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瑞乐;李鹏;田婧;戚纪胜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20例该院诊断为脑梗死但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随访3个月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20例患者中有20例(16.7%)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转化。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患者心房颤动、脑白质病变、抗凝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入院收缩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评分均高于未出血组(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心房颤动,存在脑白质病变,进行抗凝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未出血组与出血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90.0%,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既往心房颤动,存在脑白质病变,进行抗凝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是未溶栓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出血性转化影响患者预后。
作者:吴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稳定腹膜透析( PD)时老年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各种营养指标对预测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规律随访患者112例,年龄≥60岁,收集患者稳定透析时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脂、体质指数(BMI)、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标准化的氮出现率相当蛋白( nPNA)等营养指标及一般临床数据。随访时间4年,以患者死亡为终点事件。采用 Kaplan-Meier分析和多元 Cox回归模型对预后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ROC曲线用于评价各营养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营养的各项指标中,SGA、白蛋白、nPNA为影响老年PD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三种指标预测死亡的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4、0.693、0.628;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3%、65.7%,71.2%、60.5%,69.4%、58.1%。结论老年PD患者营养状态较差者预后差,SGA是有效预测患者生存预后的指标,更适合老年PD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
作者:曾颖;石永兵;沈华英;施晓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通过对老年人群潜水活动前后四项身体功能医学指标的检测分析评价老年人群是否适应参加休闲潜水运动。方法选择初次参加潜水运动60~65岁健康老年男女各15人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潜水活动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呼吸次数、脉搏次四项身体功能医学指标的变化,分析老年人群身体生理功能指标在潜水运动环境中的变化。结果潜水后,60~65岁年龄段初次参与潜水男性女性老人的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呼吸次数、脉搏都高于潜水前( P<0.05或<0.01)。结论老年人对水下的特殊环境产生心理紧张,导致血压、肺活量、呼吸、脉搏四项身体功能医学指标显著增大,建议参加休闲潜水活动的老年人要严格体检后,方能进行休闲潜水活动。
作者:王云峰;马维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服用吉非替尼期间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成分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0.25 g/d,治疗4 w为1个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易问卷(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比较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总有效率(RR)比较差异显著(χ2=6.445,P<0.05),观察组患者11例出现皮疹,8例出现腹泻,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观察组肺癌相关症状量表(LES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咳嗽、呼吸困难、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加重,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变(P>0.05);躯体功能状态(PS)评分<3分者,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方面SF-36评分明显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5);对照组 SF-36各项评分变化不明显( P>0.05);PS 评分≥3分者,观察组SF-36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P>0.05),而对照组SF-36各项评分明显降低( P<0.05)。结论吉非替尼的服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不同癌变程度患者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故应早期对肺癌患者进行吉非替尼干预。
作者:王玉凤;商敏;关淑芬;赵旭伟;刘继兵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相关三维几何参数与破裂风险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8至2014年8月该院有完整临床资料和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的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2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240例和未破裂组4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及三维几何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非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后交通动脉、后循环、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比较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颈斜角、瘤高与瘤颈比值(AR)、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瘤颈宽度、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几何参数可以预测患者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风险,提早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沈瑞乐;李鹏;田婧;戚纪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围术期手术疗效以及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该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确诊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随机分为两组,腹腔镜组78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70例行开腹D2根治术,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的恢复情况及手术对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CD3+、CD4+、CD8+及CD4+/CD8+均高于开腹组(P<0.05);两组内比较,术后第1、7天,两组患者CD3+、CD4+、CD8+较术前1 d均有所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CD4+/CD8+较术前1 d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间免疫球蛋白(Ig)A无差异(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 IgA指标在术后不能敏感反映机体体液免疫,腹腔镜组IgG和IgM高于开腹组( P<0.05),两组内比较,术后第1、7天均高于术前1天( P<0.05),到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 P<0.01)。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且对围术期机体的创伤小、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韦斌;黄俏莹;钟晓刚;麦威;黄顺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PF)是一类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具有病情进展快、预后不良等特点,随诊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加剧,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罹患IPF的患者不断增加,而关注与该疾病的治疗文献,相对不足。本文根据现有文献,作一篇关于IPF治疗的综述,为IPF的治疗提供一点思路。
作者:杨颖;华树成;白晓雪;刘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组)、MI组和rhEPO治疗组。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RT-PCR方法检测梗死区及其周围心肌TNF-αmRNA表达变化。结果 MI组血清中TNF-α水平、梗死区及其周围心肌TNF-αmRNA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P<0.05);与MI组相比,rhEPO治疗组血清中TNF-α水平、梗死区及其周围心肌TNF-α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rhEPO可能通过下调TNF-α改善MI大鼠的心功能。
作者:邢军;白佳宁;蔡长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国产CO2点阵激光不同能量参数治疗皮肤老化的疗效及受试者的满意度。方法招募9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50 mJ/8%覆盖率组、50 mJ/4%覆盖率组30 mJ/8%覆盖率组和30 mJ/4%覆盖率组每组参与人数24或25名。治疗前及治疗后医生与受试者分别进行皱纹、色素、光泽度、总体改善度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四组一次治疗3个月后都有改善,其中50 mJ/8%覆盖率组各种疗效均优于其他各组。50 mJ/8%覆盖率组受试者满意度高;四组人群大多数受试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满意,其中50 mJ/8%覆盖率组各种疗效均优于其他组,其次为50 mJ/4%覆盖率组、30 mJ/8%覆盖率组和30 mJ/4%覆盖率组。结论国产CO2点阵激光四种不同能量对面部皮肤光老化的皮肤重塑均安全和有效。
作者:王岚;贾玉玺;王振;杨诗瑶;李香兰;徐雅琴;姜日花;朱明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照顾者的照顾感受与疲劳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照顾者负担量表( CBI)、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 PAC)和疲劳量表(FS-14)对重庆市190名老年期痴呆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期痴呆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积极感受和疲劳得分分别为(51.18±8.90)分、(29.20±5.48)分、(7.95±2.72)分;照顾者疲劳与照顾负担呈显著的正相关(r=0.56,P<0.01)、与积极感受呈显著的负相关(r=-0.33,P<0.01)。结论老年期痴呆照顾者沉重的照顾负担会加重疲劳,而增加积极感受可减轻疲劳。积极采取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减轻照顾者负担、增加积极感受可能会缓解照顾者的疲劳状况,进而提高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照顾质量。
作者:杜晓;吴艳凤;沈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重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观察组接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1、3、6个月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中文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和卒中影响量表( SIS)进行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采用Brunnstrom分期标准〔9〕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P<0.05)。术后3、6个月时观察组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MSE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术后1、3、6个月时观察组 SI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重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罗春;付益;黎开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信息素养教育对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遵义、重庆、上海、无锡、武汉、郴州3568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表为自制问卷。结果信息素养教育对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均有影响;中国老年人群信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信息查询获取能力欠缺,但有迫切的学习愿望。结论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老龄工作的投入,依托各层次的老年大学、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开展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老年人信息素养水平。
作者:俞平;李黎;马佳;蔡吉梅;桂莹;范良瑛;李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出血后忧郁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2~2013年入住该院治疗的80例脑出血后忧郁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入院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DS、SAS、SCL-90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负性情绪、焦虑症状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除精神病性外其他8项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忧郁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负性情绪,因此值得临床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桑琳霞;赵丽娟;高增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神经根回植联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实验大鼠分成3组:A组(颈神经根撕脱组)、B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回植组)、C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回植联合神经干细胞( NSCs)与雪旺细胞( SCs)移植组〕;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实验大鼠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应脊髓损伤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术后1~8 w,B、C组患肢活动功能恢复情况较A组明显改善;各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比较:A组<B组<C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神经根回植术联合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受伤大鼠的患肢功能,对损伤局部的神经元提供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可以挽救局部濒死的神经元,减少损伤局部细胞的死亡。
作者:李晓涛;李长德;解云川;孙国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索shR-377联合细胞因子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HADMSCs)向神经干细胞( NSCs)定向分化。方法采用吸脂术获取健康青年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HADMSCs,行表型鉴定和细胞周期检测。 shR-377转染第三代HADMSCs,48 h后流式检测 nes-tin表达率,72 h后行RT-q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测定 nestin 和 musashi,并对转化后细胞增殖培养分析。结果流式结果显示 HADMSCs 表面标志CD45及CD117表达呈阴性,CD29及CD44呈阳性,诱导24 h后nestin表达率为(64.6±3.2%);RT-qPCR结果表明诱导72 h后神经干样细胞球 nes-tin、musashi表达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nestin染色阳性。神经干样细胞球增殖培养7 d可见多个克隆球。神经干样细胞球进一步分化培养,可见到很明显的细长突触,双极或多极神经元样形态。结论 shR-377联合细胞因子的诱导方法可以使 HADMSCs 定向分化为 NSCs,诱导时间约48 h。转化时间和转化率比传统方法有较大提高,为体外大量获得NSCs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淑华;刘秋玲;吴志婷;王云霞;温明华;葛郁芝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改进的ABCD-I评分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对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入院时的血压、血糖、血脂及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吸烟史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颈部血管超声、头CT特殊影像等信息。结果①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年龄、身高、体重、胆固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血糖值、收缩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颈动脉彩超及头CT特殊影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危险因素ABCD-I赋分,进展组ABCD-I评分均>3分,非进展组均<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颈动脉狭窄等都是进展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学表现为分水岭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②改进的ABCD-I评分的高低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存在相关,对进展性脑卒中有预测价值。
作者:苏立华;隋汝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颅内出血( ICH)患者的预后并不乐观。 ICH患者的治疗中,血肿体积是决定生存的关键因素〔1〕,早期血肿增长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2〕。研究表明,ICH病人在发病后3 h内发生血肿增大者约占38%,3~6 h之间仍有16%血肿增大〔3,4〕。早期血肿增大是一个动力过程,可能是由于继续出血或反复出血所致〔5〕。 ICH患者的超早期止血治疗,阻止继续出血,使血肿增长减小到低限度,可能会改善ICH患者的预后。重组因子Ⅶa( rFⅦa)是治疗血友病的药物之一,对因子Ⅷ或Ⅸ有抑制作用,可用于因子Ⅶ缺乏症和Glanzmann血小板功能不全症患者的治疗〔6〕。血管损害后,局部始发凝血链,rFⅦa增强活化血小板表面的凝血酶生成,使损伤血管局部形成止血栓〔7〕。 rFⅦa已经成功地用于血友病患者颅内出血的治疗,可阻止手术出血,逆转神经外科患者的凝血障碍〔8〕。 rFⅦa也可用于非凝血障碍性疾病患者的难治性出血〔9〕。虽然,rFⅦa应用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但其发生率较低〔10〕。本文旨在观察rFⅦa治疗ICH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卞德轩;赵施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佐治急性脑梗死( AMI)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Fibulin-5和 P-selectin的影响。方法 AMI老年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BDNF、Fibulin-5和P-selectin的表达。结果治疗1 w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评分的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1 w 后血清中 BDNF表达上升,Fibulin-5和 P-se-lectin的表达均下降,但是观察组BDNF的升高值、Fibulin-5和P-selectin的下降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辅助治疗AMI老年患者的疗效明显,且能更有效地上调血清中BDNF的表达,下调血清中Fibulin-5和P-selectin的表达,有效调节机体的内环境。
作者:王岩;张雪芳;王建东;李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检测Kruppel样因子KLF4基因在人胃癌细胞株MKN-45及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的表达情况,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KLF4基因启动子区序列,预测胃癌发生中其涉及的转录调控因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检测 MKN-45及 GES-1中 KLF4 mRNA的表达;利用多种在线软件获取并分析人KLF4基因启动子序列,预测其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胃癌组织中相关的转录因子。结果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KLF4 mRNA在人胃癌细胞株MKN-45中的表达低于在人正常胃黏膜细胞株 GES-1中的表达(4.24±0.15 vs 6.66±0.23)( P<0.01);KLF4基因启动子序列全长为4915 bp,共涉及183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胃癌中异常表达的转录因子有17个,包括AP-1、AP-2、HIF-1、SP3等。结论 KLF4 mRNA在胃癌细胞株MKN-45中表达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在胃癌发生中 AP-1、AP-2、HIF-1、SP3转录因子等可能参与调控KLF4的表达。
作者:杨菁;周力;许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特点及生存预后的对比。方法2007~2010年282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其后续治疗、生存时间,对比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首发症状、组织病理学及其与预后,并评价结肠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右半结肠癌中女性多于男性;左右半结肠癌各年龄组中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年龄越大,更容易发生右半结肠癌( P<0.05);左半结肠癌患者主要表现为血便、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发生改变等,而右半结肠癌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腹痛、腹胀及腹泻;右侧结肠癌肿块直径≥5 cm的比例较左侧高;右侧结肠癌以低分化腺癌为主,左侧结肠癌以高分化腺癌为主(P<0.05);左侧半结肠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右侧(P<0.05);生存曲线Kplan-Meier法分析显示左半结肠癌累积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右侧( P<0.05);年龄、肿瘤部位、是否转移、病理分型是结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首发症状、组织病理学及预后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可为结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海璐;邓婷;白明;巴一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