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贺正欣;周永明;倪亚康;姜虹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 介入治疗, 肺癌
摘要:目的 研究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近几年20例确诊的肺癌,并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然后注入化疗药物,部分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观察改善情况,后1~3个月后复查CT观察肿瘤变化.结果 肿瘤减小,咳嗽、胸痛、咯血、胸水等症状缓解.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肺癌具有创伤小,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肺癌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核性脑膜炎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36例结脑病人进行分析.结果 总疗程不少于一年,也可以脑脊液常规、生化恢复正常后继续抗痨治疗不少于6~8个月计总疗程.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和后遗症发生的关键.鞘内注射药物是提高晚期重症结脑患者疗效和防止在蛛网膜下缘形成粘连梗阻而导致慢性脑积水,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作者:蒋昌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217例空洞性肺结核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空洞性肺结核的外科治疗适应症,手术方法,术后管理.方法 自2000年1月~2009年12月,外科治疗217例空洞性肺结核,其中厚壁空洞73例,薄壁空洞34例,张力空洞26例,慢性空洞127例.痰菌阳性94例,78例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果 择期手术191例,大咯血急症手术26例.空洞清除18例,肺段切除27例,肺叶切除44例,上叶加下叶背段切除34例,上叶加下叶背段病灶清除21例,中下叶切除20例,中上叶切除14例,右全肺切除12例,左全肺切除23例.全组无手术死亡,6例复发,4例术后合并脓胸,4例合并支气管胸膜瘘,5例合并支气管残端瘘,其余全部病例无复发,治愈率97.1%.痰菌阴转率93.6%.讨论 外科手术是空洞性肺结核内科治疗失败者较有效的手段.手术原则为宁小勿大,以肺叶切除方式为主.

    作者:李秀萍;吴纪峰;白云;李玉琢;刘佳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不同乙肝治疗方法对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不同乙肝治疗方法对于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保护作用.方法 分析抗病毒治疗与保肝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情况,并与同期单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的肝功能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 抗病毒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比例以及中重度肝功能损害的比例都明显低于预防性保肝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结论 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于抗结核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保护更有效.

    作者:李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我院ICU诊断为VAP的145例患者病原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病原菌185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141株(占76.2%),前五位的G-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46株)、肺炎克雷伯菌(24株)、鲍曼不动杆菌(17株)、大肠埃希菌(8株)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8株);革兰阳性(G+)球菌17株(占9.2%),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其中耐甲氧西林3株;真菌27株(占14.6%).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均<3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30%的药物还有头孢他啶、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率<30%的药物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和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仍是院内G+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菌球菌的首选药物(耐药率为0%).结论 医院ICU中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普遍,临床需动态监测VA P 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渊;宫立新;唐安华;肖振鹏;鲁友卫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吸入布地奈德、盐酸氨溴索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目的 观察氧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盐酸氨溴索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确诊的7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性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盐酸氨溴索15 mg加生理盐水2 ml氧驱动雾化吸入,2次/d;对照组加用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利巴韦林氧驱雾化吸入.结果 治疗组疗效显著,显效率(63.9%)及总有效率(94.5%)与对照组显效率(19.4%)及总有效率(75%)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4.63,P <0.05;χ2=5.26,P <0.05).结论 氧驱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盐酸氨溴索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患儿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齐军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8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年龄20~58岁,其中男7例,女1例,症状有发热 7例(87.5%),咳嗽8 例(100%),气短3 例(37.5%),咽痛2例(25%),全身酸痛3 例(37.5%),腹痛、腹泻1 例(12.5%).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6例(75%)、升高2例(25%),心肌酶谱异常5例(62.5%),转氨酶异常4例(50%),呼吸功能不全3例(37.5%).胸部影像学以双肺散在、多叶段、多灶性或弥漫性渗出性病变,短期进展迅速.8例患者均经抗病毒、吸氧、对症支持治疗,7例痊愈出院,1例死于合并症.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早期诊断、早期抗病毒、对症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作者:胡智敏;魏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吸烟人群COPD遗传易感性差异的内因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美国,COPD是第四种常见的致死疾病,每年有1600万患者因COPD到医院就诊,其中50万人需要住院,每年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45~180亿美元,2000年因COPD死亡的人数达到12万[1];我国尚无完整的统计资料,据北部和中部地区做过一个10万人的调查表明,6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13%~30%,预计我国COPD患者有2500万左右,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COPD发病率还将上升,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大量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吸烟是导致COPD重要的环境因素,但并非所有的长期吸烟者终都会罹患COPD,吸烟人群中不同个体的COPD易患性存在着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烟草以外的其它环境因素被称为外因,另一个是吸烟者的个体因素称为内因.本文就内因方面目前国际国内所开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秦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支气管结核误诊病例分析

    目的 了解支气管结核误诊的原因.方法 分析35例支气管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 支气管结核常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支气管结核的重要方法.

    作者:廖锦良;邝浩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80岁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成功1例

    病例报告患者男 80岁,因胸闷、心慌7年,伴刺激性干咳,胸闷,气短,低热半月,于2006年5月15日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收入院.既往心脏ECT:心肌缺血,高血压史25 年, 2 型糖尿病5年.

    作者:贾勤惠;李志枚;徐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胸管对气胸者疗效观察

    目的 了解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胸管吸引对气胸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7例气胸患者局麻下胸腔套管针置入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胸管负压吸引排气.结果 37例患者中23例12~72 h胸腔积气引流彻底,肺完全复张,7~10 d拔管出院,10例3~5 d治愈,4例为复发气胸,引流未能够治愈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胸管在气胸患者中具有效果确切,损伤小,恢复快,经济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坤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两种组织活检术在肺部块影鉴别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经纤维支气管镜(下称纤支镜)活检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块影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符合研究的144例肺部块影患者,按CT检查影像学特点将病人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两组,病例分别接受纤支镜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组织活检,继后送病理学检查.对比两种组织活检方法的阳性率及并发症.结果 中央型块影患者纤支镜检查阳性率为94.7%,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阳性率20%;周围型块影患者纤支镜检查阳性率为60%,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阳性率为92.8%.结论 在肺部块影的鉴别诊断方法中,对于中央型患者宜首选纤支镜活检,而对于周围型患者宜选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作者:范家珊;陆莎;李有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COPD患者骨密度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稳定期COPD患者32例,另选30例健康正常男性作为对照组,测定腰椎(L2-L4)、右髋骨(股骨颈、大转子、Word ′s三角)的骨密度(BMD),并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血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尿羟脯氨酸/尿肌酐(HOP/Cr)及TNF-α,分析骨密度与TNF-α的关系.结果 COP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骨形成指标血钙(Ca)、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无明显差异( P >0.05),而骨吸收指标尿羟脯氨酸/尿肌酐(HOP/Cr)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5).COPD患者的腰椎与右髋骨(股骨颈、大转子、Word ′s三角)的骨密度值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减低( P <0.05).COPD患者的TNF-α水平明显增高( P <0.01),TNF-α的水平与腰椎(L2-L4)及右髋骨(股骨颈、大转子、Word ′s三角)的骨密度值均呈显著负相关( P <0.01).结论 COPD患者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减低,继发于COPD的骨质疏松可能与慢性炎症和缺氧有关.

    作者:黄燕;韩文铭;倪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AR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16例各种原因引起ARF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NPPV,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加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比较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变化、观察NPPV治疗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 NPPV治疗后2 h、24 h PaCO2和pH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 P <0.01),PaO2变化无显著性差异.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及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疗效显著,成功率高.而对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疗效较差.结论 NPPV治疗ARF疗效肯定,正确选择患者及上机时机,密切监测,动态决策,可提高呼吸衰竭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樊满齐;赵生涛;张鸿玲;刘翱;徐志伟;涂伟;曾召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128例体会

    1994年5月~2010年10月,我们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11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资料一、本组128例,男109例,女19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25.6岁.右侧56例,左侧67例,双侧5例.首次发作35例,术前行胸腔闭式引流3~7天不等;发作2次及以上者93例.胸部X线检查示:肺压缩20%~90%,平均57.5%.术前均行CT检查,发现明显肺大疱81例.

    作者:闫云龙;刘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68例老年肺结核的X线表现分析

    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低下,肺结核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为提高对老年肺结核X线表现的认识,对2005年~2009年68例老年肺结核胸片进行分析.

    作者:金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NSCLC患者血清EGFR、VEGFA、VEGFR-2术前后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EGFR、VEGFA、VEGFR-2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38例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EGFR、VEGFA、VEGFR-2的水平.结果 1.术前血清EGFR、VEGF-A、VEGFR-2水平与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P >0.05).2.术后一天血清EGFR、VEGF-A、VEGFR-2水平高于术前水平.3.术前EGFR血清水平与VEGFR-2呈正相关,与VEGFA无相关性;术后EGFR水平与VEGFA、VEGFR-2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NSCLC患者术前血清EGFR、VEGF-A、VEGFR-2水平不能成为临床病理特征的分子标志.术前、后EGFR、VEGF-A、VEGFR-2的表达受不同途径的调节.

    作者:吉泽;范理宏;季现秀;宋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胸腔小导管引流联合顺铂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胸腔小导管引流联合顺铂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75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给药组(39例)、引流组(27例)和对照组(9例).给药组患者放尽胸水后经胸腔内注入顺铂进行治疗,引流组患者仅进行胸腔引流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化疗.结果 给药组有效率(79.49%)高于引流组(55.56%)及对照组(22.22%),差异显著( P <0.01).结论 胸腔小导管引流联合顺铂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对于缓解病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澄英;倪华;邵荣;沙江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症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我国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仅次于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后的第3大致死原因.据钟南山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我国40岁以上人口中,COPD患病率为8.2%.

    作者:高海燕;陈希胜;张文艳;刘亚明;崔丽萍;牛志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隐原性机化性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

    隐原性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1]系1983年Davison首次报道8例以肺泡内机化为特点的间质性肺疾病并命名的独立疾病.1985年Epler和Colby[2]总结了50多例具有相似病理改变的临床症候群,提出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BOOP)命名,亦认同为独立疾病.

    作者:张利群;陈杭薇;刘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矽肺及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矽肺及肺癌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筛选矽肺患者128例,矽肺伴发肺癌患者10例,肺癌患者30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所有受检者均进行空腹SOD、TNF-α测定,对4组受检者的SOD、TNF-α进行统计学F检验分析.结果 矽肺组、矽肺癌组、肺癌组受检者血清中SO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矽肺组SOD含量低于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矽肺组、矽肺癌组、肺癌组受检者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矽肺组TNF-α含量低于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通过SOD、TNF-α在血清中的含量改变,可能预测早期肺癌的发生.

    作者:刘桂桃;刘晖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