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激素对老年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都瑾;李红兵;韩纪昌;李现东;贾宗岭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糖皮质激素, 炎性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呼吸科治疗的AECOPD的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低剂量组给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注射1次/d;高剂量组给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注射2次/d;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使用任何糖皮质激素。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w的呼吸困难评分、动脉血气分析、临床症状评分和血清白介素( IL)-6、IL-8、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并记录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 w三组患者中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临床症状评分、Borg评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动脉血氧分压( PaO2)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F=4.23、8.16、26.35、42.37,均P<0.05),而低剂量组优于高剂量组(均 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清 IL-6、IL-8、TNF-α、CRP 水平对照组明显下降(F=29.51、13.29、21.73、33.51,均P<0.05),而低剂量组较高剂量组下降更明显(均 P<0.05)。在治疗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短期、适量糖皮质激素对AECOPD患者的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陕北农村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

    目的:了解陕北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存质量(QOL)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QOL测定简表(WHOQOL-BRE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和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陕北地区514名农村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陕北农村老年人 QOL 状况良好〔生理领域(63.16±12.92)分;心理领域:(63.53±10.56)分;社会关系领域:(66.57±11.26)分;环境领域:(62.08±9.56)分〕,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状况、月收入、患慢性病、婚姻状况、性别、年龄影响着陕北农村老年人QOL状况。结论陕北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状况良好,应继续完善和加强该地区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等,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QOL。

    作者:庞宝华;周小燕;樊霞;白莉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鼻咽癌的治疗进展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饮食、环境和EB病毒感染等相关。临床上以放射治疗为主,早期患者的疗效满意,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然而,由于鼻咽腔位置隐蔽,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确诊时约75%的患者为中晚期,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不到50%。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针对这类患者,目前多采用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的综合治疗策略。

    作者:黄祥;曲超;姜新;董丽华;曲雅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补气中药对小鼠胃肠动力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气中药对小鼠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西沙必利组、黄芪组和党参组,每组10只,分别连续灌胃给药6 d。末次给药30 min后,灌胃给予葡聚糖蓝( BD)作为标志物,20 min后处死小鼠。观察受试药物对小鼠胃肠动力(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胃泌素( GAS)、胃动素( MTL)的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西沙必利组小鼠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显著减少(P<0.01),而黄芪组和党参组无显著变化;西沙必利组、黄芪组和党参组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P<0.01);西沙必利组和黄芪组小鼠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均增加,党参组小鼠血清胃动素(MTL)水平增加,而胃泌素(GAS)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补气中药能够通过调节胃肠道激素改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作者:郭军鹏;孟超;刘宏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肿瘤细胞脂肪酸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特征性标志除了自我增殖能力、对生长信号不敏感性、抵抗凋亡、促进血管生成、无限的复制潜能和活跃的组织侵袭转移能力外,还具有逃避免疫破坏和能量代谢重新编程〔1〕。不论有氧还是缺氧环境,肿瘤细胞更倾向于将大量的葡萄糖代谢为乳酸,即为著名的Warburg效应。进一步的,肿瘤细胞通过增强脂肪酸氧化磷酸化途径利用其氧化底物来进行生物合成和能量产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脂类是生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之一,它在细胞膜的合成、能量储蓄、信号传导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生理状态下,肝细胞和脂肪细胞是脂肪酸主要的合成和存储场所。大部分人体正常细胞倾向于摄取外源性脂肪酸,而肿瘤细胞则主要依赖于内源性脂肪酸〔2〕,并终以脂滴的形式储存在细胞内。对比相应正常组织,脂肪酸合成酶( FASN)在多种人类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表达异常,为肿瘤细胞提供充分的内源性脂肪酸,以实现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肿瘤脂肪酸代谢的异常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对肿瘤FASN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蓝英;张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2例 T2DM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在原有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停用或者减量降糖药物,加用利拉鲁肽0.6~1.8 mg皮下注射,1次/d。治疗12 w时比较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和体重指数(BMI)变化,并与对照组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相比较。结果治疗12 w 后,两组患者的 FPG、2 h PG、HbA1c、BMI、血脂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脂及BMI在利拉鲁肽治疗组治疗12 w后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血脂、BMI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利拉鲁肽治疗T2DM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肯定、安全,减轻内脏脂肪,不增加体重,为T2DM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作者:张欢;孙立娟;宛迎春;张川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尼莫地平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n=40),尼莫地平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尼莫地平治疗(n=40),疗程均4 w;同期体检健康的老年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IL-1β、TNF-α的蛋白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IL-1β、TNF-α的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 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和尼莫地平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1),且尼莫地平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组的 IL-1β、TNF-α的蛋白含量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的IL-1β、TNF-α的蛋白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尼莫地平能通过下调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中IL-1β、TNF-α的蛋白含量,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脑组织。

    作者:段淑霞;李冬梅;王戬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在老年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支架增强显影技术( SB)在老年冠脉介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行冠脉介入治疗( PCI)老年患者102例为观察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QCA)基础上,应用SB进行支架可视性评价和支架后扩张必要性评价;同期进行冠脉介入的老年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单纯应用QCA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进行支架可视性评价和支架后扩张必要性评价。通过标准的 QCA和SB对支架可视性进行评价并分为1~4级(1级=差,2级=可,3级=良,4级=优)。经QCA定量分析、SB对球囊后扩张的必要性进行评价(球囊后扩张必要性:0=支架贴壁良好不需要后扩张;1=支架贴壁可,不需要后扩张;2=支架贴壁不良,需要后扩张)。结果 QCA显示支架可视性为(2.03±0.84)级(其中1级40个,2级71个,3级32个,4级8个),SB显示支架可视性为(2.79±0.84)级(其中1级14个,2级32个,3级82个,4级28个),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 QCA定量分析结果行球囊后扩张30次,根据 SB 评价结果行球囊后扩张48次,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SB可明显提高支架的可视性,有效指导支架的后扩张,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费用的基础上可能降低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胡喜田;李子莉;王维刚;陈勤聪;李丽红;薛峥;吕新湖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英养老机构初级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内容比较

    我国养老护理人员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一是老年护理观念滞后、专业设置空白:医学高等院校没有老年学或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被看成社区护理中一类特殊人群的护理,而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本身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医学和护理学中即使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但大多只有30~40个学时,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的知识,不能全面地掌握老年护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也相当少〔1〕。二是老年护理职业培训教育欠规范:由于师资的要求,大多老年护理培训教育以职业学院为依托,但大多数学校缺乏完善的办学条件,没有自己的养老机构,老年护理校外实训,主要集中在医院老年病房,但医院以老年疾病护理为重点的护理模式,远远不能适应老年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的要求。缺乏对老年护理项目的研究。然而,英国的养老护理发展已经很完善,本文就中英养老机构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进行比较。

    作者:李春静;张会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认知功能对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

    认知功能是衡量老年人生存质量( QOL)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分析认知功能与老年人QOL的相关性。

    作者:刘俊杰;原志芳;李淑杏;郑南;陈长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重庆地区性病门诊50岁及以上人群HIV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性病门诊50岁及以上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隔病毒(HIV)的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重庆4家综合性医院性病门诊中符合条件的832例50岁及以上就诊者展开问卷调查,抽取血样进行HIV抗体和梅毒检测,对该人群 HIV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2例被检测出HIV抗体阳性,其中男58例、女14例。经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知晓情况、对性生活满意度及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情况是HIV感染的保护性因素,婚姻状况、商业性行为、同性性行为、静脉吸毒、梅毒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50岁及以上人群HIV感染疫情严峻,异性途径成为该群体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HIV感染率。

    作者:马珍;吴音;何美霖;杨朝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侵袭性垂体腺瘤磁共振成像与谷胱甘肽转移酶P1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 PA)的磁共振成像( MRI)与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 P1的相关性。方法接受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及手术治疗的PA患者106例,分析手术结果及垂体腺瘤的GSTP1表达情况,PA鞍底扩展与GSTP1表达情况,PA 鞍旁扩展与 GSTP1表达情况及颈内动脉的包绕程度和侵袭性联系。结果侵袭性PA 的GSTP1表达显著高于非侵袭性PA(P<0.05)。 Spearman法分析 PA向下扩展程度和侵袭性呈正相关(r=0.764,P=0.000)。累及鞍底的PA GSTP1表达水平较未累及鞍底者更高。肿瘤和颈内动脉连线关系对 PA侵袭性判定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4,P=0.000)。侵袭性与非侵袭性PA颈内动脉包绕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9,P=0.000)。累及海绵窦的 GSTP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累及海绵窦者(χ2=5.382,P=0.000)。结论侵袭性PA MRI与GSTP1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联系,临床诊断可结合二者的征象及表达情况进行综合判定,终获得佳效果。

    作者:刘明;许峥嵘;刘熙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全景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系统在诊断老年女性乳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景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系统( DR)在65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4例65岁以上 DR诊断的乳腺占位,其中美国放射学会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I-RADS)Ⅳ(含ⅣA、ⅣB、ⅣC)及BI-RADS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DR中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及阳性率。结果 DR诊断的74例乳腺占位患者中,X线表现为:单纯肿块型30例,肿块伴钙化25例,单纯钙化1例,结构扭曲8例,结构扭曲伴钙化10例。病理诊断乳腺癌66例,乳腺良性占位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2例。结论使用 DR诊断65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的敏感性高,有利于提高老年女性乳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建涛;杨新宇;常利名;宋鑫;李俊涛;贾学涛;高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骨密度与老年髋部骨折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的关系

    目的:探究骨密度( BMD)与老年髋部骨折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8例老年髋部骨折,其中4例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左侧肢体3例,右侧肢体5例。收集患者双侧髋关节CT资料,运用Mimics软件和 abaqus软件对健侧股骨近端进行重建和计算出该模型的密度,并分别测定腰椎BMD。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组腰椎BMD、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均低于股骨颈骨折组(均 P<0.05)。腰椎的BMD与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成线性正相关(r=0.881,P=0.004)。结论 BMD与老年髋部骨折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成线性正相关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老年髋部骨折部位与BMD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林梓凌;李鹏飞;庞智晖;李钦禄;徐浩煌;郑晓辉;杜根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和血压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的(P<0.05);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性好,临床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斯红萍;厉伟民;徐辽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团体活动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目的:评价团体活动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望月湖社区21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干预组,抽取桐梓坡社区2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对照组。通过访谈,结合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团体活动模式,两组均发放《COPD自我管理知识手册》。干预组进行1次/w,连续8 w,并在干预后每月予以2次电话随访,共随访6个月;对照组提供一般健康教育。干预结束后干预组为17例,对照组为20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测量CO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即时、干预后6个月的得分状况,观察干预效果。结果①干预后资料分析显示干预组在干预后即时、干预后6个月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即时、干预后6个月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干预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即时和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活动模式可以改善社区COPD患者的症状、信息、自我效能、情绪、日常生活管理水平。

    作者:周志红;严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该院103例垂体腺瘤患者,均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统计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3%(92/103),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并发症以尿崩症、术区出血、脑脊液鼻漏并发症为主,无死亡病例。经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肿瘤大小、鞍旁侵袭、基础内分泌及手术切除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β=0.92,1.02,1.03,1.21,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鞍旁侵袭、基础内分泌及手术切除情况密切相关,术前应全面认识影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术中及时处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肖顺武;张学军;代垠;犹春跃;王玉玉;李毅;王培;谢明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缺血性心肌损伤及Toll样受体对其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衰有较高的致死率和并发率〔1〕,冠状动脉血流堵塞可引起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继而诱发心肌梗死( MI)。天然免疫防御系统在诱发和随后的修复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涉及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受损心肌和炎性细胞通过天然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对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非炎性细胞产生影响〔2〕。 Toll样受体( TLRs )是一种介导天然免疫反应识别的重要信号通路受体〔3〕,是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识别一系列不同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片段。研究〔4〕表明心脏可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非特异性激活。 TLRs可以识别细胞损伤或死亡过程中的内源性信号介质〔5〕,从而诱发其活化、激活炎症信号通路。本文就缺血性心肌损伤及TLRs对其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魏娜;贺海波;张长城;袁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经元和(或)其髓鞘的丧失所致〔1,2〕,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出现功能障碍。其可分为急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前者主要包括脑缺血(CI)、脑损伤(BI)、癫痫;后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HD)、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SCA)、Pick病等〔3,4〕。这类疾病的脑病理改变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细胞凋亡引起的大量神经元丢失;另一种则是神经系统没有明显细胞胞体数量减少,但神经细胞出现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退行性变性。随着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越来越多的因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薛小燕;郭小华;李敏;罗焕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不同糖代谢状况冠心病患者HbA1 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研究不同糖代谢状况冠心病(CHD)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CHD患者263例,根据糖代谢情况分为正常组(n=119)、异常组(n=93)和糖尿病(DM)组(n=51),比较三组的一般资料,分析HbA1c水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HbA1c和甘油三酯(TG)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 Spearman分析可知,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狭窄与其病变支数具有正相关关系( r=0.982,0.826;P=0.018,0.026);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性别、高血压、HbA1c、FPG、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Hb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韩宏毅;张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血清HDL-C、SOD及游离脂肪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以及游离脂肪酸( NEF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该院收治的冠心病(CHD)患者160例,根据CHD的临床类型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P)组63例及ACS组97例,其中ACS组又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28例以及心肌梗死( MI)69例。另选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因其他原因住院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血清HDL-C、SOD以及NEFA水平差别。结果 ACS组的HDL-C 和 SOD水平均显著低于 SAP组和对照组(P<0.05),ACS 组的 NEFA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ACS组中,MI组的HDL-C和SOD水平显著低于UA组(P<0.05),MI组的NEFA较 UA组高,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20分组HDL-C和SOD水平显著低于总积分<20分组(P<0.05),HDL-C和SOD水平均与Gensi-ni总积分呈负相关;Gensini总积分≥20分组NEFA水平显著高于总积分<20分组(P<0.05),NEFA水平与 Gensini总积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DL-C、SOD以及NEFA的水平与ACS的发生以及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ACS患者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畅;王秋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