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英;程世华;吕申
目的 了解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患病的关系,明确糖尿病相关因素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影响,为做好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 分析同时期住院的结直肠癌(n=364)与非肿瘤患者(n=733)与糖尿病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差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结直肠癌家族史、并发病情况、吸烟、饮酒等生活行为以及血脂、血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肿瘤组糖尿病患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2倍,有精尿病家族史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度也明显增加,OR值为1.64;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度(OR=3.23)高于无结直肠癌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OR=1.57);但通过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无论患者有无结直肠癌家族史,肿瘤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肿瘤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5.61 mmol/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度是血糖水平正常者的2.22倍.肿瘤组平均甘油三酯水平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非肿瘤组,但未见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及血脂未进入方程,对结直肠癌未见显著影响;糖尿病及结直肠癌家族史对结直肠癌患病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患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糖尿病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性,其是结直肠癌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糖尿病的防治将对预防结直肠癌患病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胡水清;汤哲;张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TAT3)及相关生长调控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检测STAT3基因及相关基因c-myc,p53,生存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3基因的蛋白水平及定位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TAT3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胃癌及癌旁组织中c-myc,survivin,VEGF mRNA的表达上调(P<0.01),p53 mRNA的表达下调(P<0.01),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TAT3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结论 STAT3基因的持续激活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及治疗的靶点.
作者:李静;朴云峰;安鼎伟;金丽君;陈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近年来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的超声体检中常发现甲状腺结节[1],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是判断是否对就诊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关键.
作者:郭立英;程世华;吕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鹿茸对去卵巢小鼠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40只雌性小鼠去卵巢10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鹿茸冻干粉每天以2、6和18 mg剂量连续给去卵巢小鼠灌胃14 d,对照组为去卵巢组,通过RT-PCR和灰度值检测子宫内膜LIF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鹿茸处理去卵巢小鼠子宫内膜LIF基因的表达随着鹿茸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通过LIF和GAPDH相对灰度值比值检测得到:2、6和18 mg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鹿茸促进去卵巢小鼠子宫内膜LIF基因的表达,并与鹿茸的剂量呈正相关.
作者:傅雷;张冬梅;孙艺平;付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天花粉蛋白对绒癌细胞JEG-3体外增殖及对HLA-G、HLA-E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天花粉蛋白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高表达HLA-G、HLA-E的绒癌细胞株JEG-3,采用MTT法检测天花粉蛋白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RT-PCR技术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观察其对该细胞中HLA-G、HLA-E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不同浓度天花粉蛋白对JEG-3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同100 μg/ml组和对照组相比,1 000μg/ml组天花粉蛋白能明显下调JEG-3细胞中HLA-G mRNA和蛋白水平(均P<0.01).各组之间HLA-E mRNA和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4,P=0.028).进一步组间比较,1 000μg/ml组HLA-E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04,P=0.009).结论 天花粉蛋白能显著抑制绒癌JEG-3细胞的增殖,并能下调该细胞系HLA-G、HLA-E mRNA和蛋白水平,提示天花粉蛋白抗肿瘤的另一机制可能是其可以打破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从而遏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王建英;李勇;程建新;范立侨;吴小华;赵群;王世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术后疼痛严重地影响手术病人的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随着临床麻醉的发展,术后静脉镇痛已是广泛采用的镇痛方法,病人自控镇痛(PCA)是镇痛技术中一种新的给药方法,以往作者多采用吗啡PCA,且绝大多数为经静脉给药,虽然镇痛作用较好,但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发生率也高.
作者:丁宝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全世界估计约3亿5千万人,部分感染者呈慢性状态,且常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作者:徐慧宁;姜艳芳;牛俊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肾血流多普勒超声测定对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价值.方法 以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作为早期肾损害指标,对62例高血压患者行多普勒超声肾血流检查.结果 高血压伴尿微量蛋白增高组(EH-B组)肾内各级动脉的阻力指数(RI)值高于尿微量蛋白正常组(EH-A组),尿蛋白组(EH-C组)高于尿微量蛋白增高组,说明肾脏损害越重,RI值越高.结论 多普勒超声肾血流测定在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方面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淑霞;张玲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NP-470对Wistar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培养C6细胞,建立动物荷瘤模型.荷瘤后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肿瘤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30 mg/kg隔日1次,共6次皮下注射)、TNP-470组(TNP-470 30 mg/kg隔日1次,共6次皮下注射)、顺铂组(顺铂5 mg/kg每周2次,共4次腹腔内注射)、联合给药组(TNP-470 15 mg/kg隔日皮下注射,共6次;同时顺铂2.5 mg/kg腹腔内注射,每周2次,共4次),每组15只.观察不同的药物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NP-470治疗组肿瘤重量及大横径显著降低(P<0.001);TNP-470治疗组及联合给药组G0/G1期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TNP-470治疗组G0/G1期细胞数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P<0.01);TNP-470治疗组、联合给药组及顺铂治疗组G2/M期、S期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肿瘤对照组相比,联合给药组和顺铂治疗组及TNP-70组胶质瘤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TNP-470治疗组胶质瘤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P<0.01).结论 TNP-470是一种对胶质瘤有明显疗效的化疗药物,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使肿瘤重量减轻,同时对大鼠本身体重影响小,行为学症状改变出现较少,疗效明显优于顺铂.
作者:于天浩;葛鹏飞;罗毅男;金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老年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临床上常给予肠道抑菌剂及收敛剂.本文依据肠溶阿司匹林片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及整肠生胶囊具有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提高肠道黏膜定植抗力特点,观察肠溶阿司匹林片和整肠生胶囊治疗老年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的机制.
作者:柳长明;于威;刘铜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53第4外显子第72位密码子(codon72)与人类长寿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对巴马156例(年龄90~105岁,平均93.2岁,长寿组)健康壮族长寿老人和142例健康壮族成年人(年龄20~72岁,平均34.8岁,对照组)的p53基因进行分型,了解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分析该基因(型)频率在长寿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及其与长寿的关系.结果 长寿组p53codon72片段的野生型(G/G)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3%:29%,P<0.05).结论 p53基因的多态性与人类长寿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文成;潘尚领;林伟雄;陈晶;罗晓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功能性便秘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1,2],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可达10%以上[1].对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等老年患者,便秘可导致生命意外.
作者:周晓娜;刘培茹;张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离退休老人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入住我院的245名离退休人员进行心理卫生评价.结果 离退休人员71.42%为正性情感,心理卫生处于良好状态.生活满意度高、综合功能状态好及社会支持较高对心理健康呈正向作用;而基本日常生活功能较差、社会支持较低对心理健康呈负性作用.结论 医院离退休老年人在心理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提示尚需进一步做好老年人的相关宣教工作,加强社区基层医疗保健.
作者:胡毅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P)及层黏连蛋白(LN)与CHF及其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平衡法检测老年CHF组患者39例(心功能Ⅱ级14例,Ⅲ级21例,Ⅳ级4例,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法NYHA)及老年心功能Ⅰ级组(NYHA)46例血清HA,PCⅢP及LN浓度.结果 血清HA,PCⅢP及LN浓度分别为:CHF组(359.75±84.59),(77.88±24.67),(86.73±23.90)μg/L;心功能Ⅰ级组(211.60±54.80),(64.82±23.99),(82.26±23.98)μg/L.与心功能Ⅰ级组比较,CHF组HA浓度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PCⅢP及L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血清HA浓度升高可提示老年CHF及其心肌纤维化.
作者:李刚;严清波;魏良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CNS)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萎缩、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F)、脑血管沉淀物、颗粒空泡变性为特征.
作者:蔡志友;晏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增强PET-CT的对位准确性,并避免可能的过度衰减.方法 30例肿瘤检查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所有受检者均先利用三维激光定位系统在体表作标记,再注射18F-FDG 259-444 MBq.依体表定位点定位行全身PET-CT检查,再根据体表定位点重新定位行局部多期增强CT扫描.用常规CT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所得PET图像分别与常规CT和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融合.比较增强前后的对位情况及衰减校正情况.将增强前后PET-CT对位情况分为良好、一般和较差.结果 <60岁组13例患者中,11例无体位变化,2例患者增强CT扫描前摆位时发现激光线与标定点相差2~5 mm;重新对位纠正后增强CT与PET对位效果良好12例,一般1例.≥60岁组17例患者中,3例体位无变化,14例增强CT扫描前摆位时发现激光线与标定点相差2~5 mm;重新对位纠正后增强CT与PET对位效果良好13例,一般3例,较差1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过度衰减校正现象.结论 增强CT尤其是多期强化用于PET-CT显像可以明显提高PET-CT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结合三维激光定位技术基本可以保证增强PET-CT的对位准确性,特别是对老年身体耐受性差,检查过程中易发生移位的患者,意义更大.并可避免血管内较高的造影剂浓度引起的PET伪影,为增强PET-CT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朱研佳;徐文贵;房娜;宋秀宇;戴东;王健;门晓媛;张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血管衰老中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分为青年组、衰老组及缬沙坦组,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同时采用恒速注入流体方法 测定各组大鼠颈动脉血管的顺应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RT-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各组大鼠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衰老组相比,缬沙坦组MDA浓度显著降低(P<0.05),SOD浓度显著升高(P<0.05),颈动脉血管的顺应性增高,其中弹性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血管衰老有其特征性生理改变,Bcl-2、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失衡可能是血管衰老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缬沙坦有一定的逆转血管衰老的作用.
作者:单海燕;白小涓;陈香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液白细胞神经型尼古丁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AChR)α4和β2亚单位mRNA相对表达水平是否存在改变.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比较29例AD患者和33例健康对照老年人血液白细胞中nAChR亚单位α4和β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AD组nAChR亚单位α4和β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Cyclophilin的百分比分别为1.04±0.16、1.03±0.15)均较正常组(与Cyclophilin的百分比分别为1.41±0.21、2.19±0.16)显著降低(P<0.05);而在年龄和性别的组内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nAChR亚单位α4和β2 mRNA在AD患者血液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血液白细胞nAChR亚单位的变化也可以考虑作为AD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作者:张蓝江;肖雁;单可人;任锡麟;刘芳;况时祥;官志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原发性实体瘤的恶性生长和转移中,肿瘤血管的生成起着关键作用.能否成功在体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状态,将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其凝血功能紊乱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临床前瞻性研究方法 ,将88例老年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尿酸和凝血功能检测值,分析血尿酸升高与凝血功能紊乱的关联性.结果 脑梗死组血尿酸水平升高,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生促进脑梗死发病的相应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其凝血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王绪芸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