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莉;应建明;郑闪;程书钧;高燕宁;孙耘田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hMLH1及hMSH2两种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变化并评估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111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和hMSH2的蛋白表达变化,采用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hMLH1蛋白表达变化与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11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失表达有19例,占17.1%(19/111),hMSH2失表达有2例,占1.8%(2/111),两者之和占总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例的18.9%(21/111).hMLH1或hMSH2蛋白失表达与患者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近端结肠、低-未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中MMR异常表达比例高(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以及患者的Dukes分期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癌组织中hMLH1正常表达及失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9.57%及73.68%,8年生存率分别为53.58%及73.68%,8年生存率差别较明显,然差别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一定比例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存在MMR基因的缺陷,其中hMLH1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hMSH2,hMLH1失表达与否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远期生存预后指标.
作者:蔡崎;陆洪芬;孙孟红;张太明;施达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B病毒的关系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CR法检测唾腺淋巴上皮样癌组织中EB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病毒潜伏膜蛋白1(1atent membrane protein-1)的蛋白表达.结果PCR检测EBV/R3区域DNA阳性率为81.8%(9/11),免疫组化检测EB病毒LMP一1阳性表达率54.5%(6/11);EB病毒和LMP-1蛋白表达同时检出率为45%(5/11).结论唾腺淋巴上皮样癌的发生、发展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PCR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EB病毒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
作者:谢海龙;周敏;周晓军;孟奎;石群立;龙秀荣;马恒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前列腺穿刺活检已成为临床上诊断前列腺疾病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前列腺癌的诊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复杂性也日益受到重视.笔者就前列腺穿刺活检中存在的病理诊断问题、争议和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作者:肖立;陆孝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nm23基因异常表达及突变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DP法、流式细胞术、PCR-SSCP法对150例结直肠癌标本及正常黏膜组织和16例大肠腺瘤分3组进行nm23蛋白检测和基因突变的筛查.结果①免疫组化发现73例结直肠癌中nm23-H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黏膜组织和良性腺瘤(P<0.001,P<0.001),转移癌表达低于原发癌(P<0.001),结直肠癌nm23-H1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肠壁浸润、Dukes分期、转移均密切相关(P<0.001),低表达组术后预后差于高表达组(P<0.001);②流式细胞术研究表明,nm23-H1蛋白在癌组织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在结直肠癌伴有转移(3/14)时其表达低于未发生转移者(11/14);③nm23-H1基因第2~5位外显子在6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未发现异常突变.结论结直肠癌中nm23基因突变可能是小概率事件,在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中不发挥主要作用,而nm23-H1蛋白表达降低则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提示检测nm23蛋白表达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作者:黄照权;黄培林;朱立健;金月玲;程少威;王亚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检测肺鳞状细胞癌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探讨DAP-K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在肺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60例肺鳞状细胞癌、9例癌旁肺组织DAP-K mRNA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相应组织中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肺鳞状细胞癌的DAP-K mRNA阳性表达率为46.7%,癌旁肺组织为67.7%,其阳性率高于肿瘤组织(P<0.01).在肺鳞状细胞癌中,高分化癌DAP-K mRNA阳性率为70%,低分化癌为23.3%,高分化癌的DAP-K mRNA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癌(P<0.01).肺鳞状细胞癌的细胞AI为(0.672 8±0.426 1)%,癌旁肺组织中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AI为(1.028 9±0.243 3)%,癌旁肺组织的AI高于肿瘤组织(P<0.01).在肺鳞状细胞癌中,高分化癌的AI为(0.582 3±0.192 2)%,低分化癌为(0.446 0±0.192 5)%,高分化癌的AI高于低分化癌(P<0.01).DAP-K mRNA呈阳性表达的肺癌,其AI为(0.531 7±0.209 7)%;DAP-K mRNA呈阴性者,其AI为(0.487 2±0.191 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连续切片上,DAP-K mRNA阳性细胞的分布区域与凋亡阳性细胞的分布相似.DAP-K mRNA呈阳性表达的区域,其AI为(1.285 7±1.212 8)%;DAP-K mRNA阴性区域,其AI为(0.761 1±0.372 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肿瘤转移的病例,其DAP-KmRNA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转移的病例(P<0.01).DAP-KmRNA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DAP-K作为一种促细胞凋亡基因,DAP-K表达低下或缺失参与了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DAP-K具有肿瘤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表现为促肿瘤细胞分化和抑制肿瘤转移.
作者:李艳春;钟仁华;曾庆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E-cadherin(E-cad)、β-catenin(β-cat)、CD44v6蛋白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8例乳腺癌中E-cad、β-cat、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E-cad、β-cat蛋白的表达强度,无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组织学分类无关;在乳腺癌中随着E-cad强度的增加,β-cat阳性率亦呈上升趋势(P<0.05).CD44v6蛋白的表达强度,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组织学分类无关.结论E-cad、β-cat、CD44v6的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是否转移的可靠指标.
作者:李晓鸣;晏红;朱任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脏原发性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肺MPNST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与超微结构研究.结果2例光镜下均显示MPNST的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蛋白、MBP、Vim、NSE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电镜观察1例可见特征性Luse小体.结论肺原发性MPNST极为罕见,临床诊断较困难.根据其光镜病理形态特征,S-100蛋白、MB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或)电镜检查可确诊.结合文献,该肿瘤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发现时已属晚期,预后差.病理学上应与肺脏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单相型滑膜肉瘤肉瘤样癌鉴别.
作者:李翔;曾庆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腮腺导管上皮细胞表型产生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腮腺巨细胞包涵体病石蜡包埋组织中巨细胞病毒以及早期抗原、CK、EMA等的表达.结果腮腺导管上皮细胞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后,作为上皮性标志物的CK和EMA表达呈阴性.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腮腺导管上皮细胞使其CK和EMA丢失.单层上皮角蛋白网具有维持上皮细胞机械力学完整性的功能.
作者:杨国嵘;黄高昇;王恩华;宋继谒;郭英;王娟红;梁蓉;王哲;闫庆国;冯骥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的研究是生命科学中又一应用前景广阔的领域,一方面对揭示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可能作为临床细胞移植治疗和人工组织器官构建的种子细胞,在创伤修复、组织或器官功能重建、基因治疗、抗衰老等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干细胞与肿瘤细胞有许多共同特点,如具备较高的端粒酶活性及自我更新和无限制增殖的能力,且具有相似的信号传导途径来调节自我更新[1].目前有研究认为,肿瘤的发生可能与ASC的异常分化有关,并由此提出了肿瘤干细胞的概念.卵圆细胞(oval cell)作为肝脏内的干细胞,一直是生命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笔者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萍;薛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软组织网状神经束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网状神经束膜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结果肿瘤位于左尺骨远端软组织.长而纤细的肿瘤细胞突起网状、格子样、吻合状生长,排列于黏液水肿性、纤维性和胶原化的背景中,细胞纺锤状,胞质弱嗜酸性,核星形,无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MA和Vim阳性.电镜:肿瘤细胞可见长形的纤细的胞质突起,突起上有较多的吞饮小泡.结论网状神经束膜瘤是软组织神经束膜瘤的富有特征性的亚型,预后良好,诊断主要依靠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综合观察.
作者:朱延波;金晓龙;朱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NET-1基因在人体组织中的表达,以确定该基因是否可作为恶性特异性的标记.方法在47种人类不同的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cDNA中用RT-PCR方法研究NET-1基因表达,进一步在13例人肝正常组织与癌组织cDNA中用半定量PCR分析NET-1基因表达的意义.结果胰腺、肝脏(包括成人和胎儿肝)、心、骨髓组织和造血细胞中NET-1阴性表达.11种恶性肿瘤组织和细胞中,除了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和白血病)外,其它组织均为NET-1阳性表达.特别在4例肝癌组织标本中发现均有NET-1基因表达(100%),2例癌旁肝组织显示一个弱的阳性信号.结论NET-1基因在人体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不同,特别是NET-1基因表达于肝癌组织而不表达于正常肝组织.提示NET-1基因可能是肝癌临床诊断的一个潜在的组织标记.
作者:陈莉;李德春;朱远源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8例SPT作HE、PAS、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8例SPT中7例为女性,1例男性,年龄16~63岁,平均33.1岁.术后均无复发.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7.9 cm.有包膜,囊实性相间.镜检:肿瘤由乳头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圆或卵圆,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2例侵犯胰腺组织.8例Vim、α1-AT、α1-ACT和NSE均阳性,4例Syn、CgA和AE1/AE3阳性,5例CD56阳性,5例PR阳性;Glu、Ins、Pol、EMA、p53、Ki-67、ER均阴性.结论胰腺SPT好发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切除治愈率高,应视为低度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提示可能起源于胰腺多能干细胞.
作者:丁敏;螘国铮;王晓秋;吴红阳;邢晓皖;陈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CK呈阳性表达的非霍奇金小T细胞性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运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1例CK呈阳性表达非霍奇金小T细胞性淋巴瘤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组织主由弥漫分布的小圆形细胞构成.核仁不明显.CD45、CD45RO、和CK(广谱、低分子量、高分子量和19、)均为(+).CD20和CD79均为(-).电镜观察瘤细胞胞核圆形,居中.胞质少,可见线粒体,未见上皮细胞分化特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非霍奇金小T细胞性淋巴瘤偶可呈CK阳性表达,在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低分化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肿瘤组织的异常表达.
作者:朱正;刘青;林汉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杂合性缺失(LOH)在肝细胞腺瘤(HCA)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显微组织切割术从石蜡组织切片中提取DNA,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础上进行毛细管电泳DNA测序,对12例手术切除的HCA标本进行了视网膜母细胞瘤1基因(Rb1)、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结直肠癌突变基因(MCC)、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4种肿瘤抑制基因(TSGs)LOH检测.结果4种肿瘤抑制基因LOH发生率分别为Rb1(2/7,28.5%)、APC(1/10,10.0%)、MCC(0/5,0%)、DCC(0/6,0%).发生LOH的3例HCA无1例在手术切除后出现肿瘤复发.结论HCA的LOH是较为少见的分子事件,Rb1和APC基因的LOH可能在少数HCA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但仍不足以支持HCA是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
作者:潘晶;丛文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基因组不稳定性可发生于染色体和核苷酸水平[1].
作者:王怡;孙孟红;施达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标本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其对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染色和S-P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285例前列腺电切标本.结果 (1)高频电流的高温作用致边缘组织收缩、细胞变形,体积变小,核染色质浓染;腺体变形、靠拢,出现假结构和细胞异型.(2)前列腺癌特异性的核仁改变不明显.(3)高频电流的高温使细胞抗原受损,前列腺上皮特异性抗原(PSA)弱表达或不表达.结论无论是组织学、细胞学还是免疫学,前列腺电切标本均与手术切除、穿刺标本均有不同,诊断时应考虑上述因素.
作者:糜叶俊;董世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SP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2例患者均有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组织学: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常伴有出血、囊性变,间质不同程度硬化.免疫表型:Vim(+)、NSE(+)、α1-AT(+)、ER(+)、PR(+);α-ACT灶性(+);上皮性标志(-)、Syn(-)、CgA(-)、CD68(-).结论胰腺SPT是较少见的、预后较好的交界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陈晓东;田野;陈炳旭;廖秋林;赖日权;周本成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续上期)细胞呈强阳性表达,管壁周围形成的新骨基质、骨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吸收骨陷窝内骨细胞呈强阳性表达.
作者:刘莹;王永会;时亨美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