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吴金花
目的 探讨吸入丙酸倍氯米松对胸内结节病患者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接受激素治疗的结节病患者42例,比较A组(单纯口服泼尼松治疗)和B组(口服泼尼松联合吸人丙酸倍氯米松治疗)治疗前后的肺功能.结果 口服泼尼松联合吸入丙酸倍氯米松与单纯口服泼尼松相比,后者FEFmax%增长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而DLCO%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改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口服泼尼松联合吸入丙酸倍氯米松可能更有利于气道功能改善,且有助于减少口服激素剂量,减轻药物副作用.
作者:陈韦;赖莉芬;冯华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支气管结核,顾名思义,为发生在气管或支气管部位的结核病.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气管镜检查来确诊.从气管镜直接观察到的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受到侵犯,故一般称为支气管内膜结核.
作者:傅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需要进行静脉和肠内营养治疗.多数病人在插胃管时,能顺利进入胃部.而部分病人出现留置胃管失败.近期,我科应用在导丝引导下胃管置入的操作方法,为6位患者留置胃管共20人次,成功率100%.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卫中;孟桂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的临床、CT特点、治疗方法 和预后.方法 结合收治的1例LI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10年国内外已发表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42名患者的临床、CT特点、治疗方法 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LIP患者以女性多见,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特发性少见;主要症状为咳嗽、活动时气短;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弥散功能障碍.肺CT表现为双肺弥漫毛玻璃样斑点影及胸膜下小结节,双下肺多发;病理特点是弥漫的多克隆的淋巴细胞浸润气道周围并扩展到肺间质.结论 LIP的临床、CT表现均有一定特点,确诊有赖于病理,激素及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可能有较好的效果.LIP患者的长期预后资料很少,已有的资料提示预后差异很大.
作者:李洪霞;俞森洋;刘长庭;孙宝君;王玉;张智健;郭爱桃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老年疾病病种多,病情复杂,变化快,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能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并有效地满足及时输液、抢救的需要.浅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管腔柔软,能较长时间留置在血管内,已在临床广泛使用.现将我科2008年1月~
作者:钟文波;陈梅;董丽;张芊芊;高改燕;孙晓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肺结核并肺心病均为临床常见病,肺结核和肺心病并存病情复杂,病死率较高.本文对近7年间我所住院的肺结核并肺心病6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
作者:侯建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结核误诊为哮喘的原因及其正确诊断的方法 .方法 对误诊为哮喘的24例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特征以刺激性咳嗽为主(91.7%),其次是活动后胸闷气促、肺部哮鸣音,胸部影像学无特征性.10例(41.7%)患者轻至中度的阻寒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其中4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6.7%);支气管镜下表现为炎性浸润型58.3%,溃疡及干酪坏死型8.3%,肉芽增殖型12.5%,瘢痕狭窄型20.9%;病变部位常见左主支气管和左上叶支气管,多部位受累占87.5%;支气管镜活检诊断11例(45.8%),刷检抗酸杆菌阳性13例(54.2%),支气管镜检后痰抗酸杆菌阳性14例(58.3%).结论 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而主要表现为喘鸣、咳嗽及胸闷的支气管结核患者,易于被误诊为哮喘,支气管镜检查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
作者:季洪健;陈丽萍;王辉;姚秋菊;徐凤英;柳溪;蔡晓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平阳霉素与高聚金葡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4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平阳霉素、高聚金葡素治疗,治疗结束后按WHO统一标准观察患者胸腔积液的变化,评价有效率.结果 平阳霉素组治疗有效率55%,高聚会葡索组治疗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阳霉素与高聚金葡素胸膜腔内注射对恶性胸腔积液治疗都有一定疗效,高聚金葡素的疗效高于平阳霉素.
作者:祝清清;孙耕耘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舒利迭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COPD稳定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纯使用BiPAP通气,B组既使用BiPAP通气.又使用舒利迭.治疗前及治疗后三月由患者独立完成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问卷)调查表,比较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前后SGRQ各分值及总分的差值.结果 BiPAP通气联合舒利迭治疗比单一采用BiPAP通气治疗对SGRQ各分值及总分的差值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对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BiPAP通气联合舒利迭治疗,其效果比单一采用BiPAP治疗更能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娟;张金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纵隔气管支气管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51例外科治疗的先天性纵隔气管支气管囊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51例中41例术前有临床症状,10例为体检发现;43例术前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肺癌和纵隔肿瘤,8例术前影像学诊断支气管囊肿;术后恢复均顺利,45例术后症状消失,5例术后胸痛及咳嗽,1例术后3年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治愈.余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手术完整切除可明确诊断,解除症状,防止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是首选治疗手段.
作者:张毅;魏翔;潘铁成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40例恙虫病肺部合并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40例恙虫病并肺部合并症的患者症状和体征、X线胸片、胸部CT.结果 临床表现高热有36例(90%),有焦痂或溃疡40例(100%),淋巴结肿大24例(60%),皮疹18例(45%),咳嗽咳痰38例(95%),肺部啰音34例(85%),X线胸片:肺部炎性渗出性病变40例(100%),CT肺实质病变40例(100%),肺间质炎性改变16例(40%),胸膜病变10例(25%),胸腔积液8例(20%).结论 恙虫病肺部合并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表现易误诊,应重视病史及寻找焦痂的体检.
作者:杨建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肺结核肺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及经验.方法 2000年~2006年,252例肺结核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全肺切除术17例,复合肺叶切除术10例,肺叶切除术148例,局限性肺切除术77例;空洞性病变86例,结核球或干酪灶115例,支气管病变或肺不可逆病变32例,毁损肺19例.结果 手术死亡2例,痰荫阴转率92.9%,一次手术治愈率92.5%,复发率4.0%,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1例(4.4%),结核播散6例(2.4%).结论 肺切除术是治疗特殊类型肺结核的有效手段,但应准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把握手术时机.
作者:王传庆;王伟;金明华;黄庆;关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并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48例重型颅脑损伤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患者,比较在出现潜在的呼吸衰竭前和后,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后一个月的生存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COS).结果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4.5±2.5)天,短于晚期治疗组(8.6±4.7)天,脱机率为70.8%,一个月后生存率为75%,COS评分优于晚期治疗组.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可尽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低氧血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宋杰;季庆;史焕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恶性肿瘤在全世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每年的新发病例将达到20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将达到1200万.随着新的药物不断出现,化疗疗效不断提高,化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王大庆;张雪坤;高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病人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是引发医疗护理纠纷的隐患.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护理工作中防范风险能力,现对肝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作者:王春亚;黄建芳;苏建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或携带有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作者:孙良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老年慢性阻寒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1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8例),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NIPPV治疗.比较两组血气、呼吸频率、心率、插管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疗24 h后血气和呼吸频率、心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改善时间在72h.治疗组捕管率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可改善老年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减少插管率和住院时间,是治疗老年AECOPD的有效手段.
作者:孙丽;苗深文;李晶晶;郭彤;李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 对哮喘患者Th1/Th2调控的影响.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 将50例轻、中度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基础治疗组(A组)25例,采用吸人糖皮质激素加a2激动剂治疗;实验组(B组)25例,在A组治疗方法 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基泰)1.6mg皮下注射,一周2次,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晕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3(IL-13)指标含量,并观察肺功能FEV1值及免疫球蛋白E(IgE)变化.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20例.结果 A、B两组患者肺功能FEV,值治疗后较基线值分别提高0.27L和0.33L,白天哮喘症状评分分别减少0.78和0.74分,夜间哮喘症状评分分别减少1.02和1.13分,沙丁胺醇使用量分别减少1.84和1.72喷/日,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A、B两组治疗前IL-4、IL-13、IgE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后检测上述指标有明显下降(P<0.01),而IFN-γ、lL-12、IFN-γ/IL-4及IL-12/IL-13比值则与之相反.A、B两组之问对比,实验组治疗后IL-12水平及IL-12/IL-13比值高于基础治疗组(P均<0.05).两组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胸腺肽α1可以提高哮喘患者1L-12水平和IL-12/IL-13比值,在调节哮喘患者的Th1/Th2平衡方面有一定增强作用,在哮喘缓解期维持治疗和调节免疫上有应用价值.
作者:余世庆;黄永富;杭杲;徐孝华;陈春燕;吕学东;朱丽娟;杨小骏;张祖贻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结核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X线影像资料,通过痰涂片诊断阳性率低,结核菌培养虽能诊断结核,但培养时间长,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陈建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老年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80例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年龄65-80岁,ASA Ⅰ~Ⅲ级,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表面麻醉组(对照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实验组),每组40例.观察记录患者术中生命体征(SBP、HR、RR、SpO2低值)的变化、不良反应(包括呛咳、呼吸抑制等)及苏醒后主观满意度.结果 与表面麻醉组比较,静脉麻醉组SBP、HR、RR、SpO2的波动值变化较小,剧烈呛咳的病例明显减少,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尽管静脉麻醉组短暂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表面麻醉组(P<0.05),但由于采取而罩加压给氧等处理,患者spO2始终维持在96%以上.结论 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老年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安全性及舒适性得到明显提高.
作者:冯俊光;吴先平;唐有华;杨兆强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