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卡托普利和氯沙坦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黄新武;李华;李国春;熊玉霞;张红;秦大莲

关键词:卡托普利, 氯沙坦, 血管性痴呆, 细胞凋亡, Bcl-2, Bax
摘要:目的 观察卡托普利和氯沙坦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和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卡托普利和氯沙坦抗脑缺血损伤改善VD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SD大鼠,采用不同时间点分别结扎左、右颈总动脉建立VD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2.5 mg/kg)、氯沙坦组(氯沙坦,2.0 mg/kg)、模型组(生理盐水)和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每组lo只,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4w后,用TUNEL法检测各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Bcl-2及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海马可见大量凋亡神经元;模型组Bcl-2及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而卡托普利组和氯沙坦组大鼠凋亡神经元和Bcl-2及Bax蛋白表达有明显改善.结论 卡托普利及氯沙坦均可通过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影响Bcl-2及Bax蛋白表达来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多见,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具有重要价值[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的重要促进因子,可以直接促进新生血管的增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是MMP家族的经典成员,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有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显示二者可能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CD105是血管内皮的重要标记蛋白,可以成功地标记肿瘤中新生的血管.

    作者:钟云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

    目的 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与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5例为研究组,收集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时环形撕囊后获取的晶状体前囊膜标本.同时收集成人尸体解剖非白内障眼球所获取的晶状体前囊膜标本1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的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并应用TUNEL方法检测两组LECs的凋亡情况.结果 研究组LECs凋亡细胞百分率为(30.4±3.7)%,对照组LECs凋亡细胞百分率为(0.27±0.12)%.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11.59,P<0.01).研究组LECs 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4.0%(21/25),而对照组为10.0%(1/1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12.05,P<0.01).25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LECs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数间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LECs凋亡及caspase-3表达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何小杰;李延辉;徐飞;袁煜宗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尼麦角林与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对比

    目前对血管性痴呆(VD)认知症状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有三个方面,脑血管病治疗,康复治疗和对记忆障碍的治疗.就是针对疾病原因,减缓疾病的发展和认知症状的改善等几个方面[1,2].现阶段药物治疗限于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促进脑能量代谢药物,以及增加胆碱能作用的药物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等[2].石杉碱甲作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临床多年,疗效肯定[3,4].本文观察尼麦角林对VD患者的疗效.

    作者:陈浩;刘京惠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危险因素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具有药效迅速、给药方便等优点,在治疗疾病、挽救生命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1,2].老年患者由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临床上容易引起各种非治疗效应,即输液反应,这种输液反应可以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3].为尽可能减少输液反应及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本文就我院老年科住院出现输液危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李海风;封三花;朱敬山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症状,以对称性损坏多见,下肢较上肢重,肢端感觉异常,表现为手套、袜筒式感觉障碍,并伴疼痛、麻木、发凉、无力和肌萎缩等.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且随病程延长而加重,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1].本文观察甲钴胺注射液联合普通针刺法及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作者:佟艳丽;苏秀文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40例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又称心因性疼痛,主要表现为躯体各种部位发生的持久性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模糊的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患者对此感到痛苦,对其社会功能常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医学检查未发现疼痛部位出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或情绪冲突对这类疼痛的发生、加剧、持续和严重程度发挥重要作用[1],而多数患者和临床医师认识对此病认识不足,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拟探讨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现状和治疗.

    作者:许军;曹赋韬;陆肖娴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复方甲氧那明联合孟鲁司特治疗感染后咳嗽45例

    感染后咳嗽属于亚急性咳嗽,常发生在轻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继而出现持续于咳,可能持续3~8w之久,但无气流受限和气道反应性增高,通常发生在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流行季节[1],在病程上有别于慢性咳嗽.感染后咳嗽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是由感染引起的气道炎症伴或不伴短暂性气道高反应性所致.

    作者:庄秋红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脑卒中患者304例潜在安全问题分析

    脑卒中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发展变化快,常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等多种临床症状,易发生意外,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家庭、医院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1].现将我科304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就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降低医疗风险,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薛红;况时祥;翁柠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南昌、赣州两市中老年人睡眠障碍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南昌、赣州两市中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现状.方法 对两市来参加2011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活动,自认为有睡眠障碍的中老年人,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调查.结果 共回收问卷208份,其中有效问卷172份.①所有受试者平均年龄(54.50±10.88)岁,PSQI平均为(14.06±3.04)分.受试者中87.8%睡眠质量差;61.6%每周不止一次超过60 min才能入睡;睡眠时间<6h的占94.7%;睡眠效率<75%的占85.4%;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有时或经常有日间功能障碍的人占28.5%和37.2%.②女性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PSQI得分高于男性.③中年人除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其余各项均低于老年人,尤其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PSQI总分有显著性差异.④南昌市受试中老年人整体睡眠好于赣州市,但睡眠效率与年龄显著相关.结论 中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病率高,女性和老年人更严重,地区差异不明显.

    作者:俞晔;丁勇民;刘昊;邓丽影;李广生;曾祥俊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老年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及发生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在其中的作用已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具有抗肿瘤、抗感染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TNF-α可能参与了慢性肝病的病理发展过程[2].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产物,被发现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郝大林;石宏;孔祥敏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牙冠延长术在老年残冠残根修复中的应用

    临床上对于老年残冠残根治疗方式的探讨逐渐成为热点问题[1,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老年残冠残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口腔科收治的老年残冠残根患者80例(80颗牙),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0 ~79[平均(68.8±10.9)]岁;残冠残根患者通过X线检查,观察残冠残根形态和长度变化,可见牙周膜没有增宽的影像.

    作者:付雪峰;李萍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及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人类基因序列破译相继完成[1],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目前生命科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同基因在不同条件、不同时期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作用,加上翻译后修饰作用如磷酸化、糖基化、乙酰化、羟基化以及蛋白质自剪接等,都会使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异.蛋白质的变异与疾病的发生关系为密切,通过对正常及病理个体之间的蛋白质组的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某些疾病的特异性蛋白质分子,可能成为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

    作者:祝莹莹;姜兰香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艾灸预处理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CA1区BDNF及其受体TrkB的影响

    目的 探讨艾灸预处理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艾灸组.双侧海马一次性注射聚集态Aβ25~35制作AD模型,艾灸“百会”、“肾俞”、“足三里”进行防治,免疫组化SP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及艾灸干预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及TrkB的表达明显下降,表现为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艾灸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及TrkB的表达明显增加,表现为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 预艾灸治疗可显著增加海马CA1区BDNF及TrkB的表达,从而改善脑内神经元的损伤,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作者:李熙;孙国杰;王述菊;马骏;王彦春;张春丽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60例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5%~20%,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仅为30.2%、24.7%和61%[1].因而如何对原发性高血压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已成为临床医师的当务之急.作为主要的降压手段之一,药物降压常以钙通道阻滞剂为主.因此,本研究选择较为常用的一线药物,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的可行性.

    作者:李华波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氧化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氧化高密度脂蛋白(oxHDL)及其亚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FPI-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天然HDL及其亚型作为对照,HUVECs分别经不同浓度(0,10,20,40,80 mg/L)oxHDL、oxHDL2、oxHDL3孵育24 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TFPI-1 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xHDL、oxHDI2、oxHDL3能抑制TFPI-1 mRNA和蛋白表达,其中在oxHDL和oxHDL3各系列浓度中以40 mg/L作用明显,TFPI-1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28%、35%和49%、47%;在oxHDL2各系列浓度中以80 mg/L作用明显,TFP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了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oxHDL3的作用强.结论 oxHDL及其亚型能抑制HUVECs TFPI-1 mRNA和蛋白表达,oxHDL3的作用强.

    作者:彭湘萍;苑聪;姜志胜;任重;赵战芝;卜梓斌;唐志晗;刘录山;黄宜娥;聂德波;肖文虎;刘艳文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0例

    脑梗死后遗症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顽固性疾病,对脑梗死后遗症的病人,临床治疗应用中药治疗、针灸、理疗等,疗效甚微.随着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的研究,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给脑梗死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本文重点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腰穿移植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詹三华;张鲁峰;姚卫民;宋晓玲;刘林源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6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是对在人口总数中老年人口比例动态上升趋势的描述,反映特定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一种概念.本文旨在对中国老龄化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医疗资源配置,发展老龄产业,让老有所养、老有所用.

    作者:黄毅;佟晓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病程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近年来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执行功能(EF)的研究成为焦点.但关于EF障碍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研究目前无报道.本研究拟分析老年抑郁症患者的EF状况及病程长短对于EF及记忆等认知功能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7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

    作者:周世辉;王金凤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马来酸罗格列酮片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64例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A)及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高危因素[1].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AP)的干预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一、二级预防均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片(文迪雅)治疗CAAP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诊疗的105例CAAP病人,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患有程度不等的CAA或(和)颈动脉斑块.其中,男62例,女43例,年龄42~ 70[平均(53.9±11.7)]岁.

    作者:孔亮;桂树华;王挺刚;王引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糖代谢酶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目前为止,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研究表明,AD患者脑中普遍存在葡萄糖利用降低和代谢异常,并且代谢能力的下降与痴呆程度成正比[1].AD患者在出现认知功能减退以前,大脑皮层的糖代谢就已经出现异常.Wang等[2]也认为糖代谢下降是AD的早期标志,且下降的幅度与痴呆的程度有关.糖代谢障碍与AD关系密切,是导致神经元退变的共同通路,它与AD脑神经元的丢失、老年斑的形成、神经纤维缠结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作者:赵岚;韩景献;于建春 刊期: 2012年第21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