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同云
目的改善有口腔感染危险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2000年6月~2004年6月对有感染危险的226例口腔疾病患者,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通过对患者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制订出相应的护理目标和计划,并严格按要求执行.结果226例患者经严格按护理程序护理,无1例发生继发性感染.结论对于有口腔感染危险的患者采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可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克玉;马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为探讨癌症患者抑郁状况及护理干预的效果,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60例癌症患者护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2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年龄的癌症患者抑郁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而性别、疼痛与患者的抑郁状态有密切联系;SDS评分护理干预前为64.77±7.49,干预后为50.34±8.89,下降显著,提示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
作者:杨柳;黄珍珠;曾秋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对预防老年人跌倒采取的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价.方法向所有就诊的老年保健对象发送宣传单,统计一年因跌倒导致骨折发生率与上一年跌倒导致骨折的发生率的相关关系.结果通过预防老年人跌倒与健康教育,跌倒导致骨折的发生率比上一年下降3.8%.结论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减少跌倒的风险,降低跌倒导致骨折发生率.
作者:李修英;张会芹;毕淑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现有护理记录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方法抽查我院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出院病历240份,以<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标准和我院规定的病历书写规范细则进行检查分析.结果抽查的240份病历中有218份病历书写存在问题,占91%.结论要加强护士法律知识教育,规范病历书写,同时要加大护理质量督查力度,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作者:唐丽玲;林泽娜;林燕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5岁,因下腹隐痛不适,伴发作性粘液便3年,加重1周余,于8月18日下午3时50分入院.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60mmHg.神清,心肺(-),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辅助检查:大便常规隐血(±),肝功能正常,肠镜检查正常.
作者:钱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整体护理的核心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为病人提供全面、整体、身心的高质量护理.我院从1998年开始试行整体护理工作,2000年全院全面推广,护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为进一步深化整体护理与提高护理质量,我们体会到在深化整体护理过程中须注意如下问题.
作者:贺惠娴;吴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征的心肌病[1].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和猝死.既往的治疗方法为使用负性肌力药、DDP起搏器安置术和外科局部心肌切除术进行治疗,但同时存在着药物效果差、手术风险大、起搏器治疗有增加室间隔厚度的危险.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皮、经腔间隔消融术(PTSMA)这一新技术的开展,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弊端,为HCOM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于凝;孙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病人,拔针后采取两种不同的按压方法,观察局部穿刺点出血或皮下淤血,以选择佳的按压方法.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2例病人采用自身对照,用传统按压方法和抬高肢体按压方法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种拔针方法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抬高肢体按压法优于传统按压法,并能显著减少穿刺点的出血或皮下淤血.
作者:安成玲;程林惠;易巧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与传统采用在CT、X线引导下经背侧穿刺和体表超声引导下经腹腔穿刺来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由于腹腔神经丛与胃腔仅一壁之隔,穿刺距离近,定位更准确,损伤和并发症减少,其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故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适于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腹痛,是晚期胰腺癌安全、高效、经济的镇痛方法[1].
作者:惠菊芬;俞亚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管理基层管理人员,是病房护理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指挥者,在完成病房管理和临床护理中起着主导作用.笔者从事护理工作20余年,分别在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儿科担任护士长职务,现将护士长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鱼丽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常用于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采血,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近几年来,许多护理同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现综述如下.
作者:汪晓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桥式交叉血管吻合游离组织移植术是修复合并血管损伤的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我院于2005年5月15日收治了1例左小腿截肢术后,右小腿清创外固定支架术后,于2005年5月26日行右小腿清创疤痕切除+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术+桡动脉桥式交叉吻合术+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为同侧肢体的交叉吻合,成年人为首例.术后经积极治疗、精心护理于7月7日行断蒂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三莲;董文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腔内射频静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应用腔内射频闭合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共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疼痛程度轻,下床活动早,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早期有序的下肢活动及功能锻炼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作者:刘毅;聂利霞;林美;李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手术病人术前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反应,而急诊手术病人心理更是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高度责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1].此时对急诊病人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在有限时间里与病人感情交流,提高病人对接受手术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手术顺利进行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许柳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开胸手术后气管导管拔管的标准、佳时机及拔管期护理,提高拔管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分析180例老年肿瘤开胸术后患者围拔管期的全身情况及呼吸功能评估,采用边气管导管内负压吸引边拔出导管方式拔管,拔管前后密切观察病情、有效的止痛、咳嗽排痰和心理护理等护理方法.结果180例患者拔管成功,平安转出ICU.结论拔管标准及时机的掌握是成功拔管的关键,精心护理是成功拔管的保障.
作者:林伟芬;龙江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重症肌无力患者因某种原因突然发生的严重呼吸困难,临床上发病率约占肌无力总数的9.8%~26.7%,病情急剧恶化可危及生命.我科于2005年7月收治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引发胆碱能危象,经及时抢救脱离危险,现将抢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卓龙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调整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泵使用过程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将47例需行各种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均予以佩带胰岛素泵强化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围手术期带泵治疗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47例糖尿病患者手术前、中、后血糖控制均理想,极少发生低血糖,术后伤口愈合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胰岛素泵可使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迅速、平稳地控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凤云;黄淑玉;赵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脏移植术是终末期扩张性心脏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自身免疫能力的抑制使感染成为心脏移植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感染引起的死亡占移植后死亡率的25%[1],故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非常重要.我院于2001年1月~2005年4月成功地为4例患者施行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未发生围手术期感染.
作者:薛培青;武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方法我科1998年12月~2003年12月40例PCI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2004年1月~2005年11月3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饮食、穿刺部位、卧位、排尿、拔管、抗凝等方面实施护理干预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据统计学分析,两组穿刺局部损伤、迷走神经反射、排尿困难、舒适度差、失眠、焦虑等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前鼓励进食,术后多饮水,拔除动脉鞘管后卧床6h、6~12h可向健侧卧位、12h后可下床排尿、自由活动,局麻后拔管,应用低分子肝素术后抗凝等护理干预,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梁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T型管的合适夹管时间以减少胆汁丢失的方法.方法将9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型管引流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早夹管组在术后4~6天行T型管造影显示通畅后即行夹管;常规组按常规方法术后2周造影再夹管,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早夹管组胆汁丢失量、胆汁中丢失的电解质的含量、输液量及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与常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早期造影,早夹管能减少胆汁的丢失,并发症少,利于病人康复.
作者:麻安秀;蔡军;赖银英;张世凡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