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茶素对拟衰老大鼠大脑皮层及肾组织MDA、SOD的影响

葛圣蕾;谢鼎华

关键词:儿茶素, 衰老, 自由基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儿茶素的抗老化效应.方法通过腹腔注射D-半乳糖(D-gal)建立大鼠衰老动物模型,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检测其大脑和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观察胃内灌注儿茶素后衰老动物模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衰老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和肾组织中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儿茶素保护组大鼠大脑皮层和肾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性水平较对照组无变化(P>0.05),而与衰老模型组相比却逆转上述指标变化(P<0.05).结论儿茶素可能通过提高SOD活性、减少MDA生成发挥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扶元补脑冲剂对老年性痴呆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及脑钙平衡的影响

    目的研究扶元补脑冲剂对老年性痴呆鼠细胞因子含量、免疫器官重量及脑钙代谢平衡的影响.方法以三氯化铝痴呆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扶元补脑冲剂对痴呆模型小鼠脑组织钠泵(Na+-K+ATP酶)、钙泵(Ca2+-Mg2+ATP酶)活性、钙离子(Ca2+)含量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作用,并测定小鼠的脾脏、胸腺指数.结果扶元补脑冲剂能显著提高小鼠脑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降低脑Ca2+含量及血清IL-2、IL-6水平的过度升高,并且治疗组脾脏、胸腺指数较模型组升高.结论抑制脑组织钙超载及调节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可能是扶元补脑冲剂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永琦;安耀荣;何建成;刘雄;郭继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肾移植的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和围手术期治疗要点,提高老年肾移植患者人/肾存活率.方法对27例老年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1例发生各类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和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等,治疗后19例恢复正常,治愈率90.5%.1、3年人/肾存活例数分别为25/25,23/21;存活率分别为92.6%/92.6%;85.2%/77.8%.结论术前全身状态差,术后并发症多时老年肾移植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也是制约其人/肾存活率的主要因素;完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及时准确检测,合理调整用药是提高老年肾移植患者人/肾长期存活的重要保证.

    作者:周洪澜;傅耀文;孔祥波;王伟刚;邢广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体外抗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活性.方法 MTT法检测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可以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结论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能通过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从而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刘禄成;任明;郭航;范海涛;朱德淳;李然伟;李香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痰中p53和K-ras检测的意义

    目的研究p53和K-ras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痰中突变率及其意义.方法研究组为各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Ⅰ期8例,Ⅱ期12例,Ⅲ期13例,Ⅳ期9例;鳞癌20例,腺癌22例.对照组慢支、肺结核等良性病变患者13例.两组患者均留取痰标本,采用PCR-SSCP方法分别检测p53和K-ras基因5-8外显子和K-ras12外显子突变,统计发生突变与未发生突变者例数,χ2检验分析结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0.4%和15.4%(P<0.05).不同分型和分期的患者p53和K-ras基因突变均无显著性差异,吸烟与未吸烟、化疗与未化疗患者p53和K-ras基因突变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p53和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p53和K-ras基因同时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p53和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特异度高.

    作者:陈小军;王嘉祺;杜玲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尼莫通与调心方联合应用改善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80例临床分析

    随着帕金森病(PD)的研究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开始探讨PD认知障碍的辅助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尼莫通为钙离子拮抗剂,可抑制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同时能抑制钙离子进入脑血管平滑肌,选择性扩张脑部中心动脉,改善脑供血,提高脑组织的缺氧耐受力.中药调心方在改善记忆,增强认知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我们采用尼莫通配合中药调心方治疗PD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社会;张晶;牛福来;王建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经桡动脉途径的老年冠心病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国内经桡动脉途径作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途径,比较欧洲经挠动脉途径(TRA)的病例与在中国经股动脉途径(TFA)病例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2年8月~2003年1月在比萨大学心胸科的700例老年患作为A组,B组由400例来自中国北方抚顺市TFA行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病例,C组包括50例中国抚顺市2003年经TRA冠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病例.结果平均操作时间在B组和A组分别为冠脉造影30±5和50±5 min,介入治疗65±2和81±4 min(P<0.01).在TRA的病例中90%术后当日下床活动.C组平均手术时间与TRA者相似.B组有4例住院期间发生与穿刺血管相关的并发症.两组病人出院后随访2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TRA的冠心病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早,出院早,住院费用低.

    作者:孙玲;李艳华;张迪;王玲;孙晓东;郭群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中老年人窦性停搏与相关因素

    窦性停搏是引起心脏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老年人应重视24 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时治疗,对于预防老年人心脏猝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近年来少见超过10例的关于老年人窦性停搏有关资料的报道,本文对1988~2003年,15年中所积累的43例经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窦性停搏的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老年人窦性停博时期,伴有的临床表现及静止心电图的特征,使临床医生更易发现窦性停搏的发生,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翠娥;岑雪卿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面部损伤及外科手术史与老年人颞颌关节区疼痛的关系

    目的探讨有面部损伤及非颞颌关节外科手术史的老年病人颞颌关节区疼痛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来门诊就治的颞颌关节区疼痛的老年病人.研究数据包括性别、是否面部受损伤、是否接受颌面部非颞颌关节手术、颞颌关节区疼痛强度及发作频率,并对其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面部损伤及非颞颌关节外科手术史病人主要以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与非面部外伤及颌面部手术史病人相比,有面部外伤及颌面部手术史老年病人的颞颌关节区疼痛程度、发作频率无明显增强,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女性病员发生颞颌关节区疼痛的程度及发作频率明显高于男性.在有面部外伤及颌面部手术史的老年病人中,女性病员的疼痛程度及发作频率明显高于男性病员.结论面部损伤及颌面部非颞颌关节外科手术与老年人颞颌关节区疼痛有关,疾病以功能紊乱为主要诊断类型.面部损伤及非颞颌关节外科手术使老年女性病员对颞颌关节区疼痛更为敏感.

    作者:胡晓文;杨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黄芪对老年小鼠脑线粒体Mn-SOD、MDA及脑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黄芪对老年小鼠脑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用TUNEL法观察老年小鼠神经细胞凋亡率,并检测脑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以黄芪水煎剂灌胃老年小鼠30 d,观察黄芪对老年小鼠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老年小鼠Mn-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具有典型的凋亡特征;与老年组比较黄芪组脑线粒体Mn-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凋亡细胞数减少.结论黄芪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老年小鼠脑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张鹏霞;朴金花;欧芹;李晶;江旭东;魏晓东;卢凤美;戚晓莉;鲁彦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通脉灵对实验犬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脉灵注射液是复方中药制剂,有扩张冠脉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等作用[1].本实验采用犬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通脉灵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王金凤;刘德铭;李璐;刘子红;赵雪俭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肝硬化患者血浆IL-6、α-TNF水平的初步研究

    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肝硬化期的作用国内报道尚不多见.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α-TNF)与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炎性介导的细胞因子,为了探讨其在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4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与α-TNF水平的变化,旨在了解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

    作者:贾百灵;尚佳;楚艳君;李继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罗格列酮的降压作用及降压机理的研究

    目的评价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并初步探索其降压作用机理,特别是对内皮素-1、瘦素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罗格列酮和硝苯地平分别作为观察药和阳性对照药添加到大鼠饮水中,另有一组为空白对照,仅给予清水.血压测定采用间接方法,其他指标检测采用放免的方法.结果 2种药物均呈现显著的降压作用,内皮素、瘦素在罗格列酮组发生显著差异.结论罗格列酮可以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作用机理之一是影响一些细胞因子水平.

    作者:孔俭;孙捷;马丽;汲宏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男性心肌梗死患者性激素水平与梗死区心肌存活及左室重构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激素对梗死区心肌存活数量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30例男性AMI患者和30例男性健康门诊体检者,测定性激素水平及生物活性物质,用双探头、可变角单光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SPECT)检测梗死区存活心肌和左室重构.结果 AMI患者T值显著降低;睾酮与心肌存活、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呈正相关;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呈负相关;大面积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明显大于小面积组,左室质量指数也大于小面积组,而T值却明显小于小面积组.结论雄激素通过其直接作用或通过其与血管激活物质的相互作用,对梗死区心肌存活及重构有影响.雄激素水平越低,梗死区存活量越少,左室重构越严重.

    作者:盛莉;崔俊彪;王曦云;张萌萌;史大治;韩本常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化疗药物对原代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原代培养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方法取四种抗癌药物对原代肺癌细胞进行敏感性试验,以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法观察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5-FU、MTX对肺癌细胞敏感性强,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肺癌细胞的G0/G1期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减少.结论在化疗前进行肿瘤细胞药敏试验,选择高效、敏感性强的药物用于患者的治疗,对于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周晓琦;刘剑平;李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早期物理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性脑卒中患者如未进行早期及适当的功能训练,则会导致永久性残疾,无法重返社会.本研究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物理治疗(PT),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PT在功能恢复和预防及减轻残疾方面的有效性.

    作者:赵慧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地塞米松致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大鼠地塞米松肌注法建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为建立理想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NC)8只和模型组(OP)8只.模型组大鼠予地塞米松1 mg/kg肌肉注射,每周2次.正常对照组大鼠予等量生理盐水肌注.8 w后,两组大鼠行骨密度、骨生化、骨力学、骨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腰椎、股骨骨密度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腰椎骨密度下降尤为显著(P<0.01).模型组血清骨钙素显著下降(P<0.01),2尿羟脯氨酸/肌酐则明显上升(P<0.01),大桡度、大负荷、面积矩、抗弯截面模量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骨小梁排列稀疏,数目减少,小梁明显变细、间距加宽.结论大鼠地塞米松肌注法,模拟了人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性,是值得推广的动物模型.

    作者:陆邦超;王坚;乔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复合PCR检测老年人腹膜透出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目的检测老年人腹膜透出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方法应用复合PCR检测老年人未感染的及已感染的腹膜透出液,并与传统培养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在同一反应管中可同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DNA和白色念珠菌-DNA,分别出现279 bp、684 bp的特异性扩增带.结论复合PCR法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的优点,老年人腹透液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明显增高.

    作者:卢雪红;罗萍;崔英春;苗里宁;田庚;王慧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心脏起搏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动过缓的随访

    慢性心功能不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存率,目前已被很多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所证实[1].但是,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心动过缓病人常无法应用.本文对20例心功能不全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老年病人在安置心脏起搏器后,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并作长期随访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仁立;涂玲;姚济华;周洪莲;糜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老年人心理应激时中枢神经递质变化及其对抑郁症预防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液神经递质与心理应激水平的动态变化,可预防老年人抑郁症提前出现,提高老年人正性情感的心理应激能力.方法采用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 of Happiness MUNSH)的正性因子、负性因子、幸福度总分和6个方面生活满意感的平均值的问卷调查分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二组.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电化学及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5项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负性情感组与正性情感相比,除肾上腺素(E)与多巴胺(DA)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三项指标均下降显著,特别是20名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的老年人五种神经递质均下降显著.结论老年人神经递质下降与负性情感特别是抑郁症有显著相关,因此,定期检查五种神经递质的变化,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对预防老年抑郁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玉;郭素红;朱辛为;杨秋佳;刘晓冬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广州地区419例成年男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成年男性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随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46系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19例成年男性腰椎(L2~L4前后位及L3侧位)、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BMD值,按10岁一个年龄组(7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39岁组,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0~29岁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成年男性一生中以股骨近端、Ward's三角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变化较大.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显示: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密度均呈相关性(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体重对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有显著影响(P<0.01).成年男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总体上逐年增加.结论广州地区成年男性人群中机体BMD随年龄而变化,年龄、体重对机体BMD均有一定的影响,保持合适的体重,有利于BMD的增加与维持.对成年男性各年龄段的人群,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均应以测量股骨近端的BMD作为评价手段.

    作者:谭小云;陈建庭;金大地;杨春露;唐焕章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