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蕊
目的 探讨Smac和Ki-67在肝外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7例肝外胆管癌组织、10例异型增生组织和5例正常肝外胆管上皮组织中Smac和Ki-67的表达.结果 Smac在正常肝外胆管上皮组织、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0%和85.2%,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中Smac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Ki-67在正常肝外胆管上皮组织、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和81.5%,正常肝外胆管上皮组织和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Smac和Ki-67在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88,P=0.028).Smac和Ki-67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组织病理学特征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Smac和Ki-67参与了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凋亡和增殖失衡在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mac和Ki-67可能在异型增生向癌的恶性转化阶段起重要作用.
作者:康惠贞;李胜棉;赵玉斌;贾蔚娴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等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农村751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包括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慢性病知识及需求、慢性病患病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对老年人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对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健康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亲朋好友(35.6%),电视报纸书刊(35.2%).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相关知识的主要因素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P=0.000)、是否患有慢性病(P=0.002)及年龄(P=0.008)等.结论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较低,针对农村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是改善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相关认知的有效途径.
作者:昝培霞;魏红春;王敏;潘健源;黄永;黄芬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复方鹿茸口服液的抗衰老作用.方法 观察口服复方鹿茸口服液对老年小鼠衰老相关酶,小鼠RNA和蛋白质含量及合成的影响.结果 复方鹿茸口服液对老年小鼠B型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脑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增加有明显作用.可明显增加老年小鼠肝RNA和蛋白质含量,及[~3H]尿嘧啶核苷(Uridine)和[~3H]亮氨酸(Leucine)掺入RNA和蛋白质.结论 复方鹿茸口服液对老年小鼠具有抗衰老作用.
作者:韩丛成;陈晓光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D-半乳糖致衰大鼠非酶糖基化作用及菟丝子醇提液对其影响,探讨衰老发生的机制及菟丝子延缓衰老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D-半乳糖制作衰老大鼠模型,观察15、30、45 d时的糖化血红蛋白(GH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变化.采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大鼠胸主动脉糖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mRNA的表达,并观察菟丝子醇提液对其影响.结果 D-半乳糖导致GHb、MDA和RAGE-mRNA水平升高(P<0.01),SOD活性降低(P<0.01),并呈现时间渐进性改变.菟丝子醇提液使大鼠GHb、MDA降低(P<0.01),SOD活性增加(P<0.01),RAGE-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 D-半乳糖诱导非酶糖基化发生,菟丝子醇提液抑制D-半乳糖致衰大鼠非酶糖基化反应,在给药30d即有显著的作用效果.
作者:魏晓东;刘玉萍;李晶;孙洁;欧芹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农村空巢老人抑郁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各因素对抑郁发生的作用.方法 以湖南省459名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及应对方式量表,对他们的抑郁症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评定分析.结果 抑郁的发生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对抑郁情绪有更直接的影响.结论 空巢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可以从多途径、多方面对抑郁的发生进行预防和干预.
作者:谢丽琴;张静平;焦娜娜;彭芳;叶曼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同期双侧开胸肺大泡切除肺减容术治疗老年性肺气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2000年7月至2008年7月间我科对老年性肺气肿同期双侧开胸肺大泡切除肺减容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进行肺通气血流扫描显示血流分布不均匀区或胸部CT扫描检查发现局限性肺血管纹理稀疏区确定减容范围.30例患者均采用腋下小切口手术,用直线切割缝合器衬以自体壁层胸膜缝切肺组织,用纤维蛋白胶处理漏气的肺断面.术前和术后6个月对比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以及6 min步行距离(6 MW)等指标.结果 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术后无自发性气胸复发,无手术死亡.术后检测血气分析、呼吸功能以及6 MW等各项指标均明显提高,呼吸困难指数再分级:19例术前Ⅲ级中16例转为Ⅰ级;3例转为Ⅱ级;11例术前Ⅳ级中8例转为Ⅱ级;2例转为Ⅲ级;1例转为Ⅰ级.结论 同期双侧开胸肺大泡切除并肺减容术是较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录民;赵维;杨瑞光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64排螺旋CT 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IL-6和TNF-α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不包括急性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 IL-6和TNF-α.结果 ①在 ACS 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②各斑块组平均血清 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平均血清 IL-6和TNF-α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平均血清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ACS组平均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结论 ①64排螺旋CT 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②血清IL-6、TNF-α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③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及IL-6、TNF-α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丛也彤;亓波;金龙哲;张宏;刘雅文 刊期: 2009年第19期
随着CT扫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普及应用,高分辨率CT引导下经皮细针肺活检技术也日趋成熟,大大提高了肺活检的准确度和安全性,缩短了穿刺定位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高分辨率CT引导下经皮肺部周边病灶穿刺56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CT引导下经皮细针肺活检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作者:张月莉;严德钧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糖尿病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情发展与血糖浓度、胰岛素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变化密切相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研制了一系列治疗糖尿病的天然药物.
作者:李先佳;任丽平;王家国 刊期: 2009年第19期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全身代谢呈高能量代谢状态,是其伤后全身代谢反应的主要特点之一,特征性表现是氧耗和能耗增加,相应的是心排血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和热能需求量增加[1].目前,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治疗中仍较多采用肠外营养支持.
作者:潘明远;王光绿;罗大山;邓峰 刊期: 2009年第19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因PTE为肺栓塞(PE)常见类型,占PE的绝大多数,故通常所称PE即指PTE.
作者:高宝安;陈世雄;杨俊 刊期: 2009年第19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多种发病因素共同参与的异质性疾病,主要涉及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Aβ促进细胞凋亡、神经细胞钙稳态失调和自由基代谢异常、AD相关基因突变及多态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铝中毒等机制[1].其中,炎性反应是AD核心病理机制,炎症介质促进了AD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曹霞飞;让蔚清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可能导致血压、血脂等代谢改变,导致心血管事件和糖尿病发生增加.但针对老年患者的代谢影响研究鲜有报道,为探讨OSAS对老年患者临床与代谢和胰岛功能影响,本文对91例老年OSAS患者临床资料及代谢指标进行分析.
作者:荣玉栋;金文敏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机体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3月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背驮式切除双侧卵巢后每日灌胃葛根素5 mg/kg(P-5组),10 mg/kg(P-10组)和20 mg/kg(P-20组),并设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和己烯雌酚阳性对照组(E).3个月后处死动物,测定大鼠胫骨干重、灰分重量和矿物质含量,胫骨Ca、P含量以及血清相关骨代谢指标.结果 与OVX组相比,葛根素各组的胫骨矿物质含量(mg/g)均有增加(574±17,590±22和597±18),其中P-20组差异显著(P<0.05);葛根素各组的胫骨Ca含量(mg/g)高于OVX组 (132±10,222±7,228±8),其中P-10,P-20两组差异显著(P<0.05,P<0.01),说明服用葛根素后大鼠骨量得到增加;同时,葛根素各组的碱性磷酸酶(U/L)与OVX组有所降低(101±26,90±20,71±15),其中P-10,P-20两组差异显著(P<0.05,P<0.01),说明去卵巢大鼠骨的高转换状态得到改善.结论 葛根素能抑制去卵巢大鼠骨量的丢失,对骨代谢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黄彤;金邦荃;孙桂菊;杜先锋;宛晓春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谷氨酸(Glu)联合β淀粉样蛋白25-35 (Aβ_(25-35))诱导PC12细胞、Meynert核(nbM)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培养PC12细胞,用MTT法观察TanⅡA三个不同浓度(2.5、5.0、10 μmol/L)对Glu联合Aβ_(25-35)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检测急性分离nbM神经元在Glu联合Aβ诱导损伤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_i)变化,及不同浓度TanⅡA对这种[Ca~(2+)]_i变化的影响.结果 MTT检测结果表明,TanⅡA 各组细胞活力、损伤程度与单纯Aβ+Glu损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但无剂量依赖关系.Glu联合Aβ_(25-35)损伤组[Ca~(2+)]_i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anⅡA 各组[Ca~(2+)]_i均较单独Glu联合Aβ_(25-35)处理组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 TanⅡA通过提高细胞活力、维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稳态以对抗Glu联合Aβ_(25-35)损伤作用.
作者:张萌涛;钱亦华;杨杰;史利利;朱淑娟;刘朝晖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三羟异黄酮对只表达ERβ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贴壁培养结肠癌细胞株HT-29,给予不同浓度的三羟异黄酮,测定生长曲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法观察HT-29生长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测定HT-29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 不同浓度的三羟异黄酮具有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作用,并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三羟异黄酮可明显影响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细胞周期,其中G_0/G_1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G_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阻断细胞生长于G_2/M期.另外三羟异黄酮可诱导结肠癌细胞株HT-29凋亡,且随浓度增大,凋亡率增加,高达38.96%.结论 三羟异黄酮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生长,其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三羟异黄酮具有保护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作者:闫金辉;谢立群;张丽华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克隆编码小鼠分泌型Klotho蛋白(secKlotho)的全长cDNA片段,构建secKlotho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方法 以小鼠肾脏组织m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小鼠Klotho基因大片段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再采用长臂引物进行二次PCR扩增获得编码secKlotho的全长cDNA片段,经EcoR I/Xho I酶切、连接、转化将目的 片段亚克隆至腺相关病毒载体pAAV-MCS中,酶切及DNA测序对阳性克隆进行鉴定.结果 RT-PCR成功扩增出1 600 bp的小鼠Klotho基因大片段,经二次PCR扩增得到编码secKlotho 的全长1 650 bp cDNA片段,并终获得3个序列信息和读码框完全正确的pAAV/secKlotho克隆.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分泌型Klotho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为Klotho基因转染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景宏;王军平;陈默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细胞因子是细胞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后分泌的一组功能性蛋白分子,其家族成员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等.
作者:游洁芸;杨承健 刊期: 2009年第19期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
作者:先雄斌;杨朝鲜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前列腺癌PC-3细胞株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前列腺癌PC-3细胞经不同剂量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用后, MTT法测定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PC-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峰,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caspase-3的活性.结果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PC-3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_1 /G_0期,S期细胞减少;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用后加药组caspase-3表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PC-3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姜华 刊期: 200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