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伟;凌丽
高海拔缺氧环境对心脏有明显损害,冠心病导致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但高原缺氧环境下冠心病更易导致房颤发生.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高原缺氧环境下冠心病房颤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及左房内径,探讨缺氧环境下房颤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
作者:温元善;陈嘉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健脾补肾方对卵巢早衰(POF)患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30例POF患者为实验组,3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磁性匀相酶免疫法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在给予POF患者口服健脾补肾方6个月后再次对上述指标检测.结果 ①POF患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增加,雌激素(E2)、孕酮(P)下降,卵巢功能低下;CD4+明显下降,CD8+明显增加,CD4+/CD8+下降,免疫功能下降.②POF患者运用健脾补肾方治疗后FSH、LH明显下降,E2、P明显增加,卵巢功能增强;CD4+、CD4+/CD8+明显增加,免疫功能增强.结论 健脾补肾方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恢复部分卵巢功能,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发挥预防及治疗作用.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Tau基因及其编码的微管相关蛋白异常早发现于阿尔茨海默病(AD),随着对Tau基因研究的深入,Tau基因与神经变性性疾病的研究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并且有新的发现,近研究表明,Tau基因多态性可能与AD、额颞叶痴呆(FTD)、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皮质基底节变性(CBD)、帕金森病(PD)的发病存在潜在的相关性.本文将概述Tau基因的构成,Tau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部分神经变性性疾病的关系.
作者:周美鸿;吴成斯;徐仁伵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近年来,抑郁症呈高发趋势[1],人群中青壮年发病率明显高出其他年龄段,且首次治疗后1年复发率很高,究其原因与单一治疗有关.例如,一部分病人仅单纯接受药物治疗,另外一部分人仅单纯心理治疗,偶尔有很少的病人接受精神科医生给予的简单的心理疏导,疗效也不尽人意.
作者:米连兵;尹洪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蛋白表达及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THP-1细胞,160 nmol/L佛波脂(PAM)使之巨噬化,用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使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0.81 mg/L松龄血脉康、10 μmol/L罗格列酮分别和泡沫细胞孵育6、12、24 h;0.40、0.81、1.6 mg/L的松龄血脉康、1、10、20 μmol/L的罗格列酮与泡沫细胞孵育24 h.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BCA1蛋白表达的水平,并测定各组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 松龄血脉康组、罗格列酮组均增加ABCA1蛋白的表达,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有浓度、时间依赖性.松龄血脉康组与罗格列酮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具有与罗格列酮增加ABCA1蛋白及降低胆固醇含量相似的作用.增加ABCA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可能是中药松龄血脉康抗AS的机制之一.
作者:苟连平;吕湛;王玉兵;李卫东;胡龙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1 促炎/抗炎细胞因子与衰老、认知功能障碍2009年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体中慢性病患病率为60%~70%.作为中老年慢性病,老年认知障碍发病率极高.
作者:俞卓伟;保志军;马永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家属对患者功能康复知识的认知现状.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法选取唐山地区3 所综合性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20名有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家属,运用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采用Miles和Huberman的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不同患者家属对脑卒中康复知识认知程度迥异,经分析,对家属的知识取向萃取出5个类型:积极探索型、一般主动型、被动接受型、墨守成规型、消极淡漠型.结论 家属文化因素、脑卒中家族史及医护人员的宣传对家属的知识取向有影响,医疗机构应针对不同类型家属的知识现状,制定个性化的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作者:龚素芬;邢凤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2010联合国人口年鉴,中国人口13.381亿,≥65岁人口达8%.初生预期寿命74岁,男72岁,女76岁.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4亿,≥65岁者占8.87%,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中,中国人口将达到14.76亿,指出中国人口正迅速老龄化[1].
作者:陆佩芳;马永兴;韩瑞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ROS在齐墩果酸(OA)诱导HL-6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分瓶培养细胞,实验设空白对照组和12、24、48 h的OA用药组.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制备去线粒体细胞浆蛋白,Western印迹法检测caspase-9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ROS水平.结果 OA处理HL-60细胞后,ROS含量增加,并引起caspase-9的激活.结论 OA使ROS量增加,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诱导HL-60细胞凋亡.
作者:杨玉;刘莉;商宇;张鹏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0岁以上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3例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为跌倒和低处坠落,占47.6%,是老年颈脊髓损伤常见的原因.引起老年人颈脊髓损伤的暴力相对较轻,脊髓损伤相对较重,完全性脊髓损伤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52例.损伤类型中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31例,占全部颈脊髓损伤的49.2%,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59.6%.11例患者在受伤后3个月内死亡,9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仅10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跌倒和低处坠落伤是老年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多为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预后相对较差,早期手术结合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乐银;崔志明;徐冠华;贾连顺;周许辉;崔颖;孙郁雨;储惊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家兔核因子-κB(NF-κB)及炎性因子(IL-6、TNF-α、CRP)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室重塑的可能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模型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BMSCs移植组.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IL-6、TNF-α的mRNA表达及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CRP浓度.结果 细胞移植后28 d,与AMI后心衰模型组相比,正常对照组、BMSCs组舒张末期容积(EDD)均明显减低,射血分数(EF)及缩短分数(FS)均明显增高(P<0.05).手术后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后心衰模型组、BMSCs组的血清IL-6、TNF-α、CRP的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但AMI后心衰模型组和BMSCs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细胞移植后28 d,BMSCs组血清IL-6、TNF-α、CRP浓度和心肌组织NF-кB、IL-6、TNF-α比AMI后心衰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细胞移植后28 d时,EF与炎性因子呈负相关,与心肌NF-κB呈负相关.结论 自体BMSCs移植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NF-кB表达及降低炎症反应,减轻左室重塑,改善AMI后心功能.
作者:乔建晶;李树仁;胡炜;王天红;刘东霞;荀丽颖;郝淸卿;吴迪;董洁;齐晓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冈田酸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研究AD细胞模型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本研究以冈田酸(OA)处理SH-SY5Y细胞建立AD样细胞模型,以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微管等超微结构变化,观察OA所致AD样细胞效应.结果 OA可引起SH-SY5Y细胞活性下降,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光学显微镜观察SH-SY5Y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胞体皱缩,突起缩短消失;电子显微镜观察SH-SY5Y细胞微管结构破坏.结论 OA可诱导SH-SY5Y细胞建立AD样细胞模型.
作者:吴敏霞;许盈;胡祥炬;林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与实用价值.方法 实地调查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形式与内容,农村社区老年居民纸质健康档案的构建方法,健康档案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结果 老年人2 456人,为杨林镇农村社区总人口的15.49%,全部建立健康档案.高血压是农村社区老年居民的主要病种.结论 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信息资源,对于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保障农村社区老年居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诸葛毅;俎德玲;杨卫东;鲁永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吉林省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SSP方法以健康人作对照,对吉林地区汉族3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4例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的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CHB组、肝硬化组HLA- DRB107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阳性组与HBV-DNA阴性组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HLA-DRB1*0701等位基因的高表达与吉林地区汉族人CHB发生相关.
作者:李迎杰;李东复;魏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舒洛地特和缬沙坦对代谢综合征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 检测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分析缬沙坦、舒洛地特干预治疗3个月、6个月后UAER和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各组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纤维蛋白原(Fib)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压水平缬沙坦组和联合组明显下降(P<0.05);Fib水平舒洛地特组和联合治疗组明显下降 (P<0.01).治疗前各组UAER和尿β2-MG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舒洛地特组和缬沙坦组UAER、尿β2-MG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联合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1);治疗6个月与3个月相比舒洛地特组和缬沙坦组UAER、尿β2-M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较单药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舒洛地特和缬沙坦对代谢综合征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UAER和β2-MG水平有显著影响,为代谢综合征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曹翠平;王颖;邓娓娓;徐锦春;刘国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石杉碱甲具有多靶点作用[1],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外,还可通过抗氧化应激和抗细胞凋亡途径对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对多种实验性记忆损害均有改善作用.其选择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脑内乙酰胆碱酯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明显提高脑内乙酰胆碱水平[2].国内动物实验表明,石杉碱甲有增强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及记忆再现作用等,且具有吸收快,分布快,排泄缓慢的特点.阿尔茨海默病(AD)进行性认知障碍、行为紊乱和日常生活能力等症状与胆碱类神经递质缺乏有关.本文应用石杉碱甲片对轻中度AD患者进行治疗,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李雯妮;虞华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γ-分泌酶组件蛋白单过性跨膜蛋白(NCT)在APP/PS1双重转基因痴呆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分布与表达及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方法 对APP/PS1双重转基因AD模型种鼠交配后产下的子代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及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检测NCT在APP/PS1双重转基因痴呆小鼠及同窝野生型小鼠CNS内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NCT广泛分布于成年AD小鼠CNS各区域,包括大脑新皮质、海马、嗅脑、丘脑、纹状体、小脑、脑干和脊髓等;而神经元外Aβ的沉积选择性分布于CNS的大脑皮质和海马等区域;大脑皮质及海马内的NCT阳性神经元数量要多于Aβ阳性神经元,且神经元内的Aβ与NCT出现了共存;同时,大脑皮质和海马内的NCT与PS1分布趋势高度一致,且在神经元内出现了共存.痴呆型与同窝野生型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内NCT阳性神经元排列致密;随着小鼠的发育,脑组织单位面积内NCT阳性神经元数量逐渐减少;但痴呆小鼠脑内NCT阳性神经元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均浓染;而同窝野生型小鼠脑内的NCT阳性神经元仅细胞膜周围染色较深,而胞质染色极浅甚至不着色.结论 NCT在痴呆小鼠和正常野生型小鼠脑内的分布及表达出现差异,可能与Aβ的生成和AD的发生相关.
作者:龙志敏;赵蕾;贺桂琼;宋冲;楚亚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已有研究证实,慢性应激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展[1],虽多以精神社会因素为主[2,3],但对AS相关因素均可产生影响[4].自稳态失衡对机体来说也是一类重要的应激原,包括血液成分的改变.虽然一种因素要成为应激原必需有一定的强度,但个体对应激原的强度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脂质代谢失调属于血液成分的改变,很可能对部分个体成为慢性应激原进而诱导AS.本文对各阶段主要AS学说作回顾性分析并阐明脂质代谢失调作为慢性应激原在该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作者:丁绍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Burton[1]近指出,因AD的患病率在≥65岁者可高达1/10,在≥85岁者可高达半数,尚不包括VD等痴呆在内,其严重性不言而喻;并且指出,防治AD应从出现症状前开始,预期可能取得较佳防治效果.
作者:马永兴;陆佩芳;李瑾;朱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BMI、婚姻状况、并发症和病程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并发症数量和病程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并发症和病程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对这两个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