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胤浩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NR)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19例 AMI行急诊PCI支架术的患者,分成NR组和血流正常组,评估NR现象的发生率,比较这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13.4%的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了NR。两组平均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在合并高血脂、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心功能 Killip≥2级、白细胞计数( WBC)计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MB)水平、金属蛋白酶( MMP)-9、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及肌钙蛋白Ⅰ( cTnI)浓度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AMI急诊PCI术后NR现象的出现与有高血脂病史、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入院时心功能分级高( Killip≥2级)、WBC高、CK-MB水平、MMP-9、hs-CRP及cTnI浓度高有关。
作者:孙婷婷;贺晓楠;张城;陈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环孢素 A 对β淀粉样蛋白( Aβ)25~35诱导 PC12细胞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0.1、0.5、1.0μmol/L环孢素A(CsA)对 PC12细胞预处理24 h 后,给予20μmol/L 的 Aβ25~35继续培养24 h。采用 MTT 法检测细胞活力及代谢状态,Ho-echst33258/碘化丙啶( PI)双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自噬活性的变化。结果以20μmol/L Aβ25~35处理24 h可对 PC12细胞产生明显的损伤作用,细胞状态明显变差,部分细胞死亡;用0.5μmol/L环孢素A预处理24 h可以明显减轻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与仅以Aβ25~35处理组相比,CsA预处理组PC12细胞的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环孢素A可提高PC12细胞的自噬水平,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环孢素A能提高PC12细胞的自噬活性有关。
作者:强静;马芹颖;顾平;王彦永;王铭维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联合24 h动态心电图( Holter)与CTA判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对胸外科手术计划的影响及预测围术期心脏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拟行胸外科手术,术前怀疑冠心病或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提示ST段改变而同时行Holter及CTA的患者97例,男59例,女38例,平均年龄67.4岁;Holter了解患者SMI的发生情况,CTA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程度;分析Holter及CTA结果对手术计划的影响;统计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判断心脏冠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97例中,49例未见缺血性ST段改变(50.52%),48例有缺血性ST段改变(49.48%),其中28例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8.87%),11例未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征象(11.34%);86例发现粥样硬化(88.66%),参照 Holter 及冠脉 CTA 结果,11例干预后择期手术(11.34%),16例放弃手术(16.49%),术前SMI对手术计划有明显影响(P=0.02),冠脉管腔重度狭窄对手术计划有明显影响(P=0.003);如期或冠心病干预后进行手术者,2例术后出现房颤。结论胸外科患者术前怀疑冠心病或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提示ST段改变者,结合 Holter及冠脉CTA提示的结果可明显影响手术计划,有助于降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黄祺;赵松;杨洋;刘东雷;吴恺;赵佳;朱登彦;李向楠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给医疗卫生系统及健康照顾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日益衰弱的身体状况也增加了照顾这一群体的复杂性和医疗卫生成本。另外,老年人在转诊过程中也易诱发原本可以避免的疾病或损伤,增加其死亡风险及经济负担。近几年,远程医疗已得到了全球卫生行业的广泛重视及应用,并逐渐成为政府、医院管理者、医学专家和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普遍接受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作者:李虹彦;聂文博;殷欣;李君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与关节损伤,尤其是涉及髋臼顶区后壁的骨折,髋臼顶又称髋臼穹窿,为支持股骨头的关节面负重部分〔1〕。许多学者就髋臼顶区后壁的骨折提出了很多治疗方案,但是这些手术方法一般都要离断臀中肌或者行大转子截骨以便更好的显露术“,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延长,并且增加了异位骨化的概率,然而微创手术治疗是现代外科学发展的必然和发展的方向,如何应用微创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特别是髋臼顶区为髋骨厚实,狭窄的部位,本文就我院收治髋臼顶区后壁骨折,均采取微创手术,进行临床分析评价。
作者:武永辉;朴成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莲雾( WA)提取液对游泳小鼠糖原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小鼠分为安静对照组、训练对照组、给药对照组、训练力竭组和给药力竭组,测定其肝糖原、肌糖原、力竭时间等数据。结果试验后给药对照组肝、肌糖原较试验前明显增加,给药对照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对照组和训练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安静对照组和训练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试验后给药力竭组和训练力竭组相比延长力竭时间27.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 提取物可显著增加机体内糖原储量,能延长游泳等耐力运动的持续时间,对消除疲劳及平衡运动过程中的物质能量代谢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博文;马维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要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VECs)可行性,并比较传代对诱导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体外培养扩增并做形态学、细胞表型和成骨成脂诱导鉴定。细胞纯化后行内皮化诱导,诱导组分 A、B 两组,C组为对照组,A组于诱导第15天传代,B组常规诱导,24 d后终止培养,从形态学、CD31流式分析及一氧化氮( NO)分泌量检测三方面进行鉴定和比较。结果经鉴定,分离出来的细胞为纯度较高分化能力良好的BMSCs,内皮化诱导后,细胞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形态,CD31和 NO分泌量的检测证实诱导后的细胞为具有活性的内皮细胞,并且A组的诱导率高于B组。结论 BMSCs可以被诱导为VECs,诱导过程中传代可以提高诱导率。
作者:孔根现;李丽;蒋知新;张清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经鼻(面)罩无创气道正压通气( NIPPV)技术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目前已经成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其使用指征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多数的临床医务人员仍将其定位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COPD)并轻至中度的呼吸衰竭,尤其是以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者。而当严重Ⅱ型呼吸衰竭( pH值<7.25)伴有高碳酸血症时则定为有创通气的指征〔1〕。本研究探讨常规治疗联合NIPPV对老年COPD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
作者:赵蕾;丁薇;曾海珠;高宏昌;戴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构建靶向钙网织蛋白( CRT)基因的短发夹RNA( shRNA)表达质粒并鉴定。方法设计并合成4对针对CRT基因的shRNA链,退火形成双链,与酶切的质粒pGPU6/GFP连接,构建4个重质粒,转化DH5а菌株,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脂质体法转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判定转染效率,并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RT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鉴定筛出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与目的序列相同,重组质粒pGPU6/GFP/Neo-CRT构建成功;转染 MDA-MB-231细胞后,CRT基因在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降低,其中pGPU6/GFP/CRT1的抑制效果好。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CRT基因的shRNA表达质粒,并筛选出1种对CRT基因有显著抑制作用的shRNA。
作者:李晓曦;孟凡东;孙大鹏;仇凤启;刘新莉;赵丹;马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3/4肾切除大鼠的心脏病变及三芪口服液干预的疗效。方法建立3/4肾切除大鼠并发早期心肾综合征模型,用三芪口服液治疗,并以缬沙坦作为对照组。检测血肌酐( Scr),观察心脏形态及病理变化,探讨三芪口服液的干预作用;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血肌酐升高(P<0.01)、左心室/全心重(LVw/Hw)、LVw/体重(Bw)、Hw/Bw上升(P<0.01,P<0.05,P<0.05)。三芪组与模型组比较,血肌酐、LVw/Hw、LVw/Bw均较模型组减低(P<0.05,P<0.01,P<0.05),与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苏木素-伊红(HE)、Masson染色方面,模型组出现心肌细胞肥大,排列不均匀,相同切片做Masson染色后,纤维排列疏松、紊乱,部分间质有蓝色胶原沉积;三芪组、缬沙坦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细胞肥大及排列不均匀明显改善,未见明显心肌间质胶原沉积。结论3/4肾切除大鼠模型是早期心肾综合征的良好模型,三芪口服液可降低模型大鼠Scr水平,改善肾功能,并且能降低LVw/Hw、 LVw/Bw,改善左心室重构及心肌纤维化。
作者:左琪;包崑;林文秋;徐鹏;杨霓芝;王荣荣;林绮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长沙市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法,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从长沙市抽取600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和一般资料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长沙市社区老年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为(6.98±3.81)分,睡眠质量差的老年人有2537例(46.38%),31.44%的老年人存在日间功能障碍,30.86%的老年人存在主观睡眠质量问题,老年人大的睡眠障碍为“夜间去厕所”,年龄、有无同住人员、饮茶、体育锻炼、超重或肥胖、心脏病和性别是睡眠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长沙市社区老年人的睡眠状况不容乐观,应在社区老年人群中开展睡眠保健知识的宣传,指导老年人养成好的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刘竟芳;陈哲;何新平;杨非柯;沈慧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该科就诊的12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常规镇痛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后1、3、6d的血浆D-D水平变化,着重观察DVT发生率、治疗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血浆D-D浓度变化。结果干预组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 DVT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血浆D-D浓度分别为(983.25±261.14)ng/ml、(945.11±231.88)ng/ml(P>0.05);干预组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血浆 D-D 浓度为(485.02±183.66)ng/ml、(300.36±105.64)ng/ml、(106.87±23.03)ng/ml,对照组血浆D-D浓度为(886.02±219.92)ng/ml、(624.17±182.08)ng/ml、(545.89±108.9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前DVT发生率、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血浆D-D浓度。
作者:袁国伟;王步云;巫水周;张建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动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104例,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rt-PA动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照组单纯使用丁苯酞,随访9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 NIHSS)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评分,并统计两组治疗安全性与临床效果。结果两组 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治疗后30、90 d,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于对照组(P<0.05),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90 d,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再发脑出血和再发脑梗死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恶变或死亡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且早期溶栓治疗后,能减少再发出血和再发梗死比例,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戚纪胜;符玲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抑制人CA9基因后促进肾透明细胞癌(ccRCC)786-O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6万个培养的786-O细胞去血清培养8 h使细胞同步化,将慢病毒液体以1∶10000细胞数的比例加入到培养皿中,8 h更换含血清的培养基,培养72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观察786-O细胞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786-O细胞Survivin 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慢病毒转染抑制CA9表达水平后,ccRCC786-O细胞系细胞活性降低(63±4)%,细胞凋亡增加(23.4±2)%,Western印迹法检测 Sur-vivin蛋白的表达降低(43.1±3)%。结论通过慢病毒转染抑制CA9的表达可以影响ccRCC 786-O 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凋亡,CA9可能是通过调控Survivin基因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作者:刘平;陈志宏;刘金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脂联素、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水平变化及对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颈动脉是否有斑块筛选该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接诊的ACI患者114例。根据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62例)和不稳定斑块组(52例)。比较所有两组患者血清Hcy 水平、脂联素含量和 MMP-9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患者 Hcy 水平和 MMP-9水平分别为(15.34±3.55)μmol/L、(274.39±117.34)ng/ml,均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23.56±4.52)μmol/L、(534.59±147.33)ng/ml。而稳定斑块组患者脂联素含量〔(14.38±1.79)mg/L〕明显高于不稳定斑块组〔(7.34±0.68)mg/L〕(均P<0.05)。斑块稳定性与 Hcy、MMP-9水平呈负相关,与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r=-0.835,-0.745,0.731,均P<0.05)。结论 A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Hcy水平、脂联素含量及 MMP-9水平相关。当 ACI患者血清内Hcy水平和MMP-9水平低、脂联素含量高表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越高,反之稳定性越低。
作者:钟孟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建立miR-886-5p表达抑制稳定宫颈癌SiHa细胞系。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向宫颈癌SiHa细胞中转染miR-886-5p表达抑制质粒及其对照质粒,48 h后加抗生素筛选,筛选4 w后消化阳性克隆并进行培养;qRT-PCR检测细胞转染效率。结果建立了宫颈癌 SiHa细胞中miR-886-5p表达抑制的稳定细胞系。结论稳定表达抑制miR-886-5p的SiHa细胞系的成功建立,为深入研究miR-886-5p在宫颈癌 SiHa细胞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作者:王建新;马翠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强力圈联合椎弓根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老年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强力圈联合椎弓根钉治疗,对照组仅采取椎弓根钉治疗,比较术前、术后滑脱率、复位率、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变化情况、不良情况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及随访24个月滑脱率均明显低于术前( P<0.01);试验组随访24个月复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位率丢失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明显增加(P<0.05);试验组随访24个月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力圈联合椎弓根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减少了术中椎弓根钉使用数量,有效改善了椎弓根钉进钉点受器械限制的情况,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作者:阮兴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腰椎间盘突出病变以腰4~5(L4~5)、腰5~骶1(L5~S1)间隙发病率高,约占90%~96%,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主要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然而,手术治疗有可能发生椎间盘感染、血管或神经根损伤及术后粘连、症状复发等,远期预后并不优于非手术治疗〔1,2〕。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药物、功能锻炼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令军;林鹏;曹贤畅;陈星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血清乙肝病毒( HBV)-DNA载量、乙肝免疫学标志物( HBV-M)定量与老年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00例HBsAg阳性者血清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FQ-PCR)定量测定HBV-DNA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 HBV-M,同时进行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前白蛋白(PA)测定。结果 HBV-DNA定量测定中大三阳组显著高于小三阳组与 HBsAg+HBcAb 阳性组(t=4.55,P<0.05;t=3.83,P<0.05),小三阳与HBsAg+HBcAb阳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05)。 HBV-DNA定量与 ALT与 AST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r=0.40,P<0.05;r=0.328,P<0.05),而与PA无相关性(r=0.03,P>0.05)。患者HBV-DNA的定量测定于各年龄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HBV-DNA的定量分析同乙肝免疫学标志物关系密切,全面检测各项指标有利于老年乙肝患者筛检、诊断及治疗。
作者:张蕾;周玉妮;董景云;孟莉娜;于珊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EC-40W与 EC-50W 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对重型肝炎患者血细胞数的影响。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51例,应用ACH-10型血浆置换装置和EC-40W、EC-50W两种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其中应用EC-40W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A 组)29例,应用EC-50W 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B 组)22例,即刻检测治疗前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值。结果 A 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平均值比较P=0.002,血红蛋白平均值比较P=0.001,血小板平均值比较 P=0.048,白细胞平均值比较P=0.022。 B 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平均值比较P=0.027,血红蛋白平均值比较P=0.028,血小板平均值比较P=0.017,白细胞平均值比较P=0.032。结论使用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患者的血细胞数值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之间比较,对血细胞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作者:熊墨龙;何金秋;杨玲玲;杨文龙;谢能文;祁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