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陈群;王增贤

关键词:结膜吸吮线虫病, 人兽共患疾病, 寄生, 野生动物, 文献记载, 人体病例, 眼结膜, 病例数, 人眼, 囊内, 福州, 北京
摘要: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也可寄生于人眼[1],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Tehlaz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2].国外有文献记载还可寄生于猴、鼠、狐等野生动物眼结膜囊内[3、4].世界上早发现的人体病例是在我国北京(stuckey,1917)、福州(Trimble,1917).迄今病例数也以我国为多.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的扩增及其克隆载体的构建

    弓形虫是人和几乎所有动物的有核细胞内的专性寄生虫.成人感染后一般为无症状带虫状态,先天性感染能导致流产、畸胎或死胎,恶性肿瘤及艾滋病后继发的弓形虫机会性感染往往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1].

    作者:游东生;沈继龙;马华;戴克胜;余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社区水平上土源性蠕虫病和血吸虫病评价指南--防治规划管理者的手册(续二)

    2.2.班级的选择为了获得可靠的资料,使用该地区所有学校(包括私人学校)在内的列表来进行抽样.

    作者:A.Montresor;D.W.T.Crompton;D.A.P.Bundy;A.Hall;L.Savioli;何家昶;沈光金;葛继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浅谈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门脉高压症是晚期血吸虫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分流术仍是目前治疗此种病症的较好方法.我院自1991~1999年共收治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患者86例,其中32例施行了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分流、门腔静脉分流等手术.由于晚期血吸虫病人体质均差,不仅术中危险性大,术后也极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常见较严重的并发症有膈下感染、肝性昏迷等,这些严重并发症若不尽早预防或及时发现与处理,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现将多年来临床护理实践中积累的一点经验浅谈如下.

    作者:项石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与犬的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阐明五河地区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与犬的感染关系.方法调查结膜吸吮线虫病的传播媒介和采取控制养犬前后本病流行情况.结果通过调查,于1989年证明了结膜吸吮线虫病的传播媒介为变色纵眼果蝇(Amita variegata);1985~1992年于五河县发现婴幼儿病例17例,其间家犬感染本虫阳性率为86.9%.而控制养犬后调查换代家犬31只未见感染,人体病例亦不再出现.结论流行区控制养犬后消灭了传染源,经7年跟踪观察,该地区达到了消灭结膜吸吮线虫病的目标.

    作者:王可灿;王增贤;王红岩;胡跃;沈继龙;钮建华;张立武;武璠;陈群;江宝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城市和农村急性血吸虫病人临床及吡喹酮治疗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城市和农村急性血吸虫病人临床表现和吡喹酮治疗对体温影响的差异.方法将1994年城乡(芜湖市和繁昌县)两所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血吸虫病人分成城市组和农村组.又将两组中单剂和双剂吡喹酮治疗的患者、儿童(≤14岁)和成年患者分别分为8个亚组作为交叉比较的单位.用常规剂量对两组患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误诊时间的长短,治疗前临床表现及其在各组病人中出现率,吡喹酮治疗后各组体温下降曲线,吡喹酮治疗的副反应及其出现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误诊天数无显著差异,表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血吸虫急性感染的误诊是普遍的;除发热外,急性血吸虫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咳嗽,乏力,腹痛,腹泻等,城市患者的症状诉说比农村患者更多,更不集中.急性感染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影响极小.城市组儿童单剂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天数显著小于农村组,而双疗程组儿童,城市组明显长于农村组..而成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单疗程和双疗程的城乡两组人群体温下降趋势相同.结论城乡医院对急性血吸虫感染的误诊均相当普遍;城乡两组病人对吡喹酮的临床反应基本无差异;临床使用双疗程吡喹酮治疗急性感染者是合理和可行的.

    作者:沈光金;吕大兵;张世清;李启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潜山县古井乡消灭血吸虫病考核报告

    1997年4~6月,潜山县血防站组成技术考核组,按照全省统一的考核方案,对古井乡3个流行村消灭血吸虫病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现场考核.现将考核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亲兄妹脑囊虫病2例报告

    兄,15岁,中学生.患儿于8年前(7岁)某晚睡眠时,突然发生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等癫痫样发作.患儿平素体健,发作前无发热、无腹泻、无头部外伤史.发作持续约10分钟,自动停止.发作后患儿有出汗、头痛,呕吐1次,烦燥不安.无视力障碍,无精神异常.

    作者:常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219例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手术的麻醉体会

    采用合理的麻醉方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近十年来,笔者以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以下简称硬膜外阻滞)为主为219例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患者施行了脾切除手术麻醉,效果满意.对该手术麻醉方法选择及麻醉管理体会如下.

    作者:胡既白;焦明道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6例肺结核病延误诊断分析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之一,近几年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临床表现与体征有明显变化,往往被临床忽视,以致出现误诊或延误诊断,成为结核病的控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1998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6例肺结核病被误诊或延误诊断,现就误诊或延误诊断的原因作如下探讨.

    作者:方兴杰;张桂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32例儿童急性血吸虫病的心理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站在1996~1998年收治32例急性血吸虫患儿时,我们在治疗中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和消除了患儿紧张恐惧心理,也使家长的情绪得到安抚,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仰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钩虫低感染人群目标化疗效果的初步观察

    对钩虫低感染人群目标化疗效果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对钩虫感染率较高的年龄组(>41岁)进行一次目标化疗一年后下降率42.16%,这与以前感染程度高的村集体化疗一年后的下降率45.33%相当.因此,在肠线虫病防治后期,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地肠线虫病流行特点,采取不同的目标化疗措施,可以合理使用药物和发挥更大的驱虫效果,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量和药物耗量以及延缓药物抗性的产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居少游;沈一平;马洪庚;刘影;蒋极民;章涛;杨维平;邵靖鸥;成兵;董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人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感染胎鼠致肝脏损伤的小鼠模型

    目的为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感染致肝脏损伤的病理机制,建立HCMV先天性感染胎鼠致肝脏损伤的小鼠模型.方法将不同剂量的HCMV接种至10周龄Balb/c雌雄小鼠腹腔后,交配.待雌鼠临产时,剖腹取出胎鼠肝脏,进行病毒分离、病理学检查、HCMV D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在接种1.0ml HCMV组胎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中分离出HCMV;在病毒分离出现典型CPE的细胞培养上清中用PCR检测出HCMV DNA;原位杂交证实病毒核酸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和胞浆内;病理学研究证实肝组织有炎性改变,肝细胞水肿变性,核内有特异性HCMV包涵体,部分肝细胞坏死.0.5ml组原位杂交见肝细胞核内和胞浆内有少量病毒核酸存在;病理学研究表明肝组织仅有轻度炎性改变和肝细胞水肿变性,但肝细胞坏死不明显.上述结果在0.25ml组表现均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结论HCMV可以通过胎盘造成胎鼠的先天性感染,并导致肝脏损伤;胎鼠先天性HCMV感染与母体感染的病毒量有关.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先天性HCMV感染造成肝脏损伤的病理过程以及对先天性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可能.

    作者:汤正好;王明丽;袁中玉;李京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阿苯哒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脑囊虫病273例观察

    1980年代初阿苯哒唑与吡喹酮分别用于治疗人体猪囊尾蚴病(囊虫病),均获得肯定疗效[1,2].1985年开始,笔者为减轻脑囊虫病治疗时出现的并发症(颅内压升高)采取二者联合治疗脑囊虫病取得更满意的疗效[3].现就近几年我们采用阿苯哒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的273例脑囊虫病人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陈庆伟;李怀志;韦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国血吸虫病的现状与展望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较多,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中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即通常所说的血吸虫.

    作者:石佑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多种实验动物对藐小棘隙吸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7种实验动物对藐小棘隙吸虫的易感性,并观察犬体内藐小棘隙吸虫成虫寿命、日产虫卵量以及排卵动态.方法以定量囊蚴人工实验感染幼犬2只、幼猫2只、新西兰兔3只、昆明小鼠10只、猪2头、鸡鸭各10只以及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3只,定期粪检或解剖观察动物感染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感染犬、兔、猫均检获成虫,10只小鼠有7只感染成功,其它实验动物均为阴性;犬、兔、猫和鼠的获虫率分别为56.15%、51.45%、29.82%和11.93%.实验犬和兔的获虫率、所获虫体大小以及虫体子宫含卵数均明显高于或大于实验猫和小鼠.上述结果表明,犬和兔是藐小棘隙吸虫适宜终宿(其中兔为终宿主新记录),猫次之,小鼠的易感性较低.实验犬感染藐小棘隙吸虫后第13d开始从粪便中排卵,此后排卵量迅速增加,感染后3个月达到高峰,感染后6个月时明显下降,10个月时排卵量处于很低水平,此后10个月仍维持同一水平,未见明显升降或停止排卵现象.犬体内13~25日龄藐小棘隙吸虫成虫日产卵量为48±27个.成虫在犬体内的寿命超过20个月.另外,3只兔感染日本血吸虫(2000尾蚴/只)28d后再用藐小棘隙吸虫囊蚴攻击感染,结果对藐小棘隙吸虫产生了明显的抗性,与无血吸虫感染的实验兔相比其减虫率达到86.78%~100%(平均为92.09%).藐小棘隙吸虫/兔模型对于研究异源抗性产生的机制以及宿主与寄生虫的关系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肖祥;俞志学;王恩木;方国仁;汪天平;李承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亚剂量吡喹酮对慢血患者循环抗原水平的影响

    目的实验观察不同亚治疗剂量吡喹酮对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血吸虫肠相关趋阴极抗原(GACA)水平的影响.方法Kato-Katz法粪检确定10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口服5mg/kg、10mg/kg、20mg/kg剂量吡喹酮和安慰剂.采用McAb-Dot-ELISA法分别检测服药前、眼药后2h、8h、24h和48h患者血清GACA水平.服药前后检出率变化采用χ2检验.结果3个实验组服药后2h检测血清GACA水平,平均较眼药前上升3个滴度,后渐下降;至服药后48h,血清GACA水平仍高于服药前1个滴度.血清GACA检测敏感性,可由服药前的82.7%提高到服药后2h的100%(P<0.05).对照组48h观察期内,血清GACA水平波动在1个滴度范围内,检测敏感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口服不同亚治疗剂量吡喹酮均能有效升高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血吸虫GACA水平,并显著提高血清GACA检测敏感性.

    作者:王勇;尹小梅;刘晓明;李启扬;季虹;吴维铎;胡万富;严自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胎鼠大脑皮层内皮素-1 mRNA的研究

    人巨细胞病(HCMV)是人类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但HCMV在CNS中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内皮素-1(ET-1)是一种生物活性肽,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在建立先天性HCMV感染小鼠模型的基础上,首次对受染胎鼠大脑皮层内ET-1 mRNA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先天性HCMV感染致CNS损伤的机理.

    作者:袁中玉;王明丽;陈贵海;李京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微孔反应板培养法在阴道毛滴虫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阴道毛滴虫感染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并被列为性传播疾病.本病常用实验诊断方法有涂片法和培养法.近年,笔者对培养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以微孔反应板代替培养皿,并对培养液成分进行改进,效果比较理想.

    作者:何春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生存分析在流行病学随访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称生存时间,即寿命,其长短与许多因素相关,研究、探索某个或某些因素与生存时间的关系有无及程度大小称生存分析.

    作者:倪守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也可寄生于人眼[1],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Tehlaz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2].国外有文献记载还可寄生于猴、鼠、狐等野生动物眼结膜囊内[3、4].世界上早发现的人体病例是在我国北京(stuckey,1917)、福州(Trimble,1917).迄今病例数也以我国为多.

    作者:陈群;王增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