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顾玉海
目的 观察痰热清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临床疗效,从TGF-β1,角度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浆中TGF-β1 的变化.结果 痰热清治疗组的显效率(66.7%)明显优于对照组(38.5%),两者均有显著意义(P<0.05);第30天痰热清治疗组的血浆中TGF-β1水平(2.02±0.29)显著低于对照组(3.36±O.34)(P<0.01).结论 痰热清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临床疗效较好,可能与降低体内TGF-β1水平有关.
作者:韩纪昌;张袆捷;缪东;李红兵;李四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的影响,探讨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101例.痊愈后随机分成3组:氟替卡松组28例,给予氟替卡松125 ug,吸入,早晚各一次,1个月后改为1吸,每晚一次,共3个月;顺尔宁组24例,予顺尔宁4 mg每晚一次,口服3个月;对照组49例,不给干预措施.对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观察各组患儿在此期间出现喘息的人数,喘息次数,以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 氟替卡松组和孟鲁司特组患儿喘息人数,喘息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就每月治疗费用来看,氟替卡松组明显低于后两组(P<0.01),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均能显著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发牛率,并能著减少喘息患儿的喘息次数.两种措施对毛细支气管炎日后喘息有一定的预防疗效.氟替卡松价格低廉;孟鲁司特使用简单,方便.
作者:余必信;潘家华;倪陈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利福平注射液(舒兰新)治疗复治肺结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利福霉素钠注射液比较.方法 将复治肺结核患者采用l:l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应用利福平注射液,后者使用利福霉素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2个月后痰荫阴转率、X线检查结果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完成疗程可评价疗效者共102例,实验组52例,治疗组50例.治疗2个月后,两组痰涂片阴转率分别为92.8%、80.8%,痰培阴转率分别为96.2%、85.0%;X线检查显效率分别为78.2%、58.9%,病灶吸收有效率分别为97.1%、86.3%;两组空洞闭合率分别为51.3%、27.5%,空洞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75%;实验组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11.6%明显低于对照组26.0%,以卜各对应指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实验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0.5%)与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6.5%)无显著差别(χ2=0.51,P>0.05).结论 利福平注射液治疗复治肺结核的疗效高于利福霉素钠注射液,安全性相似.
作者:张酉生;孙红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艾滋病患者伴发的真菌感染几乎包含了所有已发现的致病真菌及某些对正常宿主来说是非致病真菌的菌种.
作者:邓莹莹;陆普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酚妥托明与乖体后叶索联合治疗肺结核咯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酚妥拉明和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咯血停止的时间及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0%,高于对照组的40%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咯血停止时间为(1.12±0.51)d,对照组为(2.57±0.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副作用发生率为5%,对照组发生率为35%,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酚妥拉明与乖体后叶素联用,既能协同止血、减少咯血时间而提高疗效,而且副作用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项秀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癌术巾细胞病理学诊断的临床应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术中行穿刺细胞学诊断和冷冻切片检查诊断肺癌的临床病例资料,62例均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其中47例术中行细胞病理学检查,42例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结果 术中细胞病理学诊断准确率93.6%,冷冻切片诊断准确率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细胞学穿刺时各例均无并发症发牛.细胞病理学检查与细胞病理学检查+冰冻切片检查42例,41例确诊肺痛,占97.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术前肺癌诊断困难时术中行肿块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其安全性和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且方便、快捷达到了手术要求是提高肺癌诊断及确定手术方案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磊;张骅;詹波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改进透明敷贴及腹带包扎固定方法,加固中心静脉导管.减少中心静脉导管在留置引流中的脱出率,提高引流效果.方法 2005年3月到2008年6月,我科开展中心静脉导管微创胸(心包)膜腔引流共90例,其中胸腔积液62例,气胸23例,心包积液5例.按照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常规同定组及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及腹带包扎的加固组.观察两组导管引流中脱出情况.结果 常规固定组有10例引流导管脱出,加同包扎组无1例导管脱出.结论 采用无菌透明敷贴及腹带加固包扎固定留置引流管,固定效果好,能有效地减少导管脱出,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作者:邹扬丹;金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观察48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变化及临床情况的变化.结果 48例中好转45例(93.75%),患者PaO2,SaO2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临床情况改善.3例因病情加重改为有创通气.结论 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疗效肯定,减少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林少芳;彭睿;曹鹰;李勇萍;付东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肺癌是当前严重威胁健康的肿瘤之一,五年生存率只有15%[1],肺癌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多阶段逐渐形成的复杂演进过程,从典型的良性病变到高度恶性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良恶性阶梯,因此,及时发现肺癌前病变、研究肺癌前病变至早期癌阶段的分子机制及基凶表达谱的改变、探索肺癌预防及早期诊治的措施,对终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我们对部份相关基因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刘姣;张云玲;赵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我科2007~2008年收治呼吸衰竭、ARDS、COPD等患者98例,其中16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长期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导致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引起不同程度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心力衰竭.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为患者做胸腔积液引流,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朱翠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食管癌术后常出现肺部感染,由于麻醉影响,肺被牵拉、压迫、术后疼痛,造成患者的呼吸浅快,食管癌导致的营养不良.呼吸肌肌力下降,老年人肺退行性变化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致使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细菌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作者:张秀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在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更简易、准确、低成本的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某进口的多导睡眠仪(PSG)和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60例怀疑有OSAHS的对象均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监测,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各指标的差异,以及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两种方法所得呼吸紊乱指数、平均血氧饱和度、低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血氧饱和度时间等均无著性差异(P>0.05).与PSG比,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对病情分度判断的符合率分别为轻度73.3%、中度71.4%、重度94.4%.结论 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诊断OSAHS有高敏感性,尤其对重度OSAS的诊断更为准确,适合于临床常规诊断.
作者:海冰;钟红;李永霞;张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栓塞而积大小与合并的基础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PTE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栓塞面积和合并的基础疾病,对影响栓塞面积的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索相关分析.结果 50~70岁为PTE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女性50岁以后发病要高于男性.PTE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HBP)(58.9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47.29%),高脂血症(30.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1.71%),冠心病(CHD)(20.93%),房颤(AF)(10.85%)等.56.59%的PTE患者合并2个以上基础疾病.合并基础疾病种类的多少与PTE柃塞面积的大小无相天性.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年龄(≤40岁、t≥71岁)、近期手术、骨折病史,AF及DVT与大面积PTE的发生相关(P
作者:叶晓芳;刘双;朱光发;徐秋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鼻而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BiPAP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氧疗、药物等常规治疗,BiPAP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6h,判断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6h后.治疗组在心率、呼吸频率方面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PH无改善,而治疗组PH显著改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PaO2上升和PaCO2下降,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经鼻面罩BIPAP通气适合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在改善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新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TE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IC)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NSCLC组织中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PTEN蛋白在NSCLC中的总阳性表达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蛋白表达随NSCLC临床分期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NSCLC高中分化组高于低分化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IC无淋巴结转移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和nm 23-H1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肿瘤部位及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结论 PTEN蛋白表达与NSCLC的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NSCLC中PTEN蛋白低表达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检测PTEN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NSCLC的预后.
作者:江志坚;王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日前用于诊断肺癌的相关标志物越来越多,其中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埘NSE在SCLC的监测、鉴别诊断、预后等方面的作用作一介绍.
作者:赵振;顾玉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莫西沙星短程疗法对65岁以上AECO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AECOPD(年龄≥65岁)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给予莫西沙星0.4静滴,1次/d,疗程5 d,对照组(30例)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3.0静滴,2次/d,和阿齐霉索0.5静滴,1次/d,疗程10天.结果 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0.00%(P<0.05),细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0.91%和75.00%(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6.67%(P>0.05).结论 莫两沙星短程疗法治疗AECOPD不仅起效快,近期疗效好,而且可以延长至下次急性发作时间的期,减少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和使用其他抗牛素的频率,可以作为AECOPD的一线治疗方案,在老年病人可安全使用.
作者:孟自力;洪永青;陈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高趋势.
作者:王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16例需要行气管插管的患者经喉镜两次插管失败,采用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的成功.结果 16例患者使用支气管镜引导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插管平均时间41±18秒,除1例出现轻度鼻出血外,其余病例均无显不良反应.结论 支气管镜引导捅管是简单、安全、有效的办法.
作者:徐劲松;丁国友;来伟;夏国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流感病毒甲.型多聚酶蛋白(PA)基冈,了解双黄连作用病毒的效应.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标准曲线测约物抑制甲1型PA病毒基因效应.结果 以实时荧光RT-PCR法,蓖复测7次取平均值.对照组病毒基因为3.62 X 106±0.90拷贝数/ug,试验组病毒基因为4.57 X 105±1.23拷贝数/mg.发现病毒对照组基因明显高于试验组(P<0.001).结论 提示双黄连可抑制流感病毒甲1基因.
作者:孙坚;王农荣;杨斌;何士勤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