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淳;刘明;张伟;鄢敏;袁家琳;张菁菁
目的:观察乳岩内消霜外用给药对SD大鼠是否有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分为4组,采用乳岩内消霜基质和大、中、小剂量乳岩内消霜作用于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背部皮肤,观察其对SD大鼠的生理活动、精神状态、皮肤、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各组大鼠处理后,毛发、生理活动、精神状态等一般指标正常;各组大鼠体重差异不显著( P>0.05);各组大鼠血液学一般检查、血液生化学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质组比较,乳岩内消霜组大鼠给药区皮肤角质层轻度变薄,无炎细胞浸润,毛囊结构和真皮层未见病变。结论乳岩内消霜对动物无明显急性毒性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的外用中药制剂。
作者:陈瑞雪;马民;廖锐;别凤杰;颜显欣;吕燕红;黄茂杰;徐骞;李狄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枸橼酸钠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CRRT)老年高危出血患者中的抗凝血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行CRRT的老年高危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局部枸橼酸钠( RCA)抗凝,对照组采用等渗无肝素生理盐水定时快速冲洗管路。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滤器压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肌酐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滤器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CA对老年高危出血患者行CRRT中有不错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旭东;张超;黄广苏;韩大贺;郭毅;阚辰;孟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炎症状态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与终末期肾病(ESRD)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tr)组、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组和炎症伴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I)组。 Ctr组用生理盐水灌胃持续6 w,CRF组用腺嘌呤灌胃持续6 w构建大鼠CRF的动物模型,CRF+I组每天用腺嘌呤灌胃持续6 w并隔日皮下注射10%酪蛋白( Casein,1.2 g/kg)构建大鼠炎症伴CRF动物模型。检测各组血清肌酐、尿素氮、磷以及血管组织的钙含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量、FGF23 mRNA表达水平等指标。结果α-SMA 蛋白表达量,Ctr组明显高于CRF组和CRF+I组(P<0.05),CRF组明显高于CRF+I组(P<0.05);组织钙含量,CRF组和CRF+I组明显高于Ctr组(P<0.05),而CRF+I组明显高于CRF组(P<0.05);FGF23 mRNA表达,CRF+I组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CRF和Ctr组(P<0.05),Ctr组和CRF组FGF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结论炎症除了可以直接引起ESRD血管钙化外还可以通过升高FGF23加剧ESRD血管钙化。
作者:张艺;马玲;肖业伟;余广;冯志强;盘强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术(LGCS)41例,与同期行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41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 LGC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便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均P<0.05)。 LGCS组术后并发症(2例)与开腹组(3例)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复发、转移及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胃间质瘤可行、安全,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张涛;肖玲;马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是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就诊时多为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约为10%,而早期胃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90%〔1〕。胃癌组织产生的肿瘤标志物多经淋巴引流进入血液循环,使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浓度升高,目前相关的肿瘤标志物主要有癌胚抗原( CEA )、糖类抗原( CA )199、CA125、CA242和CA724等。其中,CA724作为特异度、敏感度高的胃癌肿瘤标志物可作为独立预后因子〔2〕。本文就CA724和影像学新技术在诊断胃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姜楠;周忠春;郭顺林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细胞黏附能力、变性能力及CD18分子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根据病因分为自发型心绞痛29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31例、劳力型心绞痛32例,同时选取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心绞痛患者均给予心内科临床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强心、扩血管、利尿、吸氧、改善离子紊乱等,2 w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时及稳定时的白细胞滤过能力、黏附力,通过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心绞痛患者CD11、CD18、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实验结束后,各组白细胞变性能力及黏附力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心绞痛发作期白细胞滤过指数(8.56±0.81)、白细胞黏附率(83.90±15.05%),较对照组〔白细胞滤过指数(4.21±0.33)、白细胞黏附率(23.33±9.02%)〕明显较高(P<0.05)。②实验结束后,各组间白细胞变性能力及黏附力均有有不同程度变化,自发型心绞痛白细胞滤过指数发作期(9.21±1.16)、缓解期(6.05±0.75)及白细胞黏附率发作期(95.23±10.91%)、缓解期(68.21±10.36%)较劳力型心绞痛白细胞滤过指数发作期(6.17±0.59)、缓解期(4.28±0.88)及白细胞黏附率发作期(67.85±9.15%)、缓解期(35.47±10.99%)明显较高(P<0.05)。③实验结束后,各组PCR电泳表达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期TSP(0.66±0.09)、CD11(0.57±0.05)、CD18(0.50±0.12)较对照组TSP(0.11±0.03)、CD11(0.13±0.02)、CD18(0.06±0.01)明显较高(P<0.05)。结论有效控制白细胞变形能力及黏附力、降低黏附分子及凝血酶敏感蛋白的合成与表达,可有效控制心绞痛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翀昊;苏衡;李拜红;王广燕;朱君;姜升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入院时心率和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 ACS患者628例临床基线资料、住院期间的治疗及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按入院时心率五分位值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是 HRQ1(<60次/min)、HRQ2(60~75次/min)、HRQ3(76~85次/min)、HRQ4(86~100次/min)、HRQ5(>100次/min)。分析各组患者基线资料、住院期间治疗及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差异。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变量,计算OR值及95%CI。结果入院心率较高者女性比例较高,年龄较大,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病史的比例较高。入院时平均血压较高,Killip分级>Ⅰ级的比例高于其他组。心率较高组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使用率均较其他组低。入院时心率与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呈“U”型曲线,过低或过高的心率全因死亡率均较高。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了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后,入院时心率仍然是影响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独立因素。以HRQ2(60~75次/min)为参考,心率较高组(HRQ4和 HRQ5)和心率较低组(HRQ1)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均增加,尤其是心率增加组死亡风险增加更明显。结论入院心率是AC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入院时心率与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之间呈“U”型曲线,过高或过低的心率均增加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
作者:马丽娜;莫鹏;党晓红;马纪琳;张魄;张彦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分析高龄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预混门冬胰岛素30达标剂量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0例新诊断老年 T2DM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80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60~69岁组)、B组(70~79岁组)、C组(≥80岁),同时询问病史,并发症,检查体重、身高、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G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三组予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12 w,观察三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分析高龄 T2DM患者预混门冬胰岛素30达标剂量及相关因素。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体重指数(BMI)、TC、TG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与B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低于A组(P<0.05),C组治疗前 FBG、2 h PG、HbA1c水平均高于A组、B组(P<0.05)。 C 组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例数较 A组、B组增多(P<0.05)。经12 w治疗后,三组FBG、2 h PG、HbA1c均有下降(P<0.05),C组FBG、2 h PG、HbA1c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5);C组血糖治疗达标率更低( P<0.05)。治疗后C组胰岛素达标剂量高于A、B组两组,单位体重胰岛素达标剂量大于A 组( P<0.05),但与 B 组患者无差异(P>0.05);血糖达标时间较A组、B组长,低血糖发作次数较高于A组、B组(P<0.05)。经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12 w后,三组患者达标时早餐前胰岛素用量比例均较起始剂量小,晚餐前胰岛素用量比例较起始剂量增加( P<0.05),其中 C 组较 A 组、B 组明显。 C 组胰岛素达标剂量与 FPG (r=0.428,P=0.042)、HbA1c(r=0.415,P=0.049)、低血糖发生次数(r=0.574,P=0.007)、糖尿病并发症例数(r=0.568,P=0.007)正相关,而与HOMA-β(r=-0.674,P=0.002)水平呈负相关。影响C 组胰岛素达标剂量的主要因素为低血糖发生次数、HbA1c。结论高龄新诊断 T2DM患者血糖水平、HbA1c 水平高,血糖不易达标,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伴有糖尿病并发症例数较多,高龄新诊断 T2DM 患者达标胰岛素日用量为(40.37±8.53)U/d,单位体重胰岛素达标剂量为(0.62±0.12)U? kg-1? d-1,早餐前为日总量的(54.70±2.84)%,晚餐前为日总量的(45.29±2.84)%。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达标剂量与FBG、HbA1c、低血糖发生次数、糖尿病并发症例数正相关,与HOMA-β水平负相关。 HbA1c、低血糖发生次数是影响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达标剂量的主要因素。
作者:林李壮;刘幼硕;王艳姣;李丽萍;陈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可治疗代谢综合征(MS)的单味中药以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利用 CNKI等检索库对2002~2014年所报道的单味中药降血脂、血糖以及控制血压、抑制肥胖的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出符合治疗MS的单味中药,对选择的中药有护肝作用与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检索,探讨可治疗MS的中药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文献621篇,符合治疗MS的中药共64味;其中报道有护肝作用的文献114篇,有护肝作用的中药共47味(73.44%),报道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72篇,单味中药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出现不良反应的共12味(18.75%),其中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的中药4味(6.25%);常规剂量下可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4味(6.25%),其中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的中药共1味(1.56%)。结论中药在治疗MS方面可发挥特有的优势,合理剂量下不良反应少,且大部分中药兼有抗肝损伤的作用,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钟周;李晓屏;胡志希;梁昊;范建民;周鸿图;周李;陈四红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编制适用于中国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量表,并对其进行信、效度分析。方法在文献回顾及现有的心理弹性测评工具的基础上形成原始量表,并用此量表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对217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以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为校标关联效度进行评价,运用SPSS13.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修改原始量表并形成终量表。结果空巢老人心理弹性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及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值为0.397~0.796(P<0.01),总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08,Guttman分半信度为0.878。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后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5.991%;验证性一阶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1.124/1.030、适配度指数( GFI)=0.908/0.906、调整后GFI( AGFI)=0.872/0.875、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24/0.012、规准适配指数(NFI)=0.863/0.868、比较适配指数(CFI)=0.982/0.995、非规准适配指数(TLI)=0.977/0.994,适配良好。结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估中国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
作者:王媛婕;刘彦慧;高佳;廖瑞雪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喉罩不同充气法与罩囊压力、术后咽痛的关系。方法93例患者在喉罩全麻下行择期下肢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31):大充气量组(Z组)、手感充气量组(S组)和渐进充气量组(J组)。麻醉诱导后将Proseal双管喉罩置入, J组先连接麻醉机行机械正压通气(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吸呼比为1∶2),同时快速给喉罩罩囊充气,每次充气2 ml,直至气道不漏气后再充气2 ml; Z组喉罩罩囊充入推荐大充其量30 ml,S组用拇指和食指捏压充气指示囊凭手感行气囊充气,Z组和S组喉罩充气后各连接麻醉机,呼吸参数同J组。观察喉罩放置情况;记录套囊充气容量及气囊测压表测量记录喉罩囊内压( ICP)值;记录拔除喉罩后咽喉部并发症及持续时间。结果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漏气及患者喉罩放置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J组比较,Z组和 S 组喉罩充气量增加(P<0.05),罩囊充气压也明显升高(P<0.05);咽喉部并发症总例数增多(P<0.05),Z组咽喉痛和吞咽不适增多(P<0.05),Z组咽喉部并发症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渐进充气法能达到有效密封所需要的小充气容量和罩囊压力,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减少且持续时间短。
作者:张同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大鼠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OLIG)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老年 Wistar 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8 mg/kg 组)和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2 mg/kg组),每组20只。采用新鲜豚鼠50%全脊髓匀浆液和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制备EAE模型,免疫后第2天开始,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灌胃,持续灌胃21 d,于第22天处死,取脑干和脊髓待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脑干、脊髓中MBP和OLIG1的mRNA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 MBP mRNA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升高、OLIG1明显降低(P<0.01);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MBP mRNA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升高、OLIG1降低(P<0.01);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 MBP mRNA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略升高、OLIG1略降低,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阿托伐他汀大、小剂量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下调MBP、上调OLIG1 mRNA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对EAE大鼠的脑白质髓鞘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大剂量作用优于小剂量。
作者:杨挺嘉;楚洪波;于慧玲;殷旭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牙周炎相关危害因素。方法对患有牙周炎(观察组)和不患有牙周炎(对照组)的老年患者各132例进行口腔检查及生活习性调查,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牙周炎相关危害因素。结果导致老年牙周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牙周炎知识匮乏、糖尿病等,单因素分析共11项、多因素分析共3项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正确分析老年人牙周炎相关危险因素有重要的价值,通过确定相关因素,能帮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帮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习性,对于预防及治疗老年人牙周炎有重要作用。
作者:周兵全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异氟烷麻醉后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模型中海马CA1区谷氨酸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8只老年大鼠(≥18月龄)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 n=6;不接受迷宫训练和麻醉)、空气吸入组( n=7,接受迷宫训练但不接受麻醉)、异氟烷麻醉组( n=25,接受迷宫训练和麻醉)。应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进行学习/记忆功能测试,根据迷宫测试成绩将异氟烷麻醉组大鼠进一步分为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受损亚组( MIS组)和学习/记忆功能无明显受损亚组( NMIS组)。应用活体脑微透析系统收集不同时间点大鼠脑海马CA1区的脑脊液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脑脊液样本中的谷氨酸浓度。结果接受异氟烷麻醉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受损的发生率为12.0%(3/25)。异氟烷麻醉组大鼠麻醉过程中的谷氨酸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气吸入组(P<0.05)。异氟烷麻醉组大鼠麻醉结束后1 h时脑脊液谷氨酸浓度明显低于空气吸入组(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空气吸入组大鼠在各时间点脑脊液谷氨酸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氟烷麻醉过程中,对照组和空气吸入组脑脊液谷氨酸浓度均明显高于 NMIS 亚组(P<0.05)和 MIS 亚组(P<0.05)。麻醉1 h后,空气吸入组谷氨酸水平明显高于NMIS和MIS两亚组(P<0.01),而 MIS亚组谷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24 h时,MIS亚组谷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MIS亚组( P<0.05和<0.01)。麻醉后首次水迷宫训练时,MIS组谷氨酸浓度明显高于 NMIS组( P<0.05)。麻醉48 h以后各个时间点,MIS亚组谷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结论异氟烷麻醉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中海马CA1区谷氨酸水平呈持久性升高,提示麻醉后脑内高谷氨酸水平可能与麻醉药引发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作者:徐诚实;曲向东;吴安石;岳云;王庚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 HSP)-27和claudin-1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肠癌组),另选取同期结直肠腺瘤30例(腺瘤组),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组织中HSP-27和claudin-10的表达水平,分析HSP-27和claudin-10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三组claudin-10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肠癌组HSP-2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瘤组、对照组( P<0.05);A组 HSP-27与claudin-10呈正相关关系(P<0.05);HSP-27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存在关系(P<0.05),claudin-10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存在关系(P<0.05);HSP-27与claudin-10阳性表达者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且HSP-27与claudin-10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SP-27与claudin-10呈正相关关系,且与结直肠癌预后有关。
作者:朴松山 刊期: 2015年第19期
高脂血症是指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所致的血浆中1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疾病,其临床发病率高,常分为高胆固醇( TC)血症、高甘油三脂( TG)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即同时表现高TG和高TC血症)〔1〕,是导致多种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肥胖和严重糖尿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高脂血症发病机制及相关药物的筛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建立的模型大致可分为饮食诱导、自发及基因修饰等,本文以此分类进行综述。
作者:王颖;于学慧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老年 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UAP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心绞痛发作时间和次数、硝酸甘油使用量及血脂变化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等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都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都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高于对照组(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都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厚度、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都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UAP疗效显著,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水平,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
作者:夏惠丽;王怀生;刘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水平及血气分析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对照组(PASP<40 mmHg)、轻度 PH 组(40 mmHg≤PASP≤60 mmHg)及中重度PH组( PASP>60 mmHg)患者血清NT-proBNP、D-D、动脉血气分析。依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分为: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比较各组血清NT-proBNP,动脉氧分压( PaO2),动脉CO2分压( PaCO2)。结果中重度 PH组患者 NT-proBNP,PaCO2,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轻度PH组,PaO2低于对照组和轻度PH组(P<0.01)。轻度PH组NT-proBNP,D-D高于对照组,Pa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NT-proBNP, D-D与PASP呈正相关(r=0.719,r=0.503,P<0.01)。 COPD中度组 NT-proBNP明显低于极重度组和重度组,PaO2显著高于重度和极重度组(P<0.01)。重度组NT-proBNP, PaO2均低于极重度组。 NT-proBN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97,P<0.01)。结论血清 NT-proBNP与老年AE-COPD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NT-proBNP、D-D水平可作为估测老年AECOPD患者合并PH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吴艳;汪家坤;范晓东;惠复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十全大补汤含药血清对人肺腺癌顺铂( DDP)敏感细胞株A549和耐药细胞株 A549/DDP耐药性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十全大补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1.625 g/ml)、中剂量组(3.25 g/ml)、高剂量组(6.5 g/ml)、空白血清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后提取血清;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对DDP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值,并计算耐药指数;Annexin Ⅴ/PI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结果 A549细胞中,中、高剂量组IC50值均较空白血清组下降(均P<0.01),而中剂量组的IC50值与高剂量组无差别,但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A549/DDP细胞中,低、中、高剂量组的IC50值均较空白血清组下降(均 P<0.01),而中剂量组 IC50值与高剂量组无差别,但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DDP处理A549细胞后,中、高剂量组分别增加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5,P<0.01),中、高剂量组之间无差别(P>0.05),但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增加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5);DDP处理A549/DDP细胞后,低、中、高剂量组均增加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5,P<0.01),但中、高剂量组之间无差别,而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增加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5)。结论十全大补汤含药血清对 A549及A549/DDP细胞均有降低DDP耐药性的协同增效作用,可能与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在A549/DDP细胞中十全大补汤含药血清的协同增效作用更强,且中剂量含药血清效率高、效果佳。
作者:高原;陈奇;于宁;张洪源;敬一夫;关蕊;田子鹤;张城城;李春晖 刊期: 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