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钙素原在中老年骨关节结核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张鹏;李少青;李立强;申勇

关键词:骨关节结核, 降钙素原, 视觉模拟评分法
摘要: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骨关节结核(OT)早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对比OT患者入院时(T1)、抗结核药物2 w(T2)、术前(T3)、术后1 w(T4)、1个月(T5)、3个月(T6)、6个月(T7)、12个月(T8)各时间点PC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应用抗结核药物2 w前后及手术前后对比.结果 与T1时比较,T2时脊柱结核、膝关节结核、总体PCT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T3时比较,T4时各部位结核及总体PCT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P<0.01).CRP、ESR及VAS评分T2时显著低于T1时,T4时显著低于T3时(均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对PCT、ESR、CRP在抗结核药物应用及手术治疗前后变化分析结果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5、0.694、0.664和0.768、0.825、0.679.并且临界值均在PCT曲线中显示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论 PCT为中老年OT患者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并可作为评估抗结核药效果、手术疗效及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miRNAs对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氧化损伤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miR-204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氧化损伤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0例皮质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和30例正常供体眼球晶状体前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miR-204的相对表达量.对LECs系HLE-B3进行培养,在对数期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200 μmol/L的过氧化氢建立LECs氧化损伤模型,之后分为模型对照组、miR-204拟似物组、miR-204拮抗物组、拟似物对照组、拮抗物对照组,分别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相应转染剂,未用过氧化氢处理的LECs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LECs中miR-204的表达量以验证转染率;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LECs中TP53INP1 mRNA和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miR-204 mRNA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细胞转染后各组间miR-204 mRNA表达量差异均显著(P<0.05),其中miR-204拟似物组明显高于拟似物对照组,miR-204拮抗物组明显低于拮抗物对照组(P<0.01).模型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miR-204拟似物组明显低于拟似物对照组,miR-204拮抗物组明显高于拮抗物对照组(P<0.05),但拟似物对照组和拮抗物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TP53INP1和p53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miR-204拟似物组明显低于拟似物对照组,miR-204拮抗物组明显高于拮抗物对照组(P<0.01, P<0.05).结论 miR-204可通过下调TP53INP1基因在LECs中的表达来抑制LECs凋亡,发挥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氧化损伤的作用,该作用通过影响TP53INP1-p53通路实现.

    作者:邹莹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椎弓根内固定不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免疫指标变化

    目的 观察椎弓根内固定不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探讨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免疫指标变化规律.方法前瞻性选取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200例,住院后4~6 d行椎弓根内固定不植骨治疗,术后随访1年,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X线检查并测定受伤脊椎Cobb角和椎体高度.观察患者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情况,将26例感染者纳入感染组,其中浅部感染18例、深部感染8例;从余下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6例纳入未感染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2例为对照组.采用郭峰法检测红细胞免疫指标(FEER、ATER、DTER、红细胞C3b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7、9、18、19和一氧化氮(NO)、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术后随访1年治疗效果理想,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时椎体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Cobb角度明显小于术前(P<0.05);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较术前得到明显矫正,内固定物取出后矫正程度无明显改变,术后1年与术后即刻椎体高度、Cobb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中深部感染者明显低于浅部感染者(均P<0.05).感染组患者ILs等促炎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中深部感染者明显高于浅部感染者(均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NO、IFN-γ、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中深部感染患明显高于浅部感染者(均P<0.05).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不植骨对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保留脊柱运动阶段的优点,适用于老年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和促炎因子水平改变参与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对其监测有助于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控.

    作者:张慧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弯角式椎体成形套管在老年骨质疏松椎骨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对比弯角式椎体成形套管与传统直口式椎体成形套管在老年骨质疏松椎骨压缩性骨折(OVCF)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36例老年OVCF患者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术中采用弯角式椎体成形套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直口式椎体成形套管,对比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不同椎体成形套管对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高于术后2 d(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2 d 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弯角式椎体成形套管可以明显缩短OVCF患者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作者:宋扬;李凡;程维;郭海峰;陈钱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目的 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养老机构老年人,居家养老老年人各210人,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进行测评.结果 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年龄、文化程度、有无配偶、抑郁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机构养老老年人抑郁程度较居家养老老年人严重.

    作者:迟晓华;吕静;王双艳;刘昕;黄埔士懿;苗晨曦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老年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老年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P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脾切除术的46例老年肝硬化后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为PVT组6例与非PVT组40例,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形成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术后血小板计数和术后门静脉血流速是术后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积极预防门静脉直径大、脾静脉直径大、术后门静脉血流速慢和术后血小板计数高的老年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形成PVT.

    作者:朱峰;侯亚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肿瘤标志物和炎症因子的变化

    目的 探讨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PG)、肿瘤标志物和炎症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早期胃癌患者81例作为观察组;另选老年胃部良性病变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G17、PG I和PG Ⅱ细胞含量,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72-4和CA 19-9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L)-8、IL-1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 观察组血清G17和PG 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G 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CEA、CA72-4和CA19-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L-8、IL-17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血清G17、PG、肿瘤标志物和炎症因子存在异常,对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陈函清;周初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胸椎管狭窄症(TSS)是由于先天性、退变性或内分泌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等因素导致胸椎管横断面减小而产生的胸髓压迫综合征〔1〕.TSS发病率相对颈椎管狭窄及腰椎管狭窄较低〔2~4〕,但胸椎管与脊髓缓冲空间极小、手术风险极大、并发症较多〔5,6〕,手术方式多样.现就TSS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桑卫华;赵晔;孙洪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电针联合康复锻炼对老年烧伤患者肺功能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康复锻炼对老年烧伤患者肺功能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康复治疗的62例老年烧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3).对照组给予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电针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相关内容中的平地行走45 m和上下楼梯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3个月后,比较两组肺功能、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第1秒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显著升高,膝关节主动ROM、被动ROM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平地行走45 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上下楼梯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联合康复锻炼是老年烧伤患者的有效康复治疗方案,能够明显改善肺功能,增加膝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王万玲;袁凌;谭静;帅霞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尾加压素Ⅱ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尾加压素(U)Ⅱ是一种在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的半胱氨酸链肽,是目前有效的血管收缩剂,与许多心脏和代谢疾病相关.UⅡ受体(UT)拮抗剂分为肽类与非肽类两种,肽类是UⅡ类似物,代表药物是Uran-tide.非肽类为人工合成的磺胺类或氨基喹啉衍生物,代表药物是Palosuran.目前很多体内、体外、组织、分子甚至基因层面的研究都证实了 UT 拮抗剂的有效性.因此,UT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和一些代谢相关疾病有希望的治疗靶点之一.本文主要综述近5年来UT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为民;陈欢;孙一平;孙志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不同部位高血压脑出血术式和时机选择及其对患者术后GOS和ADL分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式和时机选择及其对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的影响.方法 选择HICH患者185例,根据从起病到接受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分为超早组(间隔时间≤6 h)91例,早期组(6 h<间隔时间≤24 h)58例、延迟组(间隔时间>24 h)36例;根据病变部位及所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小骨窗组89例(行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骨瓣组61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引流组35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的GOS评分及术后1年的ADL分级.结果 超早组术后1个月GO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1年ADL分级优良率均明显高于早期组和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延迟组术后1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超早组和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方式组间术后1个月GOS评分、术后1年ADL分级及术后1年死亡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HICH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而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部位的HICH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陆黎春;郁明惠;李伟生;刘燕飞;钱兴龙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原发性心肌病中常见的两种临床表型,是导致年轻患者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SCD)的重要原因.一半以上家族性HCM和20% ~35%家族性DCM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已发现29个基因,至少1 500个突变位点与HCM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大部分突变来源于β-肌球蛋白重链(MYH7)、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 C(MYBP)C3、肌球蛋白轻链(MYL)2、MYL3、心肌肌钙蛋白(TNN)T2、TNNI3、α-心肌肌动蛋白(ACTC1)、α-原肌球蛋白(TPM1)和TNNC1基因等9种常见的肌小节致病基因〔2〕,编码Z盘蛋白或钙调蛋白的基因突变则相对少见.与HCM不同,DCM突变区域及种类具有多样性和严重性.除肌小节基因突变外,编码细胞骨架、核膜、离子通道及钙调蛋白等相关的基因突变亦被发现与DCM发病密切相关〔3〕.近一项研究还揭示了散发性DCM的新型易感基因,如热休克蛋白B族成员(HSPB)7、α激酶(ALPK)3基因等〔4〕.目前已发现 MYH7、MYBPC3、TPM1、TNNT2、ACTC1、肌联蛋白(TTN)、锚蛋白重复域(ANKRD)1、肌钯蛋白(MYPN)等18个基因的突变与HCM及DCM发病有关,但其致病机制不同.同时需警惕,遗传噪音产生的假阴性或假阳性突变〔5〕.本文就HCM和DCM相关致病基因及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李帅;洪葵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关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慢性肝病的常见原因〔1〕.一项基于美国人群的研究显示,在普通人群中NAFLD患病率约为30% 〔2〕;而入选的高危人群中其发病率升高,高危因素包括西班牙裔、肥胖、2型糖尿病(T2DM)和代谢综合征(MS)等〔1〕.NAFLD不仅可促进T2DM的发生,而且是心血管疾病(CVD)的独立危险因素〔3〕.因此,NAFLD与临床上所指的肝病有所不同.本文就NAFLD与T2DM、CVD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静娜;王英南;葛晓春;侯瑞田;金凤表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黄芪联合白令胶囊辅助治疗老年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黄芪联合白令胶囊辅助治疗老年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过敏性紫癜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使用常规抗感染、抗组胺及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黄芪联合白令胶囊进行辅助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 w.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补体C3水平及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33及IL-35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D3+T细胞的水平较对照组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4+T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CD8+T细胞水平显著降低,CD4+/CD8+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g及补体C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补体C3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IgM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8、IL-3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3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联合白令胶囊辅助治疗老年过敏性紫癜,可有效纠正T细胞亚群失衡,降低IgA及血清IL-8、IL-33水平.

    作者:李璐;徐留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吴茱萸次碱通过SIRT1通路干预氧化应激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目的 观察吴茱萸次碱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通路干预氧化应激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VSMCs,用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VSMCs增殖.缩胆囊素八肽(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荧光分光计检测活性氧(ROS)水平;RT-PCR法检测吴茱萸次碱对SIRT1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测SIRT1蛋白的表达量,并运用EX-527抑制SIRT1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t-BHp组SOD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升高,SIR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均P<0.05);与t-BHp组比较,吴茱萸次碱组SOD含量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SOD水平显著降低,SIR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显著上升(均P<0.05);与吴茱萸次碱组比较,EX-527组SOD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升高,SIR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吴茱萸次碱可通过上调SIRT1表达提高抗细胞增殖的能力,抑制t-BHp诱导细胞内ROS生成、提高抗氧化能力,发挥保护血管的生物效应.

    作者:马懿;吴赛珠;阮云军;苏双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及其与脊柱曲度的关系

    目的 评估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并探讨其与脊柱曲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对北京市海淀医院1213例老年人进行调查评估.通过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采用骨折风险测评工具(FRAX)评估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前臂、肩部、脊椎骨折等)概率和髋部骨折概率.采用脊柱电子测量仪测量直立位的躯干倾斜角、脊柱椎间夹角、脊柱曲度.后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脊柱曲度的关系.结果 ≥80岁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高于60~79岁组(P<0.05),女性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整体比较以及两两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T7、T8夹角及躯干前倾角呈正相关(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胸椎曲度及直立腰椎曲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不但与年龄、性别、骨量有关系,而且与脊柱曲度具有相关性,能够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高低.

    作者:石岩;许猛子;黄承;王艺伟;李斌;左如俊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脑卒中前痴呆与脑卒中后认知损害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卒中前痴呆与脑卒中后认知损害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260例,根据回顾性临床测试分为脑卒中前痴呆组(n=36)和脑卒中前无痴呆组(n=224),入院后根据认知评估分为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组(n=80)和脑卒中后无认知损害组(n=180),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影像诊断资料、血液检查记录,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测脑卒中患者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患者出现脑卒中前痴呆和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因素及脑卒中前痴呆和脑卒中后认知损害对患者3个月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脑卒中前痴呆组平均年龄、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病灶数量和额叶萎缩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脑卒中前无痴呆组(P<0.05).结论 脑卒中史、LDL-C是引发脑卒中前痴呆和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因素,额叶萎缩是患者出现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因素之一,而脑卒中前痴呆与脑卒中后认知损害影响患者3个月短期预后情况.

    作者:汪文娟;周霞;孙中武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与炎症反应、残余肾功能及营养的关系

    目的 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与系统性炎症反应、残余肾功能及营养的关系.方法 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透析充分性分为透析充分组(Kt/V≥1.2)71例及透析不充分组(Kt/V<1.2)33例.比较两组外周血炎症/应激指标水平,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比较两组残存肾功能(RRF)、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及透析频率(近6个月平均透析频率);分析Kt/V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透析充分组外周血CRP、IL-6水平显著低于透析不充分组(P<0.01);两组外周血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充分组RRF水平、Hb水平近6个月平均透析频率、外周血ALB水平、平均Kt/V值显著高于透析不充分组(P<0.05).患者Kt/V值与RRF(r=0.449,P<0.01)、透析频次(r=0.683,P<0.01)、Hb水平(r=0.399,P<0.01)及ALB水平(r=0.664,P<0.01)均呈正相关;与CRP(r=-0.694,P<0.01)及IL-6水平(r=-0.681,P<0.01)均呈负相关.结论 透析不充分可导致接受维持性透析的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系统性炎症/应激水平升高,且与患者透析频次、残存肾功能及营养状态相关.

    作者:赵茜芸;刘桂凌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桂枝茯苓胶囊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新生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80只雌性大鼠随机均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桂枝茯苓胶囊低剂量组(0.5 g/kg)和高剂量组(1.5 g/kg),其中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桂枝茯苓胶囊低、高剂量组连续给药,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培养28 d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caveolin-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对两者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桂枝茯苓胶囊低、高剂量组caveolin-1的表达升高,而VEGF表达降低,相比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桂枝茯苓胶囊高剂量组caveolin-1表达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而VEGF表达则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存在剂量依赖效应;VEGF表达与caveolin-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低剂量组=-0.65,P<0.05;r高剂量组=-0.61,P<0.05).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能显著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其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caveolin-1蛋白与VEGF蛋白的相互作用来完成.

    作者:刘明星;许越;蒋亚玲;欧妙娴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不遵医行为特点及遵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不遵医行为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评定量表,对541例糖尿病患者(老年组301例、非老年组240例)进行问卷调查,与非老年组比较,分析老年组不遵医行为的特点及遵医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组遵医行为总分平均为(33.10±7.89)分,总体不遵医的比例高达97.3%.老年组遵医行为5个方面不遵医率排序中,由高到低依次是自我监测、定期复查、运动治疗、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且老年组饮食和运动治疗遵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非老年组,而自我监测遵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遵医行为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结论 5种管理方式遵医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及时筛选可能出现不遵医行为的高风险患者,及早评估其各个方面的遵医行为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以改善其遵医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宁艳花;刘国莲;米光丽;王艳;刘艳;马楠楠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大鼠脑梗死范围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究脑梗死模型大鼠梗死范围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脑梗死模型,分别于术后6、12、24、48 h时统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之后分别处死做病理染色及脑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形态改变,计算梗死范围大小,分析神经功能缺损与梗死范围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6、12、24、48 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逐渐增加,在术后12 h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病理染色结果显示大鼠梗死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的尾状核、苍白球,皮质主要包括顶区、颞区及部分的枕区和额区;随缺血时间延长梗死范围逐渐增大,术后48 h时大鼠的梗死范围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鼠脑梗死范围大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r=-0.196,P>0.05).结论 脑梗死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但脑梗死范围随时间延长持续扩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梗死范围并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金成;姜立刚;李海平;王军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