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远英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及电极脱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科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改进术后切口缝合及包扎方式,不用沙袋压迫,卧床时间缩短为12h ,早期指导活动。比较两组感染发生率、电极脱位率、住院天数及营养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天数显著减少,营养状况好,感染发生率低(P<0.05)。两组起搏器电极脱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住院天数,加快住院期间的恢复过程,有效降低起搏器术后感染,且电极脱位发生率未增加。
作者:洪小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实施,护患沟通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护士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而共情是近年公认的一种良好沟通技巧。共情能力的增强,使护士有能力真正理解病人,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共情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是所有护患沟通的精髓。共情在临床的应用被称为临床共情,即医务人员具备识别病人情绪状态、对病人情感需求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以更好促进临床治疗的一种能力[1]。共情是护士与病人之间沟通的平台。现将共情的概念和内涵及其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志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张口呼吸患者有效的吸氧途径。方法将40例张口呼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的双管鼻导管经口鼻双管吸氧。对照组采用经双腔鼻导管吸氧。分别于吸氧前后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口鼻双管吸氧效果优于双腔鼻导管吸氧,是张口呼吸患者更有效的吸氧途径。
作者:王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前臂掌侧与背侧留置针对清醒行动自如病人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70例。实验组采用前臂背侧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前臂掌侧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两组留置时间、局部渗血、渗液,穿刺成功率及拔针后局部红肿。结果两组留置时间和局部渗液、渗血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穿刺成功率与拔针后局部红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清醒行动自如的病人,前臂背侧比前臂掌侧进行留置针穿刺更合适。
作者:陈永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 )对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将入住我科62例消化性溃疡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治疗,观察4周。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PS Q I总分及各项因子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CBT 4周后,观察组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 CB T能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睡眠状况,促进疾病康复。
作者:孔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深入探讨护理本科生基于团队合作式科研实践训练引发的心理体验,为其他院校在实施团队合作式科研训练的思路和方法上提供参考。方法对24名护理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主题。结果护理本科生基于团队合作式科研实践训练引发的心理体验,共提炼出7个主题,归属于认知与意志两个层面。结论呼吁护理教育者不仅要了解护理本科生参与团队合作式科研实践训练的想法与需求,还要积极把握护理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心理体验,以培养更加符合临床需要的应用型护理科研人才。
作者:赵施施;李莎莎;应莹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50例玻璃体切割术后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35例和对照组315例。实验组按照延伸护理服务模式在出院后接受规范的健康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于术后半年对两组视觉生活质量、遵医行为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后视觉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按时复诊、遵医用药、体位保持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回访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延伸服务使护理模式从医院走向社会和家庭,在预防并发症、密切护患关系等方面效果较好。
作者:王仕英;陈霞;张春一;章彤;李小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早期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置管前、置管后的宣教和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置管后10天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置管后11~30天,干预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有效预防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陶丽;吴卫琴;杨娅娟;李惠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强直性脊柱炎(AS )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科确诊AS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正常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生存质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病例组生理、心理、社会领域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领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其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领域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与社会支持各因素均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AS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应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宋琳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术后的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常导致病人情绪低落、紧张、睡眠不足、便秘等,其结果将加剧病人对止痛药物的依赖,使康复时间延长,从而引发失眠、高血压、抑郁等一系列问题[1]。对于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术后疼痛严重影响其身心恢复,如何处理术后疼痛不但成为产妇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且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麻醉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以及对产妇产生的影响成为了医务界和孕产妇关注的焦点[2]。现将镇痛泵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李俊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器在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和各科室自行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以供应室集中处理清洗消毒的雾化吸入器为实验组。各临床科室自行清洗消毒的雾化吸入器为对照组。实验组将雾化吸入器在碱性清洗剂中用试管刷刷洗,清水冲洗,多酶清洗液浸泡5min ,清洗后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清水冲洗后消毒,并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实验组雾化吸入器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器在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保证了清洗质量,并提高了消毒效果。
作者:高慧荣;万珍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防逆流留置针应用于老年患者静脉输注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8月住院需要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神志清醒老年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例。穿刺部位均选择上肢腕部、肘部或颈外静脉等较粗直的血管。观察组应用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对照组应用传统普通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留置针使用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为10.0%(静脉炎8例、堵管3例、回血0例)低于对照组的24.55%(静脉炎8例、堵管10例、回血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留置针使用时间4.38±1.02天、患者满意度97.27%高于对照组3.47±0.98天、86.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可以有效防止患者留置针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沈萍;李银娟;李继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臀部穿支皮瓣治疗老年患者骶尾部压疮的效果。方法充分做好术前的准备,术后做好皮瓣的观察,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引流管的护理以及体位、大小便的管理,营养的补充。结果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结论护理的重点是皮瓣的严密观察,保证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引流管的通畅。术后随访1~2年均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褚金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许多药物需避光使用,不仅在保存时需避光,溶解稀释后在滴注过程中也需避光,如临床常用的硝普钠、硝酸甘油、盐酸左氧氟沙星、水溶性维生素及一些化疗药物(顺铂、卡铂、米托恩醌)等。避光药物配置后根据需求临床上需备3种规格(100m、250ml 、500ml)的避光袋,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避光袋。使用避光纸包裹,虽能确保避光效果,但有几大弊端:(1)不便于核对。因药物输液瓶签粘贴在输液瓶(袋)上,核对时需要拉开避光纸,核对完后再套上,造成程序繁琐,增加工作量;(2)不便于观察及更换液体。在输液期间,需要反复拉开避光纸监控给药过程、用药情况,增加了患者及护士的心理负担;(3)浪费资源,增加成本。避光纸反复多次拉开、包裹后,易致避光纸丢弃,不环保;鉴于此,我科用黑色棉织布制作成3种不同规格(100 m、250 m l 、500 m l )的可视性避光袋,临床应用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付达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改良伤票在院内小组式救治成批伤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中心2007年7月~2012年12月救治的15起突发公共事件84例,将2007年7月~2009年1月应用常规急诊流程救治的8起成批伤员41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应用自制改良伤票小组式救治的7起成批伤员43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分诊时间、平均救治时间、身份识别错误率及医护人员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为31.63±2.35s ,平均救治时间A区29.50±13.60min、B区34.00±12.84min、C区31.11±12.87min ,明显低于对照组分诊时间62.91±4.75s ,平均救治时间 A 区65.17±20.44min、B区58.50±7.31min、C区51.38±13.96min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3.274、5.034、4.871、4.760;P<0.05)。观察组身份识别错误率4.65%,对照组24.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678,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满意率93.02%,对照组75.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865,P<0.05)。结论在成批伤员救治中应用改良伤票快速分诊,实施分区小组式救治,能迅速建立良好的救治秩序,减少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缩短抢救时间,有效提高成批伤员救治效率。
作者:张文媛;翟光维;周丽红;杨作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据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农村年平均发病率约为176/10万,城区年平均发病率约为253/10万[1]。尽管相关的诊治技术不断进步,但患者康复期间的护理问题未能得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足够重视,致其带来的高致残率未得到显著降低[2]。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发现延续护理干预对提高慢性病患者出院治疗依从性、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3,4],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甚少。为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顺利康复,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满意度,故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讨延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小英;余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运用我国2011年新公布的新生儿复苏指南指导一组大样本实践,说明新指南的有效性和实践的特点。方法针对一组活产儿(1454例),按新指南的要求进行复苏操作,培训每一位产科医护人员,要求人人过关,不断在实践中总结体会,完善每一个细节。结果按新生儿复苏流程图ABCD步骤,完成A步为100%,B步为11.35%,C步为0.69%, D步为0.34%。结论新生儿复苏新指南简明扼要,便于学习与掌握,本组执行后明显地降低了窒息儿的发生率。
作者:刘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总结交腿皮瓣修复足部及小腿严重创伤伴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术前、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对5例采用交腿皮瓣修复足部及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的患者,采用手术前后心理护理、术前体位训练、术后皮瓣观察、断蒂前后功能锻炼等全面而系统的护理。结果5例交腿皮瓣中,1例发生血管危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5例皮瓣均成活,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交腿皮瓣修复足部及小腿软组织缺损,全面而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交腿皮瓣成活的关键。
作者:王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 )活动在提升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合格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QCC小组,确立主题,采取整群抽样进行调查,设立目标,运用PDCA理念解析在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 QCC活动后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的合格率由改善前50.3%上升至改善后91.2%,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QCC活动规范了入院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作者:金宗兰;杨巧兰;杨娟;任春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手术器械托盘是每个手术间的必用设备,它的实用与否直接影响手术操作。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腔镜手术和显微手术不断增多,要求手术托盘稳固,并能根据医生需要进行移动和调节,可灵活地推至手术需要的位置。而传统的手术托盘一般为带底座单支架式,底盘大不易摆放,受手术床底座的限制,手术托盘不能放入手术床的任意位置,给手术者操作和麻醉师观察患者带来了不便;并且其稳定性及容纳量也不尽人意,不利于医生进行手术。为了方便和适应各类手术的需要,我科设计了一种实用新型的手术器械托盘,该器械托盘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宗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