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永胜;莫庆国;郝建军;鲁珅;卢怡;孙杨
人体的衰老表现为肌肉质量和数量减少,肌力下降,骨基质减少,骨密度降低,骨骼变的脆而薄,大脑记忆等功能减退,视听觉能力减弱,心脏收缩力量下降,心输出量减少等〔1~4〕.新的研究表明生长分化因子( GDF) 11可以逆转增龄引起的骨骼肌功能紊乱〔5〕,逆转因增龄引起的心脏肥大〔6〕,改善大脑的脉管系统和神经发生能力,使大脑年轻化〔7〕,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抑制骨质疏松等〔8〕. 目前国外对GDF11 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大多是从单一角度进行的. 本文将国外关于GDF11延缓衰老方面的新进展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为老年人健康促进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刘晓光;赵淋淋;田向阳;肖卫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视力是视功能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有的视力检查方法里,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视力表又是重要的〔1 ,2〕. 在国外常用的视力表为Snellen视力表、兰氏C环视力表 〔2,3〕,在我国常用的为国际标准视力表、标准对数视力表〔4〕. 由于Snellen视力表存在一些缺陷,如视标增率不均、不同视标其可读性不同、不同行之间的字母数不同等〔2~5〕,1976年Bailey和Lovie对Snellen视力表进行了改进,即Bailey-Lovie视力表,1982年Fer-ris在Bailey-Lovie视力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并应用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 ETDRS )中,称为 ETDRS 视力表〔2,5〕,并成为国外视力研究的金标准〔2〕,而近年在国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ETDRS视力表也逐渐得到重视.
作者:王爽;刘杨;刘楠;赵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即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年龄65~70 岁择期行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每组30例,麻醉方法相同,均采用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于术前及手术后第1、3、5 天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试方法评定认知功能. 结果 术后第1、3天两组的MoC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5天的MoC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腹手术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
作者:李艳;刘玉伶;于铁莉;宋莺春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IL)-6的表达及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0 年1 月到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0例(研究组) ,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对照组) ,测量所有入选者血清IL-6 水平,并观察其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CE)血清 IL-6 水平高,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然后为不明原因型(SUD),少的为小动脉型(SA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 P<0.05);OCSP 分型:IL-6水平高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型(POCI),然后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少为腔隙性梗死型(LACI),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6水平会出现改变,且不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表达水平不同.
作者:李玉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艾迪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GP方案化疗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GP方案化疗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艾迪注射液联合 GP方案治疗. 结果 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都高于对照组(均P<0.01 ) ,乏力、咳嗽、呼吸困难、胸痛都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 治疗后,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3+CD4+、 CD16+CD56+及 CD4+/CD8+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艾迪注射液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够促进化疗药物发挥良好抗癌功效,减轻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损伤程度,且不增加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韩锐莉;王安峰;杨庚武;杨永锋;刘兵;曹晓辉;李楠;周庆祥;闫云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全球每年有超过500万的新发脑卒中患者,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和年轻化的趋势,死亡率高,致残高、预后差、恢复困难〔1〕. 大量证据表明缺血半暗带的持续时间变化差别很大,有些地方长达48 h,而有些地方只有3 h或更短,这主要取决于局部缺血的基本机制和血管的再通率. 53项数据的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提高功能预后、降低死亡率〔2〕. 药物溶栓闭塞血管再通率低,溶栓时间窗短等缺点,从1990年开始研发机械性取栓装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性取栓相对于药物溶栓治疗具有以下几大优势:应用于大血管的重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下检测血管再通及其程度,使用溶栓药物少,脑出血发生率低,机械取栓的时间窗延长,闭塞血管再通率高. 但血管内机械性取栓也存在潜在危险:血管痉挛、血管夹层、血管穿孔或破裂及碎裂血栓进入远端血管引起新的梗死等. 目前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血栓清除装置主要有6 大类:血栓抽吸术、Merci取栓术、超声溶栓术、激光溶栓术、机械血栓碎裂术、支架取栓术〔3〕. 其中仅Merci、Penumbra抽吸装置和SolitaireFR支架取栓装置获得FDA批准.
作者:胡昔奇;夏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老年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应用噻托溴铵(吸入剂量18 μg,1次/d)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在中重度稳定期96例COPD患者,连续3年应用噻托溴铵,每3个月检测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吸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圣· 乔治呼吸问卷计分( SGRQ)评估生活质量,观察急性加重的发生率及用药的不良反应. 结果 经连续3年的治疗观察,与对照组比较,噻托溴铵治疗组用药后的FEV1较基线值显著增加,FEV1增加0.26 L(P<0.01),并且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改善明显,治疗组在6个月后肺功能下降趋势明显变缓. 噻托溴铵组患者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在重度治疗后的第3个月,噻托溴铵治疗组SGRQ总评分较基线低了6.85,对照组SGRQ总评分较基线低了1.14,SGRQ总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在中度患者中治疗6 个月后 SGRQ 总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COPD急性加重率治疗组与对照组之比为0.75(95% CI 0.58~0.96;P<0.05). 在安全指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噻托溴胺对于改善肺通气功能、健康状态及降低急性发作频率等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长处,且耐受性良好,是目前稳定期COPD患者的有效药物.
作者:陈东红;李方治;刘朔;王玲玲;赵广丹;陈芳芳;刘丹;王笑歌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是学习和记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及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突触的传递可塑性是决定整个突触可塑性关键的部分. 多项研究表明,突触可塑性与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修复受损突触结构,提高突触传递可塑性,可有效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学习记忆能力〔1〕. 本文就影响突触结构及传递可塑性的物质基础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 AD 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可行途径及依据.
作者:宋宛珊;郭威;张玉莲;孙伟明;曹杨;王一夫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抽取该院2012 年6 月到2014 年6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且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作者:张东方;张锦;李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了解本院老年人群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借助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试剂,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同时检测呼吸道感染患者9 种病原体: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NFB)、副流感病毒(PIVs)、嗜肺军团菌(L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以及 Q 热立克次体(COX)观察其季节性变化.结果 1 063例老年人群中共检出阳性259例,阳性率为24.34%. 老年人群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 MP、INFB、PIVs、LP与 RSV. MP的感染率高,为15.90%;而INFB感染存在季节性差异(P<0.05). 3.5%的阳性患者发生了混合感染,主要混合感染类型为MP与INFB. 结论 MP为老年人群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老年人群呼吸道感染应重点关注MP的诊断与防治,并在INFB高发季节注意混合感染.
作者:陈克平;高天丽;李雅;时彦;杨传坤;李丽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影像参数对老年人群L4椎体发生退变性滑脱的影响. 方法 45例 L4 椎体发生退变性滑脱的老年患者为观察组及75例L4椎体退变性但未滑脱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均行腰椎影像学检查,X线上测量椎间盘高度、椎体大小、倾角、前凸角等,CT测量关节角.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L4椎体发生退变性滑脱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 L4Ⅰ度滑脱39 例,占86.7%,Ⅱ度滑脱6 例,占13.3%,滑脱指数为( 0.18 ± 0.05). 观察组女性比例高于对照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椎间盘高度、L4椎体大小低于对照组,但椎间盘退变指数、L4椎体倾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折射角、关节突关节角、L3~4及L4~5关节突头尾差角高于对照组( P<0.05 ).L4椎体小,腰椎前凸角大、骨盆折射角大是老年椎体退变性滑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老年患者L4 椎体退变性滑脱与骨质疏松相关, L4椎体滑脱的发生多受到椎体小,腰椎前凸角大、骨盆折射角大的影响.
作者:唐保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不典型增生组织及胃癌组织中 P16及 CyclinD1 蛋白的表达,探讨P16 及 CyclinD1 与胃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不典型增生组织及胃癌中 P16及 CyclinD1 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 SPSS软件进行胃癌组织中P16及CyclinD1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结果 P16蛋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1.7%)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69.2%)及胃癌组织(45%)中的表达(P<0.05). Cyclin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5%)显著高于胃不典型增生组织(34.6%)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29.2%)中的表达(P<0.05). 统计学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P16及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 P16及CyclinD1蛋白异常表达在胃癌癌变早期即已发生,联合检测P16及CyclinD1可为胃癌早期诊断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刘亮;张建海;左连富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应激性高血糖(SHG)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水平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该院心内科住院初次发生STEMI并在起病12 h内成功接受直接 PCI治疗的老年非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348例,按入院即刻血糖( SG)水平分为3组:正常血糖组( SG<7.0 mmol/L);血糖升高组(7.0 mmol/L≤SG≤11.1 mmol/L);高血糖组( SG>11.1 mmol/L). 比较3组患者直接PCI后心肌灌注及左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术后动态追踪观察三组患者随访12 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 3组患者入院SG越高,术后2 h ST段回落(STR)良好比例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2 ~3 级比例越低( 71.4% vs 54.6% vs 46.3%, P<0.01;75.0% vs 56.3% vs 48.2%, P<0.01 );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峰值越高〔( 186.3 ± 86.7)mmol/L vs(222.6±79.7)mmol/L vs (265.8±77.9)mmol/L,P<0.01〕;并且术后7 ~10 d 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52.6±7.3)% vs (50.9±5.8)% vs (48.9±5.3)%,P<0.01〕. 术后随访12 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3 组患者累积无 MACE 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3% vs 85.9% vs 76.3%,Log rank 7.355,P=0.02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后,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 SHG 是老年 STEMI患者直接 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高血糖组患者较正常血糖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5.811 倍(RR=5.811,P<0.01). 结论 老年 STEMI患者并发SHG会导致直接PC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升高,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李韶南;李广镰;罗义;潘宜智;曾冲;刘震;雷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综合评价血浆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sRAGE)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方法 通过计算机联网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Medline、Pubmed等数据库,收集2014年4月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血浆sRAGE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研究文献.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经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合并标准化均数差(SMD)值可信区间(CI)为-1.15,95%CI-1.62~-0.68. 结论 血浆sRAGE水平降低提示增加COPD发生的风险.
作者:鲁俊华;于献荣;邹继华;关红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分析老年烧伤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择两家医院于2011 年1 月至2015 年2 月收治的老年烧伤患者120例,分析其临床治疗,如年龄、性别、意识状态、皮肤保护剂应用情况等,采取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烧伤患者发生失禁性皮炎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 120例患者中发生失禁性皮炎35例(29.2%). 经分析,患者意识状况、皮肤保护剂、局部潮湿频次、低蛋白血症及是否伴有糖尿病为失禁性皮炎发生相关因素(均P<0.05). 结论 患者意识状况、皮肤保护剂、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均为失禁性皮炎发生相关因素,应注意预防.
作者:张云;姚小燕;张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同步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老年肝癌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152例,按照病案号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 观察组给予射频消融同步TACE治疗;对照组先行TACE治疗,1~2 w后再行射频消融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甲胎蛋白( AFP)水平、治疗前后肿瘤体积、肿瘤完全坏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1 年和2 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AFP阳性患者中治疗前AFP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 个月时观察组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体积之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肿瘤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对照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同步TACE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与先行 TACE治疗相比疗效更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临床老年肝癌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作者:郭杰;王新娟;李素贤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害怕跌倒( FOF)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8例. 对照组进行所患慢性病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时间均为12 w.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跌倒自我效能、生存质量等观察指标的评价. 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的跌倒自我效能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水平和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 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水平,可以改善其FOF程度.
作者:赵丹;谢韬;郭文琼;王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N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脾肾亏虚、痰浊蒙窍复合证型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 方法 采用大样本筛查的方法,利用神经心理学量表,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2012 年12 月至2013 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的400例VCIND患者进行筛查. 结果 400例VCIND的患者中,脾肾亏虚证、痰浊蒙窍证在 VCIND 7种单一证型中所占比例高.复合证型中脾肾亏虚、痰浊蒙窍复合证型所占比例高. 对脾肾亏虚、痰浊蒙窍证复合证型与神经心理量表的研究显示,患者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各分项得分中分数比例较低的前三位是计算力、回忆力、语言能力. 结论 VCIND患者以脾肾亏虚、痰浊蒙窍复合证候所占比例大;通过对证候要素与神经心理量表MMSE量表各个认知域的分析,脾肾亏虚、痰浊蒙窍证复合证型患者在计算力方面损害较为严重.
作者:汝智娟;刘聪;黎明全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初步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血栓性肺栓塞兔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浓度变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兔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 选用3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每组10 只.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 HGF、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及白细胞介素( IL)-1β浓度. 实验结束后取兔肺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 模型组肺栓塞后1 h HGF水平开始升高;于12 h达到高峰,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P<0.000 1);模型组与同期辛伐他汀组相比,栓塞后1 h及6 h差异显著(P=0.011 6,P=0.001). 实验中观察到,血清TNF-α、IL-1β于栓塞后1 h明显升高,于栓塞后3 h达高峰;与同期辛伐他汀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 肺组织病理变化显示,模型组和辛伐他汀组可见肺动脉内均见多处血栓,肺泡萎陷、水肿,肺泡腔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少量红细胞渗出液,而辛伐他汀组炎性反应较模型组减轻. 结论 急性血栓性肺栓塞后,血清HGF及促炎细胞因子浓度升高;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降低HGF的水平;HGF有望成为早期提示肺栓塞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杨永;张艳敏;梁明亭;骆峰;武蕾;李义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61 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 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 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 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 TT明显延长,PLT 及 FIB 降低,DDR 则明显升高. 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 组 PT、APTT 及 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 ;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 P均<0.05 ). 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作者:林化;马春林;倪琦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