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谢强;石琴;肖松;林江平;王成辉;陈巧林;王琳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构成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照组给予胞磷胆碱钠注射液;治疗前后分别检测VEGF、BDNF,并对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等分别做出评定.结果 (1)两组之间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BDNF含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VEGF、BDNF含量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清VEGF、BDNF与ACI密切相关;依达拉奉注射液能改善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脑组织损伤,是脑梗死急性期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韩凡;刘吉昌 刊期: 2012年第14期
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VCI)是血管性痴呆(VD)的前期阶段,是防治VD的佳时机,因此早期识别mVC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老年人是腔隙性脑梗死(LI)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高危人群,探索老年人LI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用蒙特利尔智能评价量表(MoCA)对120例老年LI病人的VCI及其与病变部位的关系进行研究.
作者:顾克金;李相元;杨燕;田文静;孙祖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果糖制备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大鼠离体血管环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损伤以及氯沙坦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用果糖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共同孵育制备AGEs;用离体血管环灌流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氯沙坦对AGEs引起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保护作用;检测血管环中eNOS和AKT的磷酸化表达及NO含量.结果 果糖和BSA共同孵育6d后可得到AGEs,且AGEs可引起血管环对乙酰胆碱诱导的舒张反应下降;10 μmol/L和50μmol/L的氯沙坦均可改善内皮依赖的舒张反应.AGEs还明显降低血管环中NO含量和eNOS及AKT磷酸化水平,氯沙坦可恢复上述指标.结论 果糖制备的AGEs能降低血管环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而氯沙坦则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阻断血管内皮细胞AT1受体、活化AKT激酶而改善内皮eNOS活性和降低NO生成有关.
作者:郑凌云;赵宇红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CD2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指标及分子靶向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24在人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D24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结果 寡核苷酸基因芯片、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CD24在肝癌组织中mRNA及蛋白水平均呈高表达,与病理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D24在肝癌组织中显著增高,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密切相关性.
作者:房新辉;杨玉秀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大鼠血管成形术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血管新生内膜增生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48只,随即分成对照组和BMSCs组,每组24只.标记的BMSCs移植到大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液.术后取血管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核转录因子-κBp65( NF-κBp65)、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HE染色血管组织检测血管形态学变化.术后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的浓度.结果 术后14 d,BMSCs组损伤血管局部NF-κBp65、PCNA及α-SM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28 d,BMSCs组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中膜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BMSCs组血清TNF-α的浓度明显降低(P<0.01),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BMSCs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改善血管炎症反应,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增生.
作者:束波;范芳 刊期: 2012年第14期
阿尔茨海默病(AD),亦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据估计仅在美国就有超过540万人罹患AD[1].2011年在巴黎召开的全球AD科学家年会(AAIC 2011)上由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欧美主要城市人群中,AD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健康隐患.
作者:崔畅;陈蕾 刊期: 2012年第14期
抗血小板试验协作组认为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分别使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降低25%,冠脉搭桥及动脉血栓事件降低48%,肺栓塞减少67%,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23%.但是部分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仍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即出现阿司匹林抵抗(AR).
作者:张远卓;刘国庆;郭宏亮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前推荐的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方案主要为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经典三联、四联疗法,但在根除Hp治疗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升高及根除率的下降,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突出[1].近年来有研究显示[2],微生态制剂有杀灭和抑制Hp的作用.本文探讨经典三联根除Hp疗法联用微生态制剂的疗效.
作者:李晓丽;林锐 刊期: 2012年第14期
急性呼吸困难是老年患者就诊的常见症状,多种疾病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尤其多见于心脏和肺部疾病.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对于医师的治疗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心肌横纹肌上的结构蛋白,参与心肌收缩的调节.脑钠肽(BNP)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脑钠肽前体(pro-BNP)降解形成的一种活性代谢产物,在心肌压力和容积应激作用下释放入血[1].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呼吸困难老年患者血浆cTnI和BNP的检测,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探讨cTnI和BNP对老年患者呼吸困难原因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周会敏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经治疗后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高血压患者,其冠心病风险仍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1].早期荟萃分析研究显示,与单一降压治疗相比,降压药物联合他汀类降脂药能更显著地降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2].本研究拟在血脂水平不达标的合并3个或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高血压患者中,比较降压药氨氯地平和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合剂与单一降压药氨氯地平在相同降压效果前提下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差异,以期证明在上述患者中早期应用他汀类降脂药可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唐岚;王玉华;鲜玉琼;徐迎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氧自由基触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体内抗氧化物不足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本文旨在通过探讨长期健身舞蹈锻炼对老年女性血脂、氧自由基及抗氧化酶的影响,为老年人参加健身舞蹈运动及对延缓机体衰老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作者:卢文彪;李丕彦;楚英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承载了积极老龄化丰富的内涵、目标和行动.我国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态势初步形成,但这一参与模式还未纳入我国老龄政策规划.本文从参与状况和组织特征两方面对我国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情况进行探讨,以期呈现我国老年志愿者活动的一般特征和发展态势.
作者:段世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早期采用有效的干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1].大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作者:刘宏斌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代谢综合征(MS)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共调查668人,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得出各民族MS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人群MS患病率为25.9%,其中苗族、土家族及汉族分别为28.4%、22.4%、26.6%;各民族之间MS患病率及其组分构成比均无明显差异;各民族MS发生与性别、WC、血压、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有关.结论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各民族MS患病率偏高,各民族之间无明显差异,性别、腰围、血压、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为MS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沙永红;陈莉莉;滕建国;罗雪梅;刘云贵;李晶晶 刊期: 2012年第14期
目的 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实施不同缺血后处理,观察其对大脑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为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成年SD大鼠25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远隔后处理组、延迟后处理组,术后48 h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侧皮质和海马内IL-1β、IL-6表达及相同部位轴突形态.结果 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后处理组损伤侧皮质和海马缺血范围减小,局部炎症反应减轻,轴突损伤减少.结论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进行缺血后处理可显著减少大脑炎症反应,使轴突的损伤情况改善.
作者:孔渝菡;秦新月 刊期: 2012年第14期
快速康复外科(FTS)的主要理念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1,2].我院2009年3月开始将FTS新理念引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张文权;周承刚 刊期: 2012年第14期
单胺氧化酶(MAO)为含黄素类的单胺类氧化酶,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外膜上,催化单胺类物质被氧化脱氨,生成过氧化氢、氨和相应醛.血浆MAO升高,主要发生于肝脏纤维化、肢端肥大症[1].近,MAO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逐步得到重视.研究证实MAO是心肌活性氧(ROS)的主要来源,并且,通过ROS能分别触发不同的信号路径导致心肌细胞增殖、肥大或凋亡.
作者:孙丽敏;李军良;王健;王文广;顾涛;齐曦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急性胸痛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对疾病的积极治疗及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急性胸痛的早期诊断主要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CT造影成像,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
作者:田新华;刘彦伟;刘建华;袁庆海 刊期: 2012年第14期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N)首发症状缺少特异性,临床上常易误诊或漏诊,而在诊断后的处理上缺乏可以参考的权威文献.目前其发病机制亦不清,单一的医学中心又很难募集到足够的病例数,更不用说临床试验,故临床上该病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故本文将国内经病理证实的PLA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治能力.
作者:佘巍巍;陈峰;郑桂银 刊期: 2012年第14期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特点为大脑动脉深支闭塞所致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层部位的小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桥脑、内囊和脑回的白质.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主要为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 mm,其中以2~4 mm者为多见.
作者:马卓飞;林艳明;覃婕;袁胜山 刊期: 201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