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芹;韩海玲;宋文刚;朱玉红;吕冬燕;朱艳彬;何海涛;姜欣
糖尿病(DM)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远高于非DM患者[1],且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较差,临床表现又十分隐匿,不易早期诊断.
作者:索传涛;郭家娟;王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不同类型脑血管病(CVD)都存在局灶性或全脑缺血,细胞凋亡是脑缺血周边区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由于该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逆性,寻求细胞凋亡与血液循环障碍相关器官、组织和细胞缺血性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利用抗凋亡治疗减轻缺血造成的损伤,一直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
作者:刘利宁;王满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家兔核因子-κB(NF-κB)及炎性因子(IL-6、TNF-α、CRP)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室重塑的可能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模型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BMSCs移植组.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IL-6、TNF-α的mRNA表达及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CRP浓度.结果 细胞移植后28 d,与AMI后心衰模型组相比,正常对照组、BMSCs组舒张末期容积(EDD)均明显减低,射血分数(EF)及缩短分数(FS)均明显增高(P<0.05).手术后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后心衰模型组、BMSCs组的血清IL-6、TNF-α、CRP的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但AMI后心衰模型组和BMSCs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细胞移植后28 d,BMSCs组血清IL-6、TNF-α、CRP浓度和心肌组织NF-кB、IL-6、TNF-α比AMI后心衰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细胞移植后28 d时,EF与炎性因子呈负相关,与心肌NF-κB呈负相关.结论 自体BMSCs移植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NF-кB表达及降低炎症反应,减轻左室重塑,改善AMI后心功能.
作者:乔建晶;李树仁;胡炜;王天红;刘东霞;荀丽颖;郝淸卿;吴迪;董洁;齐晓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延髓腹外侧头端(RVLM)活性氧(ROS)是否介导室旁核(PV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交感兴奋作用.方法 实验在去压力感受器神经支配和双侧迷走神经切断的麻醉大鼠上进行.采用立体定位仪进行核团定位微量注射,在体记录肾交感神经放电活动(RSNA)、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PVN内微量注射AngⅡ剂量依赖性地引起RSNA增强和MAP升高.应用超氧阴离子清除剂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Tempol)或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拟似物聚乙二醇-超氧化物歧化酶(PEG-SOD) 清除RLVM内ROS对RSNA和MAP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抑制PVN内微量注射AngⅡ引起的交感兴奋作用.应用NAD(P)H氧化酶抑制剂夹竹桃麻素(Apocynin)或氧化酚砷(PAO)抑制RLVM内ROS的生成也可减弱AngⅡ的效应.结论 RLVM内NAD(P)H氧化酶来源的ROS介导了PVN内AngⅡ的交感兴奋作用.
作者:钟明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诱发电位(EP)变化特点以及其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43例神经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2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分别行EEG、BEAM、EP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神经梅毒组EEG广泛性异常率明显高于腔梗组(P<0.05),而局限性异常率明显低于腔梗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神经梅毒组和腔梗组BEAM部分频带相对功率改变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EP各成分波峰潜伏期(PL)及波间间期(IPL)均明显延长(P<0.05),而神经梅毒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EEG、BEAM检查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具有实用价值,但神经梅毒的EP异常率缺乏诊断价值,而EP可以作为判断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客观依据.
作者:吕晓钗;黄华品;刘昌云;车春晖;林际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本文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痰菌等临床相关因素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尹海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近年来,抑郁症呈高发趋势[1],人群中青壮年发病率明显高出其他年龄段,且首次治疗后1年复发率很高,究其原因与单一治疗有关.例如,一部分病人仅单纯接受药物治疗,另外一部分人仅单纯心理治疗,偶尔有很少的病人接受精神科医生给予的简单的心理疏导,疗效也不尽人意.
作者:米连兵;尹洪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高海拔缺氧环境对心脏有明显损害,冠心病导致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但高原缺氧环境下冠心病更易导致房颤发生.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高原缺氧环境下冠心病房颤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及左房内径,探讨缺氧环境下房颤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
作者:温元善;陈嘉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急性肠梗阻(acute obstruction,AO)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本文系统回顾了我院外科收治的100例AO患者,探讨不同病因在老年和中青年中的分布情况及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
作者:林英健;齐玲芝;于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特别是厌氧双歧杆菌、真杆菌以及需氧肠杆菌、酵母样真菌的数量发生改变.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具有营养和改善肝脏、肠道功能、增强免疫作用,对肝硬化有辅助治疗作用[1].本文对早期肝硬化患者在保肝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四联活菌片(思连康)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变化.
作者:陈世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临床工作中常遇见食道癌可行手术切除,但肺功能较差的高龄患者.开胸术对肺功能要求高,手术中创伤大,术中、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大.而相对扩大手术适应证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有效的手术前后肺功能锻炼,肺功能测定常规应用于胸心外科手术适应证的评估.本试验手术前后采用多种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张六伢;谢宗涛;顾丹凤;王志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Tau基因及其编码的微管相关蛋白异常早发现于阿尔茨海默病(AD),随着对Tau基因研究的深入,Tau基因与神经变性性疾病的研究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并且有新的发现,近研究表明,Tau基因多态性可能与AD、额颞叶痴呆(FTD)、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皮质基底节变性(CBD)、帕金森病(PD)的发病存在潜在的相关性.本文将概述Tau基因的构成,Tau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部分神经变性性疾病的关系.
作者:周美鸿;吴成斯;徐仁伵 刊期: 2011年第11期
60岁以上老年人易患高血压、肺心病、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各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能及时诊断老年人心脏疾病显得尤为重要.心电图检查是筛查、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经济、简便和安全的特点.本文拟分析不同年龄段心电图异常检出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胡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2.8为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组(EH伴IR)27例,高血压无胰岛素抵抗组(EH无IR)33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IR),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logic9彩色超声检查仪器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同时进行一般检查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结果 (1)血清脂联素的水平在对照组、EH无IR组和EH伴IR组中逐渐降低,EH伴IR组与对照组比较,EH伴IR组与EH无IR组比较,EH无I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在对照组、EH无IR组和EH伴IR组中逐渐增高,且EH伴IR组与EH无IR组比较,EH伴IR组与对照组比较,EH无I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其水平降低加速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作者:崔倩卫;冷吉燕;卜丽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发生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现代解剖学对盆底结构描述日趋细致,根据腔室理论,在垂直方向上将盆底分为前,中,后三个腔室;前腔室包括阴道前壁,膀胱,尿道;中腔室包括阴道顶部,子宫;后腔室包括阴道后壁,直肠.由此将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到各个腔室.
作者:杨琦;彭传刚;韩丽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TMSCE)的临床特征,提高对TMSCE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05例TMSC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职业种类是患TMSCE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基础疾病与患TMSCE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基础疾病是患TMSCE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症状表现隐匿而不典型,体征主要是胸腔、心包与腹腔积液征象.浆膜腔积液大多呈渗漏混合性改变;浆膜腔积液ADA>45 U/L(P<0.01)与浆膜腔积液ADA/血清ADA>1(P<0.01)对诊断TMSCE的敏感性较高,浆膜腔积液LDH、Pr及其与相应血清比值对诊断积液渗出性改变有意义(P<0.01或P<0.05),同步胸腔镜检查支持结核诊断.治疗以H、R、Z三药联用的方案为主,辅以口服泼尼松与抽浆膜腔积液.结论 TMSC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浆膜腔积液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作用,尽早治疗是关键.
作者:周忠;段永薇;刘晓娴;陈佳;龙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石杉碱甲具有多靶点作用[1],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外,还可通过抗氧化应激和抗细胞凋亡途径对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对多种实验性记忆损害均有改善作用.其选择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脑内乙酰胆碱酯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明显提高脑内乙酰胆碱水平[2].国内动物实验表明,石杉碱甲有增强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及记忆再现作用等,且具有吸收快,分布快,排泄缓慢的特点.阿尔茨海默病(AD)进行性认知障碍、行为紊乱和日常生活能力等症状与胆碱类神经递质缺乏有关.本文应用石杉碱甲片对轻中度AD患者进行治疗,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李雯妮;虞华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人与白种人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分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归因于种族的不同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印度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介于白人和东方人之间[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为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2].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为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青年患者,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而青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作者:王文科;马新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直肠癌是人类肠道内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直肠癌发生率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绝大多数直肠癌起源于原发的腺瘤性息肉或腺瘤,直肠中的息肉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等多种类型,其中腺瘤被认为可发展为癌.腺瘤癌变的危险性与其组织学类型,大小以及初检查的数目等因素相关 [1].本文就大肠镜下介入切除直肠息肉样肿物的疗效和预后进行临床评估.
作者:步春升;陈宪秋;于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家属对患者功能康复知识的认知现状.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法选取唐山地区3 所综合性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20名有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家属,运用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采用Miles和Huberman的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不同患者家属对脑卒中康复知识认知程度迥异,经分析,对家属的知识取向萃取出5个类型:积极探索型、一般主动型、被动接受型、墨守成规型、消极淡漠型.结论 家属文化因素、脑卒中家族史及医护人员的宣传对家属的知识取向有影响,医疗机构应针对不同类型家属的知识现状,制定个性化的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作者:龚素芬;邢凤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