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老年人窦性停搏与相关因素

李翠娥;岑雪卿

关键词:老年人, 窦性停搏, 相关因素
摘要:窦性停搏是引起心脏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老年人应重视24 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时治疗,对于预防老年人心脏猝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近年来少见超过10例的关于老年人窦性停搏有关资料的报道,本文对1988~2003年,15年中所积累的43例经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窦性停搏的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老年人窦性停博时期,伴有的临床表现及静止心电图的特征,使临床医生更易发现窦性停搏的发生,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前列腺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43例

    糖尿病患者并发外科疾病时,围手术期治疗风险大大增加.笔者1996年2月~2002年10月为43例泌尿外科并发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理想地控制好血糖后,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都军;任玉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调查城镇男性和女性青、中、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诊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OSAHS病人,筛选病人进行多导睡眠仪(PSG)监测.结果按年龄和体重指数分组进行分析,问询和检查休闲体检者5 106例,初步诊断OSAHS病人405例,PSG确诊367例,发病率分别为7.9%和7.1%.发病率按年龄分组青年组男性0.5%,女性2.9%;中年组男性4.0%,女性11.6%;老年组男性6.3%,女性17.1%.发病率肥胖组高,超重组次之,正常组低.结论城镇小康人口OSAHS的发病率与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呈直线相关,强调对OSAHS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

    作者:辛伟红;侯铁宁;谭哲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中的作用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超家族目前已发现有6个家族分别为A、B、C、D、E、F,共48个成员,其中A家族12个成员[1].尽管人ABCA1基因在1994年就已经克隆获得,但对其功能的认识直到1999年才得到突破.ABCA1是一种整合膜蛋白,它以ATP为能源,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的流出.

    作者:唐朝克;杨永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通脉灵对实验犬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脉灵注射液是复方中药制剂,有扩张冠脉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等作用[1].本实验采用犬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通脉灵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王金凤;刘德铭;李璐;刘子红;赵雪俭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尼莫通与调心方联合应用改善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80例临床分析

    随着帕金森病(PD)的研究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开始探讨PD认知障碍的辅助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尼莫通为钙离子拮抗剂,可抑制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同时能抑制钙离子进入脑血管平滑肌,选择性扩张脑部中心动脉,改善脑供血,提高脑组织的缺氧耐受力.中药调心方在改善记忆,增强认知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我们采用尼莫通配合中药调心方治疗PD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社会;张晶;牛福来;王建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治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传统的治疗方法常难以奏效且易复发,或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而伽玛刀治疗效果很好[1~3].本文总结伽玛刀治疗老年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8例资料,就其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梁日生;杨卫忠;石松生;陈建乐;陈首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肝硬化患者血浆IL-6、α-TNF水平的初步研究

    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肝硬化期的作用国内报道尚不多见.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α-TNF)与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炎性介导的细胞因子,为了探讨其在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4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与α-TNF水平的变化,旨在了解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

    作者:贾百灵;尚佳;楚艳君;李继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儿茶素对拟衰老大鼠大脑皮层及肾组织MDA、SOD的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儿茶素的抗老化效应.方法通过腹腔注射D-半乳糖(D-gal)建立大鼠衰老动物模型,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检测其大脑和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观察胃内灌注儿茶素后衰老动物模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衰老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和肾组织中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儿茶素保护组大鼠大脑皮层和肾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性水平较对照组无变化(P>0.05),而与衰老模型组相比却逆转上述指标变化(P<0.05).结论儿茶素可能通过提高SOD活性、减少MDA生成发挥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作者:葛圣蕾;谢鼎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黄芪对老年小鼠脑线粒体Mn-SOD、MDA及脑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黄芪对老年小鼠脑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用TUNEL法观察老年小鼠神经细胞凋亡率,并检测脑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以黄芪水煎剂灌胃老年小鼠30 d,观察黄芪对老年小鼠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老年小鼠Mn-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具有典型的凋亡特征;与老年组比较黄芪组脑线粒体Mn-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凋亡细胞数减少.结论黄芪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老年小鼠脑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张鹏霞;朴金花;欧芹;李晶;江旭东;魏晓东;卢凤美;戚晓莉;鲁彦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面部损伤及外科手术史与老年人颞颌关节区疼痛的关系

    目的探讨有面部损伤及非颞颌关节外科手术史的老年病人颞颌关节区疼痛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来门诊就治的颞颌关节区疼痛的老年病人.研究数据包括性别、是否面部受损伤、是否接受颌面部非颞颌关节手术、颞颌关节区疼痛强度及发作频率,并对其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面部损伤及非颞颌关节外科手术史病人主要以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与非面部外伤及颌面部手术史病人相比,有面部外伤及颌面部手术史老年病人的颞颌关节区疼痛程度、发作频率无明显增强,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女性病员发生颞颌关节区疼痛的程度及发作频率明显高于男性.在有面部外伤及颌面部手术史的老年病人中,女性病员的疼痛程度及发作频率明显高于男性病员.结论面部损伤及颌面部非颞颌关节外科手术与老年人颞颌关节区疼痛有关,疾病以功能紊乱为主要诊断类型.面部损伤及非颞颌关节外科手术使老年女性病员对颞颌关节区疼痛更为敏感.

    作者:胡晓文;杨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扶元补脑冲剂对老年性痴呆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及脑钙平衡的影响

    目的研究扶元补脑冲剂对老年性痴呆鼠细胞因子含量、免疫器官重量及脑钙代谢平衡的影响.方法以三氯化铝痴呆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扶元补脑冲剂对痴呆模型小鼠脑组织钠泵(Na+-K+ATP酶)、钙泵(Ca2+-Mg2+ATP酶)活性、钙离子(Ca2+)含量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作用,并测定小鼠的脾脏、胸腺指数.结果扶元补脑冲剂能显著提高小鼠脑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降低脑Ca2+含量及血清IL-2、IL-6水平的过度升高,并且治疗组脾脏、胸腺指数较模型组升高.结论抑制脑组织钙超载及调节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可能是扶元补脑冲剂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永琦;安耀荣;何建成;刘雄;郭继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的成本和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的成本和效果.方法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结果支架植入组初的平均成本比PTCA组高13 283元,随访1年支架组再次血管重建术比例低于PTCA组(分别为4.9%和21.1%,P<0.05),平均总成本支架植入组与PTCA组相接近(分别为 62 063.0± 19 150.7元和 58 017.2± 27 345.8元,P>0.05).支架植入组每避免1例再次血管重建术的成本是 8 110元.结论与PTCA组相比,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是有成本-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其减少了再次血管重建术的比例.

    作者:张黔桓;朱鸿斌;严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广州地区419例成年男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成年男性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随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46系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19例成年男性腰椎(L2~L4前后位及L3侧位)、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BMD值,按10岁一个年龄组(7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39岁组,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0~29岁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成年男性一生中以股骨近端、Ward's三角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变化较大.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显示: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密度均呈相关性(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体重对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有显著影响(P<0.01).成年男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总体上逐年增加.结论广州地区成年男性人群中机体BMD随年龄而变化,年龄、体重对机体BMD均有一定的影响,保持合适的体重,有利于BMD的增加与维持.对成年男性各年龄段的人群,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均应以测量股骨近端的BMD作为评价手段.

    作者:谭小云;陈建庭;金大地;杨春露;唐焕章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痰中p53和K-ras检测的意义

    目的研究p53和K-ras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痰中突变率及其意义.方法研究组为各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Ⅰ期8例,Ⅱ期12例,Ⅲ期13例,Ⅳ期9例;鳞癌20例,腺癌22例.对照组慢支、肺结核等良性病变患者13例.两组患者均留取痰标本,采用PCR-SSCP方法分别检测p53和K-ras基因5-8外显子和K-ras12外显子突变,统计发生突变与未发生突变者例数,χ2检验分析结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0.4%和15.4%(P<0.05).不同分型和分期的患者p53和K-ras基因突变均无显著性差异,吸烟与未吸烟、化疗与未化疗患者p53和K-ras基因突变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p53和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p53和K-ras基因同时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p53和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特异度高.

    作者:陈小军;王嘉祺;杜玲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老年人心理应激时中枢神经递质变化及其对抑郁症预防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液神经递质与心理应激水平的动态变化,可预防老年人抑郁症提前出现,提高老年人正性情感的心理应激能力.方法采用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 of Happiness MUNSH)的正性因子、负性因子、幸福度总分和6个方面生活满意感的平均值的问卷调查分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二组.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电化学及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5项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负性情感组与正性情感相比,除肾上腺素(E)与多巴胺(DA)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三项指标均下降显著,特别是20名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的老年人五种神经递质均下降显著.结论老年人神经递质下降与负性情感特别是抑郁症有显著相关,因此,定期检查五种神经递质的变化,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对预防老年抑郁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玉;郭素红;朱辛为;杨秋佳;刘晓冬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地塞米松致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大鼠地塞米松肌注法建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为建立理想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NC)8只和模型组(OP)8只.模型组大鼠予地塞米松1 mg/kg肌肉注射,每周2次.正常对照组大鼠予等量生理盐水肌注.8 w后,两组大鼠行骨密度、骨生化、骨力学、骨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腰椎、股骨骨密度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腰椎骨密度下降尤为显著(P<0.01).模型组血清骨钙素显著下降(P<0.01),2尿羟脯氨酸/肌酐则明显上升(P<0.01),大桡度、大负荷、面积矩、抗弯截面模量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骨小梁排列稀疏,数目减少,小梁明显变细、间距加宽.结论大鼠地塞米松肌注法,模拟了人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性,是值得推广的动物模型.

    作者:陆邦超;王坚;乔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肾移植的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和围手术期治疗要点,提高老年肾移植患者人/肾存活率.方法对27例老年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1例发生各类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和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等,治疗后19例恢复正常,治愈率90.5%.1、3年人/肾存活例数分别为25/25,23/21;存活率分别为92.6%/92.6%;85.2%/77.8%.结论术前全身状态差,术后并发症多时老年肾移植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也是制约其人/肾存活率的主要因素;完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及时准确检测,合理调整用药是提高老年肾移植患者人/肾长期存活的重要保证.

    作者:周洪澜;傅耀文;孔祥波;王伟刚;邢广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前列地尔在临床上的应用

    前列地尔(PGE1)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内源性物质,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二高γ-亚油脂酸(DGLA)的氧化产物,PCE1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素A2(TXA2)合成的作用,从而改善了PGI2/TXA2的比值.PGE1又能激活血小板膜内腺苷酸环化酶(AC),使血小板内cAMP含量升高,从而直接对抗TXA2释放所诱导的血管收缩与血栓形成.经多年临床验证,PGE1可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并显现出良好的疗效,本文就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姜宗文;曹丽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血栓前体蛋白测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测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7例分别于入院后立即及行常规治疗后测定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imer)含量,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pP水平在发病后6 h内至治疗前显著升高,D-二聚体在发病后12 h有显著升高.结论 TpP不仅是急性脑梗死极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它还可用于监测疾病的发展过程,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张德太;李明慧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Barrett食管的新进展

    通常认为Barrett食管大多是继发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一种少见疾病.由于目前临床上GERD发病率不断增加,并且长时间以来未能得到有效治疗,使Barrett食管也呈上升趋势.尽管对Barrett食管的阐述已有50多年,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它的存在及如何确定组织学演化仍然缺乏一致的看法.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粘膜局部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因为是局灶性而非弥漫性的粘膜改变,故称Barrett上皮化生更为恰当.由于这些单层柱状上皮具有胃或十二指肠粘膜的特点,富含杯状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因此同胃十二指肠粘膜一样,在各种相关致病条件下可发生炎症、溃疡、息肉及癌变.

    作者:袁佐鸣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