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勇;钱叶本
目的 比较腹腔镜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术,n =28)与开放组(传统开放性手术,n=30),记录两组手术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术前,两组各实验室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Bil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CRP水平低于开放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术后3h比较,两组术后12 h、24h、48 h、72 h VAS评分均降低(P<0.05),腹腔镜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开放组(P<0.05).④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 在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患者肝功能及胆汁排泄影响小,同时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速度快,住院时间短,疼痛程度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李博;李昆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新统计数据表明,肝癌发病率居全球肿瘤的第5位,然而仅我国肝癌年发病例数就占全世界的55%,且新发病例数仍在逐年增加[1].复发和转移是肝癌等恶性肿瘤的突出特点,也是治疗的难点[2].CCN1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6种CCN家族成员,分别为CCN1~6.CCN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且在不同的肿瘤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3].近年来研究表明,CCN1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等过程,但是CCN1究竟扮演抑癌基因还是癌基因的角色依旧不甚明了.文中主要就CCN1的结构和功能、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江勇;钱叶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hepatolithiasis,PHL)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肝内分支胆管内的结石,伴或不伴有肝外胆管结石.常发生于东南亚地区和拉丁美洲,欧美国家少见,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特殊疾病,而在我国更以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区高发.近年虽然日本流行病学研究[1]提示其发病率呈逐年下降,但从我国的临床资料来看并无明显下降趋势,相反,由于胆道结石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病因的多样性,各中心治疗理念及措施的差异,经多次胆道手术、历时弥久的复发性难治性PHL仍有增高趋势.遗憾的是多年来针对这一极具我国地域色彩的常见病,无论是从结石成因、流行病学、临床治疗,疾病进展,还是预防术后复发、改善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均进步缓慢,为获满意的外科治疗效果仍任重道远.
作者:陈江明;耿小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基层医院胆总管结石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其治疗方式,分为开腹组和腔镜组,并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总住院天数、进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密切观察与准确记录,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38 ±24)、(116±27) min,腔镜组稍高于开腹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开腹组的总住院天数、进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高于腔镜组,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两组的治疗费用,我们发现两组的治疗费用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发生胆漏1例(1/42),术后残留结石2例(2/42),无切口感染,开腹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1/42),无胆漏及残留结石,通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但应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并熟练掌握手术要点,才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胡磊;叶显道;何宗全;尹志强;吴新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8月至2016年7月收治胆总管囊肿22例,10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12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腹腔镜组较开腹组短(25.2h±7.5 hvs44.7h±13.0h,P<0.001);术后恢复饮食时间:腹腔镜组较开腹组短(3.24d±1.08 dvs4.76d±1.01 d,P<0.01);术后引流时间:腹腔镜组较开腹组短(3.43 d ±0.69 d vs 4.27 d ±0.83d,P<0.05);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较开腹组短(7.12 d±1.51 d vs 8.74 d±1.62 d,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胆瘘、胆管炎、胰腺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蔡宝;徐冰;胡耀宗;张发明;黄珊;田甲;吴凡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外科手术与急诊内镜手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效果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88例AOSC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n=44),给予对照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急诊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黄疸减轻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治愈、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内镜手术的患者术后黄疸减轻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痛减轻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P<0.05),内镜手术的治愈率是96%,明显高于外科手术的治愈率89% (P <0.05).表明内镜手术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P<0.05).结论 急诊内镜手术治疗AOSC的效果要优于外科手术.
作者:李军尧;刘利波;李力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对幼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90只SD幼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阻断肝动脉和门静脉45 min后再灌注12 h建立幼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Henry速率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LT和AS T的变化,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肝组织TNF-α以及IL-6,采用改良鲎试验测定血浆内毒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黏膜occludin分布.结果 双歧杆菌治疗组的血清AL T及AS T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坏死程度也显著减轻.与模型组相比,双歧杆菌治疗组血浆内毒素阳性率降低,TNF-α以及IL-6明显降低,occludin表达升高.结论 双歧杆菌对幼鼠急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双歧杆菌能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以及减少内毒素移位有关.
作者:周韬;张天遨;邓朝晖;蒋丽蓉;王文妤;杨凯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ERAS理念下的术后管理在肝癌肝切除术后康复中的重要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成ERAS术后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ERAS术后组采用ERAS理念指导下的术后管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后管理措施,进行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的术前资料、术中情况以及术后疼痛评分、肝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再入院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的术前资料及术中情况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ERAS术后组术后疼痛评分降低,肝功能及肠道恢复加快,术后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再入院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AS理念下的术后管理可以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减轻术后疼痛、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同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再入院率,在肝癌肝切除术后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倪创业;丁文斌;张传永;张峰;高扬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为了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 2016年6月242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70例,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42例,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取石30例.结果 本组242例患者中,手术时间70~260min,平均130min,术中失血30 ~460ml,平均150 ml.胆漏30例,28例经腹腔引流管引流4~7天治愈,2例形成腹腔局部积液经B超定位穿刺引流而治愈.肺部感染6例,胸腔积液4例,切口感染2例.20例术后行T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胆管残余结石,经胆道镜1~4次取石后取净;2例患者胆道镜无法取出残余结石,经ERCP取出残余结石.术后第1d所有患者可下床活动,平均输液时间4~8d.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是相对微创安全的手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术式.
作者:胡少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HLSAP作为研究组,以同时期收治的67例非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NHLSAP)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HLSAP的临床特点;根据入院时甘油三酯(TG)水平,将43例HLSAP分为高TG组和极高TG组,对比分析TG的水平对HLSAP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HLSAP组对比NHLSAP组的结果:HLSAP组发病年龄以及血清总钙离子、血清总胆红素、血淀粉酶的水平显著低于NHLSAP组;HLSAP组的体重指数、饮食诱因、AP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血红细胞压积、血肌酐(Cr)、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入院24小时内SIRS评分、SOFA评分、并发急性胰周液体积聚比例、并发肾功能衰竭比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比例以及病程中行腹腔穿刺的比例均显著高于NHLSAP组.HLSAP中高TG组对比极高TG组结果:极高TG组的hs-CRP、Cr、血尿素氮水平以及并发肾功能衰竭、MODS的比例、入院24小时内SIRS评分、入院24小时内SOFA评分显著高于高TG组.结论 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偏低,体重指数偏高,多有饮食诱因,多合并有糖尿病和脂肪肝,炎症反应更重,更易发生肾衰和MODS,其病情严重程度与甘油三酯水平存在相关性.
作者:黄耀;孙昀;鹿中华;尹路;王笑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是胆道外科治疗的难点,具有手术并发症多,术后残石率高与结石复发率高的特点[1].复杂肝内胆管结石并无明确定义,笔者曾发表一文认为凡是一次手术难以达到“祛除病灶,解除梗阻,取尽结石,通畅引流,防止复发”的二十字原则的肝内胆管结石,均可界定为复杂肝内胆管结石,包括双侧弥漫性肝内胆管结石、有多次胆道手术史的肝内胆管结石、伴有肝硬化的肝内胆管结石等[2].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难以取尽,胆管狭窄难以解除、病灶难以祛除,导致肝内胆管结石反复发作引起肝内胆管炎,肝脓肿甚至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再次手术干预的重要原因,应予以重视.
作者:王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胆石症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按结石的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两大类,随着生活及卫生水平的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而肝外胆管结石的发生升高,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升高为主.随着内镜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微创理念已经成为治疗胆石症的“主流”,该趋势不仅指导着胆道外科医生的技能发展方向,而且也指引着患者的治疗预期,然而,在进行胆石症的微创治疗过程中有很多争议性的话题需要人们去思考和探究,本文就内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过程中所产生的话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作者:黄强;刘臣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强化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支持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辅助治疗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胰腺炎规范化治疗,待肠功能恢复后均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化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支持.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0d后的免疫状态指标及炎性状态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免疫状态指标及炎性状态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不同的肠内营养液治疗10d后,观察组的免疫状态指标回升及炎性状态指标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博;王玉梅;梁伟;王涛;石彦科;孙江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并且由单纯诊断工具成为某些胆胰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ERCP操作一般认为安全性较高,但其相关并发症如胰腺炎、出血、胆管炎等也高达5% ~ 10%,死亡率0.1%~1.0%[1].肠穿孔是ERCP为严重的并发症,相对少见,发生率0.14%~1.60%,但死亡率则高达4.2% ~ 29.6%[2].ERCP肠穿孔能否早期诊断、是否需要外科治疗、何时手术以及手术方式如何选择都是外科医师面临的难题,有时处理相当棘手.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1月至2016年7月间我科手术处理的3例ERCP并发肠穿孔病例资料,旨在总结ERCP肠穿孔处理的经验教训和手术治疗原则.
作者:朱学锋;朱永胜;顾晶;黄建军;王雪磊;陈益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随着医学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发展,以腹腔镜外科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已广泛开展,,并使传统外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慢性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但目前医学界对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及时机仍存在较争议[1].由于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器官功能减退,机体反应减弱,发病隐匿,常合并一种或多种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代偿能力下降,增加了手术的风险[2].加速康复外科也称加速康复模式,其目的是采用一系列措施减少围手术期病人的应激反应,加快病人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3].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应用腹腔镜技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方案和常规方法治疗高龄急性胆囊炎的效果.
作者:魏金龙;唐亮;周威;杨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肝门部胆管癌(HCCA)术后胆红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275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HCCA根治术,根据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变化趋势分为观察组(胆红素逐渐下降,n=165)、对照组(胆红素一过性升高,n=110),分析两组术后2周内血清TBIL变化情况,比较其术前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TBIL、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分析术后1~6d平均TBIL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对比两组手术资料、预后情况,分析引起术后胆红素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术后2周内胆红素逐渐下降,在术后第13~14d复常,对照组术后第1~6d胆红素升高,第4~6d达高峰后下降,复常时间>14d;观察组术前ALP(405.12±1.88) U/L、GGT(654.23±1.35) U/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CA199水平(110.23 ±1.47)kU/L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术后1~6 d平均TBIL与患者ALP、GGT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CA199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术前减黄比例23.64%、输血率38.79%、肝切除率56.36%、肝硬化比例4.85%明显低于对照组70.91%、62.73%、78.18%、14.55% (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25.04±1.23)d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9.05%低于对照组20.91% (P <0.05),两组生存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P、GGT、CA199水平及术前减黄、输血、肝切除是导致胆红素一过性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LP、GGT、CA199水平及术前减黄、输血、肝切除是引起肝门部胆管癌术后胆红素一过性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临床需加以监测.
作者:黄长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高原地区腹腔镜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60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术中探查胆囊周围严重粘连、三角区解剖不清32例,结石位于胆囊壶腹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11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13例.顺利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52例,中转开腹8例,中转开放率13.3%.平均手术时间56 min(40~115 min),无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病例.结论 高原地区结石性胆囊炎病程长,手术野炎症粘连重,解剖结构不清,中转开放率相对较高,并发症多.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中仔细操作等均是保障围手术期安全的关键.
作者:强巴旦增;巴桑仓决;唐亮;平措桑布;罗布顿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胆囊癌是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仅为5%.R0切除是唯一可以显著延长病人生命的方法.围绕胆囊癌的外科治疗,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我们将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几点意见.
作者:张永杰;傅晓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术前胆道引流对肝门胆管癌病人术后是否有益一直存在争议,本篇meta分析就这一争议做出分析.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Wiley Online Library、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和CBM在2016年1 1月25日以前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收集关于术前胆道引流对于肝门胆管癌病人术后的影响.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评估相对危险度和95%可信区间.结果 术前胆道引流可增加肝门肝管癌患者术后的感染发病率(RR=0.57:95%CI =0.79 ~3.10,P =0.009)和降低术后肝衰的发病率(RR=0.45,95%CI =0.24~0.87,P=0.02).采用外引流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更是相对于未引流更高(RR=1.32,95%Cl=1.02~1.71,P=0.03).在术后死亡率和发病率,包括一些非感染发病率引流组与未引流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术前胆道引流可以减少术后肝衰发病率,但会增加术后感染发病率,需根据时机选用.
作者:郭晗;陈朋;袁鹏;沈杭;朱良;钱叶本;李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老年急性胰腺炎合并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plus 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 +LCBDE)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合并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443例,分为四组,其中年龄大于60岁,行LC +LTCBDE患者为老年LTCBDE组(n=101),行LC +LTDBDE患者为老年LTDBDE组(n=98);年龄小于60岁,行LC +LTCBDE患者为中青年LTCBDE组(n=132),行LC +LTDBDE患者为中青年LTCBDE组(n=112).对各组手术中情况、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与老年LTDBDE组(3.14±0.33h)和中青年LTDBDE组(3.11 ±0.34h)比较,老年LTCBDE组(2.24 ±0.23h)和中青年LTCBDE组(2.12 ±0.40h)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Hb)及中转开腹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青年LTCBDE组(1/132)、中青年LTD-BDE组(2/112)比较,老年LTCBDE组(8/155)、老年LTCBDE组(6/98)肺部感染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胆漏、胆总管损伤、切口感染、肠梗阻四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中青年LTCBDE组(3.24±0.11d)与中青年LTDBDE组(3.54 ±0.20d)比较,老年LTCBDE组(6.72±0.44d)、老年LTDBDE组(7.45±0.20d)住院天数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复发率、残余结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胰腺炎合并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胰腺炎控制后,即可选择早期施行LC+ LTCBDE,并不影响手术安全性.经胆囊管路径探查胆总管优于其他术式,值得推广.
作者:王恒毅;汤亲青;王兴宇;高登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