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细胞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李琪;王以炳;陈建荣;陶一江;陶国华

关键词:肺肿瘤, 基因, p53.外周血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细胞中p53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2例NSCLC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PCR结合DNA测序方法检测血标本中p53基因突变,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肺癌组32例患者血标本共有12例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7.5%;健康组30例m标本没有检出p53基因突变.②肺癌患者血液p53基因突变率在(I+Ⅱ)期为9.1%、(Ⅲ+Ⅳ)期为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对于肺的诊断、发现远处转移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术中穿刺细胞学诊断对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肺癌术巾细胞病理学诊断的临床应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术中行穿刺细胞学诊断和冷冻切片检查诊断肺癌的临床病例资料,62例均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其中47例术中行细胞病理学检查,42例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结果 术中细胞病理学诊断准确率93.6%,冷冻切片诊断准确率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细胞学穿刺时各例均无并发症发牛.细胞病理学检查与细胞病理学检查+冰冻切片检查42例,41例确诊肺痛,占97.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术前肺癌诊断困难时术中行肿块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其安全性和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且方便、快捷达到了手术要求是提高肺癌诊断及确定手术方案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磊;张骅;詹波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iPAP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鼻而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BiPAP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氧疗、药物等常规治疗,BiPAP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6h,判断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6h后.治疗组在心率、呼吸频率方面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PH无改善,而治疗组PH显著改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PaO2上升和PaCO2下降,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经鼻面罩BIPAP通气适合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在改善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新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29例住院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栓塞面积与基础疾病相关性的分析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栓塞而积大小与合并的基础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PTE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栓塞面积和合并的基础疾病,对影响栓塞面积的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索相关分析.结果 50~70岁为PTE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女性50岁以后发病要高于男性.PTE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HBP)(58.9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47.29%),高脂血症(30.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1.71%),冠心病(CHD)(20.93%),房颤(AF)(10.85%)等.56.59%的PTE患者合并2个以上基础疾病.合并基础疾病种类的多少与PTE柃塞面积的大小无相天性.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年龄(≤40岁、t≥71岁)、近期手术、骨折病史,AF及DVT与大面积PTE的发生相关(P

    作者:叶晓芳;刘双;朱光发;徐秋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农村老年支气管哮喘呼气峰流量监测的健康教育应用观察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高趋势.

    作者:王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口服卡介苗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口服卡介苗(BCC)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细胞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 以卵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哮喘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将32只BABL/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皮内注射卡介苗组、几服卡介苗组.皮内注射组及口服卡介苗组于第一次OVA激发前8周卡介苗皮内沣射及口服十预,收集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外周血,各类细胞学计数.结果 哮喘组与卡介苗干预两组小鼠BALF中细胞学总数和分类计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哮喘组以Eos、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卡介苗十预两组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增多明显,P<0.01.卡介苗干预后,口服卡介苗组与皮内注射卡介苗组BALF中Eos较哮喘组明硅下降,下降率约50%,P<0.05,而巨噬细胞明显增多.P<0.05,同时淋巴细胞有所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是外周血Eos在卡介干预后的两组与哮喘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卡介苗可明显抑制哮喘小鼠BALF中Eos水平,巨噬细胞明显增多.对外周血Eos水平降低无明显变化.能获得与皮内注射卡介苗相同的免疫效力.

    作者:余江清;李秋根;卢志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痰热清治疗AECOPD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随机分成痰热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以抗感染及埘症处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痰热清静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9%,两组间疗效比较有统汁学意义.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AECOPD疗效满意且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国琳;张念志;任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成人哮喘患者的综合管理和长期防治效果的评价

    目的 采用WHO全球哮喘防治策略方案,对哮喘患者持续使用吸入治疗,峰流速仪肺功能临测等综合疗法,控制哮喘发作.方法 选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本院呼吸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246例,全部建立哮喘挡案,规范使用普米克都保加奥克斯都保吸入,持续治疗半年,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FEV.和PEF预计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246名患者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3.24%,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一秒用力呼气值升高及PEI预计值%升高有统汁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一秒用力呼气值升高及PEF预计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及治疗6个月后,因哮喘急诊就诊和因哮喘住院的患者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对哮喘基本知识、自我管理教育学习,哮喘患者对哮喘防治有了新认识,病情长期缓解相对稳定,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作者:王卫青;杨敬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单肺通气方式对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OLV)方式对忠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方法 拟行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长时间组(I组)和间断的舣肺通气组(Ⅱ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OLV 45 min(T2)、90 min (T3)及术后2 h(T4)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浓度.结果 两组TNF-α、IL-6、IL-8和IL-10于T2时明显上升(JP<0.05),11组L3、T4时TNF-α、IL-6和IL-8均明显低于I组(P<0.05),而IL-10高于I 组(P<0.05).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间断舣肺通气可减轻炎性反应.

    作者:胡泉清;孙立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ECOPD合并肺心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诊断为AECOPD合并肺心病的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人均按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纠止水电解质失衡、营养支持及必要时予糖皮质激素和呼吸兴奋剂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lO天后伞血黏度、血浆黏度、RBC压积、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好转较对照组明显,治疗组症状开始改善的时间为(5±2)犬,住院时问为(11±3)天,对照组症状改善的时间为(8±3)天,住院时间为(17±5)天.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ECOPD合并肺心病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气分析、提高肺功能及增强疗效,住院时间缩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贺兼斌;易高众;向志;唐建新;谢茂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体会

    回顾性总结18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包括对手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观察牛命体征的变化:术后密切观察并发症发生及出院后如何进行家庭护理的健康宣教.认为通过精心护理及密切配合,能够使手术顺利完成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清秀;罗淑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莫西沙星短程疗法对65岁以上AECOPD 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莫西沙星短程疗法对65岁以上AECO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AECOPD(年龄≥65岁)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给予莫西沙星0.4静滴,1次/d,疗程5 d,对照组(30例)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3.0静滴,2次/d,和阿齐霉索0.5静滴,1次/d,疗程10天.结果 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0.00%(P<0.05),细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0.91%和75.00%(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6.67%(P>0.05).结论 莫两沙星短程疗法治疗AECOPD不仅起效快,近期疗效好,而且可以延长至下次急性发作时间的期,减少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和使用其他抗牛素的频率,可以作为AECOPD的一线治疗方案,在老年病人可安全使用.

    作者:孟自力;洪永青;陈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观察48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变化及临床情况的变化.结果 48例中好转45例(93.75%),患者PaO2,SaO2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临床情况改善.3例因病情加重改为有创通气.结论 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疗效肯定,减少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林少芳;彭睿;曹鹰;李勇萍;付东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变色液体培养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核杆菌耐药的方法比较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利用变色液体培养法、基因芯片法检测痰标本结核杆菌耐药性,并与传统的比例法比较,评价这两种方法快速榆测结核分枝杆菌耐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变色液体培养法和基因芯片法同时检测62例涂阳肺结核痰标本MTB对R、H、S、E的耐约性,并与改良罗氏比例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以比例法药敏结果为判断标准,则变色液体培养法测定异烟肼耐药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性分别为93%以上;同样,利福平为:94.4%以上;链毒素:85.7%(12/14)以上;乙胺醇:66.7%(4/6)以上.以比例法药敏结果为判断标准,基因芯片法测定H耐药性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准确性分别为75%(12/16)、78.3%(36146)、54.5%(12/22)、90%(36140)、77.4%(48/62):同样利福平:83.3%(15/18)、86.4%(38144)、71.4%(15/21)、92.7(38/41)、85.5%(53/62);链霉索:85.7%(12/14)、87.5%(42/48)、66.7%(12/18)、95.5%(42/44)、87.1%(54/62);乙胺丁醇:66.7%(4/6)、94.6%(53/56)、57.1%(4/7)、96.4%(53/55)、91.9%(57/62).结论 变色液体培养法测定痰标本结核菌H、R、S、E耐药性与比例法结果有较高的相符率,且简便、快捷、价廉、安全,可作为MTB耐药性的快速筛选方法,适合基层医院使用.基因芯片法检测MTB耐药性简便、快捷,但敏感性、特异性比比例法和变色液体培养法低,同时实验窒设备和人员的要求都不是普通医院所能满足,目前可作为传统药敏试验的补充,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张瑞梅;刘成永;申涛;高春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治疗AECOPD 18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8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14天,观察治疗前后及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及呼吸困难分级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观察指标差异尤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肺功能指标及呼吸困难分级明显改善(P<0.05).结论 布地余德混悬液吸入治疗AECOPD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及呼吸困难分级.

    作者:李曙芳;李海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COPD气管切开患者的拔管时机研究

    目的 研究COPD气管切开患者的拔管时机.方法 13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例,当自主呼吸试验时间大于24 h拔管,对照组7例,当自主呼吸试验时间大于2 h拔管,比较拔管后48 h内的再插管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再插管率分别为16.7%和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杨阳;邹俊;张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淋巴瘤化疗后巨细胞病毒肺炎6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淋巴瘤化疗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6例淋巴瘸化疗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件分析.结果 CMV-IgM测定阳性5例,纤支镜下肺活检阳性2例.纤支镜下取肺活检组织经免疫纰化证实1例.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有创呼吸机通气4例.3例治愈,2例死亡,1例冈其他原凶出院.结论 CMV-IgM,胸部CT,纤支镜下肺活检有利于淋巴瘤化疗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早期诊断,必要时呼吸机辅助通气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水龙;陈正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00例可疑肺癌或肺结核患者纤支镜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纤支镜检查对临床及X线胸片疑似肺癌或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回顾性的方法收集我院1985~1993年住院的100例胸片肺不张、团块状阴影和炎性样浸润不能明确诊断者,采用Olympus BF-Type10 型纤支镜配合刷检、活检等手段以达到明确诊断目的 .结果 纤支镜总确诊率达79%,尤其对肺癌的诊断确诊率为90.5%,菌阴肺结核的确诊率45.8%,证明纤支镜对疑似肺癌或肺结核患者的明确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罗平;高雪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的影响,探讨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101例.痊愈后随机分成3组:氟替卡松组28例,给予氟替卡松125 ug,吸入,早晚各一次,1个月后改为1吸,每晚一次,共3个月;顺尔宁组24例,予顺尔宁4 mg每晚一次,口服3个月;对照组49例,不给干预措施.对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观察各组患儿在此期间出现喘息的人数,喘息次数,以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 氟替卡松组和孟鲁司特组患儿喘息人数,喘息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就每月治疗费用来看,氟替卡松组明显低于后两组(P<0.01),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均能显著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发牛率,并能著减少喘息患儿的喘息次数.两种措施对毛细支气管炎日后喘息有一定的预防疗效.氟替卡松价格低廉;孟鲁司特使用简单,方便.

    作者:余必信;潘家华;倪陈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肺结核咯血致肺不张22例分析

    目的 分析肺结核咯血致肺不张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的肺结核咯血致肺不张22例.结果 1、老年人易发.2、多发生于中、大量咯血患者.3、患侧多见.4、左肺多发.结论 肺结核咯血致肺不张如能及时发现、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韩顺利;高文英;米国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双黄连抑制流感病毒甲1型基因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流感病毒甲.型多聚酶蛋白(PA)基冈,了解双黄连作用病毒的效应.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标准曲线测约物抑制甲1型PA病毒基因效应.结果 以实时荧光RT-PCR法,蓖复测7次取平均值.对照组病毒基因为3.62 X 106±0.90拷贝数/ug,试验组病毒基因为4.57 X 105±1.23拷贝数/mg.发现病毒对照组基因明显高于试验组(P<0.001).结论 提示双黄连可抑制流感病毒甲1基因.

    作者:孙坚;王农荣;杨斌;何士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