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徐艳丽
手术器械托盘是每个手术间的必用设备,它的实用与否直接影响手术操作。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腔镜手术和显微手术不断增多,要求手术托盘稳固,并能根据医生需要进行移动和调节,可灵活地推至手术需要的位置。而传统的手术托盘一般为带底座单支架式,底盘大不易摆放,受手术床底座的限制,手术托盘不能放入手术床的任意位置,给手术者操作和麻醉师观察患者带来了不便;并且其稳定性及容纳量也不尽人意,不利于医生进行手术。为了方便和适应各类手术的需要,我科设计了一种实用新型的手术器械托盘,该器械托盘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宗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 )活动在提升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合格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QCC小组,确立主题,采取整群抽样进行调查,设立目标,运用PDCA理念解析在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 QCC活动后入院患者护理计划制定的合格率由改善前50.3%上升至改善后91.2%,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QCC活动规范了入院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作者:金宗兰;杨巧兰;杨娟;任春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深入探讨护理本科生基于团队合作式科研实践训练引发的心理体验,为其他院校在实施团队合作式科研训练的思路和方法上提供参考。方法对24名护理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主题。结果护理本科生基于团队合作式科研实践训练引发的心理体验,共提炼出7个主题,归属于认知与意志两个层面。结论呼吁护理教育者不仅要了解护理本科生参与团队合作式科研实践训练的想法与需求,还要积极把握护理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心理体验,以培养更加符合临床需要的应用型护理科研人才。
作者:赵施施;李莎莎;应莹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强直性脊柱炎(AS )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科确诊AS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正常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生存质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病例组生理、心理、社会领域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领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其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领域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与社会支持各因素均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AS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应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宋琳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张口呼吸患者有效的吸氧途径。方法将40例张口呼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的双管鼻导管经口鼻双管吸氧。对照组采用经双腔鼻导管吸氧。分别于吸氧前后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口鼻双管吸氧效果优于双腔鼻导管吸氧,是张口呼吸患者更有效的吸氧途径。
作者:王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集中式预约检查流程的干预对预约质量的影响。方法改变预约流程中的操作人员培训方法、对操作环节及电子信息系统进行流程改造,将流程改造后的2013年1月预约检查患者8114例作为干预组,选取2012年1月预约检查的患者746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检查日期、检查总人数、预约检查回执单信息、检查的特殊要求错误率。结果干预组检查日期、检查总人数、预约检查回执单信息、检查的特殊要求错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准确率由98.18%提高至99.9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预约检查的流程干预可提高预约检查的准确率,提升服务质量。
作者:吴凤燕;朱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呼吸训练方法在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术前、术后予常规护理+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训练;实验组术前、术后予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比较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用力肺活量(FVC)、1s呼气量(FEV1)、大深吸气量(IC)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术前第1天、术后第2天、第7天PaO2、FVC、FEV1、IC等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呼吸功能训练器能改善肺功能,有效促进气体交换,增加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岑小浴;李赛梅;李珍;陆小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开塞露在小儿外科无瘢痕腹腔镜手术前排空膀胱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小儿无瘢痕腹腔镜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给予开塞露肛门注入诱导排尿。观察两组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无瘢痕腹腔镜手术术前应用开塞露诱导排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费用低,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温筱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配合护理干预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异丙酚无痛人流术同时采用语言诱导、心理疏导、护理支持等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无痛人流方法。比较两组术中异丙酚的用量,术前、术中、术后SBP、HR、SPO2变化,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术前 HR和术中异丙酚总用量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效果评价总满意率为96.7%,对照组为75.0%(P<0.01)。结论异丙酚无痛人流术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缓解焦虑,提高痛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安全性和舒适度,临床应用满意。
作者: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防逆流留置针应用于老年患者静脉输注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8月住院需要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神志清醒老年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例。穿刺部位均选择上肢腕部、肘部或颈外静脉等较粗直的血管。观察组应用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对照组应用传统普通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留置针使用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为10.0%(静脉炎8例、堵管3例、回血0例)低于对照组的24.55%(静脉炎8例、堵管10例、回血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留置针使用时间4.38±1.02天、患者满意度97.27%高于对照组3.47±0.98天、86.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可以有效防止患者留置针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沈萍;李银娟;李继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50例玻璃体切割术后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35例和对照组315例。实验组按照延伸护理服务模式在出院后接受规范的健康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于术后半年对两组视觉生活质量、遵医行为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后视觉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按时复诊、遵医用药、体位保持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回访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延伸服务使护理模式从医院走向社会和家庭,在预防并发症、密切护患关系等方面效果较好。
作者:王仕英;陈霞;张春一;章彤;李小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及电极脱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科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改进术后切口缝合及包扎方式,不用沙袋压迫,卧床时间缩短为12h ,早期指导活动。比较两组感染发生率、电极脱位率、住院天数及营养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天数显著减少,营养状况好,感染发生率低(P<0.05)。两组起搏器电极脱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住院天数,加快住院期间的恢复过程,有效降低起搏器术后感染,且电极脱位发生率未增加。
作者:洪小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总结交腿皮瓣修复足部及小腿严重创伤伴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术前、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对5例采用交腿皮瓣修复足部及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的患者,采用手术前后心理护理、术前体位训练、术后皮瓣观察、断蒂前后功能锻炼等全面而系统的护理。结果5例交腿皮瓣中,1例发生血管危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5例皮瓣均成活,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交腿皮瓣修复足部及小腿软组织缺损,全面而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交腿皮瓣成活的关键。
作者:王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路径在甲亢手术患者中抗焦虑和疼痛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甲亢术前护理常规。干预组除按术前常规护理外,按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心理干预和疏导,并观察两组术前焦虑程度及术中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术前焦虑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中疼痛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路径的实施有效降低甲亢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和疼痛程度。
作者:陈美莲;钟秀萍;黎慧;关雅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颅内动脉瘤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104例颅内动脉瘤便秘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必要时用开塞露和麻仁丸等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制定饮食计划,腰背部叩击和震动、腹部按摩,心理疏导等,该方法无效时通便药物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排便情况、便秘发生率及应用开塞露等药物的比率。结果试验组排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开塞露及通便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下降(P<0.01);且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烦躁、骶尾部疼痛的发生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便秘情况,减轻患者排便痛苦,同时创新护理方法,将临床上使用的震动排痰仪应用在颅内动脉瘤便秘患者进行腰背部震动,还能有效减轻患者长期卧床引发的腰背部疼痛,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周敏;马青华;李芳家;任正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对不同分级IgA肾病(IgAN)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住院诊断IgA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除疼痛和肾病负担外)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针对不同分级IgAN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尹晓丽;王丽;韩梦雨;金娟;朱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负压脉冲式冲管在减少肠内营养时液囊空肠导管堵塞、减轻患者不适以及延长冲洗间隔时间的效果。方法将80例留置液囊空肠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正压冲管,即用甘油注射器取30~50 m l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连接液囊空肠导管后向管内推注。观察组采用负压加脉冲式冲管,即用甘油注射器取30ml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连接液囊空肠导管后轻轻回抽1~2次,使注射器及液囊空肠导管内产生负压后,用脉冲式向管内推注。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时液囊空肠导管的堵塞、冲洗间隔时间及冲管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减少液囊空肠导管堵塞、减轻患者不适有明显改善(P<0.01,P<0.05)。同时,观察组可适当延长冲洗间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负压加脉冲式冲管可减少液囊空肠导管的堵塞、移位及患者误吸。
作者:赖天为;韦柳青;龙琼;陆雪珍;张奕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实施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指导下一对一临床带教的教学效果。方法将100名临床实习的本科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即每个科室1名带教老师负责所有实习护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实验组采用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指导下一对一的带教方法,即每个科室设1名总带教老师和若干名分带教老师,每位护生有各自的带教老师。比较两组临床教学满意度。结果实习8个月后实验组临床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指导下一对一临床带教方法有利于强化优质护理教育,提高护生的沟通与人文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临床护理带教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作者:刘安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的护理干预,以提高对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月~12月我科住院母乳性黄疸的早期新生儿随机抽样足月儿5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哺乳及排便次数和治疗后黄疸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哺乳及排便次数和治疗后黄疸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消退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陆国云;杨爱梅;朱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前臂掌侧与背侧留置针对清醒行动自如病人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70例。实验组采用前臂背侧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前臂掌侧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两组留置时间、局部渗血、渗液,穿刺成功率及拔针后局部红肿。结果两组留置时间和局部渗液、渗血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穿刺成功率与拔针后局部红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清醒行动自如的病人,前臂背侧比前臂掌侧进行留置针穿刺更合适。
作者:陈永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