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及其增龄效应

傅双喜;王婷;韩布新;施春华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需求
摘要:目的 调查全国28个省(市、区)5 151名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并从生理与安全、交往、认同、自我实现四个方面探索老年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特征.方法 运用自编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被试为>60岁的老年人,包含61~70,71~80,81岁以上三组.结果 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度高于精神需求[F(1,515 0)=2 720.53,P<0.001],从老年期到老老年期,心理需求水平随增龄而逐渐下降[F(2,377 1)=4.68,P<0.001].已婚老年人的认同需求高于其他婚姻状况老年人[F(1,377 1)=12.66,P<0.001];农业劳动者的自我实现需求水平低于干部、技术人员及工人的需求水平(P<0.001).结论 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大于精神需求,且心理需求状况具有增龄效应.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卒中后抑郁(Pl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有人报道其发生率为脑卒中患者的46.0%,与病灶位置、社会支持质量、家庭关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者病前人格特征有关[1].临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从药物、针刺、心理康复等多个角度进行干预,现对中西医结合治疗PSD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凤芝;阎琪;赵玉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黄蛰虫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黄蛰虫丸对血脂、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鼠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体重220~300 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药组,每组8只,共40只.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大鼠AS模型,用大黄蛰虫丸灌胃12 w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清血脂,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 含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ET含量显著升高,NO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大黄蛰虫丸组较模型组血清ET含量明显降低,NO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大黄蛰虫丸通过降低血清ET含量,升高血清NO,保护内皮功能,发挥抗AS的作用.

    作者:张艳慧;司秋菊;郭素丽;王艳娜;王鑫国;王贵娟;江玉娟;曹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家兔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家兔核因子-κB(NF-κB)及炎性因子(IL-6、TNF-α、CRP)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室重塑的可能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模型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BMSCs移植组.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IL-6、TNF-α的mRNA表达及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CRP浓度.结果 细胞移植后28 d,与AMI后心衰模型组相比,正常对照组、BMSCs组舒张末期容积(EDD)均明显减低,射血分数(EF)及缩短分数(FS)均明显增高(P<0.05).手术后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后心衰模型组、BMSCs组的血清IL-6、TNF-α、CRP的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但AMI后心衰模型组和BMSCs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细胞移植后28 d,BMSCs组血清IL-6、TNF-α、CRP浓度和心肌组织NF-кB、IL-6、TNF-α比AMI后心衰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细胞移植后28 d时,EF与炎性因子呈负相关,与心肌NF-κB呈负相关.结论 自体BMSCs移植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NF-кB表达及降低炎症反应,减轻左室重塑,改善AMI后心功能.

    作者:乔建晶;李树仁;胡炜;王天红;刘东霞;荀丽颖;郝淸卿;吴迪;董洁;齐晓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福州市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福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福州市区22家在省民政厅登记在册的社会养老机构中的272名老人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的MUNSH 总分25.65±11.81,高SWB水平者66人(24.3%),低SWB水平者45人(16.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养老机构老年人SWB的主要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无保健知识获取途径、无伴发病、公寓满意度、家庭中地位、社会中地位、文化程度、主观支持.结论 福州市区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SWB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作者:杨贵芳;宋继红;林榕;彭云珍;李媛;罗丽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饮食与肥胖及相关癌症的研究进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有11亿人超重,其中1/3是肥胖,并且儿童人数的1/10是儿童肥胖[1].上世纪60年代初,肥胖还未成为流行病学问题,但在之后的30年肥胖显著增加,80~90年代体重指数(BMI)增加了3个单位,即增加了9 kg,但平均身高仅增加了2 cm[2].

    作者:杨裕华;王际莘;贺法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健脾补肾方对卵巢早衰患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脾补肾方对卵巢早衰(POF)患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30例POF患者为实验组,3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磁性匀相酶免疫法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在给予POF患者口服健脾补肾方6个月后再次对上述指标检测.结果 ①POF患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增加,雌激素(E2)、孕酮(P)下降,卵巢功能低下;CD4+明显下降,CD8+明显增加,CD4+/CD8+下降,免疫功能下降.②POF患者运用健脾补肾方治疗后FSH、LH明显下降,E2、P明显增加,卵巢功能增强;CD4+、CD4+/CD8+明显增加,免疫功能增强.结论 健脾补肾方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恢复部分卵巢功能,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发挥预防及治疗作用.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人与白种人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分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归因于种族的不同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印度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介于白人和东方人之间[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为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2].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为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青年患者,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而青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作者:王文科;马新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促炎/抗炎细胞因子与衰老、认知障碍的关系及其干预作用

    1 促炎/抗炎细胞因子与衰老、认知功能障碍2009年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体中慢性病患病率为60%~70%.作为中老年慢性病,老年认知障碍发病率极高.

    作者:俞卓伟;保志军;马永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脑血管病与神经元凋亡

    不同类型脑血管病(CVD)都存在局灶性或全脑缺血,细胞凋亡是脑缺血周边区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由于该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逆性,寻求细胞凋亡与血液循环障碍相关器官、组织和细胞缺血性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利用抗凋亡治疗减轻缺血造成的损伤,一直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

    作者:刘利宁;王满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肿瘤化疗致呕吐140例因素分析与临床干预

    化疗是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它可以降低癌症的复发率,提高其生存率,同时也给人体带来一定的毒性副作用.化疗所致的呕吐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也是很多肿瘤病人恐惧化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邱寿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梅毒和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比较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诱发电位(EP)变化特点以及其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43例神经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2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分别行EEG、BEAM、EP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神经梅毒组EEG广泛性异常率明显高于腔梗组(P<0.05),而局限性异常率明显低于腔梗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神经梅毒组和腔梗组BEAM部分频带相对功率改变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EP各成分波峰潜伏期(PL)及波间间期(IPL)均明显延长(P<0.05),而神经梅毒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EEG、BEAM检查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具有实用价值,但神经梅毒的EP异常率缺乏诊断价值,而EP可以作为判断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客观依据.

    作者:吕晓钗;黄华品;刘昌云;车春晖;林际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糖尿病(DM)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远高于非DM患者[1],且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较差,临床表现又十分隐匿,不易早期诊断.

    作者:索传涛;郭家娟;王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发生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现代解剖学对盆底结构描述日趋细致,根据腔室理论,在垂直方向上将盆底分为前,中,后三个腔室;前腔室包括阴道前壁,膀胱,尿道;中腔室包括阴道顶部,子宫;后腔室包括阴道后壁,直肠.由此将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到各个腔室.

    作者:杨琦;彭传刚;韩丽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RAS双重阻断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筛选导入的102例DN临床期肾病患者分为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组.3组在糖尿病常规干预基础上,分别予贝那普利,缬沙坦,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3个月,测尿蛋白排泄率(UPER)等指标,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 ①3组UPER均呈下降趋势,以联合组下降更迅速(F=4.507,P=0.000).②9个月内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组肾脏累计生存率分别是59.4%、66.7%和87.1%(Kaplan Meier法),Log Rank检验,χ2=6.052,P=0.048.结论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均能改善DN的肾功能,但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单药方案.

    作者:刘会贞;刘雯;李金荣;张秋君;刘秀云;韩改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Aβ1-42诱导原代海马神经细胞建立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

    目的 以Aβ1-42诱导原代海马神经细胞建立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海马神经细胞,加入不同浓度Aβ1-42诱导并收获细胞,采用MTT法观察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及继发性死亡情况.结果 Aβ1-42作用于神经细胞后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细胞存活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流式结果显示细胞凋亡及继发性死亡呈浓度依赖性增加.结论 Aβ1-42诱导后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可作为理想的AD细胞模型.

    作者:张云鹤;张一娜;刘歆;王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关联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吉林省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SSP方法以健康人作对照,对吉林地区汉族3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4例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的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CHB组、肝硬化组HLA- DRB107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阳性组与HBV-DNA阴性组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HLA-DRB1*0701等位基因的高表达与吉林地区汉族人CHB发生相关.

    作者:李迎杰;李东复;魏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与认知障碍

    2010联合国人口年鉴,中国人口13.381亿,≥65岁人口达8%.初生预期寿命74岁,男72岁,女76岁.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4亿,≥65岁者占8.87%,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中,中国人口将达到14.76亿,指出中国人口正迅速老龄化[1].

    作者:陆佩芳;马永兴;韩瑞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降低MCI转化率的某些研究进展

    Burton[1]近指出,因AD的患病率在≥65岁者可高达1/10,在≥85岁者可高达半数,尚不包括VD等痴呆在内,其严重性不言而喻;并且指出,防治AD应从出现症状前开始,预期可能取得较佳防治效果.

    作者:马永兴;陆佩芳;李瑾;朱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老年急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0岁以上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3例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为跌倒和低处坠落,占47.6%,是老年颈脊髓损伤常见的原因.引起老年人颈脊髓损伤的暴力相对较轻,脊髓损伤相对较重,完全性脊髓损伤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52例.损伤类型中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31例,占全部颈脊髓损伤的49.2%,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59.6%.11例患者在受伤后3个月内死亡,9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仅10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跌倒和低处坠落伤是老年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多为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预后相对较差,早期手术结合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乐银;崔志明;徐冠华;贾连顺;周许辉;崔颖;孙郁雨;储惊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电针对拟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针对拟老年性痴呆(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东莨菪碱,胃饲三氯化铝(AlCl3)制备多因素损伤拟AD动物模型,在造模同时给予电针干预,应用跳台实验检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测定海马区CA1区突触素表达水平,透射电镜测定突触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变化.结果 电针能明显改善拟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上调突触素表达.结论 ①多因素损伤能成功制备拟AD大鼠动物模型.②电针促进海马CA1区重建而提高突触素表达可能是改善拟AD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威;唐伟;孙忠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