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曹国彬;陆永建;王俊华;刘刚;钟振青;刘家令;何伟文;伍键伟;方泽鲁;柯炎斌;龙斌

关键词:尼莫地平, 丹红注射液, 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摘要: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经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对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后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9例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83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56例及尼莫地平静脉注射组50例,分析三组病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18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2.7%(24/189);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11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7例,尼莫地平组6例,三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05).三组GCS比较,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良好62例,差16例,死亡5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分别为43例、10例、3例,尼莫地平组分别为38例、10例、2例,三组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P>0.05).TCD测大脑中动脉流速三组用药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用药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前后颅内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或静脉注射可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经穴位注射或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均有显著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在AECOPD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中的疗效

    目的 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BiPAP治疗,监测各个阶段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气分析、神志等变化.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中抢救成功28例(87.5%).28例经无创通气抢救成功的患者中,患者心率下降、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0.05),血压保持相对稳定(P>0.05).结论 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具有肯定疗效,值得临床尝试.

    作者:陈军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介入途径行介入治疗的对比

    股动脉途径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经典途径,近年来桡动脉途径渐为介入医师掌握,并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桡动脉途径适宜于股动脉迂曲、狭窄及闭塞者,且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可即刻自由行走,无卧床痛苦,患者乐于接受.近年来国外经桡动脉穿刺途径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逐渐增多[1,2],老年冠心病患者桡动脉硬化较重,穿刺较困难,需要较为熟练的穿刺技术,国外一些研究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而国内有关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血管成形术的临床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旨在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胡少东;郝恒剑;许骥;李博宇;刘志;夏经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抗衰老力量训练设计研究进展

    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有2亿多老龄人口[1].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带来如健康之类的诸多问题.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将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从力量训练抗衰老的角度出发,综述骨骼肌质量与力量丢失的相关理论,力量训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力量训练设计各要素的应用现状,并指出抗衰老力量训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唐玉成;吴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经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对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后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9例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83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56例及尼莫地平静脉注射组50例,分析三组病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18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2.7%(24/189);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11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7例,尼莫地平组6例,三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05).三组GCS比较,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良好62例,差16例,死亡5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分别为43例、10例、3例,尼莫地平组分别为38例、10例、2例,三组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P>0.05).TCD测大脑中动脉流速三组用药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用药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前后颅内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或静脉注射可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经穴位注射或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均有显著疗效.

    作者:曹国彬;陆永建;王俊华;刘刚;钟振青;刘家令;何伟文;伍键伟;方泽鲁;柯炎斌;龙斌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严重冠脉狭窄患者血清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严重冠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否与血清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主要冠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123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ADMA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为侧支循环未形成组(n=63),1~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组(n=60).结果 侧支循环未形成组血清ADMA浓度(2.43±0.78)μmol/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组(1.95±0.72)μmol/L(P<0.01).结论 严重冠脉狭窄患者血清ADMA浓度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作者:游咏;莫靓;桂庆军;尹凯;李熠;李传昶;杨天伦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256层螺旋CT老年肝脏多期扫描中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模式降低256排螺旋CT腹部扫描中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对66例怀疑肝脏疾病的患者进行腹部CT扫描成像,将患者分为常规管电流扫描组和自动管电流扫描组,每组33例.常规组采用300 mAs管电流扫描,自动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然后对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对比度噪声比和有效剂量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14.21±2.18)和(14.05±2.40),无统计学差异(P=0.78).两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6.28±1.07)和(6.31±1.22),无统计学差异(P=0.92).两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6.98±0.42)mSv×cm和(6.41±0.41)mSv×cm,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与常规管电流比较,自动管电流模式腹部CT增强扫描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射线剂量降低约8.2%.

    作者:崔虎永;信瑞;刘建华;弓婷婷;郭丽艳;李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影响因素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饮食、运动、吸烟、嗜酒、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支气管炎等因素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双能X线BMD仪检测前臂远端BMD,测量身高、体重.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慢性病史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男性年龄、BMI、饮食结构、运动、吸烟、嗜酒、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BMD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慢性支气管炎与BMD无关.结论 吸烟、嗜酒、低BMI、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骨质疏松(OP)的危险因素.饮食、运动是OP的可控因素.

    作者:李亚刚;张萌萌;毛未贤;马倩倩;高远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Apaf-1和Caspase-9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排列为第6位[1].在我国东北地区高发,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主要以鳞癌为主,对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复发率及病死率高.临床认为凋亡是肿瘤耐药及产生化疗、放疗副作用的重要原因.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人结合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Apaf-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9(caspase-9)是JNK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分子[3].Apaf-1/细胞色素C(CytC)复合体与ATP/dATP结合后,通过召集caspase-9而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4].本文对喉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JNK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分子进行检测,探讨p-JNK活性、Apaf-1和Caspase-9基因的表达情况与喉鳞癌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时胜武;谭斌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中药外敷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疗效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VD)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大血管病变之一[1].潘长玉等[2]报道,国内90%的病程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约有一半的患者合并重度的下肢动脉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严重者可导致肢体坏疽.我们应用自制中药红花祛瘀汤外敷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静滴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宛春;张文昭;高奎山;王钦钰;韩建英;吴曦;王银志;牟正龙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血脂康、泰嘉、拜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

    目的 探讨血脂康、国产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拜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治疗及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162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脂血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应用血脂康0.6 g,2次/d,泰嘉50 mg,1次/d;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对照组76例,仅给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共随访18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18个月检测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并详细记录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12、18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TC,TG,LDL-C在治疗6个月后明显下降(P<0.01),HDL-C在治疗12个月后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结束时,治疗组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率为9.3%,与对照组复发率(28.9%)相比明显下降.结论 血脂康、泰嘉、拜阿司匹林联用能延缓和逆转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作者:祁学成;曾瑞兰;唐建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螺旋CT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价格昂贵影响了广泛应用.CT血管成像(CTA)作为一种微侵袭性检查手段,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经颅彩色多普勒(TCD)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CDFI)开创了颈动脉检查的新方法.本文选取CTA和TCD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探讨两者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曦;何海涛;李丹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禽流感病毒8质粒拯救系统的构建

    目的 构建禽流感病毒8质粒拯救系统,为流感病毒的不同亚型的拯救做铺垫.方法 将H4和N6基因克隆到phw2008双向转录/表达载体上,与已经构建好的phw2008-PA、phw2008-PB2、phw2008-PB1、phw2008-NP、phw2008-NS 、phw2008-M,组成8质粒拯救系统.结果 用限制性内切酶Bsmb I切割PGH-H4、PGH-N6,得到两条条带,大小分别为1 700 bp、1 500 bp.用限制性内切酶Bsmb I酶切双向转录/表达载体phw2008,电泳后得到1条为2 980 bp的条带.将酶切鉴定phw2008-H4、phw2008-N6,得到两条大小为2 800和1 800 bp的条带.结论 本实验成功获取了目的 基因片段H4及N6,并且成功的连接到双向表达载体上,与现有的其他6质粒构成了经典的拯救系统,为了以后病毒拯救创立了有利的条件.

    作者:李晓辕;杨晓琳;彭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原代乳腺癌细胞培养及药敏试验

    目的 探讨手术过程中取乳腺癌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治疗的效果.方法 应用四种抗癌药物对原代乳腺癌细胞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MTT比色法检测原代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结果 5-FU、MTX对原代乳腺癌细胞敏感性强,对乳腺癌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相对增多.结论 化疗前进行肿瘤细胞敏感性试验,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避免多药耐药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梦虹;宋向巍;刘学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白藜芦醇对亚急性衰老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一定剂量的白藜芦醇对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生殖系统的作用.方法 将3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NS);DMSO溶剂对照组(DMSO);D-半乳糖模型组(D-gal);低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RES-L);高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RES-H);维生素C阳性对照组(VC).给予D-半乳糖皮下注射和白藜芦醇灌胃后观察小鼠睾丸脏器指数,精子质量(包括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以及血清SOD、MDA和血清睾酮水平(T)的变化及睾丸石蜡切片的HE染色和p53免疫组化.结果 各组之间睾丸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与D-gal组相比较,RES-H组小鼠精子密度升高,精子活率增加,精子活力增加,精子畸形率降低,小鼠血清T水平升高,血清SOD活力升高,血清MDA降低;睾丸石蜡切片HE染色见生精细胞减少,p53阳性细胞增加.结论 白藜芦醇对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生殖系统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泫;姚新梅;田雪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药理机制.方法 急性脑梗死病人15例,给予0.9%生理盐水250 ml加丹红注射液40 ml每日1次静点,且在入院时及药物治疗后2 w分别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抗体水平.结果 丹红注射液治疗前、后检测IL-1、IL-6、TNF-α血清含量变化显著(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从抗炎症反应的角度,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起重要作用.

    作者:宋春伶;姚建华;南善姬;杨鑫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卡托普利和氯沙坦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氧自由基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卡托普利和氯沙坦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分析卡托普利和氯沙坦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时间点分别结扎左、右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用卡托普利和氯沙坦灌胃给药4 w观察学习记忆能力后,测定脑组织SOD活性、MDA、NO含量及NOS活力的变化.结果 卡托普利组和氯沙坦组均可拮抗脑缺血引起的脑组织SOD活性的下降及MDA含量的升高,能明显抑制脑组织NOS活性及NO的含量.结论 卡托普利及氯沙坦均可通过增加氧自由基的清除,影响NOS的活性及NO的含量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黄新武;李国春;李华;张红;章卓;秦大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沙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HSP20和EPO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

    目的 观察沙鼠前脑短暂性缺血再灌注后,HSP20与EPO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和保护机制,并评估它们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45只健康雄性蒙古沙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其中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又分为4个亚组:6 h组,1 d组,3 d组和7 d组.予以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并再通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沙鼠前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20和EPO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正常对照组和各假手术组的沙鼠前脑组织形态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脑缺血再灌注组根据时间点的不同可见胶质细胞肥大、增生,细胞和细胞间质水肿,神经元坏死.免疫组化染色: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SP20及EPO的表达均上调,于第三天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至7 d时仍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且两者的表达趋势相同呈正相关(r=0.777,P<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的沙鼠脑组织中HSP20及EPO表达均升高并可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脑损伤.

    作者:周洁;王建明;王岚;曾晓云;熊玲;罗志秀;刘正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UND)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以上腹部痛或不适、餐后饱胀、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灼痛、恶心、呕吐、反胃、胸骨后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上述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且经胃镜、腹部B超、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以及化验证实排除器质性病变,确定为FD[1].有研究指出[2],FD约占内科患者的2%~3%,占胃肠疾病患者的20%~30%.国内有研究[3]称,FD约占正常人群的18.9%,占消化内科患者的40%,略低于国外患者比例.

    作者:李建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p53蛋白在颊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p53蛋白在颊黏膜下纤维性变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8例颊黏膜下纤维性变组织、30例颊黏膜下纤维性癌变组织及20例正常颊黏膜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p53蛋白在正常颊黏膜中强阳性表达,在颊黏膜下纤维性变及颊黏膜下纤维性癌变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逐渐减少,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颊黏膜下纤维性癌变组显著低于颊黏膜下纤维性变组(P<0.05 ).结论 p53蛋白表达下调和缺失可能在颊黏膜下纤维性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雅娟;金志威;隋春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现状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252名老年人进行访谈式的问卷调查.结果 ①男性老年人在主观幸福感上显著高于女性,而孤独感低于女性.②相比于初中、小学以及文盲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大学学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而孤独感较低.③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人相对于其他养老方式的老人感到更幸福,孤独感更低.④有偶同居老人与其他婚姻状况的老人相比,主观幸福感更高,孤独感更低.⑤拥有退休金的老人较少感到孤独,主观幸福感较高.⑥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性别、受教育程度、养老方式、婚姻状况以及经济来源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呈反向关系.

    作者:王福兴;徐菲菲;李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