腔隙内衬以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大多数表现为脉管样形态.全部病例均伴平滑肌增生.14例腔隙内黏液物AlicianBlue染色阳性,PAS染色阴性.免疫表型:不同类型CK、vimentin、SMA及calretinin阳性,FⅧRAg、CEA、EMA、ER及PR阴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临床和病理上均易误诊和漏诊.瘤细胞表达CK和calretinin,不表达FⅧRAg、CEA和EMA,上述指标对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研究结果也支持子宫腺瘤样瘤为间皮来源.

    作者:廖谦和;胡树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对哮喘大鼠Th1/Th2失衡及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哮喘大鼠Th1/Th2(T辅助细胞1/T辅助细胞2)平衡、嗜酸性粒细胞(EOS)凋亡率的影响作用,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哮喘组(A)、地塞米松治疗组(T).卵清白蛋白复制大鼠哮喘模型,检测大鼠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FN-γ水平及气道壁EOS凋亡率.结果A组大鼠BALF中IFN-γ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1),血中及BALF中的IL-4水平则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表现出明显的Th1/Th2失衡.T组大鼠IL-4的表达明显低于A组而IFN-γ的表达则明显高于A组(均为P<0.01).在A组,大鼠气道壁EOS的浸润明显增多,但凋亡细胞却很少看到,EOS凋亡率明显低于C组(P<0.01),T组EOS凋亡率则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纠正哮喘Th1/Th2失衡和促进气道壁EOS凋亡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减轻哮喘气道炎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胡晓光;李昌崇;罗运春;陈小芳;张维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16与p27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宫颈癌是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目前低年龄组宫颈癌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因此对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倍受关注.宫颈癌中很少见到p53基因改变,检测p16、p27蛋白在宫颈癌及其周围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有利于探讨它们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王利霞;楼善贤;施红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伴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超微结构改变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光镜、电镜、组织化学染色,对41例先心病患儿肺组织及肺各级小动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伴有PH的肺组织各级小动脉(包括部分肌型及肌型动脉)数量增加、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尤以中-重度PH患者显著,主要表现血管中膜平滑肌(SMC)和内皮细胞(EC)增生,内弹力膜增厚,外膜胶原纤维增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组织内无肌型小动脉肌化、部分肌型及肌型小动脉数量增加,随着PH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超微结构改变包括:①肺泡隔纤维化逐渐明显,胶原纤维增生;②小动脉中膜SMC层数明显增加,SMC细胞面积增大,核染色质增粗,细胞间间隙明显增宽,血管外膜胶原纤维高度密集;③小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高柱状,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吞饮小泡多见;④毛细血管充血、瘀血,基膜明显增厚.结论先心病引起缺氧导致肺血管重建,使肺血管阻力增加,是PH形成的关键因素,肺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病变所致微循环障碍更加促进了PH的发生、发展.

    作者:高宝辉;谢丽微;祁旦巳;赵志光;方周溪;胡型锑;项如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合并局灶绒毛膜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观察病变的大体及镜下特点,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测定CK(AE1/AE3)、HPL、HCG、a-inhibin.结果肿瘤由绒毛膜型中间滋养细胞组成,瘤细胞巢呈地图样分布,瘤巢间充满嗜酸性透明变性物质.肿瘤的免疫表型:CK(AE1/AE3)、HPL、PLAP和a-inhibi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ETT为滋养细胞肿瘤的新类型,系由绒毛膜型中间滋养细胞组成,属于低度恶性肿瘤.ETT应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胎盘部位结节、绒毛膜细胞癌和宫颈鳞癌鉴别.

    作者:范嫏娣;王展宏;王秀荣;邢英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卵巢的嗜酸细胞性肿瘤

    嗜酸细胞(oxyphil cell)是指体积大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其核常位于中央,核仁明显,并有丰富、致密或颗粒状嗜酸性胞质,如电镜下胞质中有多量大的线粒体则称oncocyte.在人体的许多肿瘤中都会出现嗜酸细胞,有的肿瘤以这种嗜酸细胞为主要成分,卵巢肿瘤也不例外(表1).

    作者:张建民;杨幼萍;朱杨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的原位表达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RT)的表达及其与凋亡基因p53蛋白和bcl-2基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卵巢肿瘤组织中TRT及p53、bcl-2的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RT在不同卵巢肿瘤组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在卵巢上皮组织肿瘤中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组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7%、57.2%和85%,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良性与恶性的阳性表达为10%和81.8%,TRT的表达随着肿瘤恶性度增高呈现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递增现象,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卵巢恶性上皮组织肿瘤中p53蛋白和bcl-2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和80%,相关分析显示TRT与p53和bcl-2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TRT的高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卵巢肿瘤组织中TRT与p53、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TRT可作为卵巢肿瘤恶性度的一个指标.

    作者:张海燕;方军;谢丽微;高宝辉;谢小志;王宗敏;赵志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版WHO肿瘤分类中卵巢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特点简介

    2003年9月,新版WHO肿瘤分类的<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出版,其中卵巢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由Tavassoli和Devilee主编[1].新版分类反映了2002年1月12~16日和3月16~20日在法国里昂召开的本书编辑工作小组的共识.这次WHO卵巢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与1999年第2版内容并无重大改动[1].现将WHO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相关组织学分类和遗传学的变化部分简介如下.

    作者:张建民;杨幼萍;朱杨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肾透明细胞癌VHL基因和CD44v6表达及预后价值

    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基因和CD44v6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分级、分期和预后及两者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8例CCRCC标本中VHL基因和CD44v6的表达,比较两者同Fuhrman分级、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VHL基因表达阳性率为56.9%(33/58),为胞质染色;CD44v6表达阳性率为44.8%(26/58),为细胞膜染色.两者表达与病理核分级(P<0.001)和患者生存率(P<0.001和P<0.01)均相关.与病理分期无关(P>0.05).两者相互之间也相关(P<0.001).结论VHL基因和CD44v6表达可能在CCRCC进展中发挥作用,并为判断预后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作者:汤中林;李如昌;陈刚;桂律;罗金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宫颈癌中COX-2与p53、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与p53、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宫颈癌和1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COX-2、p53、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组织中COX-2、p5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COX-2的高表达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COX-2表达阳性组p5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X-2表达阴性组(P<0.05),COX-2表达阳性组的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则低于相对应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COX-2、p53、E-cadherin可能起重要作用.COX-2通过使抑癌基因p53失活,降低细胞黏附分子E-cadherin的水平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吴卉娟;刘少扬;江大琼;曾俊;龚玲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喉类癌1例

    患者男,60岁.因吞咽痛、左颈部包块半年就诊.体检:左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可扪及2.0 cm×2.0 cm质硬包块.间接喉镜检查:会厌喉面左侧见大小2.0 cm×2.0cm×1.5 cm肿物,表面不光滑,左披裂黏膜肿胀.喉部CT扫描:左侧会厌披裂、皱襞软组织块影向喉腔内突入约1.2cm×0.6 cm,左侧梨状窝变小,两侧会厌披裂皱襞增厚.行点刀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会厌左侧喉面.另有颈动脉三角区淋巴结2枚.

    作者:李晓楠;孙雷;王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宫颈鳞癌中p16、p21WAF1、Rb、cyclinE蛋白的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p16、p21WAF1、Rb、cyclinE 4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宫颈癌的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二步法对88例宫颈鳞癌组织,16例宫颈上皮内病变(CIN)组织,15例宫颈炎组织进行p16、p21WAF1、Rb、cyclinE 4种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p16、p21WAA1、cyclinE在宫颈癌中的表达高于宫颈炎(P<0.05);Rb在宫颈癌的表达少于宫颈炎(P<0.05);Rb与p16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675,P<0.05).结论宫颈癌细胞周期G1期中,由于Rb蛋白的缺失,使cyclinE表达升高,致使癌细胞增生;同时,p16、p21WAF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增高,并失去抑制作用.

    作者:董磊;宋张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癌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癌镜下为伴角化珠及间桥的高分化鳞癌,浸润子宫壁肌层内2/3,淋巴管见多发性瘤栓.子宫颈和颈管正常.免疫表型:高分子CK(+++)、低分子CK(++)、ER(+)、PR(++)、HPV胞质阳性、p53(+++)及P-gp(++).结论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癌非常罕见,恶性度高.腺上皮鳞化癌变,可能是其病变过程;HPV的作用还不清楚.该肿瘤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主要靠术后病理检查.

    作者:何春年;赵焕芬;徐翠清;翟金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黏蛋白MUC1和MUC2联合表达与大肠癌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和MUC2在大肠腺癌中的分型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例切端肠黏膜、31例癌旁组织及60例大肠腺癌进行黏蛋白MUC1、MUC2检测.结果在上述3者中,黏蛋白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2%、25.81%、46.67%(P=0.019);MUC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7.1%、58.33%(P=0.000).根据MUC1和MUC2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把大肠腺癌分为4型:MUC2+/MUC1-、MUC2+/MUC1+、MUC2-/MUC1+、MUC2-/MUC1-,其中MUC2+/MUC1-型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以及生存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MUC2+/MUC1+型与各个临床病理参数均不具有相关性;MUC2-/MUC1+型与发生部位、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具有相关性;MUC2-/MUC1-型与生存期具有相关性.结论MUC1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各型大肠腺癌与肿瘤的发展、浸润及转移相关,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作者:于秀文;李淑霞;冯美燕;王静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