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柴麻止哮胶囊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梁伍今

关键词:柴麻止哮胶囊, 老年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
摘要:目前我国老年性哮喘的发病率约3%~10%,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仅次于儿童哮喘[1].目前临床上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常用西药治疗,但老年患者对西药的耐受性较差,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本文拟探讨柴麻止哮胶囊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位综合治疗中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失眠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失眠患者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1].目前,对失眠患者主要强调心理和药物治疗.尽管临床上常用的安眠药有十几种,但长期用药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依赖性.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电位治疗,旨在观察电位综合疗法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

    作者:于秀杰;刘丹薇;谭兴文;姜慧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前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已成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但在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还是全髋置换仍有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资料,就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评估对疗效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别海洲;张炳声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柴麻止哮胶囊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目前我国老年性哮喘的发病率约3%~10%,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仅次于儿童哮喘[1].目前临床上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常用西药治疗,但老年患者对西药的耐受性较差,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本文拟探讨柴麻止哮胶囊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作者:梁伍今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老年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镇痛的应用

    前列腺增生(BPH)手术治疗常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低及恢复快等优点,但术后常并发膀胱痉挛(BS),且易产生继发性出血、漏尿、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传统镇痛、解痉治疗效果不佳.BS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逼尿肌的不稳定收缩与副交感-胆碱能神经兴奋有关.传统的治疗方法--肌注杜冷丁复合胆碱能解痉药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兴奋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维持时间短、副作用大、易成瘾等原因临床效果不理想.我院自2006年至今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方法缓解BPH术后BS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韩树海;金利民;崔常雷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高龄老人腰腿痛68例治疗分析

    腰腿痛老人因年老体弱,病因复杂,往往多病共存,又大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病程长而久治不愈,极为棘手.我科对≥70岁腰腿痛病人进行综合治疗.

    作者:张学华;于海驰;黄淑玉;田野;纪小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倍美力对去卵巢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去卵巢痴呆大鼠行为学及额叶皮质、基底前脑、海马CA1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变化及倍美力对其影响,探讨倍美力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穹窿海马伞切除术及双侧卵巢切除制备痴呆及雌激素缺乏复合模型鼠,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利用RT-PCR法观察大鼠额叶皮质、基底前脑、海马CA1区ChAT mRNA的变化.结果 倍美力干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强,额叶皮质、基底前脑、海马CA1区ChAT mRNA表达增加(均P<0.01).结论 倍美力可通过增加额叶皮质、基底前脑、海马CA1区ChAT mRNA表达,改善模型鼠学习及记忆能力.

    作者:安莲华;柏玉萍;李贞兰;张昱;赵珩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雷米普利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临床观察

    多年来,针对慢性心力衰竭(CHF)防治手段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进展速度引人注目.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1]、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2],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和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3]分别颁布了关于慢性心力衰竭处理指南,治疗原则虽然达成了共识,但临床面临的选择较为复杂,以怎样的顺序、何时选择某种药物、怎样正确联合治疗,都是临床面临的具体问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加卡维地洛治疗CHF国内报道较少,本文主要探讨雷米普利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CHF时,卡维地洛的靶剂量及患者的耐受性.

    作者:陈桂芬;刘蓉昕;王冬梅;孟繁宇;刘晔;李全亮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对大肠癌微转移和预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7例大肠癌及40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EGFR mRNA.结果 40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EGFR均为阴性.患者组EGFR mRNA表达阳性为45.9%(17/37).EGFR mRNA表达阳性者在大肠癌Ducke's分期中为A期28.6%(2/7),B期31.3%(5/16),C期80.0%(8/10),D期50.0%(2/4);病理上低未分化(63.2%)及中高分化(28.7%)癌间经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RT-PCR方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EGFR mRNA表达与其临床及病理分期相关,此项指标检测可作为大肠癌微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肖钟迪;梁春林;陈志奇;康德新;和利稼;白山;王勋;黄海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丁螺环酮辅助治疗老年冠心病焦虑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患者多具有焦虑、固执、敌意、易激惹等A型行为特征[1],抑郁、焦虑和愤怒-敌对等3种情绪已被公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亦是影响病情的进展、治疗、康复的重要因素.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而在临床治疗中情绪问题常常被忽略.本研究旨在探讨抗焦虑药物丁螺环酮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申柏岭;朱淑琴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性激素对老年人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衰老的表现与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项生理功能减退有关,包括记忆功能下降、免疫功能降低、脂肪组织增加、肌力下降、骨组织矿物质密度减低、妇女的绝经和男性性功能减退等,这些衰老过程的发生与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增龄改变密切相关.本文就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蔡奇玲;李荣亨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负载肿瘤抗原的DC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自体及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C)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后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及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 利用细胞因子诱导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生成DC,尼龙毛柱法分离T淋巴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刺激的T细胞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杀伤作用.结果 骨髓细胞诱生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负载肿瘤抗原后,均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负载肿瘤抗原的自体及异体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后均可杀伤两种靶细胞,T细胞对MCF-7的杀伤力明显低于对患者肺癌细胞的杀伤力. 结论人自体或异体DC体外负载细胞性肿瘤抗原后,可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

    作者:才子斌;王毅;李薇;赵恒军;刘春水;王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低剂量复方尼尔雌醇片和替勃龙对老年女性生命质量和糖脂代谢影响的比较

    目的 观察低剂量复方尼尔雌醇片(尼尔雌醇0.5 mg/片,左炔诺酮0.15 mg/片)和替勃龙治疗对老年女性生命质量(QOL)和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145例患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随机分为3组:复方尼尔雌醇组(0.5片/次,1次/w,52例),替勃龙组(1.25 mg/次,隔日1次,53例),安慰剂组(40例),均干预治疗1年.用SF-36量表在基线、治疗0.5、1年时测量患者QOL;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值;用红外线扫描及B超监测乳腺,用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对象以日记方式记录阴道出血、乳房胀痛等情况.结果 ①对同一指标不同时间点的差值进行比较,显示复方尼尔雌醇组和替勃龙组,△T0.5年-0、△T1年-0的总体健康、躯体疼痛、心理健康和精力较安慰剂组有显著性差异,二治疗组间以上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个时间点患者QOL差异显著(F=5.78,P<0.001);3个治疗方案间患者QOL差异有显著性(F=3.92,P<0.05).②各组治疗前后FBS、TG、TC、LDL均无差异(P>0.05);复方尼尔雌醇组、替勃龙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DL显著上升(P<0.05);替勃龙组治疗后较治疗前CRP显著下降(P<0.05).③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和乳腺体层厚度的变化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低剂量复方尼尔雌醇或替勃龙替代治疗1年均能有效改善老年女性患者QOL,同时未损害糖脂代谢,也未发现子宫内膜和乳腺病变的增加.

    作者:王艳姣;刘幼硕;黄武;王田琪;龙利民;王翼;詹俊鲲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脂肪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肪因子是指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物质,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刘岩等[1]研究发现血浆脂联素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呈进行性下降,低脂联素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增高[2],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由此可见,脂肪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是脂肪因子导致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作者:张红霞;李茵茵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老年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特点及血脂和血尿酸检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和血尿酸指标的变化与其并发血管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用LG-R-80自动冲洗血液黏度测试仪测定老年T2DM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老年T2DM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的血脂和血尿酸浓度.结果 老年T2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老年人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全血高、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K)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差异显著(P<0.01);老年T2DM患者的血脂和血尿酸浓度、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P<0.05),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与对照组比较都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通过观察老年T2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及血脂和血尿酸浓度的变化有利于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韦莹慧;潘云;唐任光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成都市老年卧床患者活动、认知及并发症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老年卧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认知和并发症的发生状况,明确老年卧床患者卧床时间、卧床分级与日常生活能力等的关系.方法 用<老年卧床休息调查表>对卧床时间大于1个月的151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卧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低下、社会活动缺乏、认知障碍且并发症较多;随着卧床时间增长,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加重(r=0.340,P=0.000 1)、认知功能障碍明显(r=0.496,P=0.000 1),并发症发生项目增加(r=0.741,P=0.000 1),社会活动减少(r=-0.348,P=0.000 1);全天卧床与大部分时间卧床相比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加重(r=0.355,P=0.000 1)、认知功能障碍明显(r=0.296,P=0.000 1),并发症发生项目增加(r=0.186,P=0.000 1),社会活动能力下降(r=-0.282,P=0.000 1).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尽量减少老年卧床患者的卧床时间.

    作者:陈茜;袁丽;刘素珍;刘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纳洛酮与加兰他敏对东莨菪碱所致大鼠空间工作记忆障碍作用的神经机制

    目的 比较纳洛酮与加兰他敏对东莨菪碱所致大鼠空间工作记忆障碍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28只18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东莨菪碱组、纳洛酮治疗组和加兰他敏治疗组,每组7只.采用Morris水迷宫延缓性匹配任务试验记录每只大鼠前后两次逃避潜伏期的时间.利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各组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合成情况,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前后两次逃避潜伏期在正常组差异呈极显著性(P=0.00),东莨菪碱组无差异,纳洛酮治疗组差异呈显著性(P=0.02),加兰他敏组无差异.各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前额叶皮层神经元ChAT量无差别.纳洛酮和加兰他敏对东莨菪碱大鼠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明显不同,纳洛酮治疗组突触囊泡向突触前膜聚集,大小均一而稀疏,突触后致密物质(PSD)均匀,边界整齐清楚;加兰他敏治疗组突触囊泡大小欠均一,分布弥散,无明显突触前膜聚集现象,PSD欠均匀,边界欠清晰.结论 纳洛酮改善障碍空间工作记忆的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神经元突触囊泡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向突触间隙大量释放及增加PSD密度有关.

    作者:段新;马光瑜;张艳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男性血清瘦素水平与年龄、骨密度及体脂的关系

    目的 探讨男性血清瘦素(Leptin)与年龄、骨密度(BMD)及体脂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测定350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Leptin浓度;DXA仪测定BMD(腰椎、髋部及全身)及体成分(体脂及瘦体重);以10种回归数学模型分别拟合Leptin与年龄、体重指数,体脂及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选择优拟合曲线.结果 (1)血清Leptin与年龄以S型曲线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好,其决定系数(R2)的大(R2=0.104,P<0.009);而与体重、体重指数以复合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好(R2=0.296,P=0.000;R2=0.304,P=0.000;R2=0.22,P=0.000).(2)血清Leptin与总体脂、体脂百分比显著正相关(R2=0.461,P=0.000;R2=0.448,P=0.000).(3)血清Leptin与腰椎前后位、髋部总体BMD显著负相关(R2=0.115,P=0.005,R2=0.112,P=0.002).与全身骨密度不相关.(4)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eptin不是男性腰椎前后位、髋部总体BMD及全身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血清Leptin浓度与年龄及体脂显著正相关,Leptin不是男性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赵勤;李建飞;罗湘杭;伍贤平;廖二元;张红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便携式超声心动图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评价

    目的 观察便携式超声心动图(Hand-carried ultrasound,HCU)测量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精确性,以评价HCU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HCU与常规超声对比的方法,以M型超声对6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组30例,非左室肥厚组31例),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PWT)、计算左室相对厚度(RLV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将HCU与常规超声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到HCU与常规超声仪器测量及计算IVST、LPWT、RLVT、LVMI的结果一致,无显著的测量及计算误差(P>0.05).HCU测量IVST的误差平均为1.60 mm,测量LPWT的误差平均为0.95 mm,HCU测量左室厚度的重复性好.结论 HCU能够准确测量左室肥厚.

    作者:陈明;金醒昉;刘怡;杨莉;郑建华;张宇辉;苗爱雨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脑动脉硬化患者血脂水平与舌象的相关分析

    目的 对脑动脉硬化患者的血脂与舌象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讨舌诊在脑动脉硬化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3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对患者血脂进行检验,并观测患者舌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与舌红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舌干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黄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白苔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与舌暗呈负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与舌暗和厚苔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脂代谢紊乱使瘀血和痰浊作为中医病理产物在脑动脉硬化过程中发生作用,并在舌象上有所反映.

    作者:陈文强;李宗信;黄小波;王宁群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内皮素(ET)是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重要的一种血管收缩因子,其在血中浓度的增高被认为是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标志[1].糖、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慢性炎症反应等均被证实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有关[2].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无大血管病变者的ET及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抗氧化酶等因素分析,探讨影响T2DM血管内皮功能的危险因素.

    作者:胡欣;张弘 刊期: 2008年第17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