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盛鸽;徐祎
目的 研究血红素氧合酶-1( HO-1)对老龄脓毒症大鼠微循环及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老龄脓毒症大鼠模型,72只老龄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氯化血红素组(CLP+ hemin组)及锌卟啉原组(CLP+ znpp组),分时相检测各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ELISA法检测血浆活化蛋白C(APC)、蛋白C(PC)、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应用MSB(Martius-Scarlet-Blue)染色对比各组肝脏组织血栓形成情况;应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比较各组大鼠肝脏PC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肝脏组织HO-1、PC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LP组大鼠血浆APC、PC水平下降(P<0.05),TNF-α水平上升(P<0.05),PT、APTT缩短(P<0.05),肝脏微血栓形成增加(P<0.05),ALT、AST升高(P<0.05),肝脏PC表达下降(P<0.05),此变化在CLP+ znpp组中更为明显;而与CLP组相比,CLP+ hemin组大鼠血浆APC.PC水平上升(P<0.01),TNF-α水平下降(P<0.05),PT、APTT延长(P<0.05),肝脏微血栓明显减少(P<0.05),ALT、AST下降(P<0.01),肝脏PC表达上调(P<0.O1).结论 HO-1可以上调老龄脓毒症大鼠肝脏中PC表达,提高血浆中PC、APC水平,通过PC途径抑制老龄脓毒症大鼠肝脏微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障碍,保护肝脏功能.
作者:南川川;孟祥林;费东升;康凯;杨松林;潘尚哈;赵鸣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3月龄和6月龄APPswe/PS△E9小鼠脑组织,利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APPswe/PSAE9小鼠和对照小鼠脑组织中bcl-2、caspase-9以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同月龄的对照小鼠相比,APPswe/PS△E9转基因小鼠中,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凋亡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在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王晓映;刘鹏;朱华;徐艳峰;马春梅;代小伟;刘颖;秦川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Wistar大鼠生后AQP1在肾脏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取出生后1d、7d、14 d、21 d、28 d、3 m、6 m、9 m、12 m、15 m和18m的雄性Wistar大鼠的肾脏,10%中性甲醛固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对肾脏的AQP1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 生后1d到生后4w,AQP1的表达量降低;此后,AQP1的表达逐渐增多,到生后6个月达到高峰,随后表达趋于稳定.同时,AQP1在髓质的表达强于在皮质的表达.结论 AQP1在生后肾的表达有明显的时间和区域性差别.
作者:杨立明;路红;姜文华;郝利铭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群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恶性肿瘤已成为老年住院病人中继循环系统疾病之后的第二大主要死亡原因[1].60岁以上老年肿瘤患者大多一经确诊即是处于肿瘤晚期阶段,一般不能开展手术根治,造成了肿瘤死亡原因居于高位[2].
作者:马晗;张琳琳;黄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性般骨头坏死( SANFH)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 采用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激素模型组及藻酸双酯钠药物干预组.将各组动物饲养6 w,采用心脏穿刺方法取血4ml检测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处死大鼠后取股骨头和肝脏分别做光镜标本,观察股骨头及肝脏形态学改变.结果 激素模型组比正常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P<0.05),CRP水平升高(P<0.05).用药后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但各组间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腊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光镜下肝脏形态学显示激素模型组大鼠肝脏存在脂肪变性及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而股骨头形态学显示骨小梁变细、稀疏,结构不十分清晰,排列欠规则,空骨陷窝率增多.藻酸双酯钠药物干预组上述改变略减轻.结论 糖皮质激素致股骨头坏死大鼠血脂、CRP水平明显变化,并伴有肝脏及股骨头病理改变,藻酸双酯钠通过降脂、抗凝作用改善股骨头坏死.
作者:李桂波;杜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并发于冠心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冠心病患者不断增多,其心房颤动发生率也明显增高,且多数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左房室重构的发生率也较高;而心房颤动会明显影响患者心功能,还可能发生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房颤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张海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注射用蒺藜皂苷是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中药5类新药,主要成分为精制蒺藜皂苷,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舒利血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冠脉循环、保护缺血心肌,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胸痹心痛的心血瘀阻证,症见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痛引肩背及臂内侧、胸闷、心悸气短等.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L03351号批文和相关法规技术要求[1,2],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6家单位对其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考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王国栋;孙申国;程志国;曾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模拟体内微环境,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脑组织匀浆诱导下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程度.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扩增hUC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29、CD44、CD45、CD105、CD34、HLA-DR;制备大鼠脑组织匀浆与hUCMSCs共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共培养3d后细胞内神经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脑组织匀浆培养hUCMSCs后,细胞表达nestin、NSE及GFAP,而正常培养的hUCMSCs不表达.结论 脑组织匀浆可以诱导hUC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作者:王宪英;吴红海;秦亚斌;侯艳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克银Ⅰ号方对银屑病患者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克银Ⅰ号方组)和对照组(阿维A胶囊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处蜡块包埋表皮中促凋亡基因Fas、bax的表达变化.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促凋亡相关基因Fas、bax的转阴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克银Ⅰ号方对银屑病治疗有效;可影响银屑病患者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bax的表达.
作者:马学伟;孙国强;陈虎;张培红;云雅卿;王家颖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在多层螺旋CT中,16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薄、图像分辨率高、各向同性好等技术优势;配合强有力的计算机图像后处理功能,具备良好的人体各部位血管成像(CTA)的条件.本院自2006年开始使用16排螺旋CT进行CTA显示血管病变,效果满意.
作者:朱兆兴;王丽;段飞雪;宋宪仁;吕文涛;陈刚;王强;段凤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动脉压(CAP)指升主动脉根部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过去受测量仪器的限制,临床高血压管理的血压及脉压测量均采用外周动脉压即肱动脉血压替代中心动脉压.这是假设肱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相同.
作者:王新宴;周平;陈雪涛;许波;黄翠莹;陈晓;王建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缬沙坦治疗,两组患者均稳定剂量治疗6个月,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变化,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收集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经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改善程度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 <0.05);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收集到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缓心衰进程,减慢心肌的重塑,其作用优于单纯使用缬沙坦治疗,具有安全、疗效确切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进;李欣;胡钢;许臣洪;胡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Bcrp1+宫颈癌Hela细胞的侵袭及转移能力.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物流式细胞仪分选HeLa细胞系中Bcrp1+表型细胞,并利用Boden小室侵袭试验检测两组Bcr1+表型及Bcrp1 -表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Hela细胞系中存在Bcr1+细胞,比例为7.1%.Bcrp1+表型组侵袭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为99±14.2,侵袭深度为(365.61±52.32)μm;Bcrp1-表型组侵袭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为57±13.3,侵袭深度( 301.04±53.81)μm.Bcrp1+亚群细胞穿透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及穿透深度均明显强于Bcrp1亚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rp1+表型Hela细胞具备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其中可能含有宫颈癌干细胞,Bcrp1可能成为宫颈癌干细胞标记物.
作者:张松灵;张海鹏;王建六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流受限且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1],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受阻、耐受力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严重者可并发心肺疾病,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总结老年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怀丽梅;王玫红;赵鑫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胃促生长素( Ghrelin)、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探讨两因子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Wistar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设为2型糖尿病组(DM组,16只);设正常Wister大鼠为对照组(NC组,12只).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Ghrelin、Visfatin浓度,并测定大鼠体质量、内脏脂肪含量及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水平,计算大鼠肥胖指数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 (1)与NC组相比,DM组血清Ghrelin水平降低(P<0.05),血清Visfatin水平升高(P<0.05);(2)血清Ghrelin与肥胖指数、内脏脂肪含量、FPG、FINS虽负相关(r分别为-0,673、-0.415、-0.228、-0.427),与ISI、H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9、0.354);血清Visfatin与内脏脂肪含量、FP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6、0.259),与HDL-C呈负相关(r=-0.285);Ghrelin与Visfatin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肥胖指数是血清Ghrelin水平的主要变量(r=-0.673,P<0.001),内脏脂肪含量是血清Visfatin水平的主要变量(r=0.456,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Ghrelin水平降低且与ISI密切相关,Visfatin水平升高而未发现与ISI有关系.肥胖指数是血清Ghrelin的独立影响因子,内脏脂肪含量是血清Visfatin的独立影响因子.Ghrelin、Visfatin的分泌调节和生理作用无密切关系.
作者:马慧;王文汇;毛艳华;宓宝斌;张晓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心率变异(HRV)分析可预测心脏性猝死,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的活动性、均衡性及相关病理状态[1].而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自主神经与血压波动关系密切,不同HRV对高血压患者会产生不同影响,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与病死率方面具有敏感性与特异性[2].
作者:邱曼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2.5%~13.5%)较年轻人低,但老年患者一般病史较长,部分患者原先就有椎间盘突出,症状较轻或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后随着增龄,退变因素的参与,椎管狭窄再度出现或加重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2].由于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别于青壮年,对于老年患者需采取不同处理措施.本文回顾分析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张富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腰硬联合麻醉妇科手术患者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妇科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三组,各19例.观察Ⅰ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 10 min后,接着以0.2;μg·kg-1 ·h-1持续输注;观察Ⅱ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 10 min后,接着以0.4μg·kg-1·h-1持续输注;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直至手术结束.观察患者术前、手术开始、开始后30 min以及术毕时BIS值和Ramsay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Ⅱ组患者手术开始、开始后30 rin以及术毕时BIS值明显下降,Ramsay评分明显上升,与术前相比或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观察Ⅰ组相比,观察Ⅱ组患者手术开始以及开始后30 min Ramsay评分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主要不良反应为心动过缓、低血压和恶心呕吐,未出现呼吸抑制.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静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后以0.4 μg·kg-1 ·h-1持续输注右美托眯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镇静安全、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董红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成年人慢性便秘(CC)患病率约为11.5%,老年人和妇女多见.30%~40%的社区老年人、>50%敬老院老年人均存在CC,且患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增加[1].社会心理因素在老年人CC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老年CC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陈慎;季冬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5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低视力和盲的患病率及致盲原因.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随机整群抽样5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2 600名进行眼病筛查及视力检查.结果 2 600例中,眼部严重损伤784例(30.2%).盲眼134例,其中双眼盲29例(1.12%),男女比较差异显著(P<0.01);56 ~65岁、66 ~75岁及76~85岁3个年龄组间矫正视力不同区间差异显著(P<0.O1);导致中老年人盲的前3位疾病是黄斑变性、白内障、视网膜静脉阻塞,分别占22.4%、18.7%、15.7%,造成低视力的前3位疾病是白内障、屈光不正、黄斑变性,分别占43.8%、26.9%、14.2%.结论 老年人群患眼病比例较其他人群明显增高,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眼病;对眼底病相关因素、分类、病因等的了解可为防盲工作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作者:唐丽君;邓仁政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