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瑞;张春德
目的 评价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贝那普利治疗)及观察组(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生化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明显改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 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TNF-α、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唐振媚;林芳;侯宇婕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Akt-GSK3β细胞信号通路在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以及生化指标测定比较模型组和正常组的差异,分析Akt-GSK3β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结果 模型组逃避潜伏期、通过原平台次数、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百分比与正常组差异显著( P<0.05 );模型组的反应时间、学习错误次数、潜伏时间、记忆错误次数与正常组差异显著( P<0.05 );术后2、4、6 w模型组视野内正常神经元数目均明显低于同时期的正常组;术后2 w、术后4 w模型组的p-Akt蛋白表达和p-GSK-3β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同时期正常组(P<0.05). 结论 对于血管性痴呆大鼠,Akt-GSK3β细胞信号通路可调控细胞凋亡,在保护神经元和改善认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赵雪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腺瘤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抽取该院2012年6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60例,患者均采用注入造影剂检查,通过ACQ软件选定感兴趣区,以肿瘤病灶为病例组,周围正常实质组织为对照组,绘制时间-强度曲线,检查TTP、RT、MTT、IMAX%参数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分析二者相关关系. 结果 病例组TTP、RT、MTT均短于对照组(P<0.05),IMAX%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TTP、RT、MVD 与 MVD 呈负相关(r=-0.725,-0.623,-0.821,均 P=0.000),IMAX%与 MVD 呈正相关(r=0.899,P=0.000). 结论 甲状腺腺瘤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TP、RT、MTT、IMAX%与 MVD具有良好相关性,临床上可以用来估计或者评价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情况.
作者:王氡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将114 例 AMI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例)和老年组(54例). 结果 中青年组、老年组男性患者都明显多于女性(P<0.05). 中青年组吸烟者明显高于老年组,但糖尿病症状却相反(P<0.01). 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典型的胸痛症状没有明显区别,但出现肺部啰音(61.1%)、呼吸困难(51.9%)和休克(33.3%)等症状. 高原地区所有AMI患者出院死亡率为21.9%,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分别为16.7%和35.2%,并且老年组和中青年组静脉溶栓治疗明显改善远期预后( P<0.01). 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贫血、休克、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血清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eGFR)、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药物保守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等12个指标,其中糖尿病、贫血、休克、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药物保守治疗和eGFR为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治疗是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老年AMI患者临床表不典型,往往存在其他不典型并发症,但静脉溶栓治疗仍可以有效改善其远期预后.
作者:赵玉娟;郭秀邦 刊期: 2015年第17期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TKA)是老年晚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不二选择〔1〕,但TKA能造成大量的失血,总失血量估算能达到1 500 ml〔1,2〕,这对老年患者来说是很大的风险. 绝大部分外科医生在TKA中股骨部分用髓内校准系统〔1〕,但这个髓内孔破坏了松质骨和髓内血管而增加术后出血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老年患者TKA中股骨髓内定位孔封堵对术后失血量的影响.
作者:宋志勇;王明礼;郭得辛;陈文忠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单次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或芬太尼对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行直肠肿物切除术后急性疼痛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直肠肿物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男27例,女33例,年龄60~76 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组和芬太尼注射液组各30例. 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监测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 )、脉搏、血压.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 1 ~2 mg/kg、舒芬太尼 0.5 μg/kg、维库溴铵 0.1 mg/kg 诱导,术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深度. 手术结束时给予羟考酮0.1 mg/kg(生理盐水稀释为1 mg/ml)或芬太尼1 μg/kg(生理盐水稀释为10 μg/ml). 拔管后20 min各组患者接镇痛泵行 PCIA. 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10、15、20 min分别评定OAA/S镇静分级及术后疼痛 Prince-Henry评分. 记录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停药到正确回答简单问题) ,记录术毕即刻、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 min,10 min,15 min及20 min的心率、SpO2 和平均动脉压及并各时间点评定的OAA/S镇静分级及术后疼痛 Prince-Henry评分. 结果 羟考酮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均较芬太尼组短( P<0.05 ).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术毕即刻到拔管后20 min期间,羟考酮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趋势与芬太尼组一致. 两组均对术后急性疼痛有缓解作用,但各时间点芬太尼组Prince-Henry镇痛评分均高于羟考酮组,术后急性疼痛发生例数较羟考酮组多(8:2);OAA/S镇静分级均低于羟考酮组,术后镇静过度例数亦较羟考酮组多;SpO2 下降幅度较羟考酮组大,SpO2≤90%发生例数较羟考酮组多,面罩吸氧后均改善. 恶心及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两组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手术结束时,单次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0.1 mg/kg与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相比,能更好地预防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肿物切除术后急性疼痛的发生,且镇静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更小,全麻苏醒期应用更安全.
作者:孙艳丽;柏晓漫;陈鹏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右归丸及其拆方对老年肾阳虚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年龄在60 岁以上的肾阳虚证患者8 例进入研究,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右归丸组及温肾阳组各4例) ,另将4例60岁以下健康人设为正常对照组. 分别观察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外周血白细胞的6条基因(SYPL1、PHF14、ARHGAP18、RECQL、OSTF1 和 SEC23B)的差异表达,并以 GAPDH作为内参对照. 结果 右归丸组及温肾阳组连续用药2个疗程后,症状总积分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t右归丸=20.657,P<0.01,t温肾阳=51.000,P<0.01);治疗后两组间总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74.432,P<0.01). RT-PCR 结果显示,SYPL1 基因,在右归丸组和温肾阳组的表达水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t左归丸=-35.631,t温肾阳=-13.000,P<0.01),且治疗后右归丸组和温肾阳组的表达均较治疗前上升. 治疗后各组的 SYPL1 基因表达存在差异(F=487.049,P<0.01),温肾阳组表达上升程度不及右归丸组. 其他5种基因的表达情况与SYPL1基因状况类似. 结论 (1)右归丸及温肾阳中药复方对老年肾阳虚患者的基因差异表达均有改善作用,右归丸优于单纯温肾阳复方治疗效果,验证了阴中求阳法的优越性. (2)老年肾阳虚患者的基因表达在短期内不能单独依靠药物恢复至完全正常,需要一个长期和综合的治疗过程.
作者:唐杨;项磊;周卫东;孙晓敏;刘艳艳;罗仁;赵晓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子. 冠心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1,2〕. 研究〔3〕发现Klotho( KL)基因缺陷小鼠的动脉发生类似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样病理变化及人类早衰样症状. 本文探讨KL基因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及二者对老年相关疾病的影响.
作者:林雅军;胡刚;魏洁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患病对老年虚弱的影响.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 选择77例65岁以上出血性脑卒中病例并随访病后30 d预后.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124例,作为对照组. 采取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 结果 预后组的躯体虚弱指数和精神虚弱指数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603和0.37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出血性脑卒中患病、被照护满意度与老年人躯体虚弱指数有关. 出血脑卒中患病、既往工作性质、经济状况满意度、被照护满意度与老年人精神虚弱指数有关. 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分别是老年人的躯体虚弱指数、精神虚弱指数的独立危险影响因子,虚弱指数可成为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新方法.
作者:左群;蔡耘;陈首英;刘辉;王德超;梁广路;李翠;刘芳;石玥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评价社区日间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 方法 40例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 20例)和对照组(20例) ,干预组给予持续6 个月的社区日间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 MRSS)于干预前、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价康复疗效. 结果 干预6个月,干预组GWB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AN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R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社区日间康复训练能提高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幸福感,提高社会功能,促进其康复.
作者:覃小菊;雷芬芳;陈红涛;岳月娟;邓端梅;李剑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微创单侧椎板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治疗的23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术式临床效果. 男7 例,女16 例;年龄65 ~79 岁,平均73.5 岁. 术后随访1 年以上. 采用JOA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症状进行评分. 结果 JOA评分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P<0.01 ). 结论 微创单侧椎板入路双侧减压可以作为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刘鹏;王爽;孙庆;孙东;程杰;秦廷正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正常高值血压老年就诊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 方法 175 例门诊检查的无高血压老年就诊人群,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明确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理想血压与正常高值血压,分析正常高值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结果 与理想血压组相比,正常高值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例数均比较高(P<0.05). 理想血压组硬斑例数高,其次为混合斑,软斑数少;正常高值组软斑例数高,其次为混合斑,硬斑少,差异显著(P<0.05). 颈部斑块组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同型半胱氨酸( Hcy)及正常高值血压明显高于颈部无斑块组,而血清脂联素( APN)低于颈部无斑块组(P<0.05). 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年龄、糖尿病史、LDL-C、Hcy及正常高值血压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 APN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 P<0.05 ). 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增加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卓亚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调查重庆市渝中区社区中老年高危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知水平及急救意识.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渝中区3个街道抽取1 200例住户,每户确定1位居民,年龄在45岁及以上,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询问调查. 结果 共完成918 份调查问卷. 社区居民对单个脑卒中警示症状识别的比例为30.8%~75.4%;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既往脑卒中者能认识全部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的比例分别为14.5%、16.1%、13.0%,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能识别并拨打120 的比例分别为9.7%、9.6%、9.3%;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回归分析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既往脑卒中者与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比较,对单个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全部认识及确定有人发生脑卒中后拨打120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结论 社区中老年人群包括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及既往脑卒中者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急救意识均较差.
作者:杨娟;王健;欧书;王妮;邓芬;张杰;曹莹莹;刁泽园;高攀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了解本院老年人群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借助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试剂,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同时检测呼吸道感染患者9 种病原体: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NFB)、副流感病毒(PIVs)、嗜肺军团菌(L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以及 Q 热立克次体(COX)观察其季节性变化.结果 1 063例老年人群中共检出阳性259例,阳性率为24.34%. 老年人群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 MP、INFB、PIVs、LP与 RSV. MP的感染率高,为15.90%;而INFB感染存在季节性差异(P<0.05). 3.5%的阳性患者发生了混合感染,主要混合感染类型为MP与INFB. 结论 MP为老年人群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老年人群呼吸道感染应重点关注MP的诊断与防治,并在INFB高发季节注意混合感染.
作者:陈克平;高天丽;李雅;时彦;杨传坤;李丽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残余肾功能( RRF)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 月该院行M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通量组及低通量组,各40例. 高通量组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器治疗,低通量组采取低通量血液透析器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 个月RRF、甘油三酯(TG)、胆固醇、血磷水平. 结果 2组治疗前RRF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高通量组RRF水平显著高于低通量组(P<0.05). 2组治疗前TG、胆固醇、血磷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 个月后,高通量组TG、胆固醇、血磷显著低于低通量组,且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清除大分子毒素,降低血脂、血磷水平;相较于低通量血液透析,高通量血液透析对RRF的保护作用更佳.
作者:罗国鸿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同步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老年肝癌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152例,按照病案号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 观察组给予射频消融同步TACE治疗;对照组先行TACE治疗,1~2 w后再行射频消融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甲胎蛋白( AFP)水平、治疗前后肿瘤体积、肿瘤完全坏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1 年和2 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AFP阳性患者中治疗前AFP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 个月时观察组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体积之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肿瘤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对照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同步TACE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与先行 TACE治疗相比疗效更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临床老年肝癌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作者:郭杰;王新娟;李素贤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颅脑手术全麻患者唤醒试验质量的影响. 方法 行颅脑手术的老年患者5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两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在唤醒前30 min 停止全麻,观察组负荷量右美托咪啶0.25 μg/kg稀释至30 ml 静脉泵注,然后以0.2 μg· kg-1· h-1维持输注;对照组以生理盐水30 ml静脉泵注. 比较两组唤醒前30 min(T1)、唤醒即刻(T2)、唤醒后5 min(T3)、唤醒试验后加深麻醉10 min(T4)时心率(HR)、平均血压(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唤醒时间、唤醒试验期间不良事件和术中知晓等的情况. 结果 ①两组T2和T3时MAP、HR和BIS均较T1显著升高(P<0.01),并且观察组MAP、HR和BIS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②两组唤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未出现心动过速、呛咳、躁动、头痛、术中知晓.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提高颅脑手术全麻老年患者的唤醒试验质量.
作者:杨旺东;王超;阮秋菊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同型半胱氨酸( Hcy)作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在体内主要参与蛋氨酸的循环,在转甲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高Hcy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并认为和脑血管病的预后有关〔2〕. 本文分析老年颅脑外伤病人血浆Hcy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同时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来同期判断颅脑外伤病人的病情与预后.
作者:吴杰;李强;巴立;易建华;张茂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心肌梗死( MI)的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40岁以上人群中MI的发病率约为40%〔1〕. 大量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都表明间充质干细胞( MSC)可以有效治疗心肌梗死,改善心脏功能〔2,3〕,MSC移植治疗MI有很好的临床前景. MSC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对改善心室重构有重要.本文主要对MSC表达的免疫调控分子Toll样受体( TLRs)在治疗MI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杨超君;杨俊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 检测结肠腺癌术后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CD)147、突变型 P53 基因(TP53)和原癌基因 C-MYC 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6例结肠腺癌作为观察组,70例管状腺瘤作为对照组,70例距肿物边缘>5 cm癌旁的结肠黏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 免疫组化检测 CD147、TP53和C-MYC的表达. 结果 3组CD147、TP53和C-MYC表达阳性率差别显著. 观察组CD147、TP53和C-MYC表达阳性率与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和Ki67表达密切相关,CD147和TP53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内瘤栓相关,CD147表达阳性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CD147和TP53表达呈正相关性. 结论 CD147、TP53和C-MYC在结肠腺癌术后组织中高表达,不仅促进肿瘤的发生,同时可以促进肿瘤进展. 结肠腺癌中CD147和TP53表达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刘宁;缪巍;马晓明;王晓龙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