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 )活动在提升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合格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QCC小组,确立主题,采取整群抽样进行调查,设立目标,运用PDCA理念解析在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 QCC活动后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的合格率由改善前50.3%上升至改善后91.2%,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QCC活动规范了入院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作者:金宗兰;杨巧兰;杨娟;任春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是指一种细菌对两类或两类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如何有效地干预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难点问题。在医院接触患者多的是护士,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任何一个环节有疏漏都可能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现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丽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路径在甲亢手术患者中抗焦虑和疼痛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甲亢术前护理常规。干预组除按术前常规护理外,按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心理干预和疏导,并观察两组术前焦虑程度及术中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术前焦虑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中疼痛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路径的实施有效降低甲亢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和疼痛程度。
作者:陈美莲;钟秀萍;黎慧;关雅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脐静脉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脐静脉用药的窒息新生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脐静脉插管给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使用2~5ml注射器6号针头从华通氏胶外部进行脐静脉注射给药。比较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脐静脉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及时、有效的为新生儿复苏建立用药通道,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梁少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负压脉冲式冲管在减少肠内营养时液囊空肠导管堵塞、减轻患者不适以及延长冲洗间隔时间的效果。方法将80例留置液囊空肠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正压冲管,即用甘油注射器取30~50 m l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连接液囊空肠导管后向管内推注。观察组采用负压加脉冲式冲管,即用甘油注射器取30ml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连接液囊空肠导管后轻轻回抽1~2次,使注射器及液囊空肠导管内产生负压后,用脉冲式向管内推注。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时液囊空肠导管的堵塞、冲洗间隔时间及冲管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减少液囊空肠导管堵塞、减轻患者不适有明显改善(P<0.01,P<0.05)。同时,观察组可适当延长冲洗间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负压加脉冲式冲管可减少液囊空肠导管的堵塞、移位及患者误吸。
作者:赖天为;韦柳青;龙琼;陆雪珍;张奕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据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农村年平均发病率约为176/10万,城区年平均发病率约为253/10万[1]。尽管相关的诊治技术不断进步,但患者康复期间的护理问题未能得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足够重视,致其带来的高致残率未得到显著降低[2]。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发现延续护理干预对提高慢性病患者出院治疗依从性、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3,4],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甚少。为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顺利康复,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满意度,故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讨延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小英;余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是指肠造口处肠黏膜与腹壁皮肤的缝合处分离。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1]。因分离处伤口大便潴留,增加了感染的危险[2]。如处理不当,近期可能发生造口回缩,远期可能由于瘢痕增生造成造口狭窄,重者如过度狭窄影响排便需再次手术方能解决,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极大痛苦。传统的处理皮肤黏膜分离已不能减轻患者的痛苦。随着新理论的推出,各所医院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将其应用于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患者取得了确切的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现将肠造口术后常见并发症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雪梅;徐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防范血液透析患者抑郁和焦虑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首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三位一体”即个体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及家庭心理干预的模式。并对两组血液透析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BDI-13抑郁自评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血液透析前抑郁及焦虑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液透析前后SAS及BDI-13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治疗后SAS及BDI-13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干预有助于减轻或缓解血液透析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因此应将综合干预贯穿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整个临床护理中。
作者:萧远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器在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和各科室自行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以供应室集中处理清洗消毒的雾化吸入器为实验组。各临床科室自行清洗消毒的雾化吸入器为对照组。实验组将雾化吸入器在碱性清洗剂中用试管刷刷洗,清水冲洗,多酶清洗液浸泡5min ,清洗后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清水冲洗后消毒,并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实验组雾化吸入器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器在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保证了清洗质量,并提高了消毒效果。
作者:高慧荣;万珍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术后的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常导致病人情绪低落、紧张、睡眠不足、便秘等,其结果将加剧病人对止痛药物的依赖,使康复时间延长,从而引发失眠、高血压、抑郁等一系列问题[1]。对于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术后疼痛严重影响其身心恢复,如何处理术后疼痛不但成为产妇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且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麻醉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以及对产妇产生的影响成为了医务界和孕产妇关注的焦点[2]。现将镇痛泵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李俊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院外延伸性心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1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院外延伸性心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在患者返院复查时进行心理护理。应用中文版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 -C30)进行生存质量评价。结果出院时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6个月时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院外延伸性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鼻咽癌患者的近期生存质量。
作者:王礼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前臂掌侧与背侧留置针对清醒行动自如病人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70例。实验组采用前臂背侧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前臂掌侧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两组留置时间、局部渗血、渗液,穿刺成功率及拔针后局部红肿。结果两组留置时间和局部渗液、渗血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穿刺成功率与拔针后局部红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清醒行动自如的病人,前臂背侧比前臂掌侧进行留置针穿刺更合适。
作者:陈永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集中式预约检查流程的干预对预约质量的影响。方法改变预约流程中的操作人员培训方法、对操作环节及电子信息系统进行流程改造,将流程改造后的2013年1月预约检查患者8114例作为干预组,选取2012年1月预约检查的患者746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检查日期、检查总人数、预约检查回执单信息、检查的特殊要求错误率。结果干预组检查日期、检查总人数、预约检查回执单信息、检查的特殊要求错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准确率由98.18%提高至99.9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预约检查的流程干预可提高预约检查的准确率,提升服务质量。
作者:吴凤燕;朱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运用我国2011年新公布的新生儿复苏指南指导一组大样本实践,说明新指南的有效性和实践的特点。方法针对一组活产儿(1454例),按新指南的要求进行复苏操作,培训每一位产科医护人员,要求人人过关,不断在实践中总结体会,完善每一个细节。结果按新生儿复苏流程图ABCD步骤,完成A步为100%,B步为11.35%,C步为0.69%, D步为0.34%。结论新生儿复苏新指南简明扼要,便于学习与掌握,本组执行后明显地降低了窒息儿的发生率。
作者:刘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开塞露在小儿外科无瘢痕腹腔镜手术前排空膀胱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小儿无瘢痕腹腔镜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给予开塞露肛门注入诱导排尿。观察两组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无瘢痕腹腔镜手术术前应用开塞露诱导排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费用低,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温筱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强直性脊柱炎(AS )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科确诊AS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正常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生存质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病例组生理、心理、社会领域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领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其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领域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与社会支持各因素均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AS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应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宋琳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调查糖尿病足(DF)患者血清白蛋白状况,为促进伤口愈合,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63例无肝肾功能损害的DF患者作为DF组,同期住院治疗的65例无急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对20例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 DF患者采取相应的个体化营养处方对策。结果白蛋白低于正常值下限35 g/L的患者,DF组占31.75%,对照组占6.15%,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后DF组20例血清白蛋白低的患者均有升高(P<0.01)。结论 DF治疗期间膳食应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采取相应的个体化营养处方,促进足溃疡愈合。
作者:吴伟英;陈影洁;尚治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防逆流留置针应用于老年患者静脉输注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8月住院需要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神志清醒老年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例。穿刺部位均选择上肢腕部、肘部或颈外静脉等较粗直的血管。观察组应用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对照组应用传统普通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留置针使用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为10.0%(静脉炎8例、堵管3例、回血0例)低于对照组的24.55%(静脉炎8例、堵管10例、回血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留置针使用时间4.38±1.02天、患者满意度97.27%高于对照组3.47±0.98天、86.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可以有效防止患者留置针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沈萍;李银娟;李继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许多药物需避光使用,不仅在保存时需避光,溶解稀释后在滴注过程中也需避光,如临床常用的硝普钠、硝酸甘油、盐酸左氧氟沙星、水溶性维生素及一些化疗药物(顺铂、卡铂、米托恩醌)等。避光药物配置后根据需求临床上需备3种规格(100m、250ml 、500ml)的避光袋,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避光袋。使用避光纸包裹,虽能确保避光效果,但有几大弊端:(1)不便于核对。因药物输液瓶签粘贴在输液瓶(袋)上,核对时需要拉开避光纸,核对完后再套上,造成程序繁琐,增加工作量;(2)不便于观察及更换液体。在输液期间,需要反复拉开避光纸监控给药过程、用药情况,增加了患者及护士的心理负担;(3)浪费资源,增加成本。避光纸反复多次拉开、包裹后,易致避光纸丢弃,不环保;鉴于此,我科用黑色棉织布制作成3种不同规格(100 m、250 m l 、500 m l )的可视性避光袋,临床应用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付达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张口呼吸患者有效的吸氧途径。方法将40例张口呼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的双管鼻导管经口鼻双管吸氧。对照组采用经双腔鼻导管吸氧。分别于吸氧前后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口鼻双管吸氧效果优于双腔鼻导管吸氧,是张口呼吸患者更有效的吸氧途径。
作者:王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