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煜;杨成君;曲成刚;孙国光;张明;李金成;王志和;谭宇才
由于感染、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诸多原因,深Ⅱ°及Ⅲ°烧伤创面在修复后期极易出现残余创面[1],处理困难,经久不愈,而且愈合后瘢痕挛缩也较为明显.对于较大残余创面,植皮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小面积的残余烧伤创面,考虑到植皮费用高、植入表皮的存活问题以及患者心理难以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理小面积的残余创面,是临床上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观察德莫林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治疗小面积烧伤残余创面患者的疗效.
作者:陈松;刘琦;熊大芾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非瓣膜性房颤(NVAF)在我国中老年人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主要的并发症是动脉栓塞,发生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1].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也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显示[2-4],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都可以显著地减少栓塞的形成,减少脑卒中等各种并发症的产生.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阿司匹林和华法林作用差异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探讨华法林在NVAF病人并发脑梗死防治中的疗效,为临床NVAF病人提供指导.
作者:高秀菊 刊期: 2012年第15期
在65岁以上患者中行胸部手术后心、肺较易产生并发症,直接导致老年性患者手术治疗失败或手术结果不满意[1].为降低术后风险,提高手术治疗疗效,本文截选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患者,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VATS)术式组及传统开胸术式组,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差异性.
作者:赵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传统上治疗痴呆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针对患者的激越症状与精神病性症状,疗效可靠,但不良反应较多,老年患者不易接受.利培酮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五羟色胺(5-HT)受体和多巴胺(DA)的平衡拮抗剂,本文研究利培酮口服液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川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液中某些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d(TNF-α)水平增高[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是COPD稳定期维持治疗的重要药物,可以改善肺通气,阻止气道阻塞继续进展,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本文探讨ICS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过程中血清IL-8、TNF-α水平及肺功能的变化,分析ICS在COPD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余春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以老年患者为著.老年甲减患者症状不典型,常易被误诊,治疗上易受多种基础疾病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门诊就诊的老年甲减患者进行分析,了解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门诊就诊的甲减患者89例( TSH> 5.0 μIU/ml),年龄60 ~ 85[平均(68.2±9.8)]岁,其中男5例,女84例.病因:自身免疫性49例(55.1%);亚急性甲状腺炎3例(3.4%),甲状腺手术后24例(27.0%);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 Ⅰ治疗后4例(4.5%);药物性5例(5.6%),中枢性甲减4例(4.5%).合并甲状腺结节42例.
作者:王作书;陈岐辉;张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增龄老化性失能指随着增龄各系统生理功能不受病理影响而自然地相应降低[1].截止2010年底,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 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2].本文对失能老人健康管理现状进行了相关文献的回顾,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社区失能老人的健康管理方法,以满足日渐增长的老年人健康需求.
作者:郭飏;尚少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恶性胸膜间皮瘤(M PM)是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一种少见肿瘤,其发病率占全部肿瘤的0.02%~0.04%,却占胸膜原发肿瘤的80%,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文献报道误诊率40% ~ 50%,我国约为49%,恶性程度高,自然生存期只有4 ~12个月,经过积极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到17~ 24个月[1].因此MPM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
作者:林涛;金冰;胡述提;金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两步法直立倾斜试验出现阳性反应的适宜倾斜时程.方法 采用两步法直立倾斜试验,即先对816例受检者施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 BHUTT),再对其阴性患者施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NHUTF).对上述阳性病例的倾斜时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HUTT的阳性率为16.54% (135/816);其中,0~ 10 min时程阳性率1.35%;11~25 min时程阳性率13.24%;26 ~ 30 min时程阳性率1.96%;>30 min者为0.BHUTT阳性结果全部包含在0~30 min之间.对681例BHUTT阴性者作NHUTT检查,阳性率为45.96% (375/816),占BHUTT阴性者的55.07%(375/681);其中,0~10 min时程阳性率33.46%;11~20min时程阳性率12.50%;NHUTT阳性结果全部包含在0~20 min之间.结论 采用两步法直立倾斜试验,基础试验的适宜时程为30 min,硝酸甘油激发试验的适宜时程为20 min,继续增加倾斜时间并不能提高阳性率.
作者:孙汝平;吕雪;邱妍妍;冯义静;王文涛;徐金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1/2)在6-OHDA致PC12细胞损伤的帕金森(PD)细胞模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6-OHDA处理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株,建立PD细胞模型.MTT法检测6-OHDA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免疫印迹法研究p-ERK1/2蛋白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检测ERK1/2上游激酶抑制剂PD98059和U0126对6-OHDA诱导ERK1/2磷酸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PC12细胞随6-OHDA作用时间的增加,p-ERK1/2出现表达升高;PD98059和U0126明显抑制6-OHDA所致的ERK1/2磷酸化,明显减低了细胞损伤的程度.结论 在6-OHDA介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中呈现ERK1/2磷酸化,抑制ERK1/2可以6-OHDA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该过程可能在调控PD多巴胺能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静;张一娜;范鹰;马兰;姜礼红;崔璨;吴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凋亡蛋白抑制剂是在酵母、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细胞中发现的一类在结构上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家族,不仅严密调控细胞凋亡的基础水平,而且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调控多种信号的转导.目前已发现的IAP家族有c-IAP2、c-IAP1、神经元IAP(NIAP)、X连锁IAP(XIAP)、脂肪酶( LIP2)、生存素(Survivin)、布鲁斯因子(Bruce)、Livin蛋白等8个成员,其共同特征是其氨基端具有一个或多个高度保守的特异重复序列即杆状病毒IAP重复区(Baculoviral IAP Repeat,BIR)的结构域,并且除了Survivin、NIAP外,人类IAPs蛋白的羧基端还含有一个与泛素化有关的环指状(RING)结构域[1].其中Livin是近几年科学家们采用IAP同源序列寻找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从人类基因组cDNA文库中推测出来的一种新的蛋白质.
作者:姜峰玉;陈定法;孙抒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农村老年人多发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安徽省16个地市41个县,对975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老年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形式、生理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情况、抑郁症状和意外伤害情况等.结果 近1年内,975名老年人平均发生过(1.19±2.23)次意外伤害,有40.8%发生过意外伤害,发生过3次及以上比例为16.6%.16.6%的多发意外伤害老年人发生次数占总意外伤害次数的72.8%.老年人中前6位的意外伤害分别为:摔跌伤、碰撞伤、刀或锐器刺割伤、鱼刺或异物卡伤、动物咬或抓伤、烫伤或烧伤.不同视力、听力、四肢活动、日常生活能力和慢性病数量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频次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1),均表现为功能正常者其意外伤害发生频次低于轻微影响或明显影响生活者,无慢性病老年人发生频次低于患有慢性病者.抑郁量表得分越高、四肢活动明显影响生活、慢性病数量在3种及以上是农村老年人多发意外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中国农村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现状不容乐观,抑郁症状和生理功能状况低下是农村老年人多发意外伤害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张志华;江秀玲;钱巧霞;熊黎明;毛伟;曹月婷;苏普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风已经成为中国第二位致死疾病,中风患者5年内再次发作比例高达15% ~40%.特别是我国东北部地区,受天气寒冷、饮食中钠摄入过多等因素影响.脑卒中再次发作率更是高达20%~50%.因此,探索一种预防中风再发的临床方案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中医灸疗配合西医常规对症干预治疗,取得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作者:成凯;艾长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并发症[主要为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T2DM病人190例,根据DN、DR分期分组,比较临床资料的差异,并纳入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DR分组中年龄、病程、高血压、TC、HDL、空腹C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血压、病程与DR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 <0.05),C肽水平与DR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DN分组中年龄、病程、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病程与DN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病程、高血压是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C肽是微血管病变的保护因素.
作者:张志军;马红;杨香玖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 Wan 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和会议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语种限为中文或英文.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4篇,均为中文发表,其中1个高质量研究,其他均为低质量研究.对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退热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痰热清组显效率[RR=1.47,95% CI(1.34,1.62),P<0.01]、有效率[RR=1.23,95% CI(1.17,1.30),P<0.o1]均优于对照组;②痰热清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WMD=- 2.25,95% CI( - 3.58,-0.91),P<0.01];③痰热清组退热时间[WMD=- 1.29,95% CI( - 1.72,-0.86),P<0.01]、止咳时间[WMD=-2.22,95% CI( -3.43,-1.00),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④治疗后痰热清组白细胞计数[WMD=-0.98,95% CI( -1.77,-0.19),P=0.01]低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93,95% CI( -5.03,3.17),P=0.66].仅1个研究报告细菌清除率,无法进行Meta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RR =0.54,95% CI(0.21,1.35),P=0.19].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因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结果有待于更多高质量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白云苹;王至婉;王明航;王海峰;李建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过毁坏维持正常脑功能的神经元,引起脑损害或躯体功能障碍,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脑缺血.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将会有所增加.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40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将超过癌症,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人参皂苷Rg1是人参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主要作用靶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人参皂甙Rg1的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多研究已利用动物与细胞模型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其治疗和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少、药理作用广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其近年来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后处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脑损伤及氧化应激性蛋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 大鼠MCAO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及后处理组.缺血后处理方法为缺血结束后恢复脑血流30 s再阻断30 s为1个循环,共3个循环.采用TTC染色计算梗死脑组织的体积.差速离心法分离线粒体.荧光测定法检测线粒体内过氧化氢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蛋白质氧化产物羰基化合物含量.结果 缺血后处理显著降低了局灶脑缺血后脑梗死的体积;线粒体内过氧化氢的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氧化产物羰基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性蛋白质损伤保护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
作者:孟繁凯;李再雨;徐宁;杨福伟;李光民;罗毅男;葛鹏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中L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 L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1.5%,而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vin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密切相关(P<0.05),但与其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数目无关(P>0.05).结论 Livin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的监测指标;并可作为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郑佐柱;郑雯雯;贺磊磊;郑国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老年人医疗康复过程中存在的医疗风险.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疗康复调查问卷,选择三级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的149位康复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50.3%的患者未在临床治疗结束后的有效时间内开始康复,康复途径以医生和朋友推荐为主,39.60%的患者认为医生无须对各项医疗信息保密.老年患者康复治疗持续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对康复治疗信息的知情程度差,且60岁及以上患者较50~ 59岁年龄段患者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康复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早期康复观念的宣传,注重老年患者医疗信息知情同意权的实现,注重保护患者医疗信息隐私.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合理用药,避免以上医疗风险转化为纠纷.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康复相关医保制度,减轻康复就医经济压力,防范患者将就医压力转换为医患矛盾.
作者:杨双;杨淑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及意义,为糖尿病心肌病(DCM)的防治提供新的靶向.方法 从50只SD大鼠中随机选取32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剩余18只作为正常对照.每日观察大鼠进食、饮水等一般状况,每周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血糖及尿糖.分别在2、8、12 w末分批处死一定数量两组大鼠.分别检测各批大鼠的心脏指数(HW/BW)、血糖、血脂;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组织中TM的蛋白表达;通过RT-PCR检测TM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 w末模型组心脏指数无明显差异;8、12 w末心脏指数均显著增加,且12 w高于8w(P<0.01).模型组各时间段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项指标变化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2、8、12 w末.2w末模型组大鼠未见明显病理变化;8、12 w末模型组大鼠出现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细胞外间质增多,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等病理变化;12 w末模型组大鼠上述病理变化较8 w末模型组更加明显.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TM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组间比较阳性表达由低到高顺序依次是2、8、12 w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M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其中,12 w末表达强,其次是8,2 w末表达弱.结论 TM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呈时间依赖性高表达,并与病程呈正相关,显示其可能在DC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向.
作者:张雷;董志恒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