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风湿关节炎的基因转移治疗

董静;张源潮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基因转移, 基因治疗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全身性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侵袭性对称性的关节破坏并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外组织器官的累及,现在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多40~60岁发病,其中1/3的患者为60岁以后发病,RA的第一个5年致残率达30%,平均缩短寿命5~7年,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老年人健康的疾病[1].RA的传统治疗药物多起效慢,长期使用副作用大,近年来兴起的生物治疗,如细胞因子抗体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生物制剂昂贵、副作用多、需要反复注射并且无靶器官特异性,而基因治疗则避免了这些缺点,选择性高,可以从分子水平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为RA的生物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主要运用基因转移技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体内.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α-SMA的表达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变化,揭示α-SMA的表达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T2DM大鼠模型中12、24 w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α-SM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T2DM组大鼠较同期对照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α-SMA表达增强,24w比12 w表达更加明显.流式定量测α-SMA表达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α-SMA在T2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并且与肾功能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王瑞英;姚敏;王绵;苏胜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清ET、TNF、NO水平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NO与ET、TNF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25例,无周围神经病变者15例,另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浆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糖尿病病人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ET水平和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P<0.05),血浆ET和TNF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P<0.02).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ET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年龄、病程无显著性相关,与TNF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NO水平呈负性相关.结论血清NO水平的降低与血浆ET和TNF水平的升高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者:王春梅;刘艳;孙立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前认为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我们观察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及心脏结构的变化,了解其内在关系.

    作者:王晓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s carcinoma,TCC)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银染TRAP-ELISA方法检测25例膀胱癌组织(实验组)和4例膀胱正常组织(对照组)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96%,对照组无表达,实验组端粒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01);端粒酶活性临床病理分期T2高于T1、T3高于T2(P<0.01),晚期组高于早期组(P<0.001);端粒酶活性病理分级G2高于G1、G3高于G2(P<0.01).结论实验组端粒酶活性高表达,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端粒酶激活可能在膀胱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及判定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作者:许宁;石爱平;王春喜;王有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沈阳市部分体检人群血脂水平调查

    迄今,尚未见到沈阳地区人群血脂水平的调查资料.笔者对沈阳部分体检人群血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中青年组资料作对比,为临床血脂研究和心脑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1].

    作者:王贵新;邵辉;金冬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鼻渊舒口服液联合强力稀化黏素对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术腔黏膜的影响

    我科对98例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鼻渊舒口服液和强力稀化黏素(吉诺通)治疗,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刘辉;黄昌凯;石立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载脂蛋白AⅠ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群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Ⅰ(ApoAⅠ)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确定ApoAⅠ基因启动区-75 bp位点和第一内含子区+83 bp位点基因多态性,并测定血脂各项指标.结果血浆ApoA Ⅰ、HDL-C水平在-75 bp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变化趋势为M1--组>M1+-组>M1++组,其中M1++组、M1+-组ApoA Ⅰ、HDL-C显著低于M1--组,且此种组间差异仅在女性中存在.+83 bp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血脂指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ApoA Ⅰ基因启动区-75 bp位点多态性与血浆ApoAⅠ、HDL-C水平存在一定关联,该位点G/A转换与高水平ApoAⅠ、HDL-C有关.

    作者:王延坤;赵斐;张勇;刘艳环;姜宁;张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肠道间质瘤nm23和周期素D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nm23和周期素D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59例手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标本进行CD117、CD34、nm23和周期素D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和病理形态学检查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及核分裂像.所有病例随访2~9年,并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随访结果40例一直健在,15例死于GISTs,4例死于其他原因.肿瘤的大小与转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431),肿瘤核分裂像在每50个高倍视野大于5个、nm23低表达和周期素D1高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呈明显相关性(P=0.04,P=0.01和P=0.05).结论核分裂像、nm23和周期素D1免疫组化染色可作为GISTs病人的临床预测指标.

    作者:孙梅;张兴义;李洪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绝经与免疫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妇女自然绝经年龄延长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抑制素A和B [1]是由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当颗粒细胞减少到了小的临界值时,对FSH分泌的抑制功能呈现渐进性衰竭,在绝经前FSH水平上升引起了大批窦前卵泡更快速的补充,卵母细胞的加速损耗,直到卵巢器官功能完全耗竭,即绝经.同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垂体、靶腺、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减少;细胞的激素受体也减少,结合能力随之降低,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不足,推动机体衰老过程的发生.在衰老的过程中,免疫系统也逐渐衰退[2].衰老与免疫功能减退及自身免疫反应出现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素萎缩,血清胸腺素水平逐渐降低,T细胞数减少,功能减弱,终至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免疫系统识别功能发生改变,蛋白质交联后产生的异种蛋白和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均可引起自身抗体产生,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李秀华;雷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老年精神病患者使用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处方变化分析

    为了观察老年精神病患者使用药物现状,分析典型药与非典型处方变化情况,本文抽取2003~2005年3年处方3500张,按照处方同种药品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比较每种药品每年有多少老年病人服用,及典型与非典型药归成二大类进行分析比对,观察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趋势和未来用药发展方向.

    作者:何援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Fe3+-CMC抑制大鼠术后腹膜损伤部位TGF-β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Fe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Fe3+-CMC)对术后腹膜损伤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腹膜损伤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n=30)和n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实验组(n=30);于术后1、3、5、7、14 d及2月时,各时间点亚组随机取实验动物5只,麻醉后处死,剖腹探查,取损伤局部及与之邻接的黏连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观察TGF-β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腹膜损伤局部TGF-β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e3+-CMC能够明显抑制术后腹膜损伤部位TGF-β表达.

    作者:于金海;李有柱;所剑;李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尽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的应用改善了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原因是现在的常规治疗尚不能充分有效阻止CHF患者的左室重构和预防心源性猝死[1].我们观察了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CHF的近期疗效及预后.

    作者:贡军丽;曾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以腹泻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0例分析

    不典型症状的AMI误诊率较高.国内文献报道AMI误诊率在10.3%~54.2%,平均误诊率37%[1].以腹泻为首发表现的AMI亦属少见,偶见报道[2],易误诊.

    作者:米红;王兆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腺苷对心肌梗死兔非梗死区心室细胞快钠通道跨壁异质性的影响及其离子机制

    目的探讨腺苷(Ado)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方法36只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两组建立AMI动物模型,分别为Ado组和MI组,其余两组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1个月后,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左室非梗死区3层心肌细胞INa的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室3层细胞的钠电流存在异质性,中层心肌(M)细胞的峰值INa是心内膜层(Endo)和心外膜层(Epi)的2倍多;M细胞的INa失活快;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MI组3层细胞的INa电流密度下降,以M细胞变化显著,INa稳态失活曲线均左移,以Epi变化显著;Ado组3层细胞INa电流密度下降显著,稳态失活曲线左移明显并趋向一致,失活后恢复曲线均恢复减慢.结论左室心肌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AMI对INa的跨壁异质性有明显影响;而Ado减弱AMI后INa的跨壁异质性.

    作者:姚浩洁;齐书英;何振山;崔俊玉;史力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尼卡地平控制老年高血压病人腹腔镜手术中高血压的效果

    腹腔镜手术由于气腹引起的高碳酸血症和腹内压升高等原因可造成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反应,术前常规降压药均为口服给药围术期不能应用,给麻醉管理造成困难.尼卡地平作为第一种可静脉给药的双氢二吡啶类钙离子阻断药,具有起效快,降压平稳,恢复快,恢复后无反跳等特点,较其他类型降压药更适合麻醉中应用[1].因而近年来在临床麻醉中应用越来越广,尤其是控制气管插管及拔管时的不良心血管反应[2,3].但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国内外相关文献甚少.本文观察尼卡地平用于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控制血压的效果.

    作者:陈鹏;郭宝富;赵国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琼枝麒麟菜多糖对衰老模型小鼠血浆和肝中SOD、CAT、MDA的影响

    目的探讨琼枝麒麟菜多糖(Eucheuma gelatinae polysaccharide,EGP)对衰老模型小鼠氧化自由基的影响.方法检测小鼠血浆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 mg/kg和400 mg/kg的EGP不仅能明显降低衰老模型小鼠血清和肝脏的MDA含量,而且能够提高SOD和CAT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增强.100 mg/kg的EGP对衰老模型小鼠肝脏SOD、小鼠血浆和肝脏CAT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琼枝麒麟菜多糖具有清除衰老模型小鼠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作者:吴显劲;孟庆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DM2在消化管癌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DM2在消化管癌表达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DM2在164例消化管癌和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组总阳性率(±~+)为46.87%,消化管癌阳性(+)者23.17%,弱阳性者(+)为39.02%.高分化组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组;有转移组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黏液腺癌组阳性率低于鳞状细胞癌和管状腺癌组(均P<0.05).结论MDM2与肿瘤发生发展、病理类型和临床治疗有关.

    作者:薄爱华;于永强;陈琳;白丽娜;苏华;张江兰;杨燕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抗小鼠前列腺增生作用

    目的观察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对丙酸睾酮诱发的小鼠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模型的影响.方法激素法诱发小鼠前列腺增生,称重法测定前列腺湿重,计算前列腺指数;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前列腺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并进行形态定量学分析.结果5、10、20mg·kg-1BWYJ治疗3 w后,可降低BPH小鼠前列腺湿重指数,且较高剂量下疗效与保列治相当.光镜下可见,BWYJ剂量依赖性地使增生的腺上皮乳头减少或消失,上皮细胞呈低立方或扁平状;图像分析显示:BWYJ10和20 mg·kg-1使BPH小鼠前列腺腺体平均小直径、大直径及平均面积均减小(P<0.05).电镜下:BWYJ治疗组腺上皮细胞排列规整,呈低柱状,有微绒毛脱落及凋亡小体存在.结论BWYJ具有抗小鼠BPH作用.

    作者:于爽;余丽梅;袁牧;于泓;吴芹;石京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热化疗诱导多药耐药细胞系HepG2/ADM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热化疗诱导HepG2/ADM凋亡的机制.方法比较ADM诱导HepG2/ADM及HepG2凋亡的作用,分别用ADM(0.03mg·L-1)处理HepG2/ADM及HepG2,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较热化疗、单纯化疗、单纯热疗的诱导凋亡作用,将HepG2/ADM分为6组,对照组、单纯化疗、单纯热疗(2组,40℃及43℃)及热化疗(2组40℃,43℃)组,分别用ADM(0.03mg·L-1)处理,比较各组诱导凋亡的作用;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HepG2/ADM细胞p53、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ADM诱导HepG2/ADM及HepG2凋亡率分别为HepG2/ADM组(3.5±0.5)%;HepG2组(17.5±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处理因素作用后,组1~组6 HepG2/ADM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0.3)%,(7.4±1.1)%,(11.3±1.9)%,(5.2±0.5)%,(18.1±1.8)%,(30.7±3.5)%.热化疗与单纯化疗相比诱导HepG2/ADM凋亡比率明显增高(P<0.05).RT-PCR检测组1~组6p53表达分别为:0.21、0.29、0.34、0.25、0.43及0.48;bcl-2表达分别为:0.31、0.16、0.21、0.13、0.24及0.11;bax表达分别为:0.23、0.27、0.29、0.25、0.31和0.35.结论热化疗能够显著增加耐药细胞HepG2/ADM凋亡率,这种作用可能与p53、bax、bcl-2表达调节有关.

    作者:王宁;金龙云;赵德信;刘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属于中医心悸、水肿之范畴.对CHF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CHF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杨丽华;杨戈;马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