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及NO含量的影响

徐倩;周晓慧;曹凯;牛成伟;王冰

关键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同型半胱氨酸, 四甲基噻唑氮蓝, NO,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及NO含量的影响,探讨Hcy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5组,分别加入Hcy0、2.5、5、10及15 mmol/L,培养24h.通过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RT-PCR法检测eNOS mRNA的表达,通过硝酸还原酶法测NO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cy(5 ~ 15 mmol/L)剂量处理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P<0.01),eNOS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NO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eNOS mRNA的表达变化及NO的含量变化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 Hcy可通过抑制eNOS mRNA的表达,使eNOS合成减少,活性降低,进而减少HUVECs内NO的生成,这可能是Hcy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一.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高血压患者94例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及变异性

    长时血压变异性(BPV)即24h动态血压均值标准差,比短时变异性能更好地代表整体血压变异[1].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BPV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且是其独立的决定因素[2,3].本文通过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报告,了解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和BPV特点,结合时间治疗学原理来来探索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彭军;李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中老年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28例

    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是老年妇女常见的恶性生殖器官肿瘤,也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疾病.放疗及手术是官颈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根据病期及肿瘤大小或病人的意愿选择治疗方法;但无论早期还是中、晚期,放射治疗均是很好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包括体外照射和腔内后装治疗.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包括急性放射炎和远期后遗症.直肠炎是很常见的一种急性放射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等.这些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放疗的接受程度,有的甚至被迫停止放疗.本研究应用康复新液治疗由放疗引起的直肠炎,试图找到治疗或减轻宫颈癌放疗引起的直肠炎的更加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建征;王方锐;侯吉光;郭杰;边丽;金平;陈玉丙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肝素泵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52例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患者因病情加重,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能否有效预防脑血管再闭塞,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是目前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本文就采用电子泵泵人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PIS的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丁兆日;张江;刘世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内脂素、TNF-α、IL-6在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内脂素、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介素(IL)-6在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134例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78例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的患者及104例正常健康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血清内脂素、TNF-α、IL-6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对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的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内脂素、TNF-α、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组的FPG、TG、TC及内脂素水平、TNF-α、IL-6均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TNF-α、IL6水平升高时应该高度注意患者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

    作者:沈寒蕾;谭晓丹;黄媛;张峥嵘;赖战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对大肠癌病理分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淋巴结微转移对结肠癌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 对1120枚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进行常规HE染色和CK20、CEA免疫组化微转移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K20检测出有微转移淋巴结103枚,占9.2%(103/1120),CEA检测出有微转移淋巴结88枚,占7.9% (88/1120).CK20联合CEA检测出130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占11.6% (130/1120).肿瘤浸润愈深,微转移愈易发生(P<0.05),分化程度低者,微转移阳性率高(P<0.05).130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13例TNM分期提高,其中Ⅰ期→Ⅲ期2例,Ⅱ期→Ⅲ期11例,HE染色重新分期率为18.6% (13/70).结论 结直肠癌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作者:于游;张才全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慢性疾病影响老年人QOL的研究进展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1].人口结构老龄化不仅是世界性的卫生问题,同时也正在给中国带来较大影响.老年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处于特定时期.由于健康状况受到衰老和疾病的威胁,他们的生活内容和满足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慢性疾病对老年人生活质量(QOL)影响的研究工作,全面地评价生理、社会功能及生活方式等对老年人健康造成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多层次保健模式,为老年人保健、QOL的提高及慢性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飞;王欣欣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社会支持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和社会支持调查数据分析,为有效改善患者QOL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老年RA患者82例进行WHOQOL-BREFQOL和社会支持量表调查.结果 病程>1年的患者的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环境以及QOL总评分明显低于病程≤1年的(P<0.05);病程>1年的患者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及社会支持总评分明显低于病程≤1年的(P<0.05);社会支持项目中的主观支持与QOL领域中的环境和心理功能呈正相关(r=2.661、1.780;P<0.05);支持利用与心理功能和躯体健康呈正相关(r=1.647、3.235;P<0.05).结论 社会支持对于老年RA患者QOL的改善有重大意义.

    作者:包淑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机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机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新发老年STEMI患者施行PCI治疗,根据发病距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分为两组,12 h内为急诊PCI组(56例),12 h后为择期PCI组(36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情况,术后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急诊PCI组TIMI 3级血流患者比例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术后1、3个月时左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急诊PCI组术后1、3个月超声心动图指标明显优于择期PCI组(P<0.05).结论 急诊PCI及择期PCI均能改善老年STEMI患者左心功能,而急诊PCI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银鹏飞;黄永杰;张鸿丽;孙达;富晶;汪小莹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介入溶栓疗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在治疗时较为棘手,传统的单纯取栓加置管溶栓或静脉溶栓效果欠佳,且住院时间长,溶栓效果差,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保肢率低,甚至会危及生命.Dotter等[1]首先采用经动脉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尿激酶在局部可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而溶解血栓,其用药量只需全身用量的1/10~1/100.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以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29例,采用介入溶栓疗法联合PTA、支架成形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红;张阳;程志华;赵文光;王宏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依那普利拉通过调控TGF-β1表达对抗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拉(enalaprilat,Ena)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新生鼠心室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CFb)增殖及对羟脯氨酸水平和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CFb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用药组三个剂量组,采用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培养CFb,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羟脯氨酸法测定胶原含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PCR)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Ena对TGF-β1转录及表达的影响.结果 Ena能够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CFb增殖(P<0.05或P<0.01),降低羟脯氨酸含量(P<0.05或P<0.01);抑制TGF-β1转录及其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Ena抗CFb增殖的作用与抑制TGF-β1转录和表达、拮抗AngⅡ的生物效应密切相关.

    作者:于敏;孙红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20例

    手术患者中15%~20%成人伴高血压,老年人群可达84%,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由于情绪、麻醉和手术刺激等多种原因,极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从而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妥善处理围术期高血压征象,确保安全渡过围术期至关重要.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麻醉性镇痛药,起效快、清除快,血流动力学稳定,抑制应激反应作用强,且其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1],可减少单一用药量及不良反应.本研究拟观察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高血压患者腹部手术麻醉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李颖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丁苯酞对脑低灌注老龄大鼠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丁苯酞(NBP)对脑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探索其对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方法 永久性结扎老龄大鼠双侧颈总动脉3个月,制备脑低灌注模型.实验分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NBP 30和120 mg/kg组.后两组连续给予NBP45 d后,用Morris水迷官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以及保存记忆的能力.同时,取皮层和海马,用生化法检测ChAT和AChE活力.结果 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NBP可以显著缩短脑低灌注大鼠找到安全台的潜伏期.空间探索实验中,NBP明显增加脑低灌注大鼠在目标象限活动时间的百分比.同时,NBP可以显著增加脑低灌注大鼠皮层和海马ChAT活力,而对脑组织AChE的活力无明显影响.结论 NBP可以改善脑低灌注大鼠的学习记忆缺陷,其中通过增加了ChAT活力,改善胆碱能系统功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罗超;苗亚玲;赵万红;龚坚;李伏燕;彭吉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与非猝死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心功能状态、并发症、猝死因素及心电图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D发生与季节、时间、AMI发病部位、时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9例猝死患者中男女比为2.55;发病前有情绪应激18例(46.15%),有高血压、脑卒中史为16.15%和66.67%,梗死时有心衰46.15%,梗死时有低血压或休克35.90%,QRS低电压46.15%,室内传导阻滞17.95%,与未猝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D发生于秋季10例,冬季9例,多于春夏两季;SCD发生时间00:00~06:00 12例,06:00 ~12:00 15例,高于12:00~18:00和18:00~24:00两个时间段;AMI发病部位: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8例,前下壁复合梗死14例;SCD发生于AMI后第1天21例,第2~3天10例,第4~7天8例;6例发生于过度疲劳、饱餐及用力排便后.结论 恶性心律失常是SCD的主要致命性因素,而任何使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荷的事情都可成为诱因,包括情绪不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夜间突然起床、用力排便、饱餐、寒冷刺激等都能诱发猝死.

    作者:刘汉书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氧化应激的关系

    长期高血糖可通过激活体内慢性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而导致糖尿病并发症.近来,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血糖波动可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而目前多数研究是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来评估血糖波动,但CGMS操作复杂,费用昂贵,不便于在临床广泛使用.本文通过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血糖波动情况与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尿8-异前列腺素F2α/肌酐(8-isoPGF2α/Cr)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OGTT在预测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意义.

    作者:刘志平;杨杨;周咏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依达拉奉对帕金森病小鼠黑质GSK-3β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帕金森病(PD)小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腹腔注射百草枯和代森锰建立PD模型,建模成功后,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腹腔注射2w.观察3组小鼠行为学的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TH、GSK-3β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与治疗组比较,爬杆时间明显延长,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降低,GSK-3β的表达显著增高.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可显著改善百草枯和代森锰引起的损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周波;文敏;王文静;何宇红;余彦;威贵勇;焦玲;张春林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及NO含量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及NO含量的影响,探讨Hcy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5组,分别加入Hcy0、2.5、5、10及15 mmol/L,培养24h.通过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RT-PCR法检测eNOS mRNA的表达,通过硝酸还原酶法测NO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cy(5 ~ 15 mmol/L)剂量处理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P<0.01),eNOS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NO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eNOS mRNA的表达变化及NO的含量变化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 Hcy可通过抑制eNOS mRNA的表达,使eNOS合成减少,活性降低,进而减少HUVECs内NO的生成,这可能是Hcy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徐倩;周晓慧;曹凯;牛成伟;王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chemerin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chemerin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脂肪细胞分化、脂质积聚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紊、地塞米松联合方案诱导其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采用油红0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分化及脂质聚集情况,并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chemerin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3T3 -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chemerin 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分化至第6天达到较高水平且逐渐趋于稳定.利用Western印迹可观察到,随着脂肪细胞分化成熟.chemerin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高.结论 chemerin mRNA及蛋白质在脂肪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表达水平升高,提示其很有可能参与了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质聚集.

    作者:焦谊;王延蛟;李俊红;周众;韩春晨;孙丽丽;连政;张成;关亚群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45T→G和276G→T两个位点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免法对195例老年代谢综合征组(MS组)患者和156例对照组(Con组)人群进行血清脂联素水平测定,并用TaqMan探针技术进行脂联素基因SNP45分析,直接测序法进行脂联素基因SNP276分析.结果 MS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Con组显著降低(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胰岛素是影响MS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分析:SNP45在MS组与Co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提示G等位基因在代谢综合征人群多见(P <0.05):MS组中携带TG+GG型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TT型的患者(P<0.05):Con组、MS组二组间SNP276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析显示无差异性(P>0.05).结论 低脂联素血症与MS的发生发展有关,SNP45 G/G基因型可能是中国汉族人MS的易感基因.

    作者:卜瑞芳;吴文君;华嘉临;沈泓;许岚;顾敏锋;王霞娟;奚惠芳;穆慧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BMP-2和p21在乳腺癌原发灶及骨转移灶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骨形成蛋白-2(BMP-2)和p21在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骨转移灶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乳腺癌骨转移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126例,其中,至今未发生骨转移者88例,发生骨转移者3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原发灶及骨转移灶中BMP-2和p21的表达进行测定,并结合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临床分期等,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发生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84.2%( 32/38).临床Ⅰ期、Ⅱ期、Ⅲ~Ⅳ期乳腺癌患者的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3.2%、34.2%、52.6%.Ⅲ~Ⅳ期与Ⅱ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织中BMP-2阳性表达率在合并骨转移和无骨转移组中分别为15.79%和54.5% (P<0.01);在合并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为15.2%和58.75% (P <0.01);而在临床Ⅲ~Ⅳ期乳腺癌组织中为20.59%,明显低于临床Ⅱ期的BMP-2阳性表达率(66.67%)(P<0.01).乳腺癌组织p2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合并骨转移和无骨转移组中分别为18.4%和53.4% (P <0.01);在合并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为34.8%和83.75% (P<0.01);而在临床Ⅲ~Ⅳ期的乳腺癌组织中为23.53%,明显低于临床Ⅱ期的p21阳性表达率(64.58%)(P<0.01).BMP-2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原发灶中为21.74% (5/23),而骨转移灶中下降至0(0/23),P<0.05;虽然p21在乳腺癌骨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率4.35% (1/23)也低于乳腺癌原发灶26.09% (6/23),但无统计学意义.BMP-2及p21与乳腺癌密切相关.结论 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临床分期越晚,骨转移的发生率越高;BMP-2和p21高表达者淋巴结转移少、发生骨转移的机会较少;而BMP-2和p21的低表达预示具有形成骨转移的潜能.

    作者:苟建军;贾志峰;张连元;冯建刚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概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自律性异常或激动传导障碍导致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或异位心律的一类病症,中医对其症状和治疗的描述散见于“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等证中[1].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价值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通过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大量研究,发现了不少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单方.

    作者:辛丽;侯文丽;王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