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哮喘患者的综合管理和长期防治效果的评价

王卫青;杨敬平

关键词:成人, 哮喘患者, 综合管理, 防治效果, 治疗期间, 预计值, 哮喘防治, 门诊就诊患者, 统计学意义, 普米克都保, 奥克斯都保, 总有效率, 综合疗法, 自我管理, 住院, 用力, 哮喘发作, 吸入治疗, 使用,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采用WHO全球哮喘防治策略方案,对哮喘患者持续使用吸入治疗,峰流速仪肺功能临测等综合疗法,控制哮喘发作.方法 选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本院呼吸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246例,全部建立哮喘挡案,规范使用普米克都保加奥克斯都保吸入,持续治疗半年,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FEV.和PEF预计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246名患者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3.24%,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一秒用力呼气值升高及PEI预计值%升高有统汁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一秒用力呼气值升高及PEF预计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及治疗6个月后,因哮喘急诊就诊和因哮喘住院的患者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对哮喘基本知识、自我管理教育学习,哮喘患者对哮喘防治有了新认识,病情长期缓解相对稳定,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价值研究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日前用于诊断肺癌的相关标志物越来越多,其中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埘NSE在SCLC的监测、鉴别诊断、预后等方面的作用作一介绍.

    作者:赵振;顾玉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临床评价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阻寒性肺疾病(COPD)住院患者的预后因素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04年10月至07年10月共304例住院COPD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缓解出院组及死亡组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缓解出院272例,死亡32例.死亡组在病程,吸烟指数,体重指数,合并肺心病.及入院时血PH,PaO2,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而在平均年龄,既往应用激素情况,Pac02等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体重指数及入院时血PH,PaO2与病死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2、-0.471、-0.467,P分别<0.05和<0.01),患者的病程,吸烟指数,血cRP,合并肺心病与病死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5、0.454、0.466、0.469,P分别<0.05和<0.01).结论 COPD患者住院后测定相关指标综合评价,及时监护及加强治疗,对判断及改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丽荣;吴坎金;王晓晟;迟玉敏;施健;邸庆国;孙宝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免疫网络的研究进展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临床上常见并具有一定潜在危险的疾病,分为阻塞性、中枢性及混合性3种类型,其中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 drome,OSAs)常见.近年来,随着睡眠多导记录仪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对本病的认识逐步深入,诊断和治疗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黄磊;徐爱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两种方法诊断OSAHS的比较

    目的 探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在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更简易、准确、低成本的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某进口的多导睡眠仪(PSG)和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60例怀疑有OSAHS的对象均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监测,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各指标的差异,以及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两种方法所得呼吸紊乱指数、平均血氧饱和度、低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血氧饱和度时间等均无著性差异(P>0.05).与PSG比,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对病情分度判断的符合率分别为轻度73.3%、中度71.4%、重度94.4%.结论 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诊断OSAHS有高敏感性,尤其对重度OSAS的诊断更为准确,适合于临床常规诊断.

    作者:海冰;钟红;李永霞;张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哮喘患者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BAFF和IgE.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IgE测定分升高37例(356.3 ±103.4 U/ml)和正常23例(113.4±38.6 U/ml)两组,而BAFF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无论IgE升高还足正常,血清水平都明显升高,分别为(8.27±4.36)与(7.58±3.67)μ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肺功能指标FEV1占预计值%间显显著负相关(r=-0.49,P<0.05),而IgE与FEV1占预计值%间无相关性(r=-8.47,P>0.05).结论 血清BAFF水平可作为一种新的指标来检测哮喘疾病.

    作者:张颖新;陈双峰;王凤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00例可疑肺癌或肺结核患者纤支镜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纤支镜检查对临床及X线胸片疑似肺癌或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回顾性的方法收集我院1985~1993年住院的100例胸片肺不张、团块状阴影和炎性样浸润不能明确诊断者,采用Olympus BF-Type10 型纤支镜配合刷检、活检等手段以达到明确诊断目的 .结果 纤支镜总确诊率达79%,尤其对肺癌的诊断确诊率为90.5%,菌阴肺结核的确诊率45.8%,证明纤支镜对疑似肺癌或肺结核患者的明确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罗平;高雪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结核分枝杆菌-DNA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SAIF)中结核分枝杆菌-DNA(TB-DNA)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肺结核52例(菌阳20例.菌阴32例),肺炎35例,采用FQ-PCR法检测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B-DNA水平.结果 52例肺结核组的阳性率为65.4%(菌阳19例,菌阴15例),35例非肺结核组的阳性率为5.7%,经统计学比较,FQ-PCR法检出结核杆菌阳性率著高于痰涂片抗酸染色和培养法(P均<0.05),FQ-PCR法特异性高.结论 FQ-PCR法检测BALF中TB-DNA为痰涂片阴性及无痰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

    作者:张晶;邓群益;高扬;吴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成人哮喘患者的综合管理和长期防治效果的评价

    目的 采用WHO全球哮喘防治策略方案,对哮喘患者持续使用吸入治疗,峰流速仪肺功能临测等综合疗法,控制哮喘发作.方法 选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本院呼吸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246例,全部建立哮喘挡案,规范使用普米克都保加奥克斯都保吸入,持续治疗半年,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FEV.和PEF预计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246名患者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3.24%,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一秒用力呼气值升高及PEI预计值%升高有统汁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一秒用力呼气值升高及PEF预计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及治疗6个月后,因哮喘急诊就诊和因哮喘住院的患者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对哮喘基本知识、自我管理教育学习,哮喘患者对哮喘防治有了新认识,病情长期缓解相对稳定,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作者:王卫青;杨敬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清醒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纤支镜引导下绛鼻气管插管在清醒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神志清楚的危重症患者,采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术建立人工气道.部分病人同时还进行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及分泌物的采样.结果 32例患者伞部一次性插管成功,均未出现并发症,平均插管时间约1分钟.结论 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是一种快速、安全、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龙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iPAP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鼻而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BiPAP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氧疗、药物等常规治疗,BiPAP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6h,判断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6h后.治疗组在心率、呼吸频率方面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PH无改善,而治疗组PH显著改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PaO2上升和PaCO2下降,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经鼻面罩BIPAP通气适合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在改善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新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29例住院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栓塞面积与基础疾病相关性的分析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栓塞而积大小与合并的基础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PTE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栓塞面积和合并的基础疾病,对影响栓塞面积的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索相关分析.结果 50~70岁为PTE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女性50岁以后发病要高于男性.PTE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HBP)(58.9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47.29%),高脂血症(30.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1.71%),冠心病(CHD)(20.93%),房颤(AF)(10.85%)等.56.59%的PTE患者合并2个以上基础疾病.合并基础疾病种类的多少与PTE柃塞面积的大小无相天性.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年龄(≤40岁、t≥71岁)、近期手术、骨折病史,AF及DVT与大面积PTE的发生相关(P

    作者:叶晓芳;刘双;朱光发;徐秋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肺、肺门纵隔淋巴结淀粉样变

    病史:患者,女,56岁,于2008年2月初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少量黄痰伴有低热,体温高37.8℃,出现盗汗现象,活动后胸闷气喘,无胸痛症状.

    作者:陈恒;黎毅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伊曲康唑序贯疗法治疗矽肺合并侵袭性真菌病20例分析

    矽肺患者由于常引起肺间质纤维化、毛细血管闭塞、肺气肿形成而导致呼吸功能减退和反复并发感染,因而较频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慢性病情使身体免疫功能减退,给真菌感染提供了条件,现将我院收治的矽肺并真菌感染20例应用伊曲康唑序贯疗法治疗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吴霞;张全新;李家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农村老年支气管哮喘呼气峰流量监测的健康教育应用观察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高趋势.

    作者:王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的影响,探讨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101例.痊愈后随机分成3组:氟替卡松组28例,给予氟替卡松125 ug,吸入,早晚各一次,1个月后改为1吸,每晚一次,共3个月;顺尔宁组24例,予顺尔宁4 mg每晚一次,口服3个月;对照组49例,不给干预措施.对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观察各组患儿在此期间出现喘息的人数,喘息次数,以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 氟替卡松组和孟鲁司特组患儿喘息人数,喘息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就每月治疗费用来看,氟替卡松组明显低于后两组(P<0.01),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均能显著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发牛率,并能著减少喘息患儿的喘息次数.两种措施对毛细支气管炎日后喘息有一定的预防疗效.氟替卡松价格低廉;孟鲁司特使用简单,方便.

    作者:余必信;潘家华;倪陈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治疗AECOPD 18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8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14天,观察治疗前后及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及呼吸困难分级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观察指标差异尤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肺功能指标及呼吸困难分级明显改善(P<0.05).结论 布地余德混悬液吸入治疗AECOPD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及呼吸困难分级.

    作者:李曙芳;李海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小空洞型肺隐球菌病1例

    患者男性,39岁,体检发现肺部占位2+周于2008年6月27日入院.患者2008年6月10日体检查胸片发现多发占位,胸部CT示右肺多发斑片影(图1),予抗感染治疗(左氧氟沙星0.5 g 1/d)14天,2008年6月23日复杏胸部CT(图2)病灶同前无明显吸收,但右肺病灶似渐出现小空洞影.

    作者:李泽钊;朱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喘息状态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住ICU喘息状态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4年2月~2008年3月住ICU喘息状态患者45例,进行MODS诊断及APACHEⅡ评分,ALI患者行机械通气.结果 合并MODS 19例,APACHEⅡ评分平均13.2±7.9,其中APACHEⅡ评分≤10者5例无一例死亡,APACHE II评分≥25者6例均死亡.出现心衰或休克12例,肝功能衰竭13例,肾功能衰竭9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2例,消化道出血5例.2个脏器受累12例,死亡3例(25%);3个脏器受累6例,死亡5例(83%),4个脏器受累1例死亡.12例患者行机械通气,4例行无创机械通气,8例行有创机械通气,其中外设PEEP>6mmHg 5例均死亡.19例合并MODS者死亡9例,死亡率47.36%.其中肺部感染者病原学检查G-杆荫感染11例,G+菌感染3例.结论 住ICU喘息状态并MODS患者的死亡率比预计的高.预后与脏器衰竭出现数量,APACHE Ⅱ评分及有创机械通气外设PEEP大小呈正相关.

    作者:李占斌;王东涛;杨敬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脱出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 通过改进透明敷贴及腹带包扎固定方法,加固中心静脉导管.减少中心静脉导管在留置引流中的脱出率,提高引流效果.方法 2005年3月到2008年6月,我科开展中心静脉导管微创胸(心包)膜腔引流共90例,其中胸腔积液62例,气胸23例,心包积液5例.按照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常规同定组及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及腹带包扎的加固组.观察两组导管引流中脱出情况.结果 常规固定组有10例引流导管脱出,加同包扎组无1例导管脱出.结论 采用无菌透明敷贴及腹带加固包扎固定留置引流管,固定效果好,能有效地减少导管脱出,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作者:邹扬丹;金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鉴别咳嗽症状时应重视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特别是近10余年,城乡住房条件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迁新居、修旧宅成了社会的新亮点,与此同时往往发现长期咳嗽的病例增加了.以往,每当我们遇到类似的病例,很自然地首先要想到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常见病并按步加以排除,而如今,假如经过仔细筛诊,其结果总有一部分病人是与居住环境有关.

    作者:罗慰慈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