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扩;何海玲;宗明
目的研究TNP-470(血管生成抑制剂)对胃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裸鼠皮下种植人胃癌细胞株,成瘤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皮下注射TNP-470 30mg/kg,隔日1次,连续8次后,处死动物,测定瘤重及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组瘤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NP-470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生长,治疗组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作者:徐越超;所剑;金洪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比罗格列酮或氯沙坦及二者合用对大鼠胸主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球囊损伤方法建立大鼠胸主动脉损伤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1)假手术组,(2)罗格列酮组,(3)氯沙坦组,(4)罗格列酮+氯沙坦组,(5)损伤组.7 d后光镜和HE染色观察血管管腔面积和内膜面积变化,以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mRNA的表达,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9及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蛋白表达;术后4 h,1 d和7 d,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 结果罗格列酮+氯沙坦组明显抑制动脉再狭窄,抑制MMP-9 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pERK1/2蛋白表达,降低血浆中TNF-α浓度.而罗格列酮组和氯沙坦组不能抑制动脉狭窄及MMP-9和pERK1/2表达. 结论罗格列酮与氯沙坦二者合用可以显著抑制大鼠主动脉损伤后再狭窄,降低MMP-9及pERK1/2表达,使血浆中炎症因子减少.
作者:李绍冰;傅向华;王春梅;贾国洪;王智华;张咏梅;张文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牛血清白蛋白在体外与葡萄糖的糖基化反应及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方法牛血清白蛋白在体外与葡萄糖溶液孵育,利用氯化硝基四唑氮蓝还原反应测定糖化蛋白值.结果牛血清糖化蛋白量在3 d内逐渐增加,3 d后基本保持不变.阿司匹林可以抑制此反应.随阿司匹林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加.结论牛血清白蛋白在体外与葡萄糖能够发生非酶糖化反应.阿司匹林可抑制此反应.
作者:高国丽;车光升;董瑶;姜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术前、术后凝血指标,了解腹腔镜囊切除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年龄、气腹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42例行常规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按年龄、气腹时间分成三组:第一组(20例,年龄19~50岁)气腹时间15~30 min;第二组(11例,年龄51~68岁)气腹时间13~30 min;第三组(11例,年龄50~76岁)气腹时间35~100 min.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72 h抽取上肢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片断1+2(F1+2)及D-二聚体(D-D).结果 PT、KPTT时间在三组之间变化不显著;F1+2及D-二聚体在LC术后有显著性增高,但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且3 d内基本恢复正常.术后两者血浆水平第二组与第三组较第一组有明显的增高.结论 LC手术可启动凝血过程,对于老年人或手术时间长的病人,应注意凝血指标变化.
作者:赵忠扩;何海玲;宗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壳聚糖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饲以高脂高糖饮食4 w后,采用腹腔一次性注射STZ复制大鼠DM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大鼠在注射STZ后每周1次取尾静脉血测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采用高脂高糖饮食+STZ所诱导出的DM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和T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低分子壳聚糖可降低DM模型大鼠的血糖、血清胆固醇和TG浓度,与模型组同期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0.01),且血糖和血清胆固醇、血清TG呈正相关.结论采用此方法可成功复制大鼠DM模型,DM大鼠血糖增高可能引起血脂升高,低分子壳聚糖能降低血糖、血清胆固醇和血清TG含量,改善DM病变.
作者:尤行宏;吴勇;彭圆;吴丰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技术提高老年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水平.方法总结分析应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MPCN)输尿管短镜替代肾镜,结合先进的第三代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老年上尿路结石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中,14例1次取石成功,2例2次取石成功,无肾脏持续大出血或输尿管穿孔、尿漏等并发症.结论 MPCN输尿管短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老年上尿路结石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取石率高,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等优点,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
作者:张慕淳;孔祥波;张刚;王凯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位点组合双室同步起搏模式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心肌力学的影响.方法 7只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每一只动物随机组合为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后侧壁(RA-RVA-LVPL)、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尖(RA-RVA-LVA)和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后侧壁-左室尖(RA-RVA-LVPL-LVA)起搏模式.分别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下的左室内压上升/下降大速率(±dp/dt max)、左室松弛时间常数(τ).结果 RA-RVA-LVPL-LVA起搏模式的±dp/dt分别较RA-RVA-LVPL、 RA-RVA-LVA起搏模式显著提高,τ值明显下降(P均<0.05),而RA-RVA-LVPL起搏模式和RA-RVA-LVA起搏模式之间±dp/dt max 、τ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A-RVA-LVPL-LVA起搏模式在保持房室激动顺序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同时,还能改善心室内的电机械同步性,较其他双室起搏模式具有更好的心肌力学效应.
作者:刘晓堃;傅向华;马宁;谷新顺;郝国贞;刘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3对鼠源性膀胱癌细胞系BBT739黏附、侵袭和肺转移的作用.方法应用酶标仪检测不同浓度的人参皂甙Rg3对膀胱癌细胞BBT739体外黏附力的影响;通过癌转移模型,观察不同剂量人参皂甙Rg 3对膀胱癌小鼠肺转移的影响;体内侵袭模型通过给予不同剂量人参皂甙Rg3观察18 d后癌组织的侵袭情况,病理分级检测相关癌的侵袭阶段.结果人参皂甙Rg 3可以明显抑制鼠源性膀胱癌细胞系BBT739体外的黏附(P<0.01)及癌细胞对小鼠肾胞膜下的侵袭过程,抑制小鼠膀胱癌肺转移的发展(P<0.05).结论人参皂甙Rg 3通过抑制癌细胞的黏附、侵袭和癌组织抑制癌转移的发生.
作者:杨威;李博;乔世兴;关文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普通人群的2~4倍[1].本文通过观察老年T2DM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胰岛素及C肽等指标,探讨老年T2DM并发冠心病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作者:许振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老年颅脑外伤较严重且较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老年颅脑外伤病人主要死因之一.但对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后高死亡率究竟是ARF本身,还是严重脑损伤引发,尚有不同看法[1,2].
作者:梁建峰;曾白云;岑宇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应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老年中晚期帕金森病(PD),并对其疗效及手术方法作探讨.方法对6例老年PD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底核,采用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3 w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佳疗效. 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和运动迟缓明显改善,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2例曾接受单侧丘脑毁损后的患者亦得到了明显改善,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 STN DBS法治疗老年中晚期PD,对症状改善明显,且可通过调节刺激参数达到佳治疗效果, 具有安全,副作用可逆转的优点;明显减少多巴胺类药物用量.
作者:何俊德;程国雄;谭红愉;陈葆;吴卓华;邵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静息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异常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血管间的关系.方法对13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54例,急性心梗(AMI)78例,均给予静息超声心动图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室壁运动异常与病变血管间的关系.结果 132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血管>75%212支,静息超声心动图有相应室壁运动异常130支,占61.32%;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变血管>75%85支,有相应室壁运动异常45支,占52.94%;78例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病变均>75%,有相应室壁运动异常73支,占93.59%.结论静息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异常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血管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AMI患者二者间有极好的对应性.
作者:秦海凤;刘永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链脲佐菌素(STZ)介导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变化,揭示TGF-β1在糖尿病肾损伤中的作用及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高糖、高脂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STZ的方法,制作T2DM模型大鼠,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12、24 w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GF-β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 糖尿病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TGF-β1表达增强,并且呈时间依赖性.流式定量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 TGF-β1在T2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并与肾功能呈正相关.
作者:王瑞英;姚敏;王绵;苏胜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本文对30例急性期COPD患者,缓解期25例,健康人25例的血清中的内毒素和细胞因子(IL-6、IL-8、TNF-α)进行检测,探讨它们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尹正;崔连东;尹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16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7例术前均未作过化疗的乳腺癌组织中p16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 (1)乳腺癌组织中MVD值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2)VEGF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3)p16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核,p16缺失性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p16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4)乳腺癌VEGF表达与MVD值密切相关(P<0.05);乳腺癌p16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VEGF促进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转移潜能提供了重要指标.MVD和VEGF的检测对于乳腺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顺利;于军;王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调查企业离退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探讨影响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方法利用SF-36问卷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调查企业离退休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利用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调查资料. 结果随着自觉健康变化的不同,企业离退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评分和心理健康评分均有不同的变化.年龄、婚姻状况和经济收入是生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和经济收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一些社会人口学特征影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因此,家庭和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作者:刘红波;宋桂荣;姜又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据报道,广州城市居民中、老年人甘油三酯(TG)总异常率为28.2%,总胆固醇(TC)异常率为12.6%[1];另外,广州开发区2000年度体检的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总检出率为56.9%[2].可见广州地区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是比较高的.本研究对2 386例广州地区体检老年人的血脂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及其特点.
作者:刘泽;王鲁妮;戴波;黄纪昌;冯德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CD44在老年胰腺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检测法(FCM)测定60例老年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水平并与正常人及胰腺炎患者进行相互比较,对照分析手术前后或热疗前后CD44的变化.结果胰腺癌组外周血CD44含量为564.51±16.6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2.46±15.28,P<0.01)及慢性胰腺炎组(396.37±16.32,P<0.01),且手术前或热疗前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44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手术后或热疗后(P<0.01).亦发现CD44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含量可作为老年胰腺癌诊断的参考指标,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可判定临床疗效及预后.
作者:袁长吉;姜振宇;王冠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人膀胱癌生长及淋巴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人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注射双功能抗体,观察肿瘤生长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值及凋亡的肿瘤细胞指数.结果肿瘤大小:实验组为(19.50±4.51),对照组为(57.62±8.31),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肿瘤微血管密度:实验组为(2 351±207),对照组为(4 356±54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凋亡指数:实验组为19.25,对照组为9.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转移:实验组无一只发生,而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人膀胱癌具有良好的靶向性,能够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和加速肿瘤细胞凋亡,遏制实验性人膀胱癌的生长转移,为该抗体用于临床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刘忠良;刘禄成;张国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以往认为室性心动过速可以导致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然而我们发现,老年冠心病人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疾病,并未引起明显血液动力学变化和产生严重临床症状.我们对189例明确诊断的老年冠心病人进行了6个月~3年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临床情况随访,旨在探讨老年冠心病人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预后及应采取的对策.
作者:汪云春;郑平;赵智宇;夏阳;刘玉坤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