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兴;陆佩芳;李瑾;朱华
目的 分析30例老年患者脑栓塞后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老年脑栓塞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3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例患者术后心跳骤停死亡,1例患者术后有呼吸功能不全,经治疗后痊愈.术后早期无脑部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均应用神经营养药物,7例患者术后偏瘫症状缓解.29例患者术后3个月左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有所上升.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重视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处理有助于改善老年患者脑栓塞后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雪峰;张伯民;张秀和;林柏松;姜亦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术后再狭窄患者的血浆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 水平变化及应用红花黄色素的干预效果.方法 60例PCI术后6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28 例)、无再狭窄组(32 例),并以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作为对照组(30 例).20例择期行PCI 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用药组术后当天即予红花黄色素40 mg/d,连用7 d,两组其余治疗方案相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survivin 水平.结果 再狭窄组的血浆surviv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无再狭窄组(均P<0.01),无再狭窄组的血浆survivin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I 术后患者血浆survivin 水平于术后6 h即急剧增高,未用药组在术后3 d达高峰,术后7 d仍处于高水平;用药组于术后24 h达高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浆survivin 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均P<0.01).用药组术后3、7 d的血浆survivin水平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均P<0.01).结论 PCI 术后血浆survivin持续增高与PCI术后再狭窄有关,而红花黄色素可降低PCI术后血浆survivin的升高幅度,减少再狭窄事件.
作者:孙玉芹;韩海玲;宋文刚;朱玉红;吕冬燕;朱艳彬;何海涛;姜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全国28个省(市、区)5 151名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并从生理与安全、交往、认同、自我实现四个方面探索老年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特征.方法 运用自编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被试为>60岁的老年人,包含61~70,71~80,81岁以上三组.结果 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度高于精神需求[F(1,515 0)=2 720.53,P<0.001],从老年期到老老年期,心理需求水平随增龄而逐渐下降[F(2,377 1)=4.68,P<0.001].已婚老年人的认同需求高于其他婚姻状况老年人[F(1,377 1)=12.66,P<0.001];农业劳动者的自我实现需求水平低于干部、技术人员及工人的需求水平(P<0.001).结论 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大于精神需求,且心理需求状况具有增龄效应.
作者:傅双喜;王婷;韩布新;施春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发生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现代解剖学对盆底结构描述日趋细致,根据腔室理论,在垂直方向上将盆底分为前,中,后三个腔室;前腔室包括阴道前壁,膀胱,尿道;中腔室包括阴道顶部,子宫;后腔室包括阴道后壁,直肠.由此将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到各个腔室.
作者:杨琦;彭传刚;韩丽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蛋白表达及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THP-1细胞,160 nmol/L佛波脂(PAM)使之巨噬化,用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使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0.81 mg/L松龄血脉康、10 μmol/L罗格列酮分别和泡沫细胞孵育6、12、24 h;0.40、0.81、1.6 mg/L的松龄血脉康、1、10、20 μmol/L的罗格列酮与泡沫细胞孵育24 h.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BCA1蛋白表达的水平,并测定各组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 松龄血脉康组、罗格列酮组均增加ABCA1蛋白的表达,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有浓度、时间依赖性.松龄血脉康组与罗格列酮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具有与罗格列酮增加ABCA1蛋白及降低胆固醇含量相似的作用.增加ABCA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可能是中药松龄血脉康抗AS的机制之一.
作者:苟连平;吕湛;王玉兵;李卫东;胡龙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期生长因子(M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6)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两种基因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MK和MMP-26在乳腺癌中高表达(P<0.05),MK、MMP-26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K与MMP-26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K和MMP-26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在这一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王玉欣;马英智;孙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类癌属神经内分泌性肿瘤,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病变,具有潜在恶性,绝大多数发生于消化道,其临床、组织化学和生化特征可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早期常无明显特异的临床表现,后期增大可变为恶性并可发生远处转移.内镜下诊断类癌比较困难,需要结合病理活检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胃肠道类癌患者内镜及临床资料,以探讨如何提高消化道类癌诊断率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
作者:陈丹峰;柴艳;夏研;宫雪娟;苏显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社区-居家式老年人长期护理应当包含的各类服务项目内容,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Delphi法,对18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00%;所选专家涉及公共卫生、卫生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社会工作领域,具有较好的学科代表性,专家权威程度达到0.822;两轮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均有显著性,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终确定社区-居家式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三大类共16项.结论 专家咨询积极性和权威性好,专家意见协调性好,有较强可靠性,得出包含日常生活照料等在内的社区-居家式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体系共计三类16项内容.
作者:黄方超;王玉环;张宏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电针对拟老年性痴呆(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东莨菪碱,胃饲三氯化铝(AlCl3)制备多因素损伤拟AD动物模型,在造模同时给予电针干预,应用跳台实验检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测定海马区CA1区突触素表达水平,透射电镜测定突触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变化.结果 电针能明显改善拟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上调突触素表达.结论 ①多因素损伤能成功制备拟AD大鼠动物模型.②电针促进海马CA1区重建而提高突触素表达可能是改善拟AD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威;唐伟;孙忠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常呈不可逆进展,透析病人中DN患者占20%~40%[1],故DN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璇;郭常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筛选导入的102例DN临床期肾病患者分为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组.3组在糖尿病常规干预基础上,分别予贝那普利,缬沙坦,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3个月,测尿蛋白排泄率(UPER)等指标,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 ①3组UPER均呈下降趋势,以联合组下降更迅速(F=4.507,P=0.000).②9个月内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组肾脏累计生存率分别是59.4%、66.7%和87.1%(Kaplan Meier法),Log Rank检验,χ2=6.052,P=0.048.结论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均能改善DN的肾功能,但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单药方案.
作者:刘会贞;刘雯;李金荣;张秋君;刘秀云;韩改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不同类型脑血管病(CVD)都存在局灶性或全脑缺血,细胞凋亡是脑缺血周边区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由于该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逆性,寻求细胞凋亡与血液循环障碍相关器官、组织和细胞缺血性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利用抗凋亡治疗减轻缺血造成的损伤,一直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
作者:刘利宁;王满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卵巢癌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3位,而上皮性卵巢癌目前仍然是女性生殖系统首位的致死性恶性肿瘤.由于卵巢癌发现时70%~80%已为晚期,常规的手术、化疗难以治愈,即使暂时缓解亦常在2~3年后复发.而且卵巢癌发病年龄多发于50岁以上,化疗对机体损伤较大,患者对化疗耐受性也差.因此寻找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的化疗药物来提高老年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成为临床医生的治疗重点.
作者:郎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腰椎的骨性关节炎主要特征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和骨质增生,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随年龄的增大发病率增高,通常50岁以前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病,但50岁以后女性患病增多[2],60岁以上者达78.5%[3].骨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膝、髋、椎体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甄建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胆囊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并且预后极差,术后5年生存率是5%~42.3%,除手术之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目前对胆囊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仍缺乏充分的认识.文献报道,趋化因子CXCL12与其受体CXCR4 所构成的CXCL12-CXCR4生物学轴(CXCL12-CXCR4 biological axis) 在多种实体肿瘤的播散和器官特异性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XCL12与CXCR4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并对其表达意义进行探讨.
作者:吕海涛;王文斌;刘润田;边伟;马毓梅;张树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健脾补肾方对卵巢早衰(POF)患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30例POF患者为实验组,3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磁性匀相酶免疫法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在给予POF患者口服健脾补肾方6个月后再次对上述指标检测.结果 ①POF患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增加,雌激素(E2)、孕酮(P)下降,卵巢功能低下;CD4+明显下降,CD8+明显增加,CD4+/CD8+下降,免疫功能下降.②POF患者运用健脾补肾方治疗后FSH、LH明显下降,E2、P明显增加,卵巢功能增强;CD4+、CD4+/CD8+明显增加,免疫功能增强.结论 健脾补肾方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恢复部分卵巢功能,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发挥预防及治疗作用.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肾透明细胞癌血流灌注的定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58例MSCT灌注扫描数据,使用256彩色直观显示癌组织及对侧正常肾组织血流灌注图,分别计算出肿瘤生长活跃部分及对侧正常肾皮质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系数(PS),并进行对比分析、定量研究.结果 肿瘤生长活跃部分的BF、BV、MTT、PS与对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肾透明细胞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反映肿瘤的形态和功能,并能判断预后.
作者:牛玉军;张祥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γ-分泌酶组件蛋白单过性跨膜蛋白(NCT)在APP/PS1双重转基因痴呆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分布与表达及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方法 对APP/PS1双重转基因AD模型种鼠交配后产下的子代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及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检测NCT在APP/PS1双重转基因痴呆小鼠及同窝野生型小鼠CNS内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NCT广泛分布于成年AD小鼠CNS各区域,包括大脑新皮质、海马、嗅脑、丘脑、纹状体、小脑、脑干和脊髓等;而神经元外Aβ的沉积选择性分布于CNS的大脑皮质和海马等区域;大脑皮质及海马内的NCT阳性神经元数量要多于Aβ阳性神经元,且神经元内的Aβ与NCT出现了共存;同时,大脑皮质和海马内的NCT与PS1分布趋势高度一致,且在神经元内出现了共存.痴呆型与同窝野生型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内NCT阳性神经元排列致密;随着小鼠的发育,脑组织单位面积内NCT阳性神经元数量逐渐减少;但痴呆小鼠脑内NCT阳性神经元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均浓染;而同窝野生型小鼠脑内的NCT阳性神经元仅细胞膜周围染色较深,而胞质染色极浅甚至不着色.结论 NCT在痴呆小鼠和正常野生型小鼠脑内的分布及表达出现差异,可能与Aβ的生成和AD的发生相关.
作者:龙志敏;赵蕾;贺桂琼;宋冲;楚亚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BMI、婚姻状况、并发症和病程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并发症数量和病程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并发症和病程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对这两个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双源CT双能骨密度测量方法(DEQCT)与单能定量CT骨密度测量方法(SEQCT)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开发的双源CT双能骨密度测量软件及临床上常用的SEQCT测量方法分别测量正常成年人腰椎骨密度,并将两种测量方法所测骨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DEQCT法所测各年龄组腰椎骨密度值变化与年龄明显相关,且均较SEQCT法测量值高,两者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EQCT测量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测量方法的不足,能够为临床提供较SEQCT法更为精确的骨密度测量值.
作者:蒋宝国;黎秋菊;陈晓朝;宣扬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