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频超声波辅助药物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疗效

马立国;王世国

关键词:股四头肌, 膝关节, 骨关节炎
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波辅助药物治疗联合股四头肌锻炼与传统单纯药物治疗联合股四头肌锻炼对于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KOA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治疗组给予超声波辅助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对照组仅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经过30 d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膝关节运动能力及股四头肌肌力均有增强,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频超声波辅助药物治疗联合股四头肌肌力锻炼在KOA的治疗上可获得显著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心病患者心肌重构及心功能关系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是近年来用于动脉硬化检测的一种很好无创方法,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指南已将其列为动脉血管功能评价的一个新指标[1].PWV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危险预测作用[2,3],但其与冠心病患者心肌重构及心功能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就其相关因素进行临床观察分析.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依照1979年WHO颁布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按住院顺序随机选取9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臂踝PWV(baPWV)的大小分为baPWV正常组40例,baPWV增高组58例.每例均抽血行脑钠肽(BNP)检查,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内径(LDVd)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患者均排除高血压、脑卒中及糖尿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1.2方法baPWV测量:采用日本科林公司生产的VPI000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baPWV≥1 400 cm/s定义为增高[4].BNP检测: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购自美国Phoenix药物有限公司).LVMI与LVEF的检测:应用美国Agilent 公司生产的Sonos5500彩色超声仪,测出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和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根据De-vereux和Reichek方程得出左心室质量(LVM) (g)=1.04(LVD d+IVS+ LVPW)3-(LVD d)3]-13.6,再按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后得到LVMI (g)=LVM/体表面积.

    作者:涂燕平;熊鹏锋;姚晓璐;雷梦觉;吴小和;龚爱斌;魏伟荣;王凌玲;邬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SH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在中老年患者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癌组织SH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分型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120例宫颈鳞癌患者、80例宫颈上皮内肿瘤患者及30例宫颈正常患者,取宫颈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宫颈组织中SH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实时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宫颈组织SH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H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主要表达在胞浆,且其表达均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高,其次是宫颈上皮内肿瘤组织,在正常宫颈仅有少量表达.实时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宫颈鳞癌组织SH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肿瘤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P<0.05);与正常宫颈组织比较,宫颈上皮内肿瘤组织SH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 SH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共同参与宫颈癌的形成,并与宫颈癌的分型有关.

    作者:宋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布鲁生诱导人胶质瘤SHG-44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布鲁生诱导人胶质瘤SHG-44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人胶质瘤细胞系SHG-44培养18h,按布鲁生作用的不同浓度分组.0.125、0.25、0.5、1.0、1.5 mmol/L,作用的不同时间分组:12、24、48 h,采用四甲基耦氮唑蓝(MTT)计算细胞抑制率;吖啶橙(A0)/溴乙啶(EB)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使用Westem印迹观察细胞BCL-2、BAX和COX-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1)利用MTT比色分析法,发现SHG-44细胞分别用含不同浓度布鲁生溶液培养12、24、48 h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且与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2)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布鲁生主要使SHG-44细胞集中在晚期凋亡;(3)Western印迹凝胶电泳显示,0.25、0.5、l mmol/L浓度处理组作用24 h后,剂量性地降低SHG44细胞中COX-2、BCL-2蛋白的表达,而升高BAX蛋白的表达.结论 布鲁生能明显抑制人胶质瘤SHG-44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了COX-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王光明;吴雪梅;王睿君;杨福伟;赵洪卫;付双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放疗仅仅作为姑息减症手段.随着三维适形放疗技术逐渐普及,部分肿瘤放疗专家开始尝试将已在Ⅲ期NSCLC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期放化疗模式应用于Ⅳ期.付和谊等[1]指出,基于化疗的同期三维放射治疗可使Ⅳ期病例在生存和生存质量上获益.但同期放化疗毒性叠加同样不容忽视,是否会因此抵消同期放化疗带来的生存获益呢?本文选择经病理学证实的Ⅳ期NSCLC患者34例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对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张廷友;刘少娟;黄文碧;陈德轮;邢时云;柏玉举;杨卫兵;李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D54和CD62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D54和CD62P的表达水平对判断急性脑梗死预后及指导临床诊断起着重要作用.方法 利用ELISA测定50例急性脑梗死血清中CD54和CD62P的含量,同时对20例健康人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急性脑梗死血清中CD54和CD62P水平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 CD54、CD62P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它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形成起重要作用,所以CD54、CD62P在血清中的含量是诊断和预后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喻敏;李华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艾塞那肽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糖尿病患者需要尽量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为肠降血糖素的一种,可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刺激胰岛素分泌[1],艾塞那肽为第一个研制成功的GLP-1受体激动剂,已经正式应用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为应用为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本次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艾塞那肽和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以及它们对体重、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作用.

    作者:陈晓媛;孟姝含;霍珊;张秀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动态变化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含水率的关系.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BI组(包括伤后6、24、48、72、168 h),复制大鼠液压打击模型,测定脑组织NE的含量、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 TBI组大鼠脑组织NE含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呈同步性变化,从6h开始升高,48 h达高峰,72 h逐渐下降,168 h仍高于对照组;TBI大鼠脑组织含水率72 h达高峰;TBI组大鼠脑组织NE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率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BI大鼠脑组织内NE含量升高与大鼠伤后血脑屏障开放、脑组织水肿密切相关,NE增加可能是脑创伤后引起血脑屏障开放、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苏海;贺学农;陈皓;周昌龙;夏小辉;张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黄芪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干预的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是以低血压、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来虽然在液体复苏、抗生素治疗、生命体征监测和生命支持技术等方面均取得进展,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特征,高心排血量,低外周血管阻力,组织细胞存在缺氧或氧利用障碍,而且心功能常受损害.以往的研究比较关注内毒素对机体的直接损害作用,但近年来认为内毒素诱发炎性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是血管通透性障碍的重要原因.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与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ODS)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有其较好的疗效.本文将黄芪注射液对休克后器官损伤干预的相关研究及当前应用进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徐赫;姜晓明;王瑞霞;周雯倩;刘晓亮;陈满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核心蛋白聚糖对HepG2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导蛋白及Ras/Raf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将核心蛋白聚糖(DCN)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HepG2中并检测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方法 经大肠杆菌JM109介导DCN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采用Westem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检测其EGFR表达.结果 pFRT/laczeo-DCNHepG2细胞中EGFR较pFRT/laczeo HepG2明显高表达;pFRT/laczeo-DCN HepG2细胞中EGFR颗粒明显减少、变小.结论 DCN转染的HepG2细胞TGFR减少,能够抑制MAPK/Ras/Raf信号通路,从而阻止、抑制HepG2的生长.

    作者:鞠文博;王大伟;刘岩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尿胱抑素C在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肾小管早期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胱抑素C(Cys C)在人体内稳定生成,是一种带正电荷的非糖基化碱性蛋白,不与血浆蛋白结合[1].在原尿中,Cys C几乎全部经由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后迅速分解代谢,不从肾小管分泌,也不再重返血流.因此,血清Cys C可以较好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而尿Cys C可以较好的反映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功能[2].但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多集中于典型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对于尿Cys C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T2DM患者)肾小管早期损伤中的价值研究却很少.本研究期望可以初步揭示尿Cys C对诊断老年T2DM患者肾小管早期损伤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鹏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理疗法对老年宫颈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妇科肿瘤中发病率较高,我国每年新增病例约10万[1,2].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手段,而术后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3,4].本实验旨在研究心理疗法促进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机制,为心理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奠定基础.

    作者:胡淑贤;李冬梅;石搏;黄可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放射性心肌纤维化及其发生机制

    放射治疗是通过电离辐射对被照射肿瘤组织产生的一系列生物效应来达到治疗目的,是肿瘤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然而,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同时,对人体的组织和器官也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1].在进行胸腹部肿瘤如:乳腺癌、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纵隔淋巴瘤、胸腺瘤等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时,位于纵隔的心脏不可避免受到照射,而引起心包疾患、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脏传导系统损伤等,统称为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2].到90年代,当放射治疗一些早期疾病引起的心脏毒副作用甚至超过其带来的益处时,RIHD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尚缺乏对RIHD的有效治疗,其根本原因在于对RIHD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RIHD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自由基炎性损伤,放射可以造成自由基的爆发,当这些自由基不能被及时清除时,就会造成DNA损伤,蛋白质、脂类、糖类以及复杂分子的改变,多次照射产生的自由基导致了炎症细胞和组织损伤的积累;另一方面,放射损伤具有迟发效应,因为持久的功能障碍或支持间质的改变,被放射组织的愈合能力会相对减弱,与此相呼应,进一步的实质性细胞衰竭,并伴随替代性纤维变性[3],终形成心肌纤维化改变.本文将对放射性心肌纤维化及其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顾静;李海龙;刘凯;金戈;李应东;彭晓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TRAIL诱导恶性胶质瘤LN215细胞凋亡抵抗的机制

    目的 探讨人恶性胶质瘤LN215细胞及其单克隆细胞经TRAIL诱导凋亡的百分率及BID和SMAC蛋白的表达与凋亡抵抗机制.方法 培养LN215细胞及筛选单克隆细胞,应用酸性磷酸酶法检测LN215细胞及单克隆细胞经TRAIL诱导凋亡的百分率,Western印迹检测BID和SMAC表达情况.结果 筛选出5株(1、6、17、13、32)单克隆细胞.LN215和单克隆细胞经TRAIL作用后细胞凋亡率在-10.2% ~55.7%之间波动,BID和SMAC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相关.结论 LN215和单克隆细胞经TRAIL诱导凋亡与BID和SMAC表达量密切相关.

    作者:张艳春;于洪泉;王猛;赵东海;金宏;齐玲;刘兴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AEG-1-shRNA阻断AEG-1对肝癌细胞BEL-7402侵袭性的影响

    目的 探索星形细胞上调基因(AEG)-1-shRNA阻断AEG-1对肝癌细胞BEL-7402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pU6mRFP AEG-l-shRNA阻断肝癌细胞BEl-7402的AEG-1表达,设立阴性质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半定量RT-PCR法比较侵袭相关基因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Millic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pU6mRFP AEG-1-shRNA组与对照组相比AEG-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细胞侵袭能力下降,侵袭相关基因MMP2、MMP9、VEGF表达减少(P<0.05).结论 shRNA沉默AEG-1明显抑制了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侵袭性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AEG-1是有效治疗肝细胞癌的靶点.

    作者:马建;吕国悦;谢淑丽;耿亚军;王广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德莫林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老年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

    目的 观察德莫林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对老年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Ⅱ度烧伤创面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创面清创后创面喷涂德莫林,覆盖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无菌敷料包扎;对照组创面清创后覆盖0.5%碘伏油纱布,无菌敷料包扎,对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细菌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愈合时间为(8.6±1.3)d,对照组为(12.8±2.4)d;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为(14.1 ±2.2)d,对照组为(21.8±3.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菌效果明显.结论 德莫林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能够有效抑制或杀灭烧伤创面病原菌,明显缩短烧伤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吴晓明;孙艳军;孙奎;杨景哲;李树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青光眼滤过术后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青光眼患者接受小梁切除等滤过性手术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手术之一,但术后能促进患者晶状体变混浊,常常出现白内障,或者加重白内障现象而导致视力下降[1~3].白内障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角膜内皮、晶状体悬韧带以及视功能受到程度不一的损伤,多有浅前房、瞳孔扩大或缩小、眼压较高、虹膜后粘连以及存在滤过泡等现象,进行白内障摘出手术具有较高的难度[4].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又摘出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状体(IOL)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进行青光眼滤过手术和植入晶状体手术之后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关大权;王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2型糖尿病是一旦发病需长期用药并限制饮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均具有增加体质量,导致低血糖等风险,因此影响临床用药及治疗效果[1].近年来,临床上开始使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不仅确保了疗效,而且减少了体质量变化,降低了低血糖等风险,从而提高了药物的依从性,受到临床医患的认可[2].本文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刘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结核病中严重、死亡率高的一种疾病.而老年性TBM因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确诊时间延长、治疗困难.现将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间收治的39例老年性TB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分析,得出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照彭卫生等[1]TBM诊断标准,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病例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60 ~ 78岁,平均(65±7)岁.发病后1 w~6月确诊,其中单纯性TBM 21例(53.9%),合并肺结核15例(38.2%),合并肺外结核3例(7.9%).39例中,早期患者5例(12.8%),中期21例(53.8%),晚期13例(33.3%).1.2 临床表现发热3例(7.6%),头痛4例(10.3%),精神症状5例(12.8%),颅神经受损6例(15.4%),瞳孔改变7例(17.9%),癫痫8例(20.5%),脑膜刺激征12例(30.8%),肢体瘫痪12例(30.8%),病理反射13例(33.3%),意识障碍19例(48.7%).

    作者:黄樱;陈剑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T定量评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CT密度定量分析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1个月后瘤体缩小的NSCLC患者治疗前后的CT资料及血清学资料,然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瘤体缩小但癌胚抗原升高)和对照组(瘤体缩小但癌胚抗原降低),分别观察测量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肿瘤的密度变化.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9,P =0.013).两组治疗前后CT密度变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 =4.979,P=0.026).结论 NSCLC经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尽管肺部实体肿瘤缩小,但是病灶密度增高以及癌胚抗原升高均为疗效欠佳的反映,定量分析病灶密度变化可以为疗效评估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房芳;刘海霞;陈红;何世东;孙晓东;王建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口腔癌患者术后胃管置入时机

    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是当今治疗口腔癌的四大手段,手术治疗口腔癌时所行术式一般为原发灶扩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后游离皮瓣移植术.对术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为促进切口愈合及预防感染,常经鼻饲管给予胃肠营养.由于口腔颌面部手术多数采用全麻气管插管,为避免影响全麻气管插管与术野暴露,术前、术中一般都不留置胃管,但临床上病人常因术后伤口肿胀引起的咽腔狭窄、全麻气管插管后导致的咽部水肿,以及口腔、颈部有较大缺损影响吞咽功能,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护士插胃管,为常规置管方法带来一定的困难,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术后置胃管的时机尤为重要.本研究拟探讨口腔癌术后胃管置入的时机.

    作者:冯金洁;郭丽娟;王淑艳;历建英;王丽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