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帕金森病患者嗅觉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

霍丽涛;黄星会;吴庆文

关键词:帕金森病, 嗅觉障碍, 五味嗅觉测试液
摘要:目的:调查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察觉和识别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制的“五味嗅觉测试液”对36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嗅觉察觉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的检测,并与正常老年人对照,观察与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帕金森病患者均可出现嗅觉察觉阈值和识别阈值的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年龄、性别及病程不相关(P均>0.05),但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P<0.05),并随病情的加重而加重。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有明显减退,嗅觉检测对于帕金森病的筛查和早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泪管逆行置管治疗老年慢性泪囊炎48例

    不同年龄层次患者慢性泪囊炎进行鼻泪道逆行置管,手术效果存在差异。本研究观察鼻泪道逆行置管治疗老年患者慢性泪囊炎患者的疗效。

    作者:杨卫华;方晖;韩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体外转染对大鼠移植供肺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通过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GFP)标记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肤(CGRP)重组腺病毒载体(Ad5-CGRP-EGFP),研究腺病毒介导CGRP转基因对移植供肺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0、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松;张岩;任爽;李向楠;朱登彦;赵佳;黄琪;吴彬;卢家奇;吴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南京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

    目的:探讨南京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部分社区1354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人口学资料、患病情况、社区卫生利用情况、老年人健康教育参与情况,借鉴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学学会的满意度调查工具( RACGP),了解老年人对社区的满意度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1222份,有效率为90.3%。结果南京社区老年人就诊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占43.5%,对本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知晓率为95.9%;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高,为100%,对能否选择医生的满意度低,为70%;参加过慢性病防治讲座的占57.4%,而42.6%的老年人从未参加过;社区进行家庭服务的占29.0%,开设家庭病床的占7.4%。结论必须完善健康管理组织体系,注意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包思敏;张开金;汤士忠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高龄老年肺部感染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肺部感染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东医院2004年7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高龄(≥80岁)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57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年龄80~100〔平均(85±5.14)〕岁。死亡率20.4%(32/157)。死亡年龄组(87±4.7)岁高于存活组〔(85±4.9)岁,P<0.05)〕。死亡组中体温≥38.5℃者高于存活组(50%和17.6%),并且以意识障碍首诊者高于存活组〔28.1%和4%, P<0.05)〕。死亡组中合并胸腔积液者达50%,而存活组仅36.8%,特别是合并中至大量胸腔积液者显著高于存活组(15.3%和1.6%,P<0.05)。死亡组中意识障碍例数和肾功能减退者均高于存活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CRP升高、血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的病例数、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和D-二聚体异常,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肺部感染者预后不佳,入院时出现意识障碍、高热、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FDP和 D-二聚体异常、肾功能减退、C-反应蛋白升高均提示预后不佳,是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月莉;梁红;沈维敏;朱砚萍;李向阳;朱惠莉;瞿介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帕金森病吞咽障碍

    帕金森病(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经典症状为与黑质-纹状体系统变性相关的运动系统症状( MS )。除此之外,人们逐渐观察到一系列非运动系统症状(NMS),容易被医护人员及患者本人忽视〔1〕。 PD患者中吞咽困难的发病率在35%~82%〔2〕,通常被认为是NMS的一种,且与其他症状相互关联。吞咽困难使患者食欲减低、选择食物种类受限、进食时间延长〔3〕,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体重减低,并引起疲劳乏力感〔4〕。由于吞咽困难的存在,患者可能减少与家人朋友聚餐,对社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5〕,甚至进一步引起焦虑、恐惧、抑郁以及自尊心丧失。吞咽困难还增加了进食时误吸的可能性,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呈正相关〔6〕。而肺部疾病是PD患者的重要死因〔7〕。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吞咽抗PD药物时也会受到影响〔8〕,由此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吞咽困难与其他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吞咽困难症状的及时发现与正确评估与PD的诊断与治疗密切相关,同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作者:何一川;李殿友;孙伯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中老年人室间隔厚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岭回归分析

    目的:揭示我国中老年人室间隔厚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71个市县3996例健康中老年人室间隔厚度参考值,应用SPSS19.0软件对其与17项地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选取相关性显著的7项地理指标进行岭回归分析,使用克里格插值法探索我国中老年人室间隔参考值的空间趋势分布。结果我国中老年人室间隔厚度参考值与其中7项地理因素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10.91-0.01651X1+0.0003800X3-0.001090X9+0.01266X10-0.04100X14-0.004100X15+0.01830X16±1.55,并从空间趋势分布图得出我国中老年人室间隔厚度参考值的分布规律大致上从东往西逐渐升高。结论若知道中国某地区的地理要素,可通过上述模型估算该地区中老年人室间隔厚度参考值。

    作者:岑敏仪;葛淼;王聪霞;路春爱;何进伟;杨绍芳;许金辉;姜吉琳;张雯;刘新蕾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黄精多糖对大强度训练大鼠血红蛋白、乳酸及脑组织抗氧化能力、一氧化氮体系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精多糖对大强度训练大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及一氧化氮体系的影响。方法筛选大鼠30只,分为安静组( A组),运动组( B组),运动给药组( C组),每组10只。 C组小鼠每天上午9∶00~11∶00灌服剂量为130 g? kg-1? d-1黄精多糖溶液,A组、B组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A组不训练,B、C组进行为期7 w的大强度跑台训练。末次运动后,测定各组小鼠血血红蛋白(Hb)、全血乳酸(Bla),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NO)、总一氧化氮合酶(NOS)、iNOS、eNOS。结果与A组相比,B组血中Hb降低(P<0.01)、Bla升高(P<0.01),脑组织中 GSH-Px、SOD、CAT、eNOS降低(P<0.05、P<0.01),MDA、NO、总 NOS、iNOS升高(P<0.05、P<0.01)。与B组相比,C 组血中 Hb 升高(P<0.01)、Bla 降低(P<0.01),脑组织中 GSH-PX、SOD、CAT、eNOS 升高(P<0.05、P<0.01),MDA、NO、总NOS、iNOS降低(P<0.05、P<0.01)。结论黄精多糖提高大强度训练大鼠的造血功能与有氧供能能力,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同时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加快自由基的清除,调节一氧化氮体系的平衡,减轻产生NO时伴随的毒性作用。

    作者:叶素英;周艳阳;叶绍凡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桦褐孔菌多糖对微波辐射致大鼠免疫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高功率微波辐射致大鼠免疫损伤的影响。方法18只成年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微波辐射模型组和药物预防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微波辐射模型组采用微波辐射装置辐射6 min,照射平均功率密度为200 mW/cm2;药物预防组先用桦褐孔菌多糖溶液灌胃,每次2 ml(按400 mg/kg),1次/d,连续10 d,然后当天进行微波辐射,照射条件同微波辐射模型组。第11天全部动物乙醚麻醉,股动脉取血,检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大鼠血清IgG含量,冰浴下立即取大鼠脾脏,观察各组脾脏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微波辐射模型组大鼠脾脏白髓和红髓结构紊乱,淋巴细胞坏死和凋亡;药物预防组与微波辐射模型组比较,大鼠脾脏形态结构上的损害较轻,大鼠红髓与白髓分界清晰,脾脏生发中心均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微波辐射模型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都明显降低,血清中IgG含量也减少( P<0.05);与微波辐射模型组比较,药物预防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都明显升高,血清中IgG含量也增加( P<0.05)。结论桦褐孔菌多糖能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水平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对微波辐射致机体的免疫功能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作者:孙艳美;钟秀宏;吕士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人参皂苷Rg1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和p-tau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5和磷酸化(p)-tau(Ser404)的影响,探讨其对AD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青年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小剂量组、人参皂苷Rg1大剂量组,每组15只。采用D-半乳糖联合Aβ1~40海马内注射制作AD大鼠模型,免疫组化(SABC)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 CDK5蛋白和 p-tau(Ser40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青年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组织CDK5蛋白和p-tau(Ser404)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CDK5蛋白和p-tau(Ser404)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通过抑制CDK5蛋白过度激活和降低其活性来减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途径防治AD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彦东;李沫;苏亚楠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城市老年人精神虚弱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城市老年人精神虚弱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某市65岁以上老年人349例,采用匿名自填式结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高龄、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之前从事脑力劳动、离异或丧偶、对居住条件满意度低、子女照料时间少、对子女赡养满意度差、自评不健康、转一圈步数多可能是城市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与人口学、养老状况、躯体健康等因素关系密切。

    作者:左群;刘辉;刘素平;陈首英;张宗光;李希良;张玉森;李胜博;朱越;李翠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染色体12 p13上的rs1242579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染色体12 p13上的rs1242579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166例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对rs12425791进行基因分型,并同时检测患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结果不同rs12425791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TC、TG、LDL、HDL 水平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TC、TG、LDL、HDL异常率上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未发现rs12425791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代谢相关联。

    作者:古联;宋旭津;谢娟娟;陈清;严雁;苏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齐墩果酸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9、Smac/DIABLO、细胞色素C( Cyt-c)和线粒体凋亡诱导蛋白( Bid)表达及齐墩果酸( OA)对HL-60细胞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细胞分瓶培养,实验设空白对照组和12、24、48 h的OA用药组,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线粒体蛋白和去线粒体细胞浆蛋白,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Caspase-9、Bid、Smac/DIABLO和Cyt-c的表达。结果OA引起HL-60细胞质中Cyt-c和Smac/DIABLO含量增加,并引起Caspase-9的激活,线粒体Bid蛋白含量增加。结论 OA可以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诱导HL-60细胞凋亡。

    作者:杨玉;商宇;陈珏晓;徐鹏;卢晓潇;孙志博;张丽;邵文武;张鹏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针刺调节焦虑障碍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DSM-5)》诊断标准,焦虑障碍( AD)是指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及相关行为障碍为特点的病症,它的亚型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 GAD )、惊恐障碍( PD)等〔1〕。该病发病极为常见,据新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山东、浙江、青海、甘肃四省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5.6%〔2〕。AD不仅可以削弱患者的工作效率、生活能力,而且可导致中度至严重伤残〔1〕。目前认为,情绪的紊乱还可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3〕。针刺已广泛地用于 AD的临床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研究证明,针刺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良好、整体调整作用〔6〕,且对AD免疫功能的损伤也体现出调整优势〔3〕。在以往报道中,针灸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文献颇丰,但在调节AD免疫功能紊乱方面报道零星,为此,本文就有关焦虑障碍的免疫功能紊乱、针灸调节机体免疫和AD免疫功能紊乱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探讨针刺对AD免疫功能紊乱的调节机制。

    作者:黄文琴;周奇志;余曙光;蔡定均;何薇;张潇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法新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动力学的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 HBV)持续感染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部分肝炎患者血清中可呈现HBsAg 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而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氨酶( ALT)反复或持续异常,或肝组织检查存在明显肝炎病变,称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在我国,超过4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居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的首位〔2〕。恩替卡韦( ETV )是一种强效的选择性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具有显著的抗HBV活性〔3〕。胸腺法新是一种细胞免疫增强剂,对细胞毒性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HBV感染的清除〔4〕。本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ETV联合胸腺法新治疗,观察患者的病毒动力学变化。

    作者:官亮;邓欢;龚辉;邱梦标;方丽霖;程海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肠淋巴液在失血性休克后血液流变性异常中的作用

    各种原因引起的快速、大量失血,进而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甚至多器官衰竭( MOF)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休克后血液流变学事件,引起的组织低灌注、顽固性低血压是MOF发生的关键环节〔2〕,成为休克临床救治的关键靶点;失血性休克后血液流变性的异常主要表现在:早期降低、晚期升高的血黏度,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和聚集性增高及红细胞的结构损伤,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早期增强及随后的血液高凝和微血栓形成,白细胞的黏附性增加等〔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淋巴系统在失血性休克〔4〕、失血-脂多糖二次打击〔5〕、急性胰腺炎〔6〕、肠缺血再灌注损伤〔7〕等危重病理过程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肠淋巴液是重要器官损伤的关键因素〔8,9〕。鉴于血液流变性在休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本文重点阐述肠淋巴液在失血性休克后血液流变性异常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雷慧;蒋芙蓉;苑建兵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临床中多数肺腺癌患者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化疗和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1〕。但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衰减,导致对化疗耐受性较差,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使用。本研究通过对比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的可行性。

    作者:王鑫;吉亚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对痰浊壅塞型胸痹患者血栓素B2、6-酮前列环素F1α水平的影响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是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胸痹患者的经验方,该方根据冠心病痰浊致病机制,立宣痹通阳,豁痰开结之法组方,经临床反复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进一步观察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对胸痹心痛患者前列环素( PGI2)、血栓素B2的影响。

    作者:代娜;曲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系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 w分别采用中文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MA)和脑卒中影响量表( SIS)进行认知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比较。结果两组治疗4、8 w时MMSE评分、FMA评分和S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4、8 w时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商敏;王玉凤;杨凤梅;刘雨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超声胃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黏膜下肿物( SMT)是内镜检查中所见的常见疾病,虽然其性质、来源不同,但内镜下均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常规内镜无法确定肿物的来源和性质。目前,超声胃镜是诊断SMT的首选方法,尤其对于<0.5 cm的肿瘤,超声内镜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显示消化道毗邻脏器和组织的情况,明确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层次,并根据其起源层次及回声特点,初步明确病变性质,鉴别病变来源〔1〕。本文主要探讨超声胃镜在上消化道SMT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中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丽;鲍晓蕾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之间的相关。方法选择符合尿激酶溶栓适应证的ACI患者487例,均给予同样的尿激酶溶栓和基础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均进行血清MMP-9水平动态检测,30 d内有36例患者发生了溶栓后HT作为HT组;在未发生溶栓后HT的病例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非HT组;选择同期年龄和性别构成与两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及临床预后。结果 HT组患者的男性、高龄、大面积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伴发因素显著高于非HT组( 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的血清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 P<0.01);在溶栓前、溶栓后12 h及溶栓后第3、5、7、14天HT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HT组(P<0.01),HT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 NIHSS 评分峰值在第3天;HT 组患者12个月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HT组(χ2=4.2197,P<0.05);HT组患者12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BI)明显低于非 HT组(t=6.0364,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溶栓前血清MMP-9高水平可有效预测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溶栓后中后期血清MMP-9高水平可以预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常焕显;刘丽艳;王以翠;季晓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