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的临床评价

张虹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电图检查, 心肌梗死
摘要: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心电图作为一种判断心肌电活动的有效、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一直以来广泛用于CABG手术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2],但对于患者术后心电图出现新的Q波改变,是否可作为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回顾性分析CABG术后出现新的Q波改变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CABG术后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62~76[平均(68.9±6.7)]岁;8例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糖尿病、7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碱能抗炎通路: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的可能调节机制

    我国每年有150万~ 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16 ~ 219)/10万人口,年死亡率为(58 ~142)/10万人口,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有70%为缺血性脑卒中[1].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显示[2,3],炎症反应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病理发展的始终,是导致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抗炎治疗能使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延长,为进一步康复治疗赢得宝贵时机.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神经免疫调节机制[4],该通路由迷走神经介导,能快速、持续地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或调节炎症反应,CAP的发现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治疗带来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从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的关系、CAP对炎症反应的调节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作者:刘晓洁;梅志刚;王明智;曾永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眼针疗法对D-IBS模型大鼠结肠VIPR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测眼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模型大鼠血清、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及结肠组织VIP受体1(VIP-Rl)表达的变化,探讨眼针治疗D-IBS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PF级大鼠,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和眼针组,采用慢性应激与束缚相结合的方法复制D-IBS模型后,进行眼针治疗7d.应用ELISA方法检测VIP含量;采用免疫组化、RT-PCR方法检测VIP-R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结肠组织中VIP含量及VIP-R1表达明显增高和上调(P <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血清、结肠组织中VIP含量及VIP-R1表达明显下降和下调.结论 眼针治疗D-IBS的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血清、结肠组织VIP释放、下调VIP-R1表达有关.

    作者:王德山;王艳杰;刘慧慧;刘旭东;柴继严;赵金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突发性耳聋68例临床特点分析

    突发性耳聋,指的是突然发生,可在极短时间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在至少2个相邻频率出现听力下降≥20 dB[1].患者在听力损失的同时可能伴耳鸣、眩晕及耳胀满感等不适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但存在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假说[2].关于治疗,本病同样无公认的有效方案,较为常用的基础治疗方法主要是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治疗,另外也有改善耳蜗微循环、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营养神经、抗病毒等多种治疗方法,但疗效并不尽如人意[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

    作者:曹雪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丁苯酞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0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起病急,伴有非常明显的症状,病情发作后可能会留下较为严重的后遗症,迄今缺乏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多采取丁苯酞胶囊进行治疗,该药为我国自行研制的新药,将左旋芹菜甲素采取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结构单一安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脑梗死后出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2],本文回顾分析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2年1~8月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0 ~79[平均(57.35 ±22.34)]岁,治疗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9~80[平均(58.75 ±21.85)]岁,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张振昶;武国德;郭佳;石正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喉鳞癌患者术后组织中神经纤毛蛋白1、2的表达及对血管生成的作用

    目的 观察喉鳞癌组织中神经纤毛蛋白(NRP)1、2的表达特点,关注二者对肿瘤中CD34阳性的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79例喉鳞癌标本作为观察组,收集53例正常喉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二组中NRP1、NRP2和CD34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表达差别及相关性.结果 喉鳞癌中NRP1、NRP2表达的阳性率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NRP1、NRP2表达的阳性率和MVD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量及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NRP1和MVD、NRP2和MVD具有正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NRP1、NRP2和MVD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结论 NRP1、NRP2和MVD高表达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NRP1、NRP2具有促进CD34阳性的血管生成的作用,联合检测NRP1、NRP2和MVD可能与喉鳞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焦胜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联合他汀类与普罗布考抗动脉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以富含脂肪的斑块聚积在大动脉壁为特征的疾病,其病变起始于动脉内膜中层的退变,先后有脂质和复合糖类聚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沉着.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是AS的继发病变.AS可累及全身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等.AS斑块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血脂调节药物,其次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普罗布考为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它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抗AS,降低胆固醇合成和促进胆固醇分解的作用.将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物合用于可能会比单一用药抗动脉硬化作用更明显.本文对近期国内外关于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抗动脉硬化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朴美璇;孔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后交通动脉瘤致不伴瞳孔改变的不完全动眼神经麻痹1例

    动眼神经麻痹病因较复杂,依是否存在瞳孔改变可分为完全动眼神经麻痹及不完全动眼神经麻痹.后交通动脉瘤是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原因,其引起的常为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1 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因左侧头面部疼痛、双下肢无力4d,左眼睑下垂2d于2011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d劳动中突发左侧头面部疼痛,以眼眶部疼痛为重,数秒钟后出现意识不清,被家属背人家中,10 min后清醒.家属诉期间有抽搐发作,具体形式不详.患者清醒后自觉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

    作者:夏天亮;董铭;张丽萍;马涤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泌尿系统恶性肿瘤17例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73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受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在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结果 17例患者中,男3例,女14例.肾移植术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进行免疫抑制治疗,14例采用CNI类药物+抗增殖类药物+泼尼松,3例采用西罗莫司+抗增殖类药物+泼尼松.通过术前输尿管CT及根治手术可见肿瘤部位:单纯膀胱肿瘤4例,输尿管合并膀胱肿瘤4例,肾盂、输尿管合并膀胱肿瘤1例,单纯肾盂肿瘤2例,单纯输尿管肿瘤4例,肾盂合并输尿管肿瘤2例.术后病理:移行细胞癌16例,均为高级别,其中2例伴腺性及鳞状分化,1例(80%)为鳞状分化;肾盂-输尿管腺癌1例.根治手术后随访3~ 72个月,死亡1例,死亡时间为肿瘤手术后3个月.随访至今,存活16例.结论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是影响肾移植术后受者长期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无痛性肉眼血尿是常见的症状;输尿管CT可提高肾移植术后泌尿系统肿瘤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郑宗宇;周洪澜;翟秀宇;王伟刚;王远涛;傅耀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石家庄社区老年多重用药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多重用药患者用药情况与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五维健康(EQ-5D)量表和自制问卷对石家庄市416例社区多重用药的老年非住院患者用药情况和生存质量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该社区老年患者平均用药4.9种,其中处方药3.1种,非处方药及保健品1.8种,潜在性不适当药物发生率为14.7%,EQ-5D的均值为0.74,EQ-VAS均值71.34,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用药数量、服用潜在性不适当药物及用药依从性显著相关(P<0.05).结论 随着用药数量的增加,老年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风险增加,生命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作者:赵欢;刘建秋;薛鹏;包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对比

    为了探讨合适的临床治疗措施,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老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分别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对两种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63~ 80[平均(75.22±4.5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3 ~20 d;其中过伸性损伤26例,受伤机制不详8例,颈椎屈曲性损伤8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跌倒致伤14例,推拿按摩致伤2例,重物砸伤6例.患者在入选时均有四肢及躯干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感觉障碍、四肢肌力减退、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按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标准均为不全损伤,B级18例,C级24例.

    作者:陈春;李江龙;刘继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明目疏脉片对眼氧化损伤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目的 观察明目疏脉片对实验性眼氧化损伤大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应用实验性氧化损伤大鼠模型,以和血明目片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明目疏脉片对实验性氧化损伤大鼠的抗氧化作用.结果 明目疏脉片按2.0、1.0、0.5 g/kg剂量灌胃给药能显著延缓实验性氧化损伤大鼠白内障的发生,药效优于对照药(和血明目片).此外,明目疏脉片能显著降低实验性氧化损伤大鼠血清和晶状体丙二醛(MDA)含量,增强血清和晶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晶状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作用明显强于对照药(和血明目片).结论 明目疏脉片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很可能是其防治眼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姜春英;李亚萍;杨健;杨丽;李银花;刘早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鱼油对阿霉素诱导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结构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该模型,使用鱼油对成模后的大鼠进行干预,观察大鼠心肌结构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0水平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4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阿霉素组,经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超声心动图检测评价心功能变化.造模后的26只阿霉素组大鼠随机分为2组:心衰组和鱼油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和鱼油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给两组大鼠行超声心动图,处死所有大鼠,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变化;留取血清,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0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组大鼠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特征,鱼油组大鼠较心衰组大鼠心功能改善(P<0.05).HE染色示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隙正常,胞核清晰,高倍镜下可见清晰横纹,未见胞体水肿,组织间隙无炎性渗出;心衰组大鼠心肌细胞失去正常结构形态、排列明显不规则、部分呈水肿和空泡变性,部分出现灶性坏死,部分心肌纤维出现溶解断裂,心肌细胞间隙明显增宽;鱼油组大鼠可见心肌细胞变性和坏死,心肌细胞间隙增宽,但程度和范围均较心衰组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TNF-α和IL-10浓度升高,且上调IL-10/TNF-α比值;与心衰组相比,鱼油组TNF-α和IL-10降低,且下调IL-10/TNF-α比值.结论 鱼油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因子平衡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衰大鼠起保护作用.

    作者:滕丽莉;赵荫涛;邵莉;江华;张代富;张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对氧磷酶的结构、活性及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对氧磷酶又称对氧磷脂酶(PON),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不存在于鸟类和鱼类中.对氧磷酶家族包括三个成员:PON1、PON2、PON3,它们均为内酯酶,能够分解从花生四烯酸衍生的二十二碳六烯酸[1,2].三种PON基因均位于7q 21.3~22.1[3],上述基因序列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结构也相近,可能是由同一个原始基因进化而来.在哺乳动物中,PON1、PON2、PON3蛋白大约60%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三者70%的核苷酸序列相同[4].近年来研究发现,PON具有抗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作用,在抑制慢性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将PON的结构、活性以及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王帆;白涛;李鹏鹏;程熠;郑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体成分分析

    人体成分的分析方法有多种[1],如体重指数法(BMI)、皮褶厚度测量法、水下称重法、总体钾法、生物电阻抗法、双能X线吸收法(DXA)、空气置换体积描记法等.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人体体成分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人体成分含水量不同,对电的导电性不同,通过导入一定频率的电流,测量人体的电阻值可间接测量人体的组成成分.国外不少研究证实,该法能客观、准确地测定人体组成.根据此原理亦有多种人体体成分测量仪面市.本研究应用Biospace公司生产的Inbody720身体组成分析仪进行人体组成分析,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人体组成成分及体内水分情况.

    作者:张立娜;刘冰;袁晓洁;孙珉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男性前列腺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前列腺体积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老年男性受试者107例,血清学检查包括测定生化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前列腺特异抗原,完成前列腺超声及动态血压监测,平均随访4年后再次复查相同检查.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结果 随访4年后,受试者平均前列腺体积为(39.7±19.1)ml,明显高于基线(32.7±15.1)ml,增加率为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前列腺体积差为因变量,舒张压(P =0.026)、体重指数(P=0.041)与前列腺体积差独立相关.结论 在老年男性人群中,舒张压、体重指数是前列腺体积增大的危险因素.

    作者:魏雅楠;陈陵霞;苗懿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所致,病情凶险,相比稳定型心绞痛,在急性期更易发展为心肌梗死和猝死[1],必须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证实马来酸桂哌齐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肯定,但应用于老年患者目前国内尚少见报道.本文评价分析我院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荫浩;吴翔;陆齐;张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消化性溃疡96例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老年肺结核患者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96例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溃疡发生部位、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患者精神状况、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老年组患者的溃疡发生部位多为胃溃疡54.2%,且多发于胃窦和胃角部位,两组患者于十二指肠、胃窦、胃角部位的溃疡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典型腹痛发生率为14.6%,临床多为不典型症状.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5.2%和53.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服用史患者分别为19例(19.8%)和3例(3.1%),抑郁症患者分别为23例(24.0%)和4例(4.2%)(P<0.05).老年组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7例,出血发生率49.0%,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患者22例(22.9%),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相比,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并发症多.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应根据其临床特点重视治疗,提高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鹤鸣;李菊兰;袁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成人髓母细胞瘤多发骨转移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因髓母细胞瘤(MB)术后1年,放疗后7个月余,右侧臀部疼痛2个月入院.该患2011年8月因头晕、恶心及呕吐1个月就诊于我院,入院时意识清楚,查体配合,颈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指鼻试验左侧欠稳准,小脑性步态,左上肢不自主抖动.核磁提示小脑上蚓部见2.92 cm×3.46 cm×4.31 cm团块样高信号,轻中度强化,中心可见斑点状无强化区.遂于2011年8月11日行腰大池引流术+幕下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小脑蚓都,约3.0cm ×3.5 crn ×3.5 cm,质软,血运丰富,边界欠清,将肿瘤完整切除.

    作者:王瑜;曲雅勤;王旋;蒋鑫萍;罗景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

    目前他汀类药物(STs)广泛用于血脂异常及其他临床情况的治疗.STs在心脑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冠心病,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强调早期、充分、长期应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本文综述STs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1 不良反应1.1 被确认的不良反应1.1.1 肌肉相关不良反应 肌肉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肌痛、肌炎、肌病、横纹肌溶解[1]及肌腱损害[2].肌病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无力,不伴有肌酸肌酶(CK)升高.肌炎既有肌肉症状,又有CK轻度升高.肌病既有肌肉症状,又有CK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的5~10倍.横纹肌溶解是严重的肌病,除了肌肉症状及CK显著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1万IU/L)外,显著的特征是出现肌红蛋白血症和肌红蛋白尿,严重者因肾衰竭而死亡[1].2001年西立伐他汀因严重肌炎和致命性横纹肌溶解发生率较高而退出市场.

    作者:张弢;冯如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小柴胡汤合舒必利对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治疗效果

    目的 观察小柴胡汤合舒必利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2例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治疗组)和B(对照组)、C(对照组)各44例,A组采用小柴胡汤合舒必利治疗,B组采用小柴胡汤治疗,C组采用舒必利口服治疗.三组分别治疗8w,采用医学结局研究用疼痛量表(MOSPM)、Hamilton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8w末评定疗效及副反应,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8w后,A组有效率(81.82%)高于B组(56.82%)和C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0,P<0.05).3组MOSPM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周末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治疗组起效快,治疗4w末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减轻抑郁、焦虑症状方面治疗组于4w末就明显起效,且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少于C组.结论 小柴胡汤合舒必利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疗效优于单纯的小柴胡汤或单纯的舒必利治疗.

    作者:何乾超;苏晗;刘永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