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刘海霞;杜改萍;何世东;房芳;王瑞林;宋文广;李国忠;孙晓东;王林
乙醇作为一种毒性物质长期反复大量饮用可引起心肌代谢持久改变,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功能进行性减退,可产生酷似扩张型心肌病特点的酒精性心肌病,严重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早期诊断、早期戒酒是逆转心脏功能的关键.笔者应用该技术定量评价酗酒者左心收缩功能,为酗酒者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王艳;张铁山;胡颖;范梅贞;林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血脂、炎性标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54例缺血任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组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病例组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病例组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各种血脂指标、三种炎性标志物( hs-CRP、IL-6、Fbg)、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 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与无斑块亚组比较,TC、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CY、IMT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有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无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无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HDL、TG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TC 、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s-CRP、IL-6、Fbg)、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顾晓苏;沈丽华;周永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托吡酯(TPM)作为一种新型并且比较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物已经被临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癫痫患者,但是目前在国内该药对脑电图活动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1].本文分析TPM治疗前后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AEEG)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
作者:高俊淑;李娜;陈景红;高永谦;李哲;杨春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过程中肿瘤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4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肺部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组)20例和对照组(肺部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下降组)22例.均予口服厄洛替尼片150 mg,1次/d,或者口服吉非替尼250 mg,1次/d;直到疾病进展、死亡或发生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20.0%,低于对照组5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Karnofsky计分提高+稳定者45.0%(9/20)、对照组77.3%( 17/22),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SCLC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肺部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提示预后不佳,存在身体其他部位病灶未控制的可能.
作者:陈红;刘海霞;杜改萍;何世东;房芳;王瑞林;宋文广;李国忠;孙晓东;王林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三叉神经痛在国内发病率为(50~100)人/10万人口,国外文献报道为(5~10)人/10万人口[1].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和手术治疗三种.神经阻滞常用的药物是局麻药和神经松解药,三叉神经阻滞常用的神经松解药有无水乙醇、苯酚、甘油和阿霉素.神经阻滞简单易行,经济,疗效确切,如技术掌握的熟练相对较安全,侵袭性小,可反复阻滞等.阿霉素作为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具有毒性小,易获取的优点,而且具有逆行传导的特性,其自体荧光有利于观察其在神经纤维细胞轴浆中的运动.Bigotte等[2 ]将荧光标记的阿霉素注射到鼠的颊部真皮内,后于同侧三叉神经节内发现阿霉素荧光体,提示阿霉素可被神经末梢吸收.阿霉素的这种逆行传导作用仅限于远端轴突吸收自杀因子的细胞,不会超出神经节而引起中枢系统损害.目前国内未见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系统评价,因此,本研究对阿霉素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作者:李伟;胡红梅;秦翠;黄玉珊;王政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罗哌卡因是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毒性小和感觉-运动分离的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2].高龄患者由于生理退变,心肺储备能力差,围术期危险性大,因此寻找一种既能满足手术需要,又能减少对循环及呼吸功能影响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本试验旨在探讨低浓度、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秦云植;耿亚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更好地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提高临终病人和家属的生命质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一、二、三级医院700名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照护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大多数医护人员能接受死亡这一自然规律、临终关怀照护态度积极.医护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的专业培训,缺乏与临终病人及家属沟通的知识与技巧.态度的影响因素有学历、家庭形态、民族、宗教信仰,学历影响大.结论 建议加强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教育,提高临终关怀照护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作者:郑悦平;李映兰;王耀辉;曾小燕;周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虽然迄今为止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仍为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但CAG仅能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及范围,而且是有创检查,还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MSCTCA)不但可以显示血管管腔的改变,亦可同时显示管壁的钙化、斑块的形态、范围、特征及血管与心脏整体间的空间关系[1],且其为无创性检查,费用较低,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影响MSCTCA图像质量的因素.
作者:张春雨;王文志;张千;梁平;王睿;杨淑琴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B)感染人体,引起全身多器官病变的一种螺旋体虫媒传染病.在美国和欧洲莱姆病是常见的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种疾病,亚洲也有发现.每年大约有20 000例新发病例.能引起莱姆病的BB有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st ricto)、伽氏疏螺旋体、阿佛西尼疏螺旋体.当神经系统的表现比较突出时,称之为神经莱姆病.累及神经系统的螺旋体基因型主要是是伽氏疏螺旋体.20多年前发现了第一例莱姆病性痴呆,至今出现认知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神经莱姆病患者在治疗前大约55%出现认知障碍,10%的患者表现有轻度痴呆,经过6个月的治疗之后有15%的患者有轻度痴呆.本文就神经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后等做一综述.
作者:郑梅梅;杜怡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慢性疾病不仅给老年患者带来生理机能上的改变,也会引起心理人格状态不同程度的变化,诱发不良人格状态,导致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1].临床上,通常在焦虑及抑郁层面对老年疾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测,而老年疾病人格状态变化的临床研究缺乏报道.本文采用成人艾森克人格检测量表中国版(EPQ-RSC)问卷及EPQ-RSC常模[2,3]对在院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测评,探讨各种常见慢性疾病与老年患者群体人格状态的相关性,为老年慢性疾病不良人格的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岳秀娟;袁左鸣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眩晕是一种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因前庭神经系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引起[1].有多种原因可导致发生老年性眩晕,如外伤、中毒、炎症、神经变性、供血障碍、肿瘤及周围组织牵拉压迫等[2].临床根据眩晕发病原因可将眩晕分为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通常是因脑组织、脑神经病变导致,周围性眩晕大多与耳部疾病有关[3].本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老年急性眩晕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颅脑MRI对老年急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华宇;刘惠敏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分析腹腔镜下老年妇科癌症患者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开腹组行传统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组行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腹腔镜组实施手术25例,成功24例,成功率96.00%,1例因术中出血较多中转开腹.与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个数、留置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宫颈癌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近期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王慧霞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方法,较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基本取代传统手术.但大多数TUVP术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者甚至影响术后恢复,因此术后镇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回顾分析TUVP术前静脉注射帕瑞考昔钠治疗术后疼痛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孙浩;金立民;王金;韩树海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常合并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治疗.COPD的主要病理基础为低氧血症、感染、呼吸衰竭等导致的高代谢和高分解状态.血乳酸(LAC)是反映组织灌注及氧合状况的敏感指标,与组织缺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LAC已经成为监测组织氧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主要探讨COPD机械通气早期LAC的测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庞剑;王扬;张勇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诊断价值及评估血管腔内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下肢ASO患者的MD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以DSA为金标准,分析MDCTA对下肢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的准确性.对狭窄闭塞血管段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可行性评估.结果 通过MDCTA和DSA两种检查方法共评价了1960段血管,两种方法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评价无统计学差异,W=12.343,P=0.137.两种方法对235段重度狭窄或闭塞血管腔内治疗可行性评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0.899.结论 MDCTA是诊断下肢ASO准确的检查方法,MDCTA可以取代DSA用于评估血管腔内治疗的可行性.
作者:刘海霞;陈红;张卫国;孙静华;付英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诱捕受体3(decoyreceptor3,DcR3)是近研究发现的一类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某些蛋白配体与DcR3特异性结合后,导致配体不能够与死亡受体结合,促使肿瘤细胞不能诱导凋亡[1].研究发现,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与DcR3蛋白的表达有关.关于DcR3在胃癌的表达,国内外研究比较少,且多采用免疫组化法[2].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患者血清DcR3的水平,探讨DcR3与胃癌增殖、发生和转移关系.
作者:林尤恩;刘祖宏;陈尤佳;郑赵利 刊期: 2011年第24期
鼻咽癌是高发的恶性肿瘤[1,2],常用的治疗方案是放疗及加铂类的化疗,但经常加重放疗毒副反应[3].为此,笔者改用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与紫杉醇治疗鼻咽癌,取得较佳疗效.
作者:张军丽;唐志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突然发作的一侧或两侧以剧烈、搏动性头痛为其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在全世界总人口中约有6%的男性和18%的女性受其影响[1].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采用丹参饮加减治疗偏头痛辨证为痰瘀阻窍者,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杨丽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红霉素(EM)对鼻病毒(RV14)介导的细胞因子产生和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 EM预处理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49)3 h后,用RV14刺激细胞,然后采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6和IL-1β的浓度,并用western.印迹检测磷酸化p44/42MAPK信号分子变化情况.结果 EM明显抑制RV14介导的IL-6和IL-1β的产生和分泌(P<0.01),并且对RVi4介导的p44/42MAPK的激活也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 EM可有效抑制RV14介导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p44/42MAPK信号分子的激活来实现的.
作者:胡立志;计军;肖建;吴超民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及心肌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探讨ACE与心肌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60例择期行CPB心脏手术的患者按照ACE基因型分为三组,分别于CPB前(T1)、转流即刻(T2)、转流30 min( T3)时、主动脉开发时(T4)、停转流时(T5)、2 h(T6)和24 h(T7)各时间点测定静脉血中ACE、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ACE在CPB后各时间点均高于CPB前(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cTnI在CPB后各时点均高于CPB前(P<0.05),T5达到高峰,T6后明显下降;CK-MB在CPB后各时点均高于CPB前(P<0.05),在T4时水平高.DD基因型患者的血清cTnI水平明显高于ID以及Ⅱ型(P<0.05).结论 ACE可能对体外循环后的心肌细胞损伤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威;张小强;徐建军;董啸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