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宗燕
目的:比较前臂掌侧与背侧留置针对清醒行动自如病人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70例。实验组采用前臂背侧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前臂掌侧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两组留置时间、局部渗血、渗液,穿刺成功率及拔针后局部红肿。结果两组留置时间和局部渗液、渗血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穿刺成功率与拔针后局部红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清醒行动自如的病人,前臂背侧比前臂掌侧进行留置针穿刺更合适。
作者:陈永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颅内动脉瘤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104例颅内动脉瘤便秘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必要时用开塞露和麻仁丸等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制定饮食计划,腰背部叩击和震动、腹部按摩,心理疏导等,该方法无效时通便药物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排便情况、便秘发生率及应用开塞露等药物的比率。结果试验组排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开塞露及通便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下降(P<0.01);且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烦躁、骶尾部疼痛的发生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便秘情况,减轻患者排便痛苦,同时创新护理方法,将临床上使用的震动排痰仪应用在颅内动脉瘤便秘患者进行腰背部震动,还能有效减轻患者长期卧床引发的腰背部疼痛,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周敏;马青华;李芳家;任正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配合护理干预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异丙酚无痛人流术同时采用语言诱导、心理疏导、护理支持等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无痛人流方法。比较两组术中异丙酚的用量,术前、术中、术后SBP、HR、SPO2变化,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术前 HR和术中异丙酚总用量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效果评价总满意率为96.7%,对照组为75.0%(P<0.01)。结论异丙酚无痛人流术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缓解焦虑,提高痛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安全性和舒适度,临床应用满意。
作者: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拔除尿管佳时机,为临床早期、安全拔除尿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3年5月我科实施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在遵医嘱情况下,A组术后12h拔除尿管,B组术后24h拔除尿管,C组术后48h拔除尿管。比较三组拔管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拔管后24h活动频率、尿路感染发生率、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后舒适度。结果三组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急性尿潴留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B组拔除尿管第一次下床活动后24 h内活动频率明显多于C组(P<0.05);A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其次是B组,C组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三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舒适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12~24 h为拔除尿管的佳时机,既不增加急性尿潴留发生率,又可以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
作者:彭美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器在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和各科室自行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以供应室集中处理清洗消毒的雾化吸入器为实验组。各临床科室自行清洗消毒的雾化吸入器为对照组。实验组将雾化吸入器在碱性清洗剂中用试管刷刷洗,清水冲洗,多酶清洗液浸泡5min ,清洗后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清水冲洗后消毒,并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实验组雾化吸入器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器在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保证了清洗质量,并提高了消毒效果。
作者:高慧荣;万珍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实施,护患沟通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护士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而共情是近年公认的一种良好沟通技巧。共情能力的增强,使护士有能力真正理解病人,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共情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是所有护患沟通的精髓。共情在临床的应用被称为临床共情,即医务人员具备识别病人情绪状态、对病人情感需求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以更好促进临床治疗的一种能力[1]。共情是护士与病人之间沟通的平台。现将共情的概念和内涵及其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志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是指一种细菌对两类或两类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如何有效地干预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难点问题。在医院接触患者多的是护士,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任何一个环节有疏漏都可能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现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丽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 )活动在提升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合格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QCC小组,确立主题,采取整群抽样进行调查,设立目标,运用PDCA理念解析在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 QCC活动后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的合格率由改善前50.3%上升至改善后91.2%,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QCC活动规范了入院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作者:金宗兰;杨巧兰;杨娟;任春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脐静脉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脐静脉用药的窒息新生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脐静脉插管给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使用2~5ml注射器6号针头从华通氏胶外部进行脐静脉注射给药。比较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脐静脉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及时、有效的为新生儿复苏建立用药通道,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梁少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模式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 HACCP管理模式,包括组建HACCP小组、制定实施流程图、分析危害因素确定关键控制点、组织培训、确定各流程监控系统、预设纠偏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安全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手术安全度明显提高,在手术安全措施、安全问题、物品清点及感染控制4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后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 HACCP管理模式管理患者手术安全,能把握好手术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手术安全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侯海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路径在甲亢手术患者中抗焦虑和疼痛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甲亢术前护理常规。干预组除按术前常规护理外,按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心理干预和疏导,并观察两组术前焦虑程度及术中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术前焦虑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中疼痛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路径的实施有效降低甲亢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和疼痛程度。
作者:陈美莲;钟秀萍;黎慧;关雅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改良伤票在院内小组式救治成批伤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中心2007年7月~2012年12月救治的15起突发公共事件84例,将2007年7月~2009年1月应用常规急诊流程救治的8起成批伤员41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应用自制改良伤票小组式救治的7起成批伤员43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分诊时间、平均救治时间、身份识别错误率及医护人员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为31.63±2.35s ,平均救治时间A区29.50±13.60min、B区34.00±12.84min、C区31.11±12.87min ,明显低于对照组分诊时间62.91±4.75s ,平均救治时间 A 区65.17±20.44min、B区58.50±7.31min、C区51.38±13.96min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3.274、5.034、4.871、4.760;P<0.05)。观察组身份识别错误率4.65%,对照组24.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678,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满意率93.02%,对照组75.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865,P<0.05)。结论在成批伤员救治中应用改良伤票快速分诊,实施分区小组式救治,能迅速建立良好的救治秩序,减少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缩短抢救时间,有效提高成批伤员救治效率。
作者:张文媛;翟光维;周丽红;杨作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及电极脱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科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改进术后切口缝合及包扎方式,不用沙袋压迫,卧床时间缩短为12h ,早期指导活动。比较两组感染发生率、电极脱位率、住院天数及营养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天数显著减少,营养状况好,感染发生率低(P<0.05)。两组起搏器电极脱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住院天数,加快住院期间的恢复过程,有效降低起搏器术后感染,且电极脱位发生率未增加。
作者:洪小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术后的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常导致病人情绪低落、紧张、睡眠不足、便秘等,其结果将加剧病人对止痛药物的依赖,使康复时间延长,从而引发失眠、高血压、抑郁等一系列问题[1]。对于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术后疼痛严重影响其身心恢复,如何处理术后疼痛不但成为产妇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且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麻醉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以及对产妇产生的影响成为了医务界和孕产妇关注的焦点[2]。现将镇痛泵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李俊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50例玻璃体切割术后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35例和对照组315例。实验组按照延伸护理服务模式在出院后接受规范的健康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于术后半年对两组视觉生活质量、遵医行为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后视觉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按时复诊、遵医用药、体位保持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回访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延伸服务使护理模式从医院走向社会和家庭,在预防并发症、密切护患关系等方面效果较好。
作者:王仕英;陈霞;张春一;章彤;李小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早期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置管前、置管后的宣教和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置管后10天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置管后11~30天,干预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有效预防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陶丽;吴卫琴;杨娅娟;李惠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臀部穿支皮瓣治疗老年患者骶尾部压疮的效果。方法充分做好术前的准备,术后做好皮瓣的观察,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引流管的护理以及体位、大小便的管理,营养的补充。结果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结论护理的重点是皮瓣的严密观察,保证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引流管的通畅。术后随访1~2年均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褚金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手术器械托盘是每个手术间的必用设备,它的实用与否直接影响手术操作。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腔镜手术和显微手术不断增多,要求手术托盘稳固,并能根据医生需要进行移动和调节,可灵活地推至手术需要的位置。而传统的手术托盘一般为带底座单支架式,底盘大不易摆放,受手术床底座的限制,手术托盘不能放入手术床的任意位置,给手术者操作和麻醉师观察患者带来了不便;并且其稳定性及容纳量也不尽人意,不利于医生进行手术。为了方便和适应各类手术的需要,我科设计了一种实用新型的手术器械托盘,该器械托盘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宗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总结回顾5例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延迟关胸患者的护理。通过加强延迟关胸伤口的管理、院内感染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维护;镇痛镇静的管理;加强管道的管理及基础护理,有效控制了切口感染、术后心包填塞及低心排综合症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作者:尹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院外延伸性心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1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院外延伸性心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在患者返院复查时进行心理护理。应用中文版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 -C30)进行生存质量评价。结果出院时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6个月时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院外延伸性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鼻咽癌患者的近期生存质量。
作者:王礼芹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