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杰;谷成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中腹内脂肪组织( 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AT)与体重指数(BMI)及全身炎症反应标记物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来确定2型糖尿病患者VAT、SAT的分布状态,评价炎症反应标记物与C反应蛋白(CRP)、BMI、VAT及SAT间的关系.结果 在2型糖尿病受试者中BMI和VAT均与炎症标记物相关.SAT与全身炎症反应标记物没有相关关系.而且除了BMI之外,VAT提供了更多与血管重塑及血液高凝有密切关系的许多全身组织炎症标记物的信息.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组织分布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决定因素.
作者:杜俊文;吴韬;张俊芳;崔素敏;任巧华;张力双;雷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GF,GAP-43和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onga 5分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方法以及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NGF,GAP-43以及Nestin的表达.结果 NGF在正常组以及假手术组表达很微量,模型组与辛伐他汀组表达量都增高,而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增长其表达量逐步增加,在第7天的时候表达量高.在相同时间点比较,辛伐他汀组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而且差异显著(P<0.05).Western印迹半定量分析与免疫荧光原位检测结果相符.GAP-43,Nestin与NGF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辛伐他汀可以促进脑内Nestin,GAP-43以及NGF的高表达,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柏欣;阮洋;贾秀月;陈梅;王昕;邱洪斌;王淑秋 刊期: 2011年第21期
长时血压变异性(BPV)即24h动态血压均值标准差,比短时变异性能更好地代表整体血压变异[1].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BPV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且是其独立的决定因素[2,3].本文通过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报告,了解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和BPV特点,结合时间治疗学原理来来探索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彭军;李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听神经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颅内良性肿瘤,随着我国显微手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临床上已可以全切肿瘤.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不仅要求尽可能的全切肿瘤,还要求术者尽量保留患者面、听神经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我院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预期效果.
作者:刘臻;陈莫;白晓广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与常见慢性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银川市830例60~80岁常住社区的老年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计算体质指数,分析体质指数与慢性疾病的关系.结果 该人群慢性病的总患病率为74.9%,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为59.03%,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肥胖与超重组患慢性病人数占患慢性病总人数的61.4%,肥胖组患慢性病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4).体质指数与慢性病总体患病情况呈显著相关(P=0.001),与糖尿病(P=0.0l5)、高血压(P=0.001)、高脂血症(P=0.045)三种疾病相关.超重和肥胖组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三种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消瘦组(均P<0.05).结论 应对超重与肥胖人群给予充分关注,以社区为依托进行综合干预,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作者:田云霞;张琳;宁艳花;姚丽;任洁琼 刊期: 2011年第21期
长期高血糖可通过激活体内慢性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而导致糖尿病并发症.近来,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血糖波动可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而目前多数研究是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来评估血糖波动,但CGMS操作复杂,费用昂贵,不便于在临床广泛使用.本文通过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血糖波动情况与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尿8-异前列腺素F2α/肌酐(8-isoPGF2α/Cr)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OGTT在预测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意义.
作者:刘志平;杨杨;周咏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老年人易患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某些症状如胸痛既可出现于心血管疾病,也可出现于消化系统疾病.而且由于患者对于症状的描述大多不十分准确,给两个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带来一定难度.本文拟探讨消化系统疾病对心脏的影响,为明确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肖素芬;涂晓荣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比较正常和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蠕变特性,确定骨性关节炎对内侧副韧带蠕变特性的影响.方法 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正常和病态组各10个试样进行蠕变实验.蠕变实验的应力增加速度为0.01 mPa/s.设定实验时间为7200 s,采集100个数,以归一化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结果 正常和病态组内侧副韧带蠕变初600 8变化较快,之后应变缓慢上升,正常组7200 s蠕变量1.622%,病态组7200s蠕变量1.146%.结论 蠕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骨性关节炎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蠕变特性具有一定影响.
作者:孟庆阳;朴成东;马洪顺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采育中心卫生院住院的糖尿病病人100例,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血糖测试,比较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态度及行为改变、血糖的变化.结果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其掌握糖尿病知识的水平明显提高,态度端正、行为能力增强,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控制优于健康教育干预前(P<0.05).结论 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端正态度,提高行为能力,促进患者主动参与糖尿病自我管理,从而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作者:段文燕;刘二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同期放化疗治疗老年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调强放疗加口服卡堵他滨(希罗达)组(调强+希组)34例,采用调强放疗,同步给予口服卡堵他滨500 mg/m2,2次/d口服,直至放疗结束;单纯普通放疗组(普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6 MV的X射线照射,1.8 Gy/d,1次/d,5次/w,总剂量DT60 ~66 Gy/34 ~37 F/7 ~8 w.结果 调强+希组总有效率91.2%;普照组总有效率61.3%;两组比较(P<0.01);调强+希组及普照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9.4%及45.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调强+希组及普照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55.9%及25.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调强+希组及普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38.2%及1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毒副反应,普照组明显高于调强+希组,其中放射性食管炎、胃肠道反应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骨髓抑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同期放化疗治疗老年中晚期食管癌有很好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轻,且能为老年患者耐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岚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由于术前灌肠及禁食禁饮,体液缺失较多,血容量相对不足,当组织低灌注和氧合不足时,机体为维持心脑等生命器官的有效灌注和氧供,常以牺牲一部分相对次要的组织器官的灌注为代价而发生“选择性血管收缩”,而先受影响的器官是消化道,其原因是胃肠黏膜对低灌注和低氧特别敏感.因此,监测胃肠道氧合状态可反映全身氧合情况.本研究通过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并行控制性降压观察对老年直肠癌手术患者胃黏膜灌注的影响.
作者:金玲艳;仇健华;朋立超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薏苡仁注射液(康莱特)联合羟喜树碱对老年(≥60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接受胸腔药物注射的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老年患者共68例,其中联合用药组38例、羟喜树碱组30例,观察治疗效果,并检测胸水生化指标(乳酸脱氢酶、总胆固醇、腺苷脱氨酶)、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及胸腔脱落细胞凋亡相关因子(Survivin、Bc1-2、Bax)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用药组近期有效率为86.84%( 33/38),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 (P<0.05);联合用药组在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病人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Bcl-2的mRNA表达下降,而促凋亡因子Bax的mRNA表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各因子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康莱特联合羟喜树碱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效果良好并可有效改善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康莱特调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萧娟;王亚珍;甄严杰;吕品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利水法对腹主动脉缩窄致大鼠慢性心衰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腹主动脉缩窄0.8mm左右,术后饲养4w,确定模型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试药42、21、10.5 g生药/kg(高、中、低)三个剂量给药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给药6w后,记录大鼠左室收缩压,左室舒末压、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下降大变化速率(+ dp/dtmax)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压大变化速率(-dp/dtmax).记录完毕,取血,检测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索Ⅱ、醛固酮、心钠素、内皮素浓度;同时取动物心脏称重,并分离左心室称重,计算心脏指数及左心指数.结果 服药6w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心脏指数、左室指数、左心室收缩压和舒张压、±dp/dtmax、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素、内皮素含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试药高、中、低剂量组均可降低心衰大鼠心脏指数和左心指数,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素含量,试药高剂量组可降低内皮素含量(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试药各剂量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益气活血利水法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衰大鼠的心室肥厚,抑制心肌纤维化.降低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素、内皮素的含量可能是其抑制慢性心衰进程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淑荣;张晓华;于清华;孙颖;翟颖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而使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起下肢水肿、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此病,特别是60岁以上者发病率明显增加[1,2].而老年性脑卒中患者更易并发DVT,使老年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明显增加[3].本文就我院老年性脑卒中患者可能导致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陈彦 刊期: 2011年第21期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患者因病情加重,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能否有效预防脑血管再闭塞,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是目前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本文就采用电子泵泵人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PIS的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丁兆日;张江;刘世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DNMT3B基因启动子-149C/T(C46359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佳木斯地区人群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50例肺癌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人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DNMT3B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149C/T( C46359T).结果 正常对照组DNMT3B-149C/T等位基因TT/CT/CC基因型颇为97%/3%/0,病例组分别为96%/2%/2%.携带有SNP(-149C/T) C→T转换的个体患肺癌的易感性未见明显升高(x2 =0.11,P>0.05,OR=0.83,95%CI:0.27~2.50).结论 DNMT3B基因C46359T多态性可能不适合作为佳木斯地区人群肺癌易感性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
作者:张淑红;杨琳红;马雪梅;朱金玲;张金波;张玉萍;金岳雷;吕冬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对Bcl-2、Bax调控兔脊髓空洞前状态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成年新西兰白兔制作模型,术后1、3、7、14、21 d,用底物磷酸化法测定胞膜、胞质PKC活性;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检测脊髓神经元凋亡和Bcl-2、Bax表达.结果 Kaolin组动物胞膜PKC活性术后1d出现增加[(5.67±0.26) pmol·mg-1.min-1],7~14d达到高水平[(13.27±3.15) pmol·mg-1·min -1],21 d开始回落[(8.85±1.56) pmol·mg -1·min -1],胞质的PKC活性则呈相反趋势;同时受试动物术后各个时点上颈髓均有神经元凋亡发生,以7~14 d为多见[(37.75±4.36)%];Bcl-2和Bax表达均于术后1d开始增加[(7.50±1.15)%;(18.27±2.55)%],到术后7d达高峰[(17.64±4.52)%;(40.29±3.68)%],持续至14 d后下降.但后者明显强于前者.结论 脊髓空洞前状态发展过程中,出现了PKC的转位激活,其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上调Bcl-2和Bax表达,主要上调Bax,诱导神经元凋亡,参与了神经功能损害.
作者:李秀山;孙国柱;高晓伟;杨雷方;王目纲;刘性强;韩仰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机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新发老年STEMI患者施行PCI治疗,根据发病距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分为两组,12 h内为急诊PCI组(56例),12 h后为择期PCI组(36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情况,术后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急诊PCI组TIMI 3级血流患者比例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术后1、3个月时左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急诊PCI组术后1、3个月超声心动图指标明显优于择期PCI组(P<0.05).结论 急诊PCI及择期PCI均能改善老年STEMI患者左心功能,而急诊PCI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银鹏飞;黄永杰;张鸿丽;孙达;富晶;汪小莹 刊期: 2011年第21期
血栓斑块形成和栓塞是许多急性疾病的关键因素,及时恰当的溶栓治疗常常能挽救患者生命,但由于大剂量纤溶剂会引起出血等并发症,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存在局限性.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在治疗领域不断地发展,将溶栓药物与微泡结合可实现靶向结合血栓.若再于体表加以超声作用,利用空化效应破坏微泡,可加速血栓斑块软化、溶解[1].本研究拟探讨靶向微泡超声空化助溶法治疗血栓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简单、可反复使用的治疗血栓的方法.
作者:李雅杰;谷成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与非猝死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心功能状态、并发症、猝死因素及心电图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D发生与季节、时间、AMI发病部位、时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9例猝死患者中男女比为2.55;发病前有情绪应激18例(46.15%),有高血压、脑卒中史为16.15%和66.67%,梗死时有心衰46.15%,梗死时有低血压或休克35.90%,QRS低电压46.15%,室内传导阻滞17.95%,与未猝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D发生于秋季10例,冬季9例,多于春夏两季;SCD发生时间00:00~06:00 12例,06:00 ~12:00 15例,高于12:00~18:00和18:00~24:00两个时间段;AMI发病部位: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8例,前下壁复合梗死14例;SCD发生于AMI后第1天21例,第2~3天10例,第4~7天8例;6例发生于过度疲劳、饱餐及用力排便后.结论 恶性心律失常是SCD的主要致命性因素,而任何使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荷的事情都可成为诱因,包括情绪不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夜间突然起床、用力排便、饱餐、寒冷刺激等都能诱发猝死.
作者:刘汉书 刊期: 201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