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脾化痰祛瘀通络解毒法治疗老年混合性高脂血症33例

李清;邱作成;李志钢;门若庭;高林

关键词:健脾化痰祛瘀通络解毒法, 混合性高脂血症
摘要:他汀类等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肯定,能明显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0%~ 50%[1],严重脉粥样硬化危险下降17%[2],但有转氨酶升高、肌痛等副作用,停药后易于反跳,且对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全面调脂效果稍有局限.随着近年中草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深入研究[3],其疗效肯定、持续,成分天然,毒副作用小等优点日渐彰显.本研究观察健脾化痰祛瘀通络解毒法治疗老年混合性高脂血症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仑膦酸钠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从中国医疗卫生角度研究抗骨质疏松药阿仑膦酸钠的成本-效果.方法 运用Markov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模型参数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献,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 阿仑膦酸钠组健康效用值为6.69 QALYs,比安慰剂组多0.1 QALYs;阿仑膦酸钠组比安慰剂组多1 350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4 086.97元/QALY.一元敏感度分析显示Markov模型对模型参数均较稳定.结论 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角度出发,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

    作者:苏晓清;黄乐松;杨洲;林小小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丹酚酸B对老年性痴呆模型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丹参提取物丹酚酸B(Sal B)对老年性痴呆(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建立AD模型大鼠,术后给予Sal B治疗.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试剂盒检测过氧化氢酶(CAT)、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经Sal B治疗后,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P<0.01).经Sal B治疗后,AD大鼠海马组织CAT、GSH-PX活力明显提高(P<0.05).Sal B逆转AD模型大鼠凋亡相关蛋白表达(P<0.01).结论 Sal B能改善AD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自由基清除和抗凋亡有关.

    作者:程继明;周翔鱼;白向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门静脉置管微泵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

    肝癌血供比较复杂.Kan等[1]认为原发性肝癌存在双重供血,中心以肝动脉供血为主,门静脉主要供养肿瘤浸润生长活跃的边缘区.Wakabayashi等[2]认为,门静脉也参与了肝癌组织的血供,尤其是肿瘤的周边部分和较小的肿瘤结节.血供较小的癌结节、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肝癌,小肝癌多以门静脉血供为主.肝硬化后肝动脉和门静脉之间存在吻合支,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的合并率为80% ~ 85%,因此肝癌组织亦依赖于门静脉的血供.然而,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低,且用于门静脉化疗的药物因其肝肾毒副作用及胃肠道反应明显,患者多不能耐受长时间化疗.一些中药注射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我科为30例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置管术,持续微泵中药注射液进行治疗.

    作者:吴孝雄;陈挺松;时良慧;罗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2009~2011年心脏瓣膜手术分析

    目的 分析近3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脏瓣膜手术的状况,为提高医院管理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住院病案管理系统的疾病分类报表,对手术人群、手术类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老年人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011年各种手术类型中瓣膜置换+迷宫手术数量明显上升.住院时间近3年比较无差异(P>0.05),但2011年瓣膜置换加迷宫手术及瓣膜成形术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1).手术费用方面2009年与2010年比较无差异(P>0.05),但2011年手术费用除国产瓣膜置换外均高于前两年(P<0.01).结论 医院管理者既要提高医疗技术,给病人带来更大的获益,又要尽量降低患者费用,才能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王嬿;胡大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CGMS组(28例)和指法血糖组(FBG组,32例),均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治疗3d时的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 CGMS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短于FBG组(P <0.05);CGMS组低血糖的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 <0.05);CGMS组MAGE低于FBG组(P<0.05).结论 CGMS与CSII联合使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更快速、平稳、安全.

    作者:肖红珍;俞芳;路一芳;李伟娟;项岫秀;刘阁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血清microRNA-2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血清中外核体(exosomes) microRNA(miRNA)表达水平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从ESCC患者血清中分离出外核体,提取总RNA,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miRNA-21表达情况.以良性病变且无全身性炎症的患者血清作为对照.结果 ESCC血清外核体能在体外诱导ESCC癌细胞的增殖.ESCC患者血清中外核体miRNA-2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而在已去除外核体的剩余血清中检测不到miRNA-21.miRNA-2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类、淋巴结阳性、癌症转移和(或)临床分型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ESCC患者血清中外核体miR-21的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外核体miR-2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进展和侵袭性密切相关,提示外核体miR-21可能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有效靶标.

    作者:杨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老年患者开颅手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原因

    神经外科患者常常由于开颅手术、外引流术、颅脑损伤、脑脊液耳鼻漏等多种因素而引起不同程度的颅内感染[1].老年患者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感染原因的归纳与分析对临床上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2].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2年2月至2011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老年开颅手术患者86例,将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28例作为观察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60 ~ 79(平均71.2)岁;未发生颅内感染的58例作为对照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62~ 81(平均73.4)岁.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依据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两组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均衡可比.

    作者:姚凯华;孙辉;孙永;朱峰;祁海薷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出血性脑卒中与APM-1基因45 T/G和276 G/T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海南地区的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利用PCR-RFLP与测序检测APM-1中45T/G与276G/T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12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20例正常健康人中的分布特征.结果 SNP276位点的3种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为脑出血组是G/G为60例;G/T 41例;T/T 19例,对照组中G/G为72例;G/T为40例;T/T为8例.而等位基因的分布在脑出血组为G等位基因是161例;T等位基因为79例,对照组G等位基因为184例;T等位基因为56例.两组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上的T/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T出现的频率分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P45位点T/G基因型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PM-1基因的SNP276 G/T位点的T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T的变异可能是脑出血的易感因素.

    作者:何平;丁毅鹏;陈晓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IL-8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对多发性骨髓瘤(MM) U266细胞株IL-8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株U266,分别用不同浓度(0、15、30、45、60、120 nmol/L)万珂干预U266细胞5h后收集,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U266细胞株IL-8表达量的变化,并用浓度为30 nmol/L硼替佐米作用U266细胞株不同时间(0、6、12、24、48 h),分析IL-8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万珂明显抑制U266细胞IL-8表达(P<0.05),在浓度0~ 30 nmol/L时成正比关系,当浓度>30 nmol/L各组差异无显著性.以30 nmol/L浓度作用U266细胞株不同时间,随作用时间的延长,IL-8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 U266细胞株IL-8基因表达异常增高,万珂可抑制其表达量.

    作者:石峰;王建军;王晓飞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老年胃癌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老年胃癌(GC)患者凝血功能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GC患者62例(胃癌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GC组与对照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GC组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凝血功能水平及淋巴结转移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GC组不同肿瘤分化等级与凝血功能水平及肿瘤分化等级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GC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蛋白C活性(PC:A)值显著降低,而血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聚体(D-D)、狼疮样抗凝物质(LA)比值、血栓烷(TX) B2均值均显著升高(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TT、血浆蛋白C活性(PC:A)、6酮前列腺素(6-k-PGF1α)值均显著小于未转移组患者,而血FIB、PLT、D-D、LA比值、TXB2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FIB、PLT、D-D、LA比值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C:A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低分化组LA比值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LA比值与肿瘤低分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 GC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张嘉刚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状态的影响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措施由以往的单纯药物治疗发展到饮食指导、运动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1-5].同时,对于降糖药的关注也从单纯的降糖作用发展到对机体代谢状态的影响[6,7].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降糖药物,对于这两类药物在降糖的同时对机体代谢状态影响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本文拟对此进行对比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9~ 2011年共3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187例,男女比例为101∶86,年龄45 ~ 76岁,平均65.1岁,病程1~28.3年.

    作者:刘赞;黄亚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卡托普利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异丙基肾上腺素损伤组(Iso损伤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Cap预处理组).用TUNEL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FasL、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Cap预处理组与Iso损伤组比较,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减少,Fas、FasL和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增高(P<0.01或P<0.05).结论 卡托普利可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及降低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周艳;王瑾;白洋;鞠文博;顾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是指伴有局灶病症的短暂性、可逆、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如不及时治疗,1/3以上患者可发展成为脑梗死[1].TIA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无特效疗法.本文就我院收治的TIA患者采用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并予临床评价.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TIA患者90例,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脑出血等其他颅内病变;(2)首次发病;(3)排除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缺陷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4)患者知情同意.

    作者:隋欣;赵宏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白细胞介素-2维持治疗老年白血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因发热伴乏力半个月,加重5d于2010年3月18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牙龈无增生,胸骨中下段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余无异常体征.血常规:WBC 0.8×109/L,Hb 75 g/L,RBC 2.14×1012/L,PLT 120×109/L.骨髓涂片(图1A)示增生活跃,原始单核细胞占83%.免疫分型: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0.1%,在CD45/SSC点图上设门分析,原始向髓系延伸的分布区域可见异常细胞群体,约占有核细胞的85.4%,表达HLA-DR、CD4、CD15、CD33、CD64,部分细胞表达CD16、CD38、CD56、CD117,少数细胞表达CD13、CD36;染色体核型:47XX,+9{20}.

    作者:赵璟琨;沈卫章;赵岩;李小丰;王春红;王秀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白藜芦醇对大鼠缺血心肌的保护及对凋亡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及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析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白藜芦醇预处理组(Res组)、白藜芦醇预处理+渥曼青霉素组(Res+Wom组)、缺血再灌注+渥曼青霉素组(I/R +Wom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模型;监测血流动力学,记录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变化速率大值(±dp/dtmax)在缺血前、缺血30 min、再灌注60、90、120 min等几个时间点的变化情况,并同步监测肢体Ⅱ导联心电图;测定再灌注心肌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用TUNEL方法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测定心肌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利用Western印迹测定蛋白激酶B(又称PKB)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含量.结果 与I/R组及Res+ Wom组比较,Res组NOS及NO表达增加,显著减轻心肌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ax/Bcl-2降低,Res组P-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白藜芦醇对缺血而再灌注心肌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抑制再灌注所引起的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 kt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作者:何东伟;刘新伟;庞勇;刘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氧化乐果对大鼠体内氧化应激和脂代谢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氧化乐果对大鼠氧化应激和脂代谢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10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1/20、1/10、1/5 LD50的氧化乐果,采用灌胃的途径给药,连续给药2个月,观察大鼠的体重变化,检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含量显著升高(P<0.05),HDL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氧乐果可导致机体出现氧化应激,影响机体的脂代谢水平.

    作者:潘奇正;侯雪;时佳宏;吕京懋;王清;孙景春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是我国常见的生活及职业性中毒之一.研究表明,目前CO中毒人群中,老年人居多,占中毒总数的50% ~ 70%[1].中重度ACOP患者可出现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人,早期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或住院治疗的中、重度老年ACOP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1 ~ 84岁,平均(70.8±7.1)岁,中度患者29例,重度11例.

    作者:骆继业;谢永鹏;王少坤;张楠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40例

    颈动脉狭窄是临床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认为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病因较多,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以及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多见[1].有文献报道[2],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不佳,2年的复发率高达26%.当前,手术治疗被认为是临床根治本病的唯一手段[3].本研究就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本病中的应用及疗效进行了比较,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改善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中的作用.

    作者:成晓江;买买提力·艾沙;周庆九;卡合尔曼·卡德尔;柳琛;栾新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MRL/lpr小鼠胸腺异位基因的表达

    目的 探讨MRL/lpr狼疮小鼠胸腺多种异位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自身耐受和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尿蛋白试纸条检测小鼠尿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RT-PCR检测模型组(MRL/lpr狼疮小鼠)和对照组(BAB/C小鼠)mTECs 4种异位基因(唾液蛋白2、甲状腺球蛋白、组织蛋白酶L和C-反应蛋白)mRNA水平,病理学检测唾液腺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4种异位基因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小鼠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出现唾液腺炎的病理损害.结论 MRL/lpr狼疮小鼠异位基因表达降低导致中枢耐受异常是MRL/lpr小鼠发病的原因之一,可能与某些器官损害的发生有关.

    作者:魏旋子;刘声茂;田庚;于宏宇;卢雪红;罗萍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代谢综合征(MS)患者早期血管损害关键途径是促凝血状态,它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并与冠心病危险性直接相关[1].探求MS凝血状态的启动因子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是预防MS并发心脑血管损害的关键措施,是防治MS患者并发冠心病、降低其病死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M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变化的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4 ~ 2007年我院就诊的MS患者156例,男112例,女44例,平均(52.30±2.41)岁.

    作者:王艳霞;张迎春;梁波 刊期: 2013年第15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