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陈卫国;袁先厚
目的:剖析不明原因死亡的疾病分布及引起死亡的原因,探讨死亡所发生的病理学特点及猝死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不明原因死亡的尸体解剖材料105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部分做了法医学的毒物分析. 结果:在105例尸检中,21~40岁青壮年81例,为第一高峰.其中病理性死亡81例,暴力性死亡24例,猝死35例;89.5%找到死亡的主要疾病,疾病的分布以心血管常见,共22例,其次呼吸系统、中毒、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疾病.结论:科学准确地进行尸体解剖,不但可明确死因,而且丰富和发展相关临床学科的内容,对提高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荣超;宋惠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1988~1999年妇产科诊刮病检材料5 991例,其中临床诊断不孕症者1 885例,病理检出内膜结核病者106例.诊断标准:不孕症临床诊断用王淑贞[1]标准:夫妇同居2年未避孕者而未妊娠.内膜结核以病理检查到典型增殖型结核肉芽肿为标准.
作者:陈石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是细胞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通道,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在组织生长发育、维持组织器官内细胞间的协调稳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实验证实,GJIC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肿瘤GJIC的改变.近年来,通过改善GJIC治疗肿瘤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梁智勇;史景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汉族.13岁时因双手震颤就诊于我院儿科.当时查体:双眼K-F环阳性,实验室检查:尿铜排泄量90.2 μg/24 h,显著增加,铜氧化酶活性0.5 U,明显降低,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予以D-青霉胺、VitB6等治疗,症状好转,病情稳定.近7年来反复腹胀便血,予以保肝、利尿、止血等对症治疗,症状时重时轻.此次出现意识恍惚并发肝性脑病治疗无效死亡.
作者:刘清华;董颖;李挺;邹万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脑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标本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脑组织中未见VEGF阳性染色,而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VEGF阳性率为45.83%,在低级别(Ⅰ、Ⅱ)与高级别(Ⅲ、Ⅳ),以及术后不同生存情况的患者,其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其阳性程度与MVD具有相关性.结论:VEGF在脑星形细胞肿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它可促进瘤组织内微血管的发生,并对其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志强;陈卫国;袁先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理切片技术是病理学的重要部分,切片质量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结果,而病理诊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医院总体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病理切片质量控制是临床病理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我们科遵循<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病理科常规”的标准,通过近15年来病理切片的质量控制,提高了病理诊断水平,减少了病理诊断中的差错.现将本科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程序介绍如下.
作者:孟奎;马恒辉;石群立;周晓军;钱源澄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假腺性神经鞘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发生原因.方法:对2例假腺性神经鞘瘤的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具有通常型神经鞘瘤结构外,尚有类似上皮细胞衬覆的腺样或囊样腔隙特征,但衬覆腔隙的细胞下面无基膜存在,而与邻近的梭形瘤细胞移行;黏液和免疫组化CK、EMA、CEA染色均阴性,而S-100蛋白和MBP阳性.结论:衬覆腺样或囊样腔隙的细胞仍系神经鞘细胞,肿瘤内的腺样或囊样腔隙及其内衬覆有似上皮细胞的改变可能与肿瘤的变性有关.
作者:张胜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IGF-IR基因的反义硫代磷酸型寡核苷酸对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学影响.方法:根据IGF-IR cDNA序列设计正义、反义寡核苷酸片段,并对其部分碱基进行硫代磷酸修饰.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分别经正义寡核苷酸和反义寡核苷酸处理,应用倒置显微镜活细胞观察、HE染色光镜观察、透射电镜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IGF-IR反义硫代磷酸型寡核苷酸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作用.结果:经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胶质瘤细胞中,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凋亡细胞早期表现为细胞体积、容量减少,染色质凝聚,继之染色质集聚于核膜下成新月状或块状;细胞核内染色质可完全固缩成团呈“黑洞”样或萎缩的核破裂形成一些较小的膜包绕的球体位于胞质内,后出泡形成凋亡小体.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经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的胶质瘤细胞DNA降解片段,可见有明显的小分子量DNA梯状条带,而野生型和正义寡核苷酸处理的胶质瘤细胞未见DNA梯状条带.结论:IGF-IR所介导的分泌环路IGF-I/IGF-IR,在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维持恶性表型中起重要作用;IGF-IR反义硫代磷酸型寡核苷酸能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
作者:牛朝诗;罗其中;徐纪文;沈建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胰腺囊实性肿瘤的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特点,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HE、过碘酸雪夫(PAS)和免疫组化(S-P法)及电镜观察7例胰腺囊实性肿瘤.结果:肿瘤较大,包膜较完整,囊实相间,显微镜观察HE染色片中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复层排列形成假乳头突起为其特征.免疫表型:波形蛋白2例表达阳性,低分子量角蛋白6例为阳性,突触素4例为阳性,α1-AT6例阳性,胰岛素2例阳性.高分子量角蛋白、上皮膜抗原、生长抑素均为阴性.超微结构观察:4例瘤细胞分化良好,有数个细胞内含有类似酶原颗粒小体,直径0.8~1.2 μm,有界膜,电子密度不均.结论:胰腺囊实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胰腺腺泡又具有内分泌特征,临床经过表现为良性,预后良好.
作者:栾汛;李功;宋金筠;杨守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yclinE和p21WAF1/CIP1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各20例和78例胃腺癌组织中cyclinE和p21WAF1/CIP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在胃癌组高于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而p21WAF1/CIP1蛋白表达则相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cyclinE、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P<0.05);有肝转移的胃癌组cyclinE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p21WAF1/CIP1蛋白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cyclinE蛋白高表达与p21WAF1/CIP1蛋白失表达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cyclinE和p21WAF1/CIP1蛋白作为反映胃癌病理学特点的参考指标可能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远晃;徐志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包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心包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42岁;3例呈局限型,1例为弥漫浸润型.组织学上可表现为肉瘤样梭形细胞型、上皮样型及双相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肉瘤样梭形细胞表达CK、vimentin;上皮样型瘤细胞表达 HBME1、CK.结论:原发于心包的恶性间皮瘤罕见,预后极差,临床常被误诊,其组织形态亦复杂多样,应注意与心包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心包转移性腺癌和梭形细胞肿瘤等相鉴别.
作者:汤琪乐;许励;徐文娟;张梅;茹国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非典型腺瘤免疫组化表型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p53、PCNA的表达,并与单纯腺瘤和滤泡状癌对照研究.结果:非典型腺瘤bcl-2、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8%(23/28)、25%(7/28)、76.5%(21/28),与腺瘤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滤泡状腺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状腺非典型腺瘤似原位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罕见复发,无转移.
作者:马乃绪;李涌;王仰坤;蒋小春;娄海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6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HE、组化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作电镜观察.结果:年龄26~66岁,平均38岁.部位:头颈部4例,上肢、会阴各1例.形态学特征:瘤细胞似上皮细胞样,呈巢状索状管腔样排列,瘤细胞内有原始血管腔,核分裂象少见,个别病例见细胞有异型性及小灶性坏死,间质多少不一黏液样变或透明变.AB/PAS(pH 1.0)染色5例,瘤细胞阴性,AB黏液样基质呈淡蓝色.网染显示大量血管腔隙.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CD34 6例均阳性,FⅧRAg、CK 4例阳性, CEA、EMA、MAC387 6例均阴性.电镜观察1例见胞质内含有W-P小体.结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属于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病因不明.提高对本瘤认识可避免误诊.
作者:刘宗敬;丁敏;国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认识神经鞘瘤假腺性结构的本质及其发生原因,决定是否采纳假腺性神经鞘瘤之命名.方法:运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126例神经鞘瘤的病理形态表现.结果:颅内和椎管内神经鞘瘤除了具有躯体神经普通型神经鞘瘤的A、B区结构表现外,尚易发生出血、囊性变、核多形性、泡沫细胞和假腺样结构等变化.免疫组化证明这些假腺样或腔隙状结构由神经鞘瘤的瘤细胞组成,对S-100蛋白、MBP呈阳性表达,对EMA和CEA呈阴性表达.结论:神经鞘瘤的假腺样和腔隙状结构和颅内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出血、囊性变、核异形、泡沫细胞等改变一样,可能是在肿瘤的退行性改变中对囊液的反应性改变,以不采用“假腺性神经鞘瘤”为妥.
作者:张福林;朱静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8岁,体检发现右上肺阴影6年.近期反复出现右胸背部隐痛,于2000年10月30日入院.体检:双肺呼吸音正常,胸片和CT示:右上肺类圆形阴影,密度较高,轮廓清晰,有分叶,与6年前胸片及CT片比较,右上肺阴影有增大趋势,于2000年11月12日做右上叶切除术.
作者:时梅萍;陈岗;赵兰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5岁.反复头痛1年,两下肢无力半年,有时伴大小便失禁.近2年来头痛加重,视物模糊,记忆力差.CT诊断:两侧脑室内肿瘤,阻塞性脑积水.手术见两侧脑室肿瘤,大小5 cm×5 cm×4 cm.
作者:陈红梅;孔昭如;张国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9年我院开展了肝脏移植工作,为及时了解肝脏移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临床常需多次进行肝穿刺检查,并迫切要求病理科在短时间内发出明确的诊断报告,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笔者根据穿刺标本比较细小的特点,通过反复实验摸索出一套适合于肝穿刺标本的快速制片方法.
作者:刘洋;唐小奈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恶性程度星形细胞肿瘤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星形细胞肿瘤和非肿瘤脑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并对肿瘤MVD计数,分析其意义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PTEN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肿瘤总阳性率为54.17%(39/72),其中Ⅱ、Ⅲ、Ⅳ级者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2%(18/22)、42.86%(15/35)和37.50%(6/15).星形细胞瘤PTEN表达率明显高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P<0.01);星形细胞肿瘤MVD计数,72例肿瘤平均MVD为38.22,其中Ⅱ、Ⅲ、Ⅳ级者MVD分别为28.81±9.42、41.17±13.96和53.11±15.85,肿瘤组各级别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星形细胞瘤以窦状扩张型血管、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以芽状或条索状血管为主,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部分以球状血管丛为特征;PTE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中MVD呈负相关(r=-0.511,P<0.01).结论:PTEN基因突变或缺失在星形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肿瘤恶性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TEN表达的检测结合MVD与形态的测定有助于提高评估患者术后生存的准确性.
作者:陈永平;郑晖;颜亚晖;杨晓静;陈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端粒酶反转录酶(TRT)及其mRNA在各级星形细胞瘤中的原位表达,分析其与病理分级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各级星形细胞瘤47例,选取尸检正常脑组织2例、脱髓鞘病变7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蜡包埋标本中TRT蛋白(端粒酶反转录酶)及Ki67的表达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RT mRNA在石蜡切片及体外培养的人胶质母细胞株中的表达,对结果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在正常胶质细胞中呈阴性,在增生病例和1、2、3、4级肿瘤病变中呈现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递增的现象.相关分析显示它与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同时它与分级和预后相关(P<0.01); 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TRT蛋白水平的表达,但与TRT蛋白显著相关(P<0.01),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TRT mRNA呈中度阳性.结论:TRT蛋白和TRT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Ki67表达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TRT蛋白还与预后相关,提示端粒酶TRT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水平可能与肿瘤的演进一致,TRT mRNA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是一致的.
作者:钟定荣;李向红;宋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